近日,中科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研究員劉俊團隊在陽泉二齒獸類研究取得重要突破。這是首次在我國二疊紀晚期孫家溝組地層發現二齒獸類化石,其國際命名是Taoheodon baizhijuni,中文名稱為白氏桃河獸。
二齒獸化石的發現者白志君是一名化石愛好者,目前在陽泉市規劃和自然資源局,專門從事古生物化石的保護、開發和利用工作。早些年,還在煤礦工作的他經常利用工作之餘到山中尋找化石。
據白志君介紹,以往的資料中並未記載陽泉具有二疊紀的四足動物化石,2013年5月,白志君考察郊區一處舊石器遺址的時候意外在山谷的巖石中發現一塊骨骼化石。「正是這塊骨骼化石激勵了我繼續找尋。」他說,之後擴大了搜尋範圍,期望有更多的發現。
2017年,白志君在一處採石場工地發現了一件比較完整的二齒獸類頭骨化石。經過多位專家連線,他在2018年將這件珍貴的標本交給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研究員劉俊。
專家團隊經過了兩年的化石修復和研究,證明這是一件世界首次發現的二齒獸類新物種,依據發現者和發現地命名了陽泉地區首個發現的二齒獸類化石。
「這塊化石十分珍貴,是一個新的物種。」劉俊介紹,這一新類群有下列特徵區別於其他屬種:犁骨腹面光滑,缺乏翼骨龍骨突,翼骨中板窄,淚骨與隔頜骨接觸,翼骨不與上頜骨接觸,枕髁寬、弧形,側齒骨架細、但有明顯的背腹面。 白氏桃河獸頭骨化石(據Liu Jnu, 2020)中國二疊紀四足類的研究由來已久,在新疆發現過大量二齒獸類化石,而很長一段時間,在華北廣泛出露的二疊系地層中未發現二齒獸類,只有幾件鋸齒龍類化石。1989年在內蒙古大青山腦包溝組報導發現了邊緣大青山獸,打破了這一沉寂,但是在出露更為廣闊的孫家溝組卻沒有發現。而白氏桃河獸的發現填補了這一空白。
白氏桃河獸(Taoheodon baizhijuni)的生存時代為二疊紀晚期,距今約2.54億年,比恐龍更古老。這是我國首次在二疊紀晚期孫家溝組地層發現的二齒獸類。這對二疊紀晚期的古地理、古氣候及二疊紀大滅絕時間的探討研究具有重要意義。
二齒獸是屬於二齒獸科的一種古爬行動物,屬下孔類的二齒獸類。頸短,尾短,四肢粗壯有力。除上頜有一對巨牙外,口內無其他牙齒。陸生,以植物為食。生存於二疊紀,種類很多。化石發現於非洲南部、歐洲及我國新疆等地。是一群從大型到小型,長著兩顆長牙的草食性動物。也是獸孔目中最成功且多樣性的動物,已知多達70屬,大小從老鼠到牛都有。
論文信息:Jun Liu (2020): Taoheodonbaizhijuni, gen. et sp. nov. (Anomodontia, Dicynodontoidea), from the upper Permian Sunjiagou Formation of China and its implications, Journal of Vertebrate Paleontology, DOI: 10.1080/02724634.2020.1762088來源:陽泉日報、百度百科、Liu Jun, 2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