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陽泉首次發現2.54億年前二齒獸類新物種

2021-01-17 羅平生物群

近日,中科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研究員劉俊團隊在陽泉二齒獸類研究取得重要突破。這是首次在我國二疊紀晚期孫家溝組地層發現二齒獸類化石,其國際命名是Taoheodon baizhijuni,中文名稱為白氏桃河獸。 

二齒獸化石的發現者白志君是一名化石愛好者,目前在陽泉市規劃和自然資源局,專門從事古生物化石的保護、開發和利用工作。早些年,還在煤礦工作的他經常利用工作之餘到山中尋找化石。 

據白志君介紹,以往的資料中並未記載陽泉具有二疊紀的四足動物化石,2013年5月,白志君考察郊區一處舊石器遺址的時候意外在山谷的巖石中發現一塊骨骼化石。「正是這塊骨骼化石激勵了我繼續找尋。」他說,之後擴大了搜尋範圍,期望有更多的發現。 

2017年,白志君在一處採石場工地發現了一件比較完整的二齒獸類頭骨化石。經過多位專家連線,他在2018年將這件珍貴的標本交給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研究員劉俊。 

專家團隊經過了兩年的化石修復和研究,證明這是一件世界首次發現的二齒獸類新物種,依據發現者和發現地命名了陽泉地區首個發現的二齒獸類化石。 

「這塊化石十分珍貴,是一個新的物種。」劉俊介紹,這一新類群有下列特徵區別於其他屬種:犁骨腹面光滑,缺乏翼骨龍骨突,翼骨中板窄,淚骨與隔頜骨接觸,翼骨不與上頜骨接觸,枕髁寬、弧形,側齒骨架細、但有明顯的背腹面。 

白氏桃河獸頭骨化石(據Liu Jnu, 2020)

中國二疊紀四足類的研究由來已久,在新疆發現過大量二齒獸類化石,而很長一段時間,在華北廣泛出露的二疊系地層中未發現二齒獸類,只有幾件鋸齒龍類化石。1989年在內蒙古大青山腦包溝組報導發現了邊緣大青山獸,打破了這一沉寂,但是在出露更為廣闊的孫家溝組卻沒有發現。而白氏桃河獸的發現填補了這一空白。 

白氏桃河獸(Taoheodon baizhijuni)的生存時代為二疊紀晚期,距今約2.54億年,比恐龍更古老。這是我國首次在二疊紀晚期孫家溝組地層發現的二齒獸類。這對二疊紀晚期的古地理、古氣候及二疊紀大滅絕時間的探討研究具有重要意義。

二齒獸是屬於二齒獸科的一種古爬行動物,屬下孔類的二齒獸類。頸短,尾短,四肢粗壯有力。除上頜有一對巨牙外,口內無其他牙齒。陸生,以植物為食。生存於二疊紀,種類很多。化石發現於非洲南部、歐洲及我國新疆等地。是一群從大型到小型,長著兩顆長牙的草食性動物。也是獸孔目中最成功且多樣性的動物,已知多達70屬,大小從老鼠到牛都有。

論文信息:Jun Liu (2020): Taoheodonbaizhijuni, gen. et sp. nov. (Anomodontia, Dicynodontoidea), from the upper Permian Sunjiagou Formation of China and its implications, Journal of Vertebrate Paleontology, DOI: 10.1080/02724634.2020.1762088來源:陽泉日報、百度百科、Liu Jun, 2020

相關焦點

  • 山西發現2.54億年前新化石標本,為始椎類最「長壽」化石
    12月4日,澎湃新聞從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獲悉,該所劉俊研究團隊在山西陽泉發現始椎類最「長壽」化石標本、始椎類生物新種——陽泉長壽螈,距今約2.54億年。始椎類新種、始椎類最「長壽」化石標本——陽泉長壽螈的頭骨。
  • 陽泉二疊紀晚期地層發現的二齒獸類化石命名為為白氏桃河獸
    這是首次在我國二疊紀晚期Psj地層發現二齒獸類化石,其國際命名是Taoheodon baizhijuni,中文名稱為白氏桃河獸。二齒獸化石的發現者白志君是一名化石愛好者,目前在市規劃和自然資源局,專門從事古生物化石的保護、開發和利用工作。早些年,還在煤礦工作的他經常利用工作之餘到山中尋找化石。
  • 陽泉發現2.54億年前新化石標本
    本文轉自【澎湃新聞】;始椎類新種、始椎類最「長壽」化石標本——陽泉長壽螈的頭骨。受訪者供圖 12月4日,澎湃新聞從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獲悉,該所劉俊研究團隊在山西陽泉發現始椎類最「長壽」化石標本、始椎類生物新種——陽泉長壽螈,距今約2.54億年。 據介紹,始椎類生物的體形類似現代的鱷魚,是當時河流湖泊裡的頂級捕食者。它們體形龐大,牙齒尖利,適應熱帶叢林氣候。
  • 最新研究:中國白氏桃河獸與寮國兩種二齒獸類組成單系類群
    (劉俊 供圖) 劉俊 供圖 攝中新網北京7月22日電 (記者 孫自法)記者22日從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中科院古脊椎所)獲悉,該所劉俊研究團隊對採自山西陽泉孫家溝組底部保存的、距今約2.54億年四足動物化石研究中發現二齒獸新類群,根據化石產地及發現者將其命名為白氏桃河獸。
  • 二齒獸類研究獲進展—新聞—科學網
    文中報導了對其中一件來自於孫家溝組底部保存的近完整頭骨及部分下頜的研究成果,根據化石產地及發現者將其命名為白氏桃河獸。 這一新屬種有下列特徵區別於其他屬種:犁骨腹面光滑,缺乏翼骨龍骨突,翼骨中板窄,淚骨與隔頜骨接觸,翼骨不與上頜骨接觸,枕髁寬、弧形,側齒骨架細、但有明顯的背腹面。研究團隊先前還報導了其中一件不完整的頭骨,將其歸入隱齒獸目,是其某個支系在中國的首個代表。
  • 二齒獸類研究取得進展
    中國二疊紀四足類的研究由來已久,在新疆人們發現過大量二齒獸類(Dicynodontia)化石,而很長一段時間,在華北廣泛出露的二疊系地層中未發現二齒獸類,只有幾件鋸齒龍類(Pareiasauria)化石。1989年在內蒙古大青山腦包溝組報導發現了邊緣大青山獸,打破了這一沉寂,但是在出露更為廣闊的孫家溝組卻依然沒有發現。
  • 距今約2.5億年!我科學家發現始椎類最「長壽」化石記錄
    科技日報記者 陸成寬12月4日,記者從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獲悉,該所劉俊研究團隊研究報導了一件產自山西陽泉晚二疊世(距今約2.54億年)的始椎類化石新種。始椎類是一種原始的爬行型類,屬於羊膜卵動物的基幹類群。
  • 古脊椎所在二齒獸類研究方面取得進展
    中國二疊紀四足類的研究由來已久,在新疆人們發現過大量二齒獸類(Dicynodontia)化石,而很長一段時間,在華北廣泛出露的二疊系地層中未發現二齒獸類,只有幾件鋸齒龍類(Pareiasauria)化石。1989年在內蒙古大青山腦包溝組報導發現了邊緣大青山獸,打破了這一沉寂,但是在出露更為廣闊的孫家溝組卻依然沒有發現。
  • 全北界最晚的石炭獸及溝齒獸類的全球擴散
    然而,漸新世發生了全球性的氣候巨變,石炭獸類在全北區經歷了全球性衰退,尤其在中國地區,整個漸新世僅有一個石炭獸的記錄,即青藏高原北側黨河早漸新世的副短齒獸(Parabrachyodus sp.)在早漸新世的時候,溝齒獸類甚至達到了非洲,一般認為,漸新世的時候,非洲與歐亞大陸被特提斯海所分隔,阻礙了陸地動物群的交流,也正是在漸新世時期,非洲的一支溝齒獸類演化為後來的河馬科。可見,溝齒獸類對溼熱的氣候具有良好的適應性,但不適應乾冷的環境。到了中新世,溝齒獸類依然在非洲和東洋界繁盛,物種的分異度甚至超過了漸新世,在中國早中新世,之前有報導過貴州施秉的短齒獸(Brachyodus sp.)
  • 中國發現1.6億年前「小飛獸」 為最原始滑翔哺乳動物
    由中國和美國科學家聯合進行的一項研究表明,1.6億年前地球上已經誕生了滑翔哺乳動物。  均在晚侏羅世地層中發現  8月9日,國際權威學術期刊《自然》刊登《侏羅紀新的滑翔哺乳動物》和《侏羅紀生態系統中哺乳動物中耳和捕食適應進化的新證據》兩篇連載文章,介紹了兩種世界最原始的、具有皮翼的滑翔哺乳型動物化石研究成果。
  • 我國科學家發現新種「陽泉長壽螈」
    近日,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科研團隊研究報導了一件產自山西陽泉晚二疊世(距今約2.54億年)的始椎類化石新種,成果發表於《化石記錄》雜誌。始椎類是一種原始的爬行型類,屬於羊膜卵動物的基幹類群。
  • 我國科學家發現新種「陽泉長壽螈」
    近日,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科研團隊研究報導了一件產自山西陽泉晚二疊世(距今約2.54億年)的始椎類化石新種,成果發表於《化石記錄》雜誌。始椎類是一種原始的爬行型類,屬於羊膜卵動物的基幹類群。這次報導的新種被命名為陽泉長壽螈,是已知始椎類化石最「長壽」的記錄,也是到目前為止此類化石在華北板塊乃至東亞的唯一記錄。
  • 國際團隊新發現:距今1.6億年,最原始的哺乳動物會滑翔
    由北京自然博物館、美國芝加哥大學和河北地質大學組成的國際合作團隊,在距今約1.6億年的晚侏羅世地層中,發現了兩種最原始的滑翔哺乳型動物化石,它們和現代滑翔哺乳動物的演化如出一轍。這個發現對演化生物學來說意義重大。現代滑翔哺乳動物一般性的演化模式實際上在遠古哺乳動物的遠親中就已經存在,所謂的「特異」其實一點也不稀奇。
  • 1.2億年前哺乳動物化石揭示中耳演化新模式:進食或成關鍵
    近日,國際頂級學術期刊《自然》(Nature)雜誌在線發表了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王海冰、王元青,美國自然歷史博物館孟津有關早期哺乳動物中耳演化的研究成果:通過報導發現於遼寧凌源的早白堊世多瘤齒獸類新屬種——蓋氏熱河俊獸(Jeholbaatar Kielanae),提出一種新的哺乳動物中耳演化模式。
  • 我國遼寧首次發現「中生代的嚙齒類」動物化石
    新華社北京8月16日電(記者 王立彬)中美兩國科學家16日宣布,在我國遼寧首次發現被稱為「中生代的嚙齒類」的侏羅紀多瘤齒獸類哺乳動物。    記者當日從中國地質科學院召開的發布會上獲悉,由中國地質科學院地質研究所、北京自然博物館、美國卡內基自然歷史博物館、美國芝加哥大學的國際合作團隊在當日的國際著名學術雜誌《科學》上報導了這件產自遼寧建昌1.6億年前的具有完整齒列和骨骼的多瘤齒獸類哺乳動物化石。這一發現對於研究多瘤齒獸最早期的演化、食性分異、運動適應起源等具有重要的科學意義。
  • 1.2億年前哺乳動物化石揭示中耳演化新模式
    來自中科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等單位的研究人員,通過研究發現1.2億年前的早白堊世多瘤齒獸類新屬種——蓋氏熱河俊獸,提出了一種新的哺乳動物中耳演化模式。 新哺乳動物化石發現於遼寧凌源敞子溝下白堊統九佛堂組,經過長時間室內精心修理、數據處理和對比研究,研究團隊確定該化石代表了多瘤齒獸類始俊獸科的新物種,將其命名為蓋氏熱河俊獸。
  • 中國科學家發現始椎類最「長壽」化石 距今約2.5億年
    陽泉長壽螈化石標本。研究團隊 供圖中新網北京12月4日電 (記者 孫自法)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中科院古脊椎所)4日發布消息說,該所劉俊研究團隊最新研究發現一件產自山西陽泉晚二疊世(距今約2.5億年)的始椎類化石新種,命名為陽泉長壽螈。它是目前已知始椎類化石最「長壽」的記錄,也是迄今為止此類化石在華北板塊乃至東亞的唯一記錄。
  • 重達兩噸並以大象為食,科學家發現的史前新物種,慶幸沒活在現代
    科學家通過古生物化石的挖掘,發現了遠古時期的新物種,當然由於時間上太過於久遠,發現的化石只是身體的一部分,但是通過復原以及公式對比,發現了這是一種類似於獅子的史前生物,被稱之為&34;(Simbakubwa kutokaafrika),主要生活在大約2200萬年前的非洲東部地區,目前該類動物已經全部滅絕。
  • 1.6億年前侏羅紀「小老鼠」化石,揭示哺乳動物舌骨的早期演化
    最近,瀋陽師範大學領導的國際合作小組報導了一項新研究:在我國內蒙古地區距今約1.64億年的侏羅紀地層中,發現一種新的哺乳型動物化石--「微小柱齒獸」 (Microdocodon) 。
  • 超算「天河二號」發現5億年前的地球物種演化秘密
    在化石記錄殘缺不全,測年技術又不夠精確的情況下,我們想要弄清楚數億年之前發生的事件是極其困難的。即便如此,對地球生物演化過程的探索仍然吸引著古生物學家,尤其是生物複雜性迅速發展和幾次物種大滅絕等獨特時間點,例如古生代的二疊紀和寒武紀。這些研究對於我們了解生命起源、輻射和演化,以及地球生態系統的建立和演化都有著重大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