始椎類最「長壽」化石!陽泉發現2.54億年前新化石標本

2020-12-06 環球網

本文轉自【澎湃新聞】;

始椎類新種、始椎類最「長壽」化石標本——陽泉長壽螈的頭骨。受訪者供圖

12月4日,澎湃新聞從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獲悉,該所劉俊研究團隊在山西陽泉發現始椎類最「長壽」化石標本、始椎類生物新種——陽泉長壽螈,距今約2.54億年。

據介紹,始椎類生物的體形類似現代的鱷魚,是當時河流湖泊裡的頂級捕食者。它們體形龐大,牙齒尖利,適應熱帶叢林氣候。

距今約2.54億年的晚二疊世的最晚期,華北板塊少有地保存有熱帶叢林環境,為始椎類化石提供了不可多得的「避難所」。陽泉長壽螈能夠存活在晚二疊世的陽泉地區,與石炭-二疊紀的全球氣候變化有很大關係。這類生物的化石更多分布在歐洲和北美洲晚石炭世至早二疊世的地層中,但二疊紀以來,這些地區氣候的持續乾旱化,使得始椎類生物不得不遷徙到氣候更適宜居住的地方。

最新發現的這一化石標本只保留了該生物頭骨的一部分骨片,研究人員研究比對了很多原始的四足動物類群,最終確定它屬於始椎類,這個結果很令人驚喜,此前認為這類化石在早二疊世晚期就已經絕滅了,這個新的記錄比其他已知記錄晚了近3000萬年,刷新了我們對這一類生物化石分布的認識,它也是目前為止此類化石在華北板塊乃至東亞的唯一記錄。該研究成果12月1日發表於《化石記錄》(Fossil Record)雜誌。

此前,2018-2020年,劉俊研究團隊對山西陽泉的二疊-三疊地層和生物群開展了詳細的野外工作。今年早些時候報導的二齒獸類新種白氏桃河獸也是出自這一生物群。這次陽泉長壽螈的發現,更加豐富了這一動物群的組成。

論文連結:https://fr.copernicus.org/articles/23/205/2020/

相關焦點

  • 山西發現2.54億年前新化石標本,為始椎類最「長壽」化石
    12月4日,澎湃新聞從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獲悉,該所劉俊研究團隊在山西陽泉發現始椎類最「長壽」化石標本、始椎類生物新種——陽泉長壽螈,距今約2.54億年。始椎類新種、始椎類最「長壽」化石標本——陽泉長壽螈的頭骨。
  • 始椎類最「長壽」化石紀錄誕生! 我國科學家發現新種「陽泉長壽螈」
    近日,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科研團隊研究報導了一件產自山西陽泉晚二疊世(距今約2.54億年)的始椎類化石新種,成果發表於《化石記錄》雜誌。始椎類是一種原始的爬行型類,屬於羊膜卵動物的基幹類群。
  • 始椎類最「長壽」化石紀錄誕生!我國科學家發現新種「陽泉長壽螈」
    近日,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科研團隊研究報導了一件產自山西陽泉晚二疊世(距今約2.54億年)的始椎類化石新種,成果發表於《化石記錄》雜誌。始椎類是一種原始的爬行型類,屬於羊膜卵動物的基幹類群。這次報導的新種被命名為陽泉長壽螈,是已知始椎類化石最「長壽」的記錄,也是到目前為止此類化石在華北板塊乃至東亞的唯一記錄。
  • 中國科學家發現始椎類最「長壽」化石 距今約2.5億年
    陽泉長壽螈化石標本。研究團隊 供圖中新網北京12月4日電 (記者 孫自法)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中科院古脊椎所)4日發布消息說,該所劉俊研究團隊最新研究發現一件產自山西陽泉晚二疊世(距今約2.5億年)的始椎類化石新種,命名為陽泉長壽螈。它是目前已知始椎類化石最「長壽」的記錄,也是迄今為止此類化石在華北板塊乃至東亞的唯一記錄。
  • 中國科學家發現始椎類最「長壽」化石 距今約2.5億年_新聞中心...
    陽泉長壽螈化石標本。研究團隊 供圖中新網北京12月4日電 (記者 孫自法)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中科院古脊椎所)4日發布消息說,該所劉俊研究團隊最新研究發現一件產自山西陽泉晚二疊世(距今約2.5億年)的始椎類化石新種,命名為陽泉長壽螈。它是目前已知始椎類化石最「長壽」的記錄,也是迄今為止此類化石在華北板塊乃至東亞的唯一記錄。
  • 距今約2.5億年!我科學家發現始椎類最「長壽」化石記錄
    科技日報記者 陸成寬12月4日,記者從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獲悉,該所劉俊研究團隊研究報導了一件產自山西陽泉晚二疊世(距今約2.54億年)的始椎類化石新種。始椎類是一種原始的爬行型類,屬於羊膜卵動物的基幹類群。
  • 山西陽泉首次發現2.54億年前二齒獸類新物種
    這是首次在我國二疊紀晚期孫家溝組地層發現二齒獸類化石,其國際命名是Taoheodon baizhijuni,中文名稱為白氏桃河獸。 二齒獸化石的發現者白志君是一名化石愛好者,目前在陽泉市規劃和自然資源局,專門從事古生物化石的保護、開發和利用工作。早些年,還在煤礦工作的他經常利用工作之餘到山中尋找化石。
  • ​3.6億年前就出現的爬行動物,它不僅是恐龍的祖先,也和人類有關
    在研究始椎類動物的過程中,研究者普遍認為它們在2.9億年前的二疊紀早期就已經滅絕了,因為從目前出土的化石記錄來看,最晚的化石記錄就是在這個時間,而且也和地球上氣候環境變化,導致始椎類動物喜歡的熱帶叢林氣候消失相吻合。不過,在我國山西發現的始椎類動物化石,卻將它們滅絕的時間徹底改寫,研究者認為,它們一直生存到了二疊紀末期,而且還曾經因為氣候環境變化,而進行過大遷徙。
  • 陽泉二疊紀晚期地層發現的二齒獸類化石命名為為白氏桃河獸
    這是首次在我國二疊紀晚期Psj地層發現二齒獸類化石,其國際命名是Taoheodon baizhijuni,中文名稱為白氏桃河獸。二齒獸化石的發現者白志君是一名化石愛好者,目前在市規劃和自然資源局,專門從事古生物化石的保護、開發和利用工作。早些年,還在煤礦工作的他經常利用工作之餘到山中尋找化石。
  • 中國科學家發現1.25億年前兩性花化石
    中國科學家發現1.25億年前兩性花化石或挑戰「被子植物白堊紀起源說」  光明日報錦州3月9日電(記者畢玉才)白堊紀才開始有被子植物,這是以往學界較通行的觀點,但遼寧西部一塊1.25億年前化石的發現,有可能將這一時間提前
  • 科學家在琥珀中發現億年前兇猛古鳥類化石
    科學家在琥珀中發現億年前兇猛古鳥類化石時間:2019-10-31 10:40   來源:今日頭條   責任編輯:莫小煙 川北在線核心提示:原標題:科學家在琥珀中發現億年前兇猛古鳥類化石 10月30日,中外科學家團隊宣布在琥珀中發現一件非常特別的古鳥化石。這個化石來自 的琥珀產區緬甸北部克欽邦胡康河谷。
  • 5億年前的古生物化石 「活著」
    大約5.2億年前,在雲南澄江的一片淺海中,生活著一群形狀各異、結構複雜的動物:有的體型龐大,有的則穿著硬殼。突然有一天,地震引發的海嘯把它們衝到了沙灘上,然後很快被泥沙掩埋. 世事瞬息萬變。1984年,在雲南省澂江縣(今澄江市)毛天山地區進行科學研究的古生物學家侯先光教授,用錘子敲開了他腳下的巖層,發現了一個節肢動物化石——奈羅蟲,這是以前在加拿大伯吉斯頁巖中唯一發現的。於是,記錄寒武紀生命大爆發之謎的澄江生物群化石再次浮出水面。 走進展示這些化石的雲南澄江化石地自然博物館,有一個兩層的化石牆,由埋藏化石的巖層拼接而成。化石可以在巖壁上找到。
  • 中國古生物學家最新研究發現2.44億年前「雲南暴魚」化石
    10月26日,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徐光輝研究員展示他的最新古生物研究成果——在雲南羅平發現世界上迄今所知最古老的疣齒魚科魚類化石,命名為「雲南暴魚」。它體長34釐米,是2.44億年前(中三疊世安尼期)羅平生物群中已知最大的肉食性基幹新鰭魚類,在食物鏈網中佔據較高的位置。「雲南暴魚」的發現和研究更新了人們對羅平生物群的食物鏈網結構和三疊紀生物復甦的認識。這項古生物演化領域重要成果論文,已在最新一期國際學術期刊PeerJ發表。
  • 美國新發現4.5億年前巨型海蠍化石
    新發現的化石顯示,地球上的第一個大掠食怪物是一個奇怪的大水蟲。幾乎五億年前,遠早於恐龍出沒之前,地球上佔主導地位的大型食肉動物是一種巨型海蠍子。迄今發現的最大和最古老的海蠍化石在美國愛荷華州出土。科學家發現,在愛荷華州所有地方都留下了這些史前新怪物的跡象。
  • 萬綠湖畔發現2億年前侏羅紀的菊石化石!
    牟林博士稱,在2.8億年前的早二疊紀時,青藏高原是波濤洶湧的遼闊海洋,這個海橫貫歐亞大陸的南部地區,與北非、南歐、西亞和東南亞的海域溝,稱為「特提斯海」,或「古地中海」。那時特提斯海的南北兩側是被它分裂開來的原始古陸。南邊的岡瓦納大陸,包括如今的南美洲、非洲、澳大利亞、南極洲;北邊的歐亞大陸,包括如今的歐洲、亞洲、北美洲。二疊紀晚期,地球上南、北兩塊大陸開始分裂、漂移,形成板塊。
  • 迄今最古老動物化石,顯微CT"看見"6億年前細胞核
    地球生命演化史表明,包括人類在內,現今地球一切高等的複雜生命都是由真核細胞組成,我們的老祖宗都指向幾十億年前遠古時期的單細胞真核生物。如何有效識別地質歷史早期化石記錄中的真核細胞及其亞細胞結構,是重建地球真核生物早期演化歷史的關鍵所在。我國貴州甕安生物群動物胚胎化石距今6.1億年,是迄今全球最古老的動物化石記錄之一。
  • 科學家發現距今1.74億年世界最古老的花朵化石
    由中科院南京地質古生物所領銜的一個國際研究團隊,新近在南京東郊發現了200多塊遠古化石花的標本。研究表明,這些花朵生活的年代距今至少有1.74億年,是迄今為止人類發現的最古老的花朵化石,它們的發現將被子植物的起源時間前推大約5000萬年。科研人員將之命名為「南京花」。相關研究成果18日發表在生命科學領域知名刊物《電子生命》上。
  • 科學家在博物館標本中重新發現最大魚龍化石記錄
    北京時間8月31日消息,據國外媒體報導,科學家近日在博物館中「重新發現」了一種遠古海洋爬行動物的化石,證實這是該類動物中最大的化石記錄。據介紹,該化石屬於一類遊弋在2億年前海洋中的魚龍,當時正是恐龍稱霸地球陸地的時期。
  • 日本發現1.2億年前的遠古鳥類化石
    新華社東京11月16日電 日本研究人員在新一期英國《通訊-生物學》雜誌上發表論文說,在日本福井縣發現了距今約1.2億年的鳥類化石,它擁有之前發現的類似時期鳥類化石中沒有的尾綜骨,有助於人們了解早期鳥類演化情況。
  • 1.12億年前的蜘蛛化石眼睛還能發光
    一項新的蜘蛛化石研究有一個驚人的發現:反射性眼組織的殘餘物。一位韓國高中生和業餘化石獵人首先在韓國發現了一塊有1.12億年的前白堊紀時期的化石。該地層已經產生了大量其他化石,包括植物,軟體動物,魚類和恐龍,以及一種身份不明的蜘蛛物種化石。這項新研究分析了暗灰色頁巖中的10個蜘蛛標本,在顯微鏡下觀察和測量它們,科學家們確定他們代表了七種不同的物種。僅此一點便很令人驚訝,並證明可能還有更多已滅絕的蜘蛛物種尚待發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