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慶工地發現侏羅紀蛇頸龜化石 距今1.4億年(圖)

2020-12-06 中國新聞網

  蛇頸龜生存於晚侏羅世至早白堊世,主要分布於歐洲和亞洲。如今,仍有很多龜類快樂地生活在地球上,圖片中這隻澳大利亞長頸龜,可能跟億萬年前的蛇頸龜長得差不多吧。

  重慶晨報訊 記者 傅柃暢 在距今1.4億年前的侏羅紀晚期,地球上有什麼生物?相信大家首先想起的會是恐龍。

  而前幾天,渝北回興一工地挖出的烏龜化石,經重慶自然博物館專家實地勘察,確定正是來自這個時期。

  專家現場確定化石年代

  昨天上午,重慶自然博物館的專家來到發現疑似烏龜化石的工地,現場查看。

  工地內挖出的石塊堆積成一座座小山包,在一處大坑邊,自然博物館的張鋒博士停下腳步。一米多深的坑,周圍留下整齊的切割痕跡,烏龜化石就是在這裡被找到的。

  張鋒對周圍土層和化石實物進行查看後,確定化石是蛇頸龜化石,但遺憾的是,化石頭部和四肢並沒有保存下來。「年代基本確定是在侏羅紀晚期,距今1.4億年。」張鋒說,重慶主城在渝北和北碚蔡家也曾發現過蛇頸龜化石。

  在一旁的山坡上,專家還找到了另外一部分重要線索:在一塊被遺棄的石頭上,類似龜殼的黑色殘留物清晰可見。張鋒推測這塊石頭應該與發現的烏龜化石緊鄰,黑色殘留物屬於烏龜的背甲。

  工友輪流照看化石

  施工時挖到烏龜化石,這個消息一傳開,附近的工友紛紛跑來看熱鬧。但來看的人越多,發現化石的向幫銀心裡卻越是感到不安:萬一化石被摔碎或被人抱走就不好了。

  向幫銀與同一工棚的工友協商後決定,每天24小時輪流值守。「就是覺得應該要把寶貝保護起來。」向幫銀小心翼翼地從床下拿出包裹好的烏龜化石,展示給大家看。

  向幫銀說,雖然說化石是自己無意間發現的,但對於化石的具體價值,他也不清楚。「現在大夥心裡的疑問終於解開了。」向幫銀說,如果化石有研究價值,相關單位可以帶走,但他覺得自己應該得到一定獎勵。

  昨日,重慶自然博物館專家來到發現化石的地方查看。 重慶晨報記者 雷鍵 攝

  相關連結>

  蛇頸龜化石

  僅在我國和歐洲被發現

  重慶自然博物館張鋒博士介紹,蛇頸龜是一類比較古老的龜類,生活在一億四千萬到一億一千萬年前的晚侏羅世到早白堊世,前後延續大約三千萬年,之後滅絕。

  「蛇頸龜化石目前僅在歐洲與中國發現。」張鋒介紹,我國僅在西南地區發現過蛇頸龜化石。目前已經發現的蛇頸龜化石有8種,除1種在雲南發現以外,其餘7種均發現於四川盆地,可謂四川盆地特產。張鋒說,可以通過蛇頸龜化石鑑定地層,為確定地質年代、復原古環境等研究提供古生物依據。

  為何重慶會出土年代如此久遠的化石?張鋒解釋,四川盆地地區曾經湖泊、河流遍布,侏羅紀時期恐龍和烏龜等古生物共同生活在植被茂密水草豐富的環境中,現在大家經常看到的紅色砂巖巖層,就有很大可能是侏羅紀時期的巖層。

相關焦點

  • 摩洛哥發現迄今最古老劍龍化石,距今1.68億年
    據英國《衛報》8月20日報導,英國考古學家在北非摩洛哥阿特拉斯山脈中部發現了距今1.68億年的恐龍化石,據信屬於恐龍的新物種。新發現的化石是恐龍的幾塊脊椎和一塊上臂骨,科學家判斷其屬於劍龍,並且比大多數已知的劍龍生存年代早很多,可以追溯到侏羅紀中期,是新發現的劍龍的新屬。
  • 科學家發現距今1.74億年世界最古老的花朵化石
    電影《侏羅紀公園》或許該改改了——與侏羅紀恐龍同框的,除了高大的蘇鐵、桫欏,還應該加上一抹亮色——鮮花。 由中科院南京地質古生物所領銜的一個國際研究團隊,新近在南京東郊發現了200多塊遠古化石花的標本。研究表明,這些花朵生活的年代距今至少有1.74億年,是迄今為止人類發現的最古老的花朵化石,它們的發現將被子植物的起源時間前推大約5000萬年。科研人員將之命名為「南京花」。
  • 中國發現最古老恐龍蛋化石 距今1.97億年
    最近一期的《自然》雜誌刊登文章表示,古生物學家在中國境內尋獲了迄今為止最古老的恐龍蛋化石,而這項發現將有助於研究人員解開這種史前生物的進化史。文章描述提到,這顆最古老的恐龍蛋化石是由多倫多大學的古生物學教授Robert Reisz和他的團隊在中國廣東省陸豐縣境內的一處底層中找到的,其生長年代被認為是在距今1.97億至1.9億年間的侏羅紀早期。同時,研究者們還在同一地層中找到了200多塊骨頭和其種類的蛋殼化石。
  • 南京科學家發現最古老銀杏木化石 距今約1.6億年
    距今約1.6億年的銀杏木化石標本。王永棟供圖  由中科院南京地質古生物研究所研究員王永棟領銜的研究小組,在遼寧西部北票地區侏羅紀地層中發現了1.6億年前的銀杏木化石,命名為「遼寧銀杏木」。  王永棟介紹,之前,古生物學家在距今2.5億年左右的地層中發現了不少類似的銀杏葉片化石;而與現代銀杏有關的銀杏屬葉子和果實化石,可以追溯到1.7億年前。但是,銀杏木化石,也就是莖幹化石之前的記錄是1.2億年的白堊紀早期。「相比於保存較多的葉片化石,銀杏的樹幹化石發現得最少,所以非常稀有。」  不過,這次王永棟他們的發現,刷新了紀錄。
  • 不是霸王龍,重慶永川龍才是侏羅紀霸主!
    然而,據《山城龍跡 走進重慶恐龍世界》記載,「霸王龍生活在距今6850萬-6600萬年的白堊紀晚期,比重慶大型蜥腳類恐龍晚了近1億年。這就好比我們在電影院觀看《侏羅紀世界》時,不會擔心秒殺暴虐龍的滄龍會出現在我們面前一樣。」侏羅紀時期,這些植食性恐龍同樣不會過得無憂無慮,天敵依然存在。
  • 中國發現世界首例體內保存蛋殼鳥類化石 距今1.1億年 (1/4)
    中國發現世界首例體內保存蛋殼鳥類化石距今1.1億年 (1/4) "← →"翻頁
  • 1.9億年前的重慶是侏羅紀公園,生物學家找到證據:那裡全是恐龍
    根據新華社6月1日的報導,古生物學專家在重慶,發現了距今1.9億年的大型肉食類恐龍曾經在這裡出沒的證據,再次印證了此前對於重慶地區曾經是「侏羅紀公園」的猜想,證明在遠古時期,曾經有大群的恐龍生活在我國的土地上。如何找到「證據」的?
  • 綦江首次發現1.5億年前蛇頸龜化石
    我區古生物化石又有重大發現。近日,文龍街道通惠社區一農民在勞作時發現一枚化石。6月12日,經古生物化石專家現場查勘鑑定確認,這枚化石是距今1.5億年前的蛇頸龜化石。這一發現,填補了綦江龜化石的空白。
  • 男子外出散步,走著走著就發現了距今1.6億年恐龍化石
    12月21日14時,家住四川自貢的李先生外出散步時,發現疑似大型蜥腳類恐龍腿骨化石。記者從自貢恐龍博物館了解到,經專家初步查勘後確認,李先生發現的確實為大型蜥腳類恐龍腿骨化石,且為一隻體長約20米的蜥腳類恐龍的小腿骨。目前,相關發掘工作正有序開展。
  • 古生物學家發現距今1.1億年松柏類植物新類型
    浙江早白堊世松柏類木化石「周氏短木」交叉場紋孔及木射線構造。南古所 供圖浙江早白堊世松柏類木化石「周氏短木」交叉場紋孔及木射線構造。南古所 供圖中新網南京7月27日電 (楊顏慈)據中國科學院南京地質古生物研究所27日通報,該所聯合中外研究團隊,在中國浙江白堊紀地層中首次發現了距今1.1億年且已滅絕的一種松柏類植物新類型,將其命名為「周氏短木」。該成果近期發表在國際學術期刊《歷史生物學》(Historical Biology)上。
  • 古生物學家發現距今1.1億年松柏類植物新類型
    古生物學家發現距今1.1億年松柏類植物新類型 2020-07-27 16:43:38 南古所 供圖   中新網南京7月27日電 (楊顏慈)據中國科學院南京地質古生物研究所27日通報,該所聯合中外研究團隊,在中國浙江白堊紀地層中首次發現了距今1.1億年且已滅絕的一種松柏類植物新類型,將其命名為「周氏短木」。  該成果近期發表在國際學術期刊《歷史生物學》(Historical Biology)上。
  • 亞洲最古老蜥腳類恐龍足跡驚現大足 恐龍在重慶生活至少1億年
    該成果指出,中國重慶發現了亞洲最古老的蜥腳類恐龍形跡,其成果也表明,恐龍在重慶地區至少生存了1億年並留下了大量的化石。這是華龍網記者今(20)日從重慶市地勘局208水文地質工程地質隊獲得的獨家消息。受訪者供圖 華龍網發  代輝說,大足郵亭這處恐龍足跡保存於距今約2億年的下侏羅統珍珠衝組地層中,是已知的亞洲最古老的蜥腳類恐龍足跡,表明重慶地區從2億年前的侏羅紀早期就已經是恐龍生存的家園。
  • 湖南發現「珊瑚化石」群 距今至少1.9億年
    湖南發現「珊瑚化石」群 距今至少1.9億年 (1/2) "← →"翻頁
  • 貴州桐梓一工地挖出4.4億年前古生物化石群
    【貴州桐梓一工地挖出4.4億年前古生物化石群】近日,貴州省科協、貴州省地質學會、貴州旅遊地學研究院專家在遵義市桐梓縣堯龍山鎮進行科學考察時,在該鎮一在建停車場發現一處面積數百平方米、距今4.4億年的古生物化石群。該化石群集中分布在一塊完整的地層剖面上,涉及化石種類較多。經專家現場認定,化石主要為角石,其外形酷似竹筍,最長的五六十釐米,最短的數釐米。
  • 萬綠湖畔發現2億年前侏羅紀的菊石化石!
    ,學者普遍認為,該地區在侏羅紀為特提斯海域,特提斯海(Tethys)是位於北方勞亞古陸和南方岡瓦納古陸間長期存在的古海洋,1893年,奧地利地質學家E·修斯創用。牟林博士稱,在2.8億年前的早二疊紀時,青藏高原是波濤洶湧的遼闊海洋,這個海橫貫歐亞大陸的南部地區,與北非、南歐、西亞和東南亞的海域溝,稱為「特提斯海」,或「古地中海」。那時特提斯海的南北兩側是被它分裂開來的原始古陸。南邊的岡瓦納大陸,包括如今的南美洲、非洲、澳大利亞、南極洲;北邊的歐亞大陸,包括如今的歐洲、亞洲、北美洲。二疊紀晚期,地球上南、北兩塊大陸開始分裂、漂移,形成板塊。
  • 四川自貢新發現距今1.6億年恐龍小腿骨化石
    來源:央視網12月21日14時,家住四川自貢的李先生外出散步時,發現疑似大型蜥腳類恐龍腿骨化石。記者從自貢恐龍博物館了解到,經專家初步查勘後確認,李先生發現的確實為大型蜥腳類恐龍腿骨化石,且為一隻體長約20米的蜥腳類恐龍的小腿骨。目前,相關發掘工作正有序開展。
  • 巴彥淖爾發現距今3.2億年前的珍貴化石!
    2020年9月,巴彥淖爾市地質公園管理局戴瑞明、賈勝等人與中科院古脊椎所開展「巴彥淖爾古生物化石調查」課題過程中,在巴彥淖爾市烏拉特後旗海力素以南5公裡處寶日漢圖地區的一處石炭系海相沉積巖中發現距今3.2億年前的古生物化石。
  • 侏羅紀時期蚊子吸取花蜜 最大跳蚤2.4釐米(圖)
    侏羅紀時期蚊子吸取花蜜 最大跳蚤2.4釐米(圖) 化石發現人、中科院南京地質古生物研究所黃迪穎研究員介紹說,這些蚊子距今已有1.65億年,它們個頭大小不一,但大多和現代蚊子很接近。其中一塊最特別的,就是本報今年2月22日報導的「恐怖蟲」。黃迪穎研究員及其團隊,找到距今1.65億年的13塊新的恐怖蟲化石發現,「恐怖蟲」的相貌雖醜,但卻很「溫柔」,沒有任何攻擊性,是現代一種少見的蚊子——沃氏纓翅蚊的「近親」。這一重大成果,被發表在英國《自然》雜誌上。
  • 四川一男子遛彎偶遇恐龍化石,專家:距今大約1.6億年
    資料圖 和冠心 攝 圖文無關21日晚間,自貢恐龍博物館研究部副主任江山表示,經專家初步認定,已基本確定為蜥腳類恐龍化石,距今大約1.6億年左右。根據化石的肢骨判斷,恐龍體型較大。「化石的長度還是很長的,約有1.1米左右。」據李先生介紹,當時在路邊發現疑似恐龍腿骨化石時,自己興奮不已。他連忙走近仔細查看後,更加確定了自己的推測。
  • 水泥廠開山炸出 一億八千萬年前蟲跡化石(圖)
    本報訊(記者 夏婧 通訊員 高小華)6月11日,記者從重慶自然博物館獲悉,梁平縣禮讓鎮近日在一個廢棄的採石場山洞裡發現距今約一億八千萬年前的侏羅紀早期蟲跡化石,其稀有程度超過同時期的恐龍化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