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美洲發現最古老羽毛恐龍,生活在1.5億年前!
侏羅紀的北美洲在我們的印象中是一個巨龍的世界,古生物學家發現了體型巨大的梁龍、雷龍、腕龍、劍龍、蠻龍、異特龍等等。似乎在侏羅紀的北美洲沒有小型恐龍,不過最近古生物學家命名了一種新恐龍,它成為北美洲發現的體型最小的侏羅紀食肉恐龍。
躺在超龍身上
新恐龍的發現要從一條巨大超龍(Supersaurus)化石談起:2001年,來自泰特博物館(Tate Museum)的一支考察隊進入懷俄明州道格拉斯鎮。在附近的金博採石場(Jimbo Quarry),考察隊發現了一具超龍的化石,經過初步分析測量,這具超龍的化石長度達到了34米!
圖註:泰特博物館,圖片來自網絡
圖註:超龍復原圖,圖片來自網絡
為了發掘超龍的化石,古生物學家們開始清除覆蓋在化石上的巖石和土壤,他們並不知道一具小型恐龍的化石就在這些巖石之中,因此清除工作破壞了這具化石。
2003年,古生物學家才從巖石中分辨出了這具小型食肉恐龍的化石。化石被稱為「洛麗」(Lori),這個暱稱來自於參與發掘工作的志願者洛麗·浩克莫瑞(Lori Hockemeyer)。
圖註:發現的化石,圖片來自網絡
「洛麗」的標本編號為WYDICE-DML-001,包括了:部分頭骨,下顎,五塊頸椎骨,第一背椎骨,尾椎骨,肋骨,肩胛骨,右肱骨,股骨,左下肢及右腳上的骨骼。所有的骨骼保持著連接狀態,分析表明該個體已經成年。
「洛麗」的化石在2005年被捐贈給了大角盆地基金會,起初人們認為這隻一具翼龍化石,因此沒有引起關注。2008年,古生物學家洛馬克斯(Lomax)第一次見到了這具化石,並且留下了深刻的印象。2015年,對化石念念不忘的洛馬克斯終於通過眾籌的方式獲得足夠的資金將化石送到了威斯康星大學麥迪遜分校,進行了全面的研究。
2019年7月10日,古生物學家在《PeerJ》雜誌上發表了一篇名為《來自北美洲晚侏羅世一新近鳥類恐龍支持鳥類飛行起源的獲得》(A new paravian dinosaur from the Late Jurassic of North America supports a late acquisition of avian flight)的論文正式,命名了西似鳥龍。
西似鳥龍的屬名為「Hesperornithoides」,來自於希臘語的「Ἑσπερίς」(意為「西部」)、「ὄρνις」(意為「鳥」)及拉丁語的「eides」(意為「形態」),意思是「來自西面具有鳥類的形態」。西似鳥龍的模式種名為米氏西似鳥龍(Hesperornithoides miessleri),種名想給米斯樂(Miessler),以感謝他對於研究的支持。
傷齒龍的侏羅紀遠親
西似鳥龍是一種體型非常小的肉食性恐龍,它的體長不足1米,體重大約2公斤。儘管西似鳥龍體型小,但是卻非常的靈活。
圖註:西似鳥龍與老鼠的體型對比,圖片來自網絡
圖註:西似鳥龍的骨骼線圖,圖片來自網絡
西似鳥龍的腦袋不算大,但是卻長著一雙出奇大的眼睛,證明其具有非常好的視力,可能是夜行性動物。在西似鳥龍的嘴巴中,長有兩排鋒利彎曲的小牙齒,這是食肉性動物的典型特徵。
圖註:西似鳥龍的牙齒,圖片來自論文
西似鳥龍的脖子細,身體健壯,身後有一條細長的尾巴。西似鳥龍的四肢發達,它的前肢長有三指,每一個手指的末端都有彎曲的小爪子。與前肢相比,西似鳥龍的後肢長而健壯,表明它們是一種能夠飛速奔跑的恐龍。在西似鳥龍的腳上,有一個非常獨特的地方,那就是第二趾高高翹起,上面的爪子也比另外三個腳趾都要大,這是典型的傷齒龍類的特徵。高高翹起的爪子也是捕獵的利器,可以用來刺殺。
西似鳥龍的化石並沒有保存羽毛的痕跡,但是古生物學家普遍認為它是長有羽毛的,因為它的近親們都長有羽毛,所以我們看到的關於西似鳥龍的復原圖就像一隻長了長尾巴的鳥一樣。
莫裡森組的小獵手
西似鳥龍的化石發現於著名的莫裡森組(Morrison Formation),時間是距今1.5億年前的挽侏羅世時期。莫裡森組代表了最偉大的侏羅紀恐龍化石群,在該地層中發現了眾多著名的巨型恐龍。其中包括了體長可達30米的梁龍、超龍、極巨龍,身高近10米的腕龍,比公共汽車還要大的巨型肉食性恐龍蠻龍、食蜥王龍、異特龍等等
圖註:莫裡森組的生態復原,圖片來自網絡
充滿巨型恐龍的莫裡森組卻很少發現小型食肉性恐龍,在西似鳥龍被發現之前,古生物學家僅發現了體長2米的嗜鳥龍(Ornitholestes)。西似鳥龍的發現,大大豐富了莫裡森組肉食性恐龍的品種和生態位。
圖註:兇猛的嗜鳥龍,圖片來自網絡
長著羽毛,敏捷靈巧的西似鳥龍生活在靠近水邊的森林環境之中,它們是敏捷而聰明的小獵手,捕食蜥蜴、哺乳動物和其他的小型恐龍,同時也要躲避其他大型肉食性恐龍的襲擊。
北美洲最早的傷齒龍類
西似鳥龍的發現有著重要的意義,它是150多年來莫裡森組發現的體型最小,也是保存最完整的小型肉食性恐龍化石。
西似鳥龍的研究者認為,這種恐龍的發現不僅豐富了北美洲早期似鳥恐龍的信息,同時也顯示鳥類很可能是由陸地直接飛上藍天的,並沒有經過樹棲的過程,而那些發現於中國的樹棲恐龍很可能是與鳥類的直系祖先分開演化的。(僅從一種恐龍就得出這個結論真的是太不慎重嚴密了)
西似鳥龍的發現增加了我們對於鳥類起源的認知,這本身就是一個非常複雜的過程。西似鳥龍的發現更重要的意義在於將北美洲傷齒龍類生存的時間向前推進了幾千萬年,讓莫裡森組具有了一種全新的小型肉食性恐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