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秘1億年前,最古老的活化石,是如何進行有性繁殖

2020-09-16 地球Explore

介形蟲,這個從早奧陶世就已出現,在地球上已生存了將近5億年,迄今依舊相當繁榮的古老活化石。最近,又為自然界動物的有性繁殖,其起源與演變歷史,提供許多有趣且值得研究的「史料」證據。

最近,一個由中科院主導,並聯合德英兩國科研人員,一起針對一枚產於白堊紀緬甸琥珀中,保存有軟軀體的介形蟲化石進行研究的項目。通過高解析度的顯微CT,用足足1年的時間,還原了這39隻年份歷史已有足足1億年、個頭卻不足0.6毫米的小傢伙的殼體和軟軀體的特徵形態。

而最有趣的事情就是,1億年前,它們被樹脂包裹形成琥珀的瞬間,有些雌性介形蟲的儲精囊,正處於擴張狀態,並且已經充滿了精子。換言之,它們剛剛成功地完成了交配,然後就被永久地保留了下來,成為1億年後,科學家的研究樣本。

從琥珀化石掃描截面圖中,人們依舊清晰可見地發現了介形蟲的雄性交配器官「拍子」,還有精子泵、巨型精子、卵子,以及最具有研究價值的,充滿了巨型精子的雌性容器——儲精囊。為何稱之為巨型精子呢?因為,它的長度實際上至少有200μm(0.2 mm),足足是這種古代生物整個體長的1/3,幾乎是人類的3~4倍。

研究認為:這一類的介形蟲,已提供了確鑿證據證明,早在1億年前,有性繁殖已是常態!它們的身體構造表明,在交配時,雄性通過鉤狀抱握器,抓住固定雌性然後再將巨型精子通過精子泵,送入雌性的體內。然後,巨型精子與卵子在雌性的儲精囊完成活性受精過程。

這種相對複雜的交配繁衍行為,在這一億年時間都完整保留下來了,甚至進化演變似乎處於停滯狀態。科研人員認為,這個原因,很可能是因為複雜生殖行為,提高了介形蟲的交配成功率,也促進這種古老的繁衍模式很好地保留了下來。

而這次的精子樣本,也算是人類迄今為止,找到的最古老的動物精子樣本。在此之前,早在2014年,在澳大利亞的一個山洞中,也發現過1600多萬年前的淡水介形蟲,那長約1.2毫米的精子化石。但這次緬甸樣本的發現,直接將時間再往前推了足足8300萬年。

地球生物,迄今為止,也有一個非常有趣的點,很多個頭很小的生物,卻總能產生一些塊頭不小的精子。反而像人類這樣的靈長動物,男性所依賴於傳宗接代的小傢伙,個頭反而遠遠不及它們。而這個巨大特徵,到底是如何演化而來呢?這迄今也是個謎團!

不過生物學家,也推測,類似人類這樣有更大精子部隊的繁衍模式,或許更有利於通過競爭找出更優良的後代,不過這也是猜測而已。

但至少,這次琥珀化石的研究,讓我們更清晰地發現,有性繁殖的穩定性,或許比我們想像中要更古老更為穩定。

相關焦點

  • 揭秘!存活1.6億年的植物「活化石」長什麼樣?
    近日,中國科學院南京地質古生物研究所董重博士等人與美國科研人員一起合作,在內蒙古寧城縣道虎溝村的侏羅紀化石層中,發現了兩枚1.6億年前的穗花杉化石植物。相關研究成果近日發表在《國家科學評論》上。科學家是如何辨別出1.6億年前化石的真實身份?作為植物界的「活化石」,穗花杉與它的祖先相比有什麼改變?它們如今的生存狀態又如何呢?
  • 道虎溝化石表明1.6億年前的穗花杉與銀杏類一樣是活化石
    活化石」這一概念最早出現於達爾文1859年所著的《物種起源》一書。「活化石」所反映的形態演化遲滯現象是演化生物學最令人饒有興趣的科學問題之一。 我國現代植物多樣性豐富,其中不乏大量起源古老的科屬和孑遺類群。根據化石記錄,我國的珍稀植物滇桐、珙桐、青錢柳和水杉等最早記錄可追溯至新生代早期;臺灣杉、雪香蘭等可追溯至早白堊世。
  • 1億年前!科學家復活最古老的微生物,餵食物讓其生長、繁殖!
    而事實上,科學界裡也有很多熱衷於復活遠古生物的科學家,他們藉助人工智慧 (AI)或其他先進技術或機器,進行各種復活生物的實驗。據發表在《自然通訊》科學期刊的一篇研究報告稱,日本科學家成功復活了自1億年前的恐龍時代以來沉睡在海底的微生物,並讓其生長、繁殖。
  • 1億年前!科學家復活最古老的微生物,餵食物讓其生長、繁殖
    而事實上,科學界裡也有很多熱衷於復活遠古生物的科學家,他們藉助人工智慧 (AI)或其他先進技術或機器,進行各種復活生物的實驗。據發表在《自然通訊》科學期刊的一篇研究報告稱,日本科學家成功復活了自1億年前的恐龍時代以來沉睡在海底的微生物,並讓其生長、繁殖。
  • 科學家在緬甸琥珀中發現世界最古老動物精子,距今1億年
    一組古生物學家發現了迄今世界上最古老的動物精子,這些精子1億年前被永久保存在緬甸琥珀中的介形蟲體內。其大小可達介形蟲整個體長的三分之一,被稱為「巨型精子」。研究發現,介形蟲利用巨型精子進行有性生殖的行為在一億年前就已存在,這讓已知最古老的動物精子記錄提前了至少5000萬年。研究成果於9月16日在線發表於英國《皇家學會會刊—B輯》(Proceedings of the Royal Society B)上。中國科學院南京地質古生物研究所的部分人員參與了這項研究。
  • 1.6億年!一個存活到現在的植物「活化石」
    近日,中國科學院南京地質古生物研究所董重博士等人與美國科研人員一起合作,在內蒙古寧城縣道虎溝村的侏羅紀化石層中,發現了兩枚1.6億年前的穗花杉化石植物。相關研究成果近日發表在《國家科學評論》上。科學家是如何辨別出1.6億年前化石的真實身份?作為植物界的「活化石」,穗花杉與它的祖先相比有什麼改變?它們如今的生存狀態又如何呢?記者走訪了參與研究的相關科學家。
  • 跟銀杏一樣古老?穗花杉起源至少1.6億年
    >近1.6億年形態演化遲滯紅豆杉是著名的庭園樹種,在世界各地被廣泛栽培,一直備受世人喜愛。化石證據顯示,紅豆杉科演化歷史漫長,其祖先類群在侏羅紀最早期就已經出現,並在侏羅紀和白堊紀可能已具有一定的多樣性。但具研究價值的紅豆杉科化石非常有限,尤其是保存了繁殖器官的化石材料更加缺乏,使得研究者們對紅豆杉科現生屬起源和早期演化的認知較為匱乏。
  • 4億年生物活化石「鱟」驚現身!比恐龍還古老
    據媒體報導,地球最古老的生物之一鱟(音[hòu])被發現在馬祖南竿鄉的清水溼地,動保人士相當開心。鱟(音[hòu])是一種古老的生物,早在4億年前的泥盆紀就生活在地球上(當時還沒恐龍),至今仍保持其形態,堪稱海洋裡的遠古遺民,有「生物活化石」之稱。報導稱,這是鱟消失五年後重新出現,今年1月也曾有人目擊到。
  • 世界上最古老的生物,被譽為5億年的活化石!如今成了這副模樣
    隨著世界的科技水平不斷提升,對於原始生物的了解已經越來越滲透,可以根據研究出來的一定理論去判斷生物的化石處於哪個時期;目前為止還有一種世界上最古老的生物,被譽為5億年的活化石!如今成了這副模樣!鱟是目前地球上最古老的海洋生物,身體形狀很像螃蟹,頭胸前面有一對0.5毫米的小眼睛!看起來都覺得毛骨悚然!最早的鱟化石在5億年前的奧陶紀就出現了,那時候恐龍還沒有出現,原始魚類才剛剛崛起。同時代的動物要麼滅絕了,要麼進化了,只有鱟還保留著原始的樣貌!而這個活化石如今居然成為人們的盤中餐?
  • 世界最古老腔棘魚再現 恐龍時代生物「活化石」
    據媒體報導,腔棘魚是世界上最古老的魚類之一,被看作是一種活化石。
  • 1.6億年樣貌不變 這種植物「活化石」暗藏古氣候秘密
    近日,中國科學院南京地質古生物研究所董重博士等人與美國科研人員一起合作,在內蒙古寧城縣道虎溝村的侏羅紀化石層中,發現了兩枚1.6億年前的穗花杉化石植物。相關研究成果近日發表在《國家科學評論》雜誌上。科學家是如何辨別出1.6億年前化石的真實身份?作為植物界的「活化石」,穗花杉與它的祖先相比有什麼改變?它們如今的生存狀態又如何呢?記者走訪了參與研究的相關科學家。
  • 中國解開世界免疫學謎題 靠6億年前分子活化石
    南方日報訊 (記者/吳少敏 通訊員/蔡珊珊)爭論了30多年的人類抗體重排機制,終於找到最有力的證據。12日,中山大學徐安龍教授團隊宣布,在中國文昌魚身上發現了6億年前的免疫「分子活化石」,為「人類抗體重排機制的轉座子起源假說」提供最有力的證據。
  • 盤點自然界的十大活化石 印度紫色青蛙已有1.34億年
    盤點自然界的十大活化石 印度紫色青蛙已有1.34億年時間:2016-06-22 15:09   來源:川北在線整理   責任編輯:沫朵 川北在線核心提示:原標題:盤點自然界的十大活化石 印度紫色青蛙已有1.34億年 說到化石,大家自然而然的就會想到遠古時期的一些爬行動物,而一些哺乳動物、樹木、鳥類往往會被大家忽略,殊不知,有些甚至曾經與恐龍同時期存在
  • 為什麼「活化石」上億年都不再進化了?
    在生物學上,活化石又稱為孑遺(jieyi)物種。存活上億年的「活化石」在當下,能稱得上是活化石的生物有很多,比如硬骨魚綱下的矛尾魚、哺乳綱下的大熊貓、爬行綱下的鱷魚、銀杏綱下的銀杏、松柏綱下的水松等等。但是,能夠滿足存活上億年的「活化石」並不多。我們簡單的列舉幾種。
  • 世界上最古老的生物,被譽為5億年的活化石!你都不敢相信是它
    隨著科技水平的提升,我們對於生物的了解也越來越透徹,因為有了現代科技,我們可以通過科技產品去測定它是來自於哪一個時期的,比如,科學家通過對恐龍化石的研究,知道了恐龍是來自億萬年前的生物,這就是現代科技的實力。
  • 「最古老的眼睛」:5.3 億年前動物如何看世界
    12月11日消息,據國外媒體報導,科學家在一枚距今約5.3億年的化石上發現了最古老的眼睛痕跡。該化石屬於一種早已滅絕的三葉蟲,其古老的眼睛形態在今天的許多動物身上還能見到,包括螃蟹、蜜蜂和蜻蜓等。(科學家在一枚距今約5.3億年的化石上發現了最古老的眼睛痕跡。
  • 為什麼人類要有性繁殖?無性繁殖不是更方便嗎?優缺點明顯!
    為什麼人類要有性繁殖?無性繁殖不是更方便嗎?優缺點明顯!在所有物種當中,人類是進化最成功的一個,成為了哺乳動物當中的代表。科學家們發現,所有的哺乳動物必須要和另一半結合之後,才可以繁衍後代。然而我們卻發現,有性繁殖固然有一定的優點,但是缺點也更為明顯。
  • 1億年前的精子是迄今發現的最古老精子,並且非常巨大
    Myanmarcypris hui介形蟲交配復原圖新浪科技訊 北京時間9月18日消息,據國外媒體報導,最近,研究人員在一塊琥珀中發現了世界上最古老的精子。這塊琥珀來自地球仍未被棘龍這些龐然大物統治著的時代。
  • 有性繁殖對進化更有利 積累有益基因突變
    酵母菌來自奧克蘭大學的學者利用實驗解釋了進化學上一個經典的謎題——有性繁殖如何幫助物種適應不斷變化的環境。Mat Goddard博士說,依據經典的進化學說,有性繁殖會妨礙物種適應複雜環境並出現新物種,但實際情況與理論卻是矛盾的,有性繁殖是一項極其成功的生存策略,它完全不會對進化產生阻礙。研究者此次進行的實驗就支持另一種與經典學說完全不同的理論。
  • 南京科學家發現最古老銀杏木化石 距今約1.6億年
    距今約1.6億年的銀杏木化石標本。王永棟供圖  由中科院南京地質古生物研究所研究員王永棟領銜的研究小組,在遼寧西部北票地區侏羅紀地層中發現了1.6億年前的銀杏木化石,命名為「遼寧銀杏木」。  王永棟介紹,之前,古生物學家在距今2.5億年左右的地層中發現了不少類似的銀杏葉片化石;而與現代銀杏有關的銀杏屬葉子和果實化石,可以追溯到1.7億年前。但是,銀杏木化石,也就是莖幹化石之前的記錄是1.2億年的白堊紀早期。「相比於保存較多的葉片化石,銀杏的樹幹化石發現得最少,所以非常稀有。」  不過,這次王永棟他們的發現,刷新了紀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