恐龍出現在這個地球上已經幾億年了,從輝煌到衰落,在地球上也留下了諸多的「痕跡」。當1841年英國科學家理察·歐文發現第一塊恐龍化石以來,人類對於恐龍的探索就從未停止過,隨著更多恐龍化石的發現,科學家們對恐龍家族有了更深的了解。最新研究發現,恐龍家族有著驚人的多樣性:它們有的很大,有的很小,有的是食肉動物,有的卻是是草食動物,有的會飛,還有的是長有羽毛的,但卻只用來炫耀和求愛。
奧氏高頂龍
奧氏高頂龍學名Acrotholus audeti,是北美發現的最古老的骨冠恐龍,它可能也是世界上最古老的骨冠恐龍。科學家通過對加拿大阿爾伯塔省南部發現的兩塊恐龍顱骨的研究,證實了這種恐龍的存在。圖為奧氏高頂龍復原像。
竊蛋龍搖尾求愛
某些恐龍在求愛時也會搖尾巴。科學家在研究了不會飛的小恐龍、現代鳥類和爬行動物後得出了這個結論。它們的尾巴強壯而柔軟,上面有五顏六色的羽毛。這可是他們可以炫耀的資本。
斯氏棘面龍
斯氏棘面龍學名Spinops sternbergorum,重約2噸。這種恐龍於1916年被發現,並在倫敦自然歷史博物館保存了幾十年。最後,古生物學家意識到了這些化石的價值,並在它們被清理乾淨後進行了研究。在2017年發表的一篇論文中,他們正式命名了斯氏棘面龍。
恐龍殺手
隨著一些化石被發現,古生物學家在很多破損的骨骼上,他們還發現嵌在年幼恐龍股骨中的鱷類動物牙齒。這一發現表明,作為恐龍並不意味著站在食物鏈的頂端。在中生代,恐龍或許會被其他更強大恐龍殺死,也會被遠古的巨型鱷魚殺死。
尼亞薩龍
尼亞薩龍學名Nyasasaurus parringtoni,尼亞薩龍雖然不是最古老的恐龍,但它是迄今為止發現的最「像」恐龍的生物。根據上世紀30年代在坦尚尼亞發現的一塊上臂骨和六塊椎骨化石,科學家認為尼亞薩龍與拉布拉多獵犬大小相同,但尾巴較長。最近,科學家發表論文指出,尼亞薩龍生活在大約2.43億年前的盤古大陸南部,尼亞薩龍比所有其他已知恐龍至少早1000萬年。
非洲厚顎龍
非洲厚顎龍學名Pegomastax africanus,直接翻譯的意思是「來自非洲的厚顎」。這些恐龍化石是上世紀60年代在非洲南部巖石中發現的,2019年,科學家對哈佛大學保存的化石進行了新的研究,最終確認了它們的身份。非洲厚尾龍有一個鸚鵡般的喙和長長的牙齒,就像自動鋒利的剪刀。非洲厚吻龍是迄今為止發現的最先進的食草恐龍之一。這種恐龍沒有家貓那麼大,也有可能長滿了像豪豬一樣的鬃毛。
阿氏似松鼠龍
在2017年《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刊》上發表的一篇論文中,科學家指出,圖片中保存完好的化石是一隻年輕的阿氏似松鼠龍,學名為sciurimimus albersdorferi。它全身覆蓋著一層蓬鬆的「外衣」。作為恐龍族譜的一個古老分支,松鼠狀恐龍的發現表明,羽毛在恐龍家族中比大多數科學家預期的更為常見。
埃德蒙頓似鳥龍
有翼飛行的起源一直是古生物學研究的熱點。根據2020年發表在《科學》雜誌上的一篇研究論文,恐龍進化翅膀和羽毛的時間可能比之前想像的要早。在對埃德蒙頓似鳥龍的化石的研究中,科學家們發現了翼狀前肢和數百個絲狀痕跡,表明它們有羽毛。然而,埃德蒙頓和鳥龍一樣,不會飛,體重約150公斤。它的翅膀可能有其他功能,如求偶或孵化。類似鳥龍的化石可以追溯到數百萬年前。後者是一種有羽毛的恐龍,今天的鳥類或許是它們的後代。
新種四角恐龍
2018年10月,加拿大科學家將一種奇怪的有角恐龍命名為xenoceratops formostensis。直譯的意思是,「怪異的長角臉」但是可以肯定的是,這並不是一個最新的發現,因為這種類型的恐龍化石早在1958年就被發現了,但它只是近幾年才被命名的。這種恐龍生活在8000萬年前,比包括三角龍在內的大多數有角恐龍都要早。據估計,它們長6米,重約2噸。它們有鸚鵡般的喙,以植物為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