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蒙古發現36種恐龍,它們如何被發現的?這幾大發現堪稱世界之最

2021-01-09 青城新事

目前全世界發現的恐龍已超過1000多種,中國已經發現的恐龍有200多種,內蒙古發現的恐龍已達36種之多,12個盟市有9個盟市發現過恐龍化石。

據統計,內蒙古發現的恐龍有巨嘴龍、內蒙古龍、巴克龍、古似鳥龍、阿拉善龍、二連龍、耀龍、巨盜龍、計氏龍、戈壁龍、臨河盜龍、足羽龍、繪龍、竊蛋龍、原巴克龍、鸚鵡嘴龍、中國鳥腳龍、中國似鳥龍、蘇尼特龍、鴨嘴龍、古似鳥龍、巨盜龍、臨河盜龍、內蒙古龍等等。

它們是如何被發現的?

一、內蒙古是世界上最早發現恐龍蛋的地方

在內蒙古自然博物館的「恐龍的故鄉」展廳內,記載著:內蒙古是世界上最早發現恐龍蛋的地方;也是發現最古老帶羽毛恐龍的地方;同時又擁有豐富的恐龍骨骼化石和恐龍足跡化石。還保存著世界罕見的風沙埋藏狀態的恐龍化石。

內蒙古博物院展出的恐龍蛋化石

尤其是內蒙古的二連浩特,是世界最大的白堊紀恐龍化石埋藏地。二連浩特是亞洲最早發現恐龍化石並載入國際古生物史冊的地區之一,被古生物學家稱為「恐龍的故鄉」。證實了遠古時期,內蒙古林木茂密,氣候溼潤,溼地和湖泊遍布,是恐龍繁衍生息的樂園。

1893年,在中亞考察之行中,著名地質學家奧勃魯契夫來到二連鹽池,首次發現恐龍化石。

1922年,美國紐約自然博物館成立的「中亞考察團」在二連進行考察發掘,首次發現了恐龍蛋化石,拉開了二連恐龍動物群研究的序幕。多個國家的古生物學家來到二連浩特,進行科學考察,發現了大量的恐龍化石。

從1893年至今,從二連浩特發現的恐龍化石就有10餘屬種,主要代表有古似鳥龍、似雞龍、阿萊龍、鷹龍、姜氏巴克龍等等。

二、世界上最大的竊蛋龍,獲金氏世界紀錄

2005年,還是在二連浩特,古生物學家發現了世界最大的竊蛋龍類恐龍——二連巨盜龍,長近8米,高5.5米。

二連巨盜龍的發現被美國《時代》周刊評選為2007年度「十大科學發現」之一。2008年獲得金氏世界紀錄證書。

竊蛋龍

解讀:竊蛋龍是一種和鴕鳥差不多大的肉食性恐龍,頭頂有冠,包括尾巴在內的身體各處都被羽毛覆蓋著,還長了一雙翅膀。科學家發現一隻竊蛋龍趴在一窩蛋上的化石,最初,人們以為這隻竊蛋龍是在偷蛋,後來,才明白實際上它是這些恐龍蛋的媽媽,在用長了羽毛的前肢抱住蛋給它們取暖。

三、建設化工廠時,發現一副恐龍骨架

1985年,在錫林郭勒盟的查幹諾爾的一處建設工地上,人們在建設一個大的化工廠時,發現了一副恐龍骨架,內蒙古博物館當即派人進行發掘採集。這條恐龍全身骨骼的70%均保存良好。經鑑定,是一條生活在白堊紀早期的蜥腳類恐龍,給它起名為查幹諾爾龍,裝架後它身長26米,高7.7米,肩背部高6米,胸闊3.3米,抬起頭來有12米高。

查幹諾爾龍

解讀:

恐龍分為蜥腳類、獸角類、鳥腳類,蜥腳類恐龍是一種植食性恐龍,即食草恐龍。它們都是龐然大物,最大的蜥腳類恐龍重達100噸,相當於20頭非洲象的重量。它們擁有超大的身軀、長長的脖子和尾巴,身體中唯一比較小的部位就是頭。蜥腳類恐龍有四隻大腳,走到哪兒都會留下大大的腳印,大得可以躺下一個人。它們的腳印在世界各地都有發現。

恐龍足跡

四、鄂託克前旗發現世界上最大的恐龍足跡

2007年,內蒙古鄂爾多斯市鄂託克前旗境內,發現了世界上最大的恐龍足跡遺蹟。

最早發現遺蹟的是當地的牧民,牧民們看到地面上有很多類似鍋狀的圓形地貌,後來,經過恐龍足跡專家的勘察,認定這些鍋狀的足跡為蜥腳類恐龍的足跡遺蹟,清理出來的足跡遺蹟長徑為3米、短徑為2.4米。古生物學者從足跡遺蹟斷定,這隻恐龍的身長有50多米,身高10米左右,體重達100多噸。是當時世界上發現的最大的恐龍足跡遺蹟。

蜥腳類恐龍

而在此前的2006年,在鄂託克旗恐龍地質遺蹟自然保護區,就新發現一組罕見的幼體恐龍足跡。最早發現幼體恐龍足跡的是一位牧民。

五、罕見,歷經1年發現高達95%完整度的恐龍化石

2012年10月,內蒙古一家古生物研究所的研究人員在巴彥淖爾市發現了一具完整的恐龍化石。

剛開始,研究人員只是在一個衝溝裡,發現了幾塊破壞的化石,於是,大家沿著山坡的方向尋找,終於在半山腰上找到了恐龍化石的原始位置。2013年6月,來自中科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龍昊地質古生物研究所和巴彥淖爾市國土資源局三家機構組成的聯合發掘組開始對巴彥淖爾的恐龍化石進行全面挖掘,隨著挖掘的不斷進行,恐龍化石越來越完整呈現在人們面前,這具化石的完整度竟然高達95%以上,非常罕見。

經過修復,最終用化石組裝出了一條長9米、高5米的大型恐龍。古生物學家將在巴彥淖爾發現的恐龍命名為巴彥淖爾龍,是一種大型的禽龍類恐龍。

六、12個盟市中,有9個盟市已發現恐龍化石

遠古時期,內蒙古生活著大量的恐龍,猶如一個恐龍王國。

內蒙古地區的恐龍化石分布廣泛,全自治區12個盟市中,有9個盟市都發現有恐龍化石。

內蒙古自然博物館展出的恐龍化石

尤其是阿拉善盟的吉蘭泰、鄂爾多斯市的查布蘇木、錫林郭勒盟的二連鹽池、巴彥淖爾市的巴彥滿達呼、赤峰的寧城等地,都因富存白堊紀恐龍化石而聞名於世。

在遠古時期,內蒙古地區一度成了恐龍的樂園。後來,自然環境發生了翻天覆地的急劇變化,沒多久恐龍就漸漸地滅絕了,於是這裡成了恐龍的墓地。

聲明:因文章需要,小青使用了部分來自網絡的配圖,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也歡迎您對文章給予指導和指正。

相關焦點

  • 世界最大恐龍足跡被發現長達1.75米堪稱近年來世界之最
    網絡配圖世界最大恐龍足跡被發現引關注!長達1.75米堪稱近年來世界之最。據考古學家推斷,此足跡為巨型長頸草食性蜥腳類恐龍在大約1.4億年前漫步澳大利亞時留下的。據了解,這些珍貴的遺蹟在2008年險些消失。
  • 恐龍是如何被發現的?
    那麼,對恐龍真貌的探索都經歷了什麼?恐龍是如何成為今天的模樣的?但後來事實證明,這是普洛特給出的世界上第一個恐龍化石的科學例證。它們的模樣便成為了人們對恐龍的新印象。但當科學家開始在北美尋找時,他們發現了更多完整的骨骼,這讓古生物學家徹底重新思考恐龍。
  • 恐龍時期的海洋世界也很豐富,考古發現,這幾種恐龍真實存在過
    相信很多朋友多多少少都知道一些恐龍種類,但如果讓你列舉出生活在海洋裡的恐龍種類,你能夠說出多少種呢?估計沒有多少人能夠說出五種以上,因為目前人類對海洋恐龍的了解還比較少,以下的介紹正好可以拓展這方面的知識。說到海洋恐龍,大多數人不是聯想到滄龍,就是蛇頸龍。其實,有一種恐龍和蛇頸龍屬於同一個科目,但它的體型和蛇頸龍存在較大的差異。
  • 中國科學家發現兩種新恐龍
    中國科學家發現兩種新恐龍     大爪子 短胳膊 體型「迷你」  據新華社北京8月25日電(記者屈婷)中國科學家領銜的國際研究團隊日前發現和命名了兩種新的恐龍
  • 河南發現最小恐龍化石 這個黑鍋背的冤
    你見過世界上最小的竊蛋龍嗎?發掘於洛陽欒川縣的它,全身骨架長只有60釐米,因為「袖珍」,所以才收穫了「迷你豫龍」的美名,並得到世界的公認。那麼,這個萌萌噠的「小傢伙」到底是如何被發現的呢?關於竊蛋龍又有哪些好玩兒的故事?
  • 鳥類歷史將被改寫,內蒙古發現翼龍化石,翼龍是恐龍還是鳥?
    特別是在動物上的羽毛研究,我們都知道,人類是不長羽毛的,因此對於羽毛也有非常大的興趣。就在近日,科學家發現了一個全新的羽毛,這羽毛將顛覆了人類的認知,鳥類的歷史將被改寫。其實這樣的事並沒什麼好奇怪的,人類是地球後來者,很多生物的存在都比人類來的長久,因此,想要全面了解地球是一個非浩大的工程,有的新發現是一件好事情,但是並不奇怪的事情,世界上存在顛覆人類認知的事情還少嗎?
  • 內蒙古發現17件恐龍化石 包括原角龍、恐龍蛋
    新華網呼和浩特10月21日電 位於內蒙古巴彥淖爾市的巴音滿都呼恐龍化石保護區,日前新發掘出17件恐龍化石,包括原角龍、甲龍、恐龍蛋等珍貴化石。此次發掘的恐龍化石,對於研究古代地質演變和生態環境更迭有著重要價值。據巴淖爾市文物站介紹,巴彥淖爾市境內的古生物化石蘊藏量之豐富,分布面積之廣,種類之多歷來受世人矚目。
  • 盤點2020年度十大最酷的恐龍研究發現
    「直播科學網(www.livescience.com)」通過梳理2020年度關於恐龍的研究進展,選列出了2020年度全球十大最酷恐龍研究發現。1. 棘龍(Spinosaurus)--會遊泳的恐龍恐龍為陸地生活的大型爬行動物,能在水中遊泳十分罕見(雖然魚龍生活在水中,但它們並不屬於恐龍)。棘龍是生活在白堊紀的大型獸腳類肉食性恐龍,它比霸王龍還大。
  • 河南發現全球最小恐龍化石 僅長60釐米
    幾天前,在河南省地質博物館恐龍展廳,河南省地質博物館古生物研究室主任賈松海指著一塊「沉睡」在展櫃裡,異常完整的恐龍化石激動地說:「這就是世界上最小的竊蛋龍,在洛陽欒川秋扒鄉蒿坪村發掘,幾乎是一塊都沒缺少。」  身為這個恐龍化石的發現者,2007年3月24日,是賈松海終生難忘的日子。
  • 非洲發現第一種會遊泳恐龍
    圖片來源:Davide Bonadonna  古生物學家日前公布了世界上第一種已知會遊泳的恐龍——這隻15米長的龐然大物長了一張與鱷魚類似的面孔,4隻腳非常適合划水,並且在脊柱上生有帆一樣的結構。它絕大部分時間生活在水中,以巨鯊、鋸鰩和肺魚為食,是迄今發現的唯一能適應水中生存的恐龍。
  • 專家發現世界最早跳蚤化石 是現代跳蚤10倍大
    由中科院南京地質古生物研究所的黃迪穎研究員帶領的科研團隊,從近10萬塊化石中,發現了迄今為止世界上最早、最大的跳蚤化石——它們是現代跳蚤的10多倍大,這些跳蚤的「老祖宗」很有可能是在恐龍背上「撒野」的寄生蟲。這一驚人的研究成果,將於近日登上最近一期的世界頂級期刊英國《Nature》雜誌。
  • 內蒙古的中國之最
    最大的冰臼直徑達4.5米,深約1.9米,口小肚大底平,規則而完   整。 7.內蒙古錫林郭勒盟多倫縣和正藍旗境內發現的"環形水系"隕石坑,是我國目前發現的四個隕石坑中最大的一個,也是世界第二大   隕石坑。 8.內蒙古烏海市老石旦煤礦附近出土的老石旦矽化木是我國出土長度第一的矽化木化石。
  • 韓國發現世界上最小恐龍足印,長度僅1釐米,體型或如麻雀大
    提起恐龍,大多數人的印象都是它們超龐大的身軀,如兇猛的肉食恐龍霸王龍等體長大多都超過了10米,而梁龍裡面的地震龍身長33.5米,和藍鯨的體長差不多。不過實際上恐龍的體型相差萬別。如歐洲地區出現了一種非常嬌小的恐龍——秀頜龍,體長只有60釐米左右。
  • 北海道發現日本最完整恐龍化石
    在中生代的白堊紀時期,日本卻與大陸相連,許多恐龍遷徙並且生活在這裡。在北海道,古生物學家發現了日本最完整的恐龍化石,它被命名為神威龍。北海道龍骨北海道位於日本本州島以北,這裡是日本最重要的恐龍及古生物化石產地之一。
  • 亞洲首例梁龍化石現身寧夏 新疆發現亞洲最長恐龍
    令人驚訝的是,這條恐龍僅脖子就長15米,是世界上脖子最長的恐龍。此前,中加合作考察隊在距離這具恐龍化石100多米的山上,發現了多具恐龍化石,其中一具蜥腳類食草恐龍化石,根據其頸肋長1.4米推斷,它身長約30米、高約10米、重約50噸。當時,這條恐龍被確定為亞洲第一大恐龍,被命名為中加馬門溪龍,其化石現藏於北京自然博物館。
  • 世界上最古老的頭皮屑化石被發現!它來自125萬年前的猛禽恐龍
    此後,研究人員通過測試另外兩隻有羽毛的恐龍,即北漂龍以及中國鳥龍,中國鳥龍是一種被稱為孔子鳥的原始鳥,也發現了頭屑化石的樣本。中國鳥龍是第五個發現的 有羽毛恐龍 ,並且在 1999 年被發現時,是有羽毛恐龍中最接近鳥類的一種。
  • 億年前琥珀中發現「史上最小恐龍」
    3月12日,中美加科學家團隊在北京宣布,在緬甸白堊紀琥珀中發現了一隻有史以來已發現的最小的恐龍(廣義恐龍包括鳥類)。該研究由中國地質大學(北京)邢立達副教授、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外籍研究員鄒晶梅、美國洛杉磯自然史博物館拉爾斯·施米茨博士、加拿大薩斯喀徹溫省皇家博物館瑞安·麥凱勒教授等學者共同完成。
  • 內蒙古興和縣發現矽化木和恐龍化石
    新華網呼和浩特8月25日電(蔚日平 孫文博)古生物學家和地質考古專家通過大量地質考古工作,最近在內蒙古自治區興和縣境內發現了矽化木和恐龍化石。  矽化木位於興和縣城關鎮南15公裡二臺子鎮長勝夭村0.5公裡處。經專家鑑定,化石群處於中生代地層,距今1億多年。
  • 中美團隊億年琥珀中發現最小恐龍!蜂鳥大小,眼大,牙齒百顆
    北京時間3月12日零時,頂級學術期刊《自然》(Nature)在線發表了一項由中美科學家聯合完成的研究「 緬甸白堊紀蜂鳥大的恐龍(Hummingbird-sized dinosaur from the Cretaceous period of Myanmar)」:他們在緬甸白堊紀琥珀中發現了一隻有史以來已發現的最小的恐龍(廣義恐龍包括鳥類
  • 內蒙古二連浩特建成世界最大"白堊紀恐龍公園"
    中廣網二連浩特12月15日消息(記者 劉源源 二連浩特臺記者 王澤瓊)地處中蒙邊境線上的內蒙古二連浩特,正在以數量眾多的恐龍集群死亡帶為中心,建設世界上最大的「白堊紀公園」。我國版圖的正北方,地處中蒙邊境線上的內蒙古二連浩特,是世界著名的恐龍之鄉。 在7000萬年前的白堊紀,二連浩特曾經是氣候溼熱,林木茂密,遍布著湖泊沼澤的恐龍的樂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