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意漸濃,候鳥南遷。近日,東方鴴、斑胸濱鷸、棕尾鵟、短趾雕等近十種珍稀鳥類陸續抵達保山青華海國家溼地公園。經專家鑑定,新增鳥類記錄9種。
分別是東方鴴(héng)、斑胸濱鷸(yù)、黑腹濱鷸、三趾濱鷸、靴隼(sǔn)雕、短趾雕、棕尾鵟(kuáng)、普通朱雀、點胸鴉雀。
其中,東方鴴為雲南省鳥類新記錄,保山市鳥類新記錄6種,分別是東方鴴、斑胸濱鷸、黑腹濱鷸、三趾濱鷸、短趾雕、棕尾鵟。
截止目前,青華海國家溼地公園鳥類種數為274種(鳥類名錄可點擊左下角閱讀原文進行查看),其中包括國家 I 級重點保護鳥類3種,II 級重點保護鳥類27種,列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IUCN)紅色名錄極危2種、瀕危2種、易危2種、近危9種。
01 東方鴴 Charadrius veredus
東方鴴為雲南省新記錄。
嘴短,黑色。頭頂和頸部淡黃褐色,向下過渡至胸部為慄紅色斑帶,下緣為黑色,臉部白色,最外側尾羽白色,尾羽末梢均為白色,上體灰褐色,下體白色,腿橙黃色。雌鳥及非繁殖羽雄鳥無黑色環帶,亞成鳥上體黃褐色,胸部色帶不明顯。
▲ 東方鴴 蔡慶彪11月3日攝於青華海片區
▲ 東方鴴分布圖 來源:中國鳥類野外手冊
繁殖於蒙古及中國北方,冬季至馬來西亞及澳大利亞。繁殖在內蒙古東部呼倫池周圍和遼寧的荒瘠無樹草原及沙漠中的泥石灘。遷徙經中國東部但不常見。於多草地區、河流兩岸及沼澤地帶取食。
▲ 東方鴴 張世紅11月3日攝於青華海片區
02 斑胸濱鷸 Calidris melanotos
斑胸濱鷸為保山市鳥類新記錄,雲南省第二筆記錄。
中等體型而多具雜斑的褐色濱鷸。腿黃,嘴具兩色並略為下彎,胸部縱紋密布並突然中止於白色腹部。白色眉紋模糊,頂冠近褐。繁殖期雄鳥胸部偏黑。幼鳥胸部縱紋沾皮黃色。冬季鳥赤褐色較少。
▲ 斑胸濱鷸 張世紅9月21日攝於青華海片區
▲ 斑胸濱鷸分布圖 來源:中國鳥類野外手冊
繁殖於俄羅斯極地、西伯利亞及北美洲;越冬於南美洲、澳大利亞及紐西蘭。罕見過境鳥。1986年在香港第一次記錄到。自此偶爾有鳥經過。有可能為定期過境鳥但被忽視。在河北北戴河、東南部及臺灣均有一次記錄。取食於溼潤草甸、沼澤地及池塘邊緣。
▲ 斑胸濱鷸 張世紅9月21日攝於青華海片區
03 黑腹濱鷸 Calidris alpina
黑腹濱鷸為保山市鳥類新記錄。
體型較大的濱鷸。嘴黑色,較長,端部略下彎。中央尾羽黑色,外側尾羽白色。繁殖羽褐色,腹部具明顯黑色斑塊。非繁殖羽腹部白色,上體鉛灰色,飛羽具明顯的白色羽緣。
▲ 黑腹濱鷸 張世紅11月3日攝於青華海片區
黑腹濱鷸喜歡棲於沿海及內陸泥灘,單獨或成小群,常與其他涉禽混群。進食忙碌,常以蹲姿覓食。主要以動物、昆蟲為食。
▲ 黑腹濱鷸 張世紅11月3日攝於青華海片區
04 三趾濱鷸 Calidris alba
三趾濱鷸為保山市鳥類新記錄,雲南省第二筆記錄。
體型略小的近灰色涉禽。肩羽明顯黑色。比其他濱鷸白,飛行時翼上具白色寬紋;尾中央色暗,兩側白。特徵為後趾缺失,僅前三趾。
▲ 三趾濱鷸 錢文9月24日攝於青華海片區
▲ 三趾濱鷸分布圖 來源:中國鳥類野外手冊
繁殖在北半球,冬季遠至澳大利亞及紐西蘭。為新疆西部、西藏南部、整個東北、貴州及海南的偶見遷徙鳥,但相當數量鳥於華南、東南沿海及臺灣的南部越冬。喜濱海沙灘,極少至泥地。通常隨落潮在水邊奔跑,同時揀食海潮衝刷出來的小食物。有時獨行但多喜群棲。
▲ 三趾濱鷸 錢文9月24日攝於青華海片區
05 靴隼雕 Hieraaetus pennatus
體型略小,胸棕色(深色型)或淡皮黃色(淺色型),無冠羽,腿被羽。上體褐色具黑色和皮黃色雜斑,兩翼及尾褐色深。飛行時深色的初級飛羽與皮黃色(淺色型)或棕色(深色型)的翼下覆羽成強烈對比。尾下色淺。
▲ 靴隼雕 匡琳10月13日攝於青華海片區
▲ 靴隼雕分布圖 來源:中國鳥類野外手冊
繁殖於非洲、歐亞大陸的西南部、印度西北部及中國北部;冬季南遷至非洲、印度;迷鳥至東南亞。在我國繁殖於新疆西部天山、庫爾勒及西藏北部。罕見候鳥於中國東北及華東的多個地方。
▲ 靴隼雕 匡琳10月13日攝於青華海片區
06 短趾雕 Circaetus gallicus
短趾雕為保山市鳥類新記錄。
體型略大的淺色雕。身體沉重,上體灰褐,下體白而具深色縱紋,喉及胸單一褐色,腹部具不明顯的橫斑,尾具不明顯的寬闊橫斑。亞成鳥較成鳥色更淺。飛行時覆羽及飛羽上長而寬的縱紋極具特色。
▲ 短趾雕 匡琳10月27日攝於青華海片區
▲ 短趾雕分布圖 來源:中國鳥類野外手冊
短趾雕繁殖於新疆西北部天山,可能在中國中北區也有繁殖。罕見候鳥記錄分散。於中國北方各地,可能有忽略。西藏東南部肯定有其分布。棲於森林邊緣及次生灌叢。盤旋及滑翔時兩翼平直,常停在空中振羽似巨大的紅隼。
▲ 短趾雕抓了一條蛇 匡琳10月27日攝於青華海片區
07 棕尾鵟 Buteo rufinus
棕尾鵟為保山市鳥類新記錄。
體大的棕色鵟。翼及尾長。頭和胸色淺,靠近腹部變成深色,但有幾種色型,從米黃色至棕色至極深色。近黑色型的飛羽及尾羽具深色橫斑。尾上一般呈淺鏽色至橘黃色而無橫斑。飛行似普通鵟,棕色型翼下翼角處具黑色大塊斑。滑翔時兩翼彎折(普通鵟兩翼平伸),隨氣流翱翔時高舉成一角度。幼鳥外側尾羽及翼下暗色後緣均具橫紋。
▲ 棕尾鵟 匡琳11月3日攝於青華海片區
▲ 棕尾鵟分布圖 來源:中國鳥類野外手冊
繁殖於歐洲東南部至古北界中部、印度西北部、喜馬拉雅山脈東部和中國西部,越冬南遷。指名亞種繁殖於新疆喀什、烏魯木齊及天山地區。遷徙或越冬至甘肅、雲南、西藏南部及東南部。習性懶散,一般從棲處捕食。高空翱翔且有時徘徊飛行。喜趨火光。
▲ 棕尾鵟 匡琳11月3日攝於青華海片區
08普通朱雀 Carpodacus erythrinus
體型略小而頭紅的朱雀。上體灰褐,腹白。繁殖期雄鳥頭、胸、腰及翼斑多具鮮亮紅色。雌鳥無粉紅,上體清灰褐色,下體近白。幼鳥似雌鳥但褐色較重且有縱紋。雄鳥與其他朱雀的區別在紅色鮮亮。無眉紋,腹白,臉頰及耳羽色深而有別於多數相似種類。雌鳥色暗淡。
▲普通朱雀 張世紅9月29日攝於北廟片區
常見的留鳥及候鳥,常於海拔2000~2700米,但在中國東北較低而在青藏高原則較高。亞種roseatus廣泛分布於新疆西北部及西部,整個青藏高原及其東部外緣至寧夏、湖北及雲南北部。越冬在中國西南的熱帶山地。棲於亞高山林帶但多在林間空地、灌叢及溪流旁。單獨、成對或結小群活動。飛行呈波狀。不如其他朱雀隱秘。
09 點胸鴉雀 Paradoxornis guttaticollis
體大而有特色的鴉雀。特徵為胸上具深色的倒"V"字形細紋。頭頂及頸背赤褐,耳羽後端有顯眼的黑色塊斑。上體餘部暗紅褐色,下體皮黃色。棲於灌叢、次生植被及高草叢。
▲ 點胸鴉雀 黃木嬌11月2日攝於北廟片區
鳥類描述參考《中國鳥類野外手冊》和《北京地區常見野鳥圖鑑》。
來源:青華海國家溼地公園
完
原標題:《東方鴴!雲南省鳥類新記錄,坐標保山青華海》
閱讀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