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水資源量來看,鄱陽湖不缺水。」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水利水電科學研究院副院長、國際泥沙中心副主任胡春宏解釋,「現在面臨的主要問題是每年的9-10月份湖泊水位降低,枯水期延長,現有設施取不上水。」
公開資料顯示,2009年開始,胡春宏陸續參加了多次鄱陽湖工程的技術研討會。今年6月份,胡春宏再次跟隨中科院項目組下湖實地調研,對湖情、氣候、枯水、建閘、江豚、溼地、候鳥情況及鄱陽湖水文水生態監測基地、鄱陽湖水利樞紐閘址等進行了實地察看。
針對近期鄱陽湖水利樞紐工程的爭議,11月6日,胡春宏在回復澎湃新聞(www.thepaper.cn)的函中提出觀點:「
採砂不是造成目前鄱陽湖9-10月份水位消落過快,提前進入枯水期、枯水期延長的主要原因。」
對於主要原因,胡春宏分析,近十幾年來長江流域加速發展,特別是長江上遊水庫群汛後蓄水影響,鄱陽湖每年9-10月份水位消落過快,9-10月份長江幹流水位降低,對鄱陽湖出流頂託作用減弱,鄱陽湖出流加快,提前進入枯水期。
「如果單從解決濱湖區水資源供需矛盾來說,可以通過改造提灌站和增加引水設施來解決。但鄱陽湖水利樞紐枯水期抬高水位,應對江湖關係變化作用、生態作用、改善湖區通航的作用無可替代。」胡春宏說。
工程到底「建與不建」,胡春宏總結認為:鄱陽湖水利樞紐定位「調枯不控洪、建壩改建閘」是合理的,目前要做的是進一步優化運行調度方案,多聽取生態、環境專家的建議和意見。
水資源供需矛盾可解決,鄱陽湖工程部分作用無可替代
澎湃新聞:從科研層面看,鄱陽湖的水資源面臨一個什麼現狀?
胡春宏:鄱陽湖多年平均出湖水量約1485億m³,從水資源量來看,鄱陽湖不缺水。
鄱陽湖的濱湖區農村分散性生活用水以地下水為主,但城鎮集中供水和農田灌溉還是以地表水為主,供水量、供水保證程度取決於湖泊水位的高低。現在面臨的主要問題是每年的9-10月份湖泊水位降低,枯水期延長,現有設施取不上水。
根據分析,到2030水平年,鄱陽湖環湖農田缺水約4億m³,其中9-10月份缺水約佔全年缺水的56%。
澎湃新聞:鄱陽湖區哪些鄉鎮村莊枯水期缺水了,佔整個湖區鄉鎮村莊的比例有多少?
胡春宏:據統計,鄱陽湖周圍受湖泊水位降低影響顯著的農田灌溉面積有310萬畝。2007年湖水位偏低,鄱陽湖周邊南昌、鄱陽、餘干、萬年縣以及鄱陽湖環湖區6個區縣約有26萬人取水困難。2009年8月15日起,鄱陽湖水位持續下降,到10月10日,湖區水位累計下降約7m,當年湖區受災面積約119萬畝,還造成幾十萬人的臨時引水困難。
澎湃新聞:九三學社發文公開表示,由於湖區農田和居民數量有限,完全可以採取其他辦法解決。水位降低對灌溉影響主要是提灌站取水條件,而鄱陽湖地區夏天之外只有春灌需求,改造提灌站和增加引水設施完全可以得到很好解決。且鄱陽湖周邊主要是沉積地貌環境,地下水豐富而且水質普遍優於地表水,安全的居民飲水最好通過打井等措施解決。您覺得是否合適?
胡春宏:鄱陽湖水利樞紐是一個綜合樞紐,其作用包括:應對江湖關係演變、修復和保護湖泊的溼地生態系統、緩解濱湖區季節性水資源供需矛盾、改善湖區通航條件等等。
如果單從解決濱湖區水資源供需矛盾來說,可以通過改造提灌站和增加引水設施來解決。但鄱陽湖水利樞紐枯水期抬高水位,應對江湖關係變化作用、生態作用、改善湖區通航的作用無可替代。
採砂不是造成鄱陽湖枯水期延長的主要原因
澎湃新聞:有人認為,鄱陽湖採砂擴大了通江河道的過水斷面面積,從而加快湖水注入長江速率,這是引起近年來鄱陽湖秋冬季枯水期提前、枯水期延長的主要原因之一。您怎麼看?
胡春宏:鄱陽湖採砂對鄱陽湖的年內日最低水位、年內月平均最低水位是有一定的影響,但不是造成目前鄱陽湖9-10月份水位消落過快,提前進入枯水期、枯水期延長的主要原因。
近十幾年來受長江流域來水整體情勢、江湖關係演變、湖區經濟社會快速發展,特別是長江上遊水庫群汛後蓄水影響,鄱陽湖每年9-10月份水位消落過快,9-10月份長江幹流水位降低,對鄱陽湖出流頂託作用減弱,鄱陽湖出流加快,提前進入枯水期。
2008-2012年與1999-2002年相比,鄱陽湖8月下旬至11月上旬水位消落深度增加了3.6m,枯水期(星子站水位低於10m)延長了56天,年內日最低水位平均值、月最低水位平均值降低了約1.0m。
實測資料統計,1998-2010年鄱陽湖入江水道段的總容積擴大量為3.41億m³。根據我們計算,近年來入江水道衝刷是其容積擴大的主要原因,貢獻率約為2/3,挖沙貢獻率約佔1/3。
澎湃新聞:挖砂作業對鄱陽湖水質有哪些影響?對於鄱陽湖生態和資源又有什麼影響?
胡春宏:採砂對水質的影響。一是造成局部範圍的水體懸浮物濃度增加,影響水體的感觀;二是破壞了湖泊底泥,加快了吸附在底泥的重金屬和其它有害物質的釋放,影響水質;三是採砂船、運砂船含油汙水的排放,也直接對水質造成影響。
採砂對生態的影響。鄱陽湖入江水道是長江與鄱陽湖的交匯點,草洲為魚類天然的產卵和攝食場所,而這一帶又是重要的採砂區,採砂嚴重破壞了魚類的產卵場、索餌場和越冬場,影響魚類的產卵繁殖。渾濁的水體也影響生物的光合作用,降低浮遊生物的生產量。泥灘和草洲是經過長年累月形成的,也是越冬候鳥的主要棲息地,採砂也直接破壞了泥灘和草洲,影響越冬候鳥的棲息環境。
「鄱陽湖工程對下遊水資源影開發利用影響不大」澎湃新聞:有專家稱,鄱陽湖水利樞紐汛後攔水,總體上會加劇下遊業已嚴重的枯水期提前的趨勢,對長江下遊和河口水資源不利。這種質疑是否合理?
胡春宏:鄱陽湖水利樞紐下閘蓄水在每年9月1日-15日,該階段天然情況下大通站平均流量約40200m³/s,鄱陽湖出流僅佔大通來水的9.4%,鄱陽湖水利樞紐下閘蓄水多年平均攔蓄流量1310m³/s,僅佔大通流量的3%,對下遊水資源影開發利用影響不大。
長江上遊水庫蓄水期的9月15日-10月31日,鄱陽湖水利樞紐閘前水位從17.5m(吳淞高程)降低至14.5m,多年平均鄱陽湖出流與天然情況相差變化不大。
正是基於對下遊水資源開發利用的影響考慮,我們優化了調度方案,建議10月末控制水位從最初確定的16m降低至14.5m。
澎湃新聞:三峽大壩建成後,泥沙沉積在庫區,清水下洩,造成中下遊河道下切嚴重,崩岸問題顯著。鄱陽湖樞紐工程一旦建成後,會不會也出現這種問題?有什麼解決辦法嗎?
胡春宏:天然情況下,長江中下遊泥沙主要來源於宜昌以上。長江上遊水庫群蓄水運用後,長江中遊水流含沙量銳減,造成中下遊河道下切、局部崩岸等問題。
鄱陽湖可以看成長江幹流的一個支流,湖口站多年平均輸沙量只有994萬噸,僅佔大通站同期輸沙量的2~3%。
根據我們計算,鄱陽湖水利樞紐建成運行10年、20年、30年與現狀無樞紐情景相比,鄱陽湖年平均出湖沙量減少約100萬噸,僅佔大通站同期輸沙量的0.3%。所以鄱陽湖水利樞紐建設,不會像長江上遊水庫群蓄水運用後那樣造成下遊河道的衝刷加劇。
「多聽聽生態、環境專家建議和意見,進一步優化運行調度方案」
澎湃新聞:您曾提出鄱陽湖建閘的論證中,要高度重視生態問題。建閘之後會對生態造成什麼影響?
胡春宏:鄱陽湖水利樞紐建成運行後,若枯水期水位過高,將淹沒大面積草洲和泥灘,挺水植被的生長時間和空間受到擠壓,越冬候鳥的棲息地和食物源將受到影響。
鄱陽湖水利樞紐建成後,湖區的水動力條件發生改變,水位抬高、流速變緩,五河尾閭和河汊等局部區域水體富營養化風險增加。
澎湃新聞:蓄水後,不同水位調度分別會淹沒多少候鳥棲息的洲灘?都分布在哪些地區?佔總洲灘的多少?
胡春宏:鄱陽湖中有大型蝶型湖泊102個,總面積約816 km²,約佔鄱陽湖總面積的22%。高水位時,蝶型湖泊與大湖連成一片,當星子站水位低於14m時,幾乎與主湖區水體分離。
天然情況下,淺碟形湖泊水情動態變化特徵符合越冬候鳥的遷徙規律,加上湖內及其洲灘上豐富的動植物資源,為越冬候鳥提供了理想的生活環境,成為越冬候鳥的主要棲息地和覓食場。
鄱陽湖水利樞紐建成後,按天然的水文節律控制湖泊水位,不會對越冬候鳥造成影響;若枯水期星子站水位高於14m,水域面積迅速擴大,洲灘上淺碟形內湖和低灘部分莎草植物群系大部分面積別淹沒,蚌湖的1/3、大汊湖的1/2等都將被水淹沒,候鳥越冬生境多樣性受到影響;當星子水位高於16m,鄱陽湖90%以上的面積為水域,低灘地、高灘地和雜草群系幾乎全被淹沒。
澎湃新聞:如何解決上述問題或者風險?
胡春宏:「建壩改建閘」是對鄱陽湖水利樞紐建設形式的基本定位,「調枯不控洪」是鄱陽湖水利樞紐運行調度應遵循的基本原則。
鄱陽湖水利樞紐是一個全閘工程,且工程建成後4-8月閘門全開敞洩、江湖連通,不影響長江中下遊的防洪格局,不會向大壩那樣完全阻斷河流的連通性。
閘控期,通過閘控,維持湖區水位按自然的多年平均水位消落,並適當抬高最枯水期水位,有利於泥灘、草洲的漸次出露,塑造適宜的溼地景觀格局,為越冬候鳥提供豐富的越冬生境和食物源。
總的來看,鄱陽湖水利樞紐定位「調枯不控洪、建壩改建閘」是合理的,要多聽聽生態、環境專家建議和意見,進一步優化運行調度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