鄱陽湖是我國第一大淡水湖,江西的「母親湖」,是長江中下遊重要的水資源寶庫,是國際著名的重要溼地與白鶴等候鳥的越冬棲息地,也是湖區人民賴以生存發展的重要區域。鄱陽湖水量、水質的持續穩定,直接關係到鄱陽湖周邊乃至長江中下遊地區的用水安全。因此,開發、治理和保護好鄱陽湖在保障江西乃至長江中下遊地區社會經濟發展,維護健康長江中發揮著重要作用。
近十年來,受長江上遊幹支流水庫群汛後蓄水引起的長江中下遊徑流減少、清水下洩衝刷引起的河道下切等因素影響,鄱陽湖連續出現枯水時間提前、枯水期延長、水位超低等情況,鄱陽湖枯水常態化和趨勢化的新變化,造成枯水期水資源、水生態、水環境承載力嚴重不足,對湖區民生、生態、經濟等多方面造成嚴重影響,難於滿足經濟社會快速發展、周邊城市群迅速崛起和生態環境保護的要求。為切實提高鄱陽湖枯水期水資源、水生態、水環境承載能力,實現經濟社會又好又快發展和保住鄱陽湖「一湖清水」的雙贏,江西省提出興建鄱陽湖水利樞紐工程。
黨中央、國務院高度重視鄱陽湖的開發和保護,特別是湖區出現枯水位以來,中央領導多次作出重要批示,並提出了明確的治理要求。2007年4月,時任總理溫家寶批示「要永遠保持鄱陽湖一湖清水」;2009年9月,時任副總理李克強考察鄱陽湖時明確指示:「一是要把鄱陽湖生態水利樞紐工程建設放在整個長江水系大格局當中,上升到國家層面來考慮;二是整個建設工程要突出生態特點,統籌規劃,走生態發展之路,為鄱陽湖地區實現經濟社會又好又快發展提供經驗;三是要把工程建設成為鄱陽湖生態經濟區的標誌,既可觀光旅遊,又能產生綜合效益,有利於可持續發展。」2015年3月6日,習近平總書記在參加十二屆全國人大三次會議江西代表團審議時強調:「嫵媚青山、浩淼鄱陽,不僅屬於江西人民,也屬於全國人民。鄱陽湖出現極端乾旱、水量減少、魚類銳減,要引起高度重視。如果等到生態環境破壞了那就遲了,不要走到那一步,走到那一步付出的代價太沉重了。」
江西省委、省政府認真落實中央領導同志的指示精神,在研究論證鄱陽湖水利樞紐工程的過程中,始終注重聽取不同聲音,廣泛徵求意見,充分吸納和包容各種建議;有針對性地開展大量的基礎研究工作;逐步轉變建設理念、完善建設方案。
鄱陽湖水利樞紐工程按照「一湖清水」、「江湖兩利」、「調枯不控洪」的全新理念,以提高鄱陽湖枯水期水資源和水環境承載能力,為主要目標,充分發揮水利工程對保護生態環境和促進經濟社會發展的基礎作用,是國家規劃的172項重大水利工程之一,是江西「綠色崛起、實幹興贛「的關鍵項目。
【鄱陽湖概況】
鄱陽湖位於江西省北部、長江中下遊南岸,承納贛江、撫河、信江、饒河、修河五大江河及清豐山溪、博陽河、漳田河、潼津河等區間來水,經調蓄後由湖口注入長江,是一個過水型、吞吐型、季節性的湖泊。鄱陽湖水系流域面積16.22萬km2,佔江西省總面積的97.2%。
一、自然、地理
鄱陽湖南北長173km,東西平均寬16.9km,最寬處約74km,湖岸線總長約1200km。湖面以松門山為界,分為南北兩部分,南部寬廣,為主湖區,北部狹長,為入江水道區。湖盆自東向西,由南向北傾斜,主湖區灘地高程多在10~15m之間。
鄱陽湖湖區地貌由水道、洲灘、島嶼、內湖、汊港組成。水道分為東水道、西水道和入江水道。洲灘有沙灘、泥灘、草灘等三種類型,面積約3130 km2,其中草灘多分布在12~15m高程。全湖共有島嶼41個,面積約103 km2,島嶼率為3.5%;湖區主要汊港約有20處。
二、氣象、徑流
鄱陽湖地區屬中亞熱帶溼潤季風氣候區,氣候溫和,雨量豐沛,光照充足,無霜期較長。四季分明,冬季寒冷少雨,春季多雨,夏秋季晴熱少雨,偶有颱風侵襲。
鄱陽湖區多年平均年降水量1632mm。降水時空分布不均,具有明顯的季節性和地域性,最大六個月(3~8月)降水量約佔年總量的74.4%。
鄱陽湖水系完整,流域水資源豐富,入湖多年平均流量為4700m3/s,徑流量為1483億m3;入江水量佔長江年徑流量的15.5%。流域徑流年內分配不均勻,汛期4~9月約佔全年的75%,其中主汛期4~6月佔50%以上。
三、水位、江湖關係
鄱陽湖水位變化受五河及長江來水的雙重影響,高水位維持時間長,4~6月水位隨鄱陽湖水系洪水入湖而上漲,7~9月因長江洪水頂託或倒灌而維持高水位,10月才穩定退水,逐漸進入枯水期;鄱陽湖星子水文站多年平均水位11.41m,最高水位20.63m,最低水位5.22m;最高水位一般發生在7、8月份,最低水位一般發生在1、2月份。每當洪水季節,水位升高,湖水漫灘,湖面寬闊,碧波蕩漾,茫茫一片;枯水季節,水位下降,湖水落槽,湖灘顯露,湖面變小,蜿蜒一線。洪、枯水的湖體面積、湖體容積相差極大。「高水是湖,低水似河」,「洪水一片,枯水一線」,嚴重製約著湖區水資源利用和水生態環境保護。
鄱陽湖湖區來水具有明顯的江、河、湖關係特徵,長江幹流主汛期為7~9月,五河主汛期為4~6月,長江幹流來水對鄱陽湖出流有很大的頂託作用。江湖關係主要表現在①江湖洪水遭遇;②長江洪水倒灌入湖;③江湖洪水相互頂託等方面。
據1950~2012年共63年資料分析統計,共有50年發生倒灌,平均每年倒灌28.43億m3。最大倒灌發生在1991年,流量為13600 m3/s,水量為113.9億m3。
四、社會經濟
鄱陽湖的水域與湖洲灘涂地所在的行政區域稱之為鄱陽湖區,範圍為湖口水文站防洪控制水位20.61m所影響的環鄱陽湖區,包括南昌、新建、永修、共青城、德安、星子、湖口、都昌、鄱陽、餘干、萬年、樂平、進賢、豐城等14個縣(市)和南昌、九江兩市,總面積26284km2,佔江西省面積的16.2%。據2014年資料統計,湖區人口1234萬人,耕地面積1036萬畝,人口、耕地分別佔全省的27.2%、24.4%,湖區年產糧食567萬t,佔全省的26.4%,漁業產量佔全省水產品總量的1/3以上;地區生產總值5796億元,佔全省的36.9%。
鄱陽湖區內經濟社會發展不平衡,在城鎮、園區、工業走廊經濟快速發展的同時,湖區農業、漁業發展緩慢,三農問題突出。湖盆區的餘干、鄱陽、都昌三縣為國家級、省級貧困縣。2014年三縣的人均生產總值為10473元,僅為全省人均生產總值的30.3%。制約湖區農業發展的自然因素主要有鄱陽湖水位變幅較大,洪澇及旱災發生頻繁,血吸蟲病流行嚴重,生態環境退化,優越的湖區資源沒有得到充分利用等。
五、鄱陽湖各類功能區劃
(一)主體功能區
鄱陽湖為江西省主體功能區規劃中的「鄱陽湖生態經濟區」的一部分,功能定位為全國大湖流域綜合開發示範區,長江中下遊水生態安全保障區,區域性的優質農產品、生態旅遊等基地。其水體和溼地為核心保護區。
(二)水功能區
一級水功能區劃有8個保護區(4個溼地保護區、4個水生動物保護區,見下文),10個開發利用區,其中包括3個飲用水源區(都昌飲用水源區、星子飲用水源區、湖口飲用水源區),1個保留區(鄱陽湖其他水域)。
(三)重要溼地保護區
2個國家級溼地保護區:鄱陽湖國家級自然保護區,位於鄱陽湖西北角,贛江、修河的交匯處,總面積224km2,湖底最低點高程10.3m;鄱陽湖南磯溼地國家級自然保護區,位於鄱陽湖主湖南部、新建縣北部,總面積333km2,湖底最低點高程11.6m。
2個省級保護區:都昌候鳥省級自然保護區,地處鄱陽湖畔的都昌縣,保護區總面積411km2,核心區面積82km2;青嵐湖省級保護區位於鄱陽湖南面、進賢縣境內的撫河下遊,地勢較高,保護區總面積10km2。
鄱陽湖是國際重要的珍禽越冬場所,重要代表性候鳥有白鶴、鴻雁、東方白鸛等,世界上98%以上的白鶴和75%以上的東方白鸛在此越冬。
(四)水生動物保護區
1個國家級水產種質資源保護區,即鄱陽湖鱖魚翹嘴紅鮊水產種質資源保護區,其主要保護對象為鱖魚、翹嘴鮊、鯉、鯽、青、草、鰱、鱅等種質資源。
4個省級保護區,即:位於老爺廟水域的鄱陽湖長江江豚保護區,位於進賢、南昌縣境內的鄱陽湖銀魚自然保護區,以及鄱陽湖鯉鯽魚產卵自然保護區和鄱陽湖河蚌自然保護區。
鄱陽湖是長江江豚最重要的棲息地,江豚數量大約佔到整個長江江豚種群數量的1/3~1/2,鄱陽湖江豚種群數量大約在450頭左右。鰣魚是鄱陽湖的珍稀魚種,90年代之後在鄱陽湖及長江均未發現。
【為什麼要興建鄱陽湖水利樞紐】
鄱陽湖區地處長江幹流與江西「五河」來水的匯合地帶,受特殊的地理位置、自然條件及區域經濟社會發展的影響,湖區自然災害頻繁,防洪減災、水資源綜合利用、生態環境保護等任務十分繁重。
一、近年來鄱陽湖連續出現秋季低枯水位現象,打亂了鄱陽湖的水文節律。
「夏季高水,冬季低水」是鄱陽湖典型特徵,也是鄱陽湖的水文節律。近十年來,鄱陽湖9、10月份(秋季)連續出現枯水期低水位時間提前、水位降低、持續時間延長,打亂了鄱陽湖的水文節律。
枯水時間提前。星子站低水位(水位在10m以下)出現初始時間平均提前了33天;枯水位(水位在8m以下)出現初始時間平均提前了40天。2006年星子站8.0m以下水位出現時間較正常年份提前75天。
枯水期延長。星子站低於10m水位天數平均延長了61天;星子站低於8m水位天數平均延長了51天。2006年8月22日~2007年5月2日,連續254天星子水位低於10.0m。
枯水位降低。星子站歷年最低水位在2000年後呈下降趨勢,2000年為6.67m,2009年為5.6m,下降幅度為1.07m。2004年,星子站出現歷史最低水位5.22m。2013年12月,都昌站水位跌至5.77m, 創1952年有實測水文資料以來歷史最低。2006年,星子站有65天實測水位低於歷史同期最低水位。
2012年,鄱陽湖流域為豐水年,年降雨量為有記錄以來第1位,長江流域來水屬平水偏豐年份(漢口站年均流量排第13位)。即使是這樣的豐水年,星子站2012年9、10、11月的月平均水位仍比多年同期月平均水位低0.32 m、1.65 m、0.66 m。
2003~2011年鄱陽湖流域來水情況並不是有記錄以來最枯的枯水段,1962~1968年枯水更為嚴重,兩者相比,湖區星子站2003~2011年年均水位更低,低枯水位出現更早,低枯水位持續時間更長,枯水位連創歷史新低。如再出現類似1962~1968年的枯水段,鄱陽湖枯水形勢將更加嚴峻。
二、低枯水位已對鄱陽湖的民生、生態、經濟等方面造成了嚴重影響,湖區水資源水環境與經濟承載力大幅降低
低枯水位的鄱陽湖湖泊水面、水體縮小,溼地萎縮,生物量下降,水資源水環境問題日益突出,與此同時,枯水期水質日漸惡化,水安全面臨威脅。主要表現在:
(一)灌溉水源不足,供水矛盾加劇,
鄱陽湖地區是江西省降水低值區與蒸發高值區,「五河」匯入鄱陽湖的水是沿湖地區重要水源。沿湖村鎮的生產、生活用水來自鄱陽湖,長期以來沿湖地區已形成了較為完善的供水體系。
2003年以來枯水期持續的低水位,造成取(提)水設施取不上水或無水可取,對沿湖地區的生產、生活用水已造成很大的影響,有近300萬畝靠湖水灌溉的農田因湖水位低和閘底板高(進水閘底板高程一般在11~13m)而取不上水,湖區周邊農村水井幹涸,沿湖近百萬人口飲水出現困難。
2003年江西省遭遇了五十年不遇的大旱,旱災發生早、範圍廣、持續時間長,給江西省農業生產造成極大困難,鄱陽湖區農業經濟損失慘重。2007年南昌外州水文站出現歷史最低水位11.23m,南昌市各水廠均出現取水困難,造成區域性停水現象;都昌縣10萬居民用水告急,全城停水一天。據不完全統計,2007年鄱陽湖周邊地區飲水困難群眾25.9萬人。2009年,湖區與「五河」下遊區域,再次出現嚴重低枯水位,贛江外州站水位10.45m再次跌破歷史最低水位,南昌市與湖區縣城取水困難,不得不採取應急措施解決取水困難,奉新、靖安、豐城、新建、安義等縣部分晚稻顆粒無收。2013年12月,鄱陽湖都昌站水位為降至歷史同期最低,造成都昌縣城及周邊鄉鎮供水緊張,居民生產生活受到影響。
由於各方面原因,鄱陽湖水位下降已呈趨勢性。水資源緊缺將成為湖區枯水期突出的問題。
(二)湖區水生態系統質量呈下降趨勢,生物多樣性難以維持
1、對溼地植被及候鳥的不利影響
鄱陽湖區的湖洲草灘、水面、部分崗丘、沙山、森林以及農田,構成了湖區獨特而複雜的生態系統。近年來,鄱陽湖低枯水位出現時間提前及枯水時段延長,對植被生長的影響十分顯著。
1)水位下降提前,洲灘平均提前1-2個月出露,出露面積大為增加,土壤含水量低,不能滿足溼地植物的生態需水。蘆葦、南荻等挺水性植物面積擴大、向低高程區域擴展、植株稀疏,15米以上洲灘的溼地植被逐步退化為狗牙根為主的中性草甸;
2)低水位的出現,使原本在枯水季節能維持50-100cm的區域出露成為泥灘地,大量的沉水植物由於長時間的出露而死亡,馬來眼子菜等沉水植被面積由上個世紀佔全湖植被面積的20%,降到現在的不到5%。
3)由於水位下降,湖水面積縮小,人為幹擾活動增加,導致鳥類棲息、隱蔽條件降低,對溼地生態系統良性循環造成影響,鄱陽湖生態系統的質量受到威脅。隨著溼地生態系統的退化,其涵養水源、調節氣候、降解汙染、提供候鳥棲息地等生態服務功能正逐漸衰退。
鄱陽湖國家級自然保護區9座蝶形湖泊由於在枯水期可人工控制能保持一定的水位,成為了珍稀候鳥理想的棲息地,每年11月以後鄱陽湖的大多數冬候鳥都集中在此覓食。江西省野生動植物保護管理局公布的調查結果顯示,2006年底至2007年初,由於多數湖泊乾涸,候鳥沒有足夠的食物保障,不得不飛離鄱陽湖另尋棲息地。
2、對魚類及底棲動物的不利影響
目前,鄱陽湖生物多樣性呈下降趨勢,過去常見的水生、溼生和沼生植物正在退化,面臨消失的威脅;低棲動物數量、種類減少;蝦、蟹類產量下降;珍稀水生動物種類和數量顯著減少。
水文節律的改變對許多魚類的繁殖造成影響,湖內定居性魚類的產卵場、索餌場面積縮小,越冬場水位變淺,幼魚餌料攝取受到影響,其生存和棲息範圍進一步受到威脅。湖區魚汛的種類和規模顯著減小,魚類資源量較20世紀80年代以前劇減70%以上,經濟魚類種群結構呈現低齡化、小型化。據統計,2000年鄱陽湖年總漁獲量為3.59萬t,到2009年已減少至2.35萬t,減量達1/3。湖區以漁業為主的鄱陽、餘干兩縣,2007年的漁業收入不到往年的1/5。
快速退水,使得草洲泥灘上的蚌、螺等底棲動物露灘、脫水死亡。底棲動物種類較20世紀80年代大為減少。
據近年來的監測成果,目前監測到的洄遊魚類種類明顯減少,一些珍稀魚類已難覓蹤跡。在河海洄遊性魚類中,只看到鱭,監測到的數量也極少。
3、對江豚的不利影響
水體減小,江豚棲息空間縮窄;魚類減少,江豚食物來源缺乏;快速退水,江豚易困於淺水窪灘。
中科院武漢水生所在2007年、2009年、2010年的冬季都收集到江豚死亡信息,2011、2012年均出現退水困豚情況,大多與枯水位時間長以及定置網有關。
2010年12月,鄱陽湖松門山水域20多頭江豚被困淺水湖灘,幸發現及時,得於人工救助。2012年3月,鄱陽湖3頭生命垂危的擱淺江豚,經專家全力救助,得於脫困。
(三)湖區水環境問題日益突出,水安全保障能力降低
水體減少,水汙染濃度增加,水質下降;沉水植被大幅減少,由原來的20%減少到不足5%,水體淨化能力下降。
上世紀80年代鄱陽湖水質以I、II類水質為主,平均佔85%,III類水佔15%,呈緩慢下降趨勢;90年代仍以I、II類水為主,平均佔70%,III類水佔30%,下降趨勢加快;進入21世紀,特別是2003年以後,I、II類水僅佔50%,III類水佔32%,劣III類水佔18%,水質下降趨勢明顯。汛期水質明顯好於枯水期水質,多年平均汛期II類水所佔比例比非汛期高15%。
2007年7月鄱陽湖水位為15.88m時,湖區Ⅱ類水佔26.3%,Ⅲ類水佔47.4%,劣Ⅲ類水佔26.3%;進入10月份,由於長江幹流來水減小,鄱陽湖水系降雨偏少,出湖水量增大,湖區水位迅速下降,水質也逐月下降。10~12月平均水位7.68m,10月份Ⅲ類水佔33.3%、劣Ⅲ類水佔66.7%,11月份Ⅲ類水佔7.7%、劣Ⅲ類水佔92.3%,12月份受柘林水庫放水影響,Ⅱ、Ⅲ類水佔23.5%、劣Ⅲ類水佔76.5%。湖口站1~9月份水質多為Ⅱ、Ⅲ類水,10~12月份水質多為Ⅳ、Ⅴ類水。
(四)航道堵塞,通航能力明顯下降
鄱陽湖長時間的低枯水位造成航深不足、航道擁塞,導致通航環境惡化,船舶碰撞、擱淺事故時有發生。一般年份鄱陽湖每天進出長江的船舶多達1000多艘,2006年9月每天的船舶數量減少了一半,10月份有近百艘重載船舶被堵塞在贛江及鄱陽湖航道上,需要採取緊急調水措施,集中解救受困船舶。
(五)湖區血吸蟲病仍處於重流行狀態
目前我省血吸蟲病流行主要集中在鄱陽湖周圍的農村。據2007年統計,鄱陽湖區血吸蟲病疫區縣13個(其中:疫情控制縣9個,傳播控制縣4個),現狀血吸蟲病疫情涉及流行鄉鎮165個,流行鄉鎮人口514.24萬人;涉及流行村1417個,流行村人口276.26萬人;至今湖區還有急感和晚血病人3436人,化療病人63135人,擴大化療病人21.2萬人。鄱陽湖冬陸夏水的狀況使湖區廣袤的草洲成為釘螺孳生之地,全省99.9%的有螺面積在鄱陽湖草洲上。因「談蟲色變」,鄱陽湖區豐富的旅遊資源得不到開發,大量的水面、草洲得不到合理利用。
低枯水位的鄱陽湖,被人們稱為「鄱陽河」、「鄱陽溝」,此時的湖泊水面水體縮小,溼地萎縮,生物量下降等水生態環境問題日益突出,與此同時,枯水期水質日漸惡化,生態安全面臨威脅,已成為制約湖區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因素。
三、長江幹流上遊水庫群汛後蓄水是鄱陽湖秋冬季低枯水位的關鍵原因
長江流域上遊水庫群在產生巨大效益的同時,汛後集中蓄水運行將改變長江中下遊河道的水文情勢與水沙條件,改變天然的徑流過程。長江中下遊水位的降低,將使鄱陽湖出流量加大,從而帶來鄱陽湖水位降低、水量減少、低枯水位出現時間提前、枯水期延長等重大變化,對鄱陽湖水資源的「拉空」作用十分明顯。
長江上遊水庫群汛後蓄水對長江中下遊及兩湖的影響,中國水科院、長江委、南京水科院等都已有詳細的研究。有關研究成果顯示:長江幹流上遊水庫群汛後蓄水是鄱陽湖低枯水位的關鍵原因。
主要體現在:清水下洩衝刷引起的河道下切降低下遊水位;蓄水引起的長江中下遊徑流減少,對兩湖的「拉空」影響。
(一)清水下洩衝刷影響
清水下洩衝刷河床帶來的直觀後果是:同流量水位降低,同水位流量加大。這必然造成水資源的浪費和取用水的不可行。據長江三峽水庫泥沙專家組資料,近些年三峽水庫入庫泥沙僅為原先預測的30﹪,漢口河段泥沙僅為18﹪,宜昌—荊江河段泥沙更少。清水下洩導致中下遊河段面臨長時期、長距離、大幅度衝刷的嚴峻形勢。三峽水庫蓄水運行至2022年,荊江河段衝刷使中枯水位下降明顯,流量小於10000m3/s時,宜昌、沙市、石首、監利水位分別下降0.97~1.06m、1.07~2.1m、2.04~2.58m、1.75~2.07m。蓄水運行至2052年,流量小於10000m3/s時,沿程各站水位最大下降0.98~3.71m。
(二)水庫群蓄水影響
三峽水庫單獨運用條件下,蓄水期減小下洩流量對湖口水位的影響一般將持續到11月底、12月初,在此期間湖口水位降低最大值為1.89m,降低平均值為0.87m,出湖水量平均增加約18.2億m3,湖泊蓄水量減少。
若進一步考慮近期上遊已運行或即將建成的溪洛渡、向家壩、瀑布溝等5座幹支流控制性水庫的蓄水影響,則湖口水位降低最大值為2.95m,降低平均值為1.14m,出湖水量年均增加約21.5億m3。
若進一步考慮水庫運用後清水下洩引起河道衝刷對水位的影響,則湖口水位降低最大值為3.93m,降低平均值為1.82m,出湖水量年均增加約24.6億m3。
四、鄱陽湖秋季低枯水位將長期存在,並將不斷加劇
長江,已不再是天然的長江。據《長江流域綜合規劃》,長江上遊已建和擬建水庫群總調節庫容790億立米,防洪庫容達530億立米,相當於3個三峽工程;長江中遊南水北調中線工程(起自丹江口)已建設運行,一期工程調水95億立米(二期工程調水120-130億立米),引江濟渭工程調水15億立米,鄂西北調水9億立米;長江下遊的引江濟淮工程調水49億立米,還有南水北調東線工程等等。
這些控制性工程為發揮其綜合效益,汛後蓄水是必然的,每年都會發生,蓄水時間大都從8、9月開始。隨著這些水庫的建設、運行,江湖關係帶來的變化將進一步加大,秋冬季鄱陽湖水量將進一步減少,低枯水位已成為常態,對水資源利用和生態環境保護的影響將進一步加大。
鄱陽湖水文節律的明顯變化,已導致鄱陽湖水資源水環境承載能力的大幅降低,這種影響是巨大的、趨勢性的。尤其是,低枯水對湖區溼地生態系統的影響是漸變的、長期的、不可逆的,現階段不高度重視並加以治理,鄱陽湖將失去其原有的地位和功能。
隨著經濟社會發展,人民生活水平提高,湖區生態、生活和生產用水保障要求標準不斷提高,特別是鄱陽湖區作為國家糧食增產主要基地之一,需水量還將持續增長。一方面,鄱陽湖「五河」流域未來用水將進一步增加,導致入湖水量還將減少;另一方面,湖區自身用水量增加,對湖區水位的依賴性更強,未來供水安全形勢將更加嚴峻。
鄱陽湖水位的相對穩定,是鄱陽湖乃至長江中下遊地區生態安全、用水安全的重要保障。鄱陽湖水利樞紐工程針對長江與鄱陽湖水資源水環境的新形勢新變化,以「一湖清水」為建設目標,按照生態保護和綜合利用要求,採取動態管理、階梯式水位、適應性調度的調控方式,控制相對穩定的鄱陽湖枯水位,提高鄱陽湖枯水期水資源和水環境承載能力,改善供水、灌溉、生態環境、漁業、航運、血吸蟲病防治等條件,保護水資源,恢復和科學調整江湖關係。
提高鄱陽湖枯水季節水環境容量,達到保護水生態水環境、根本解決湖區乾旱及生態缺水問題、改善溼地環境、有效控制釘螺、提高航道等級、發展湖區旅遊及漁業等方面的綜合效益。
【鄱陽湖水利樞紐的工程概況】
鄱陽湖水利樞紐工程摒棄傳統水利工程的經驗和教訓,以提高水資源水環境承載能力、提高供水保障能力、改善生態環境實現經濟社會的可持續發展,堅持人與自然和諧的原則,協調生態與發展、平衡總體與局部、兼顧當前與長遠。注重把握「永保一湖清水」的總體要求;注重把握「江湖兩利」、「流域一體」的護江治江理念。
一、工程的定位及主要任務
鄱陽湖水利樞紐工程為開放式全閘工程。工程功能定位為提高鄱陽湖枯水期水資源和水環境承載能力,改善供水、灌溉、生態環境、漁業、航運、血吸蟲病防治等條件,保護水資源,恢復和科學調整江湖關係等。
基本理念是:建閘不建壩;調枯不控洪;攔水不發電;建管不調度;江湖兩利、動態調控。
鄱陽湖水利樞紐工程為開放式全閘工程,汛期閘門全開,不發揮作用,只是在汛末對湖區水位進行節制,緩解湖區水位下降過快導致的問題,尋求洪水資源化利用。汛期4~8月閘門全開,江湖連通,既有利於維護當前的江湖防洪體系,又有利於水生動植物洄遊繁殖;枯水期9月至次年3月按生態保護和綜合利用要求,採取動態管理、階梯式水位、適應性調度的調控方式,控制相對穩定的鄱陽湖枯水位。
(一)興建鄱陽湖水利樞紐工程,能夠顯著提高鄱陽湖枯水期水資源和水環境承載能力
在傳統農耕時代,鄱陽湖枯水期水資源基本能滿足經濟社會發展要求,但隨著長江幹支流控制性水庫的建設,鄱陽湖的水文情勢發生變化,枯水出現時間提前、枯水期延長、水位降低,對水資源綜合利用造成影響;同時水位降低、水量減少,湖水自淨能力減弱,水質變差,鄱陽湖枯水期水資源、水環境承載力不足的問題日益凸顯。隨著鄱陽湖枯水期天然水資源條件惡化和工業化、城鎮化發展對用水水量、用水水質和用水時間要求提高,鄱陽湖枯水期水資源水環境承載能力不足已經成為制約區域可持續發展的突出瓶頸。興建鄱陽湖水利樞紐工程,有效調節枯水水位,是恢復和提高鄱陽湖水資源水環境承載力,破解區域發展瓶頸制約的必然要求。
建設鄱陽湖水利樞紐,通過調控枯水期水位可增加湖泊9月~次年3 月的水環境容量約3~7%,有利於改善枯水期水質。同時,鄱陽湖水利樞紐採用閘的方式建設,開啟閘門,即可實現閘上下的水體自然交換,可有效應對湖區水體水質惡化等特殊情況。
(二)興建鄱陽湖水利樞紐工程,能夠有效改善鄱陽湖區民生條件。
鄱陽湖是湖區群眾飲用和灌溉水源,擁有我國湖泊中最大的淡水生產養殖水域,鄱陽湖航道網是江西內河航運的重要樞紐。鄱陽湖水位、水量、水質關係到湖區供水、灌溉、漁業和航運,與群眾安康、民生福祉密切相關。
近年來,鄱陽湖持續低枯水位已經對湖區群眾的生產生活造成了嚴重影響。興建鄱陽湖水利樞紐工程,可為環湖區的城市和鄉鎮居民生活和生產提供用水安全保障,環湖79座水廠的供水保證率可從現狀的80~97%提高至97~100%,環湖農村的水源供水保證率從現狀的70~85%提高至90%以上;可改善灌溉水源條件,結合鄱陽湖區1萬至5萬畝圩堤加固改造,提高現有263萬畝灌面、新增51.2萬畝灌面的灌溉保證率,為湖區糧食安全提供水源保障;可使鄱陽湖和周邊河流部分河段變成庫區航道,增加枯水季節航道水深和航道寬度,減緩水面比降,顯著改善航道條件;在樞紐工程運行一段時間,對湖區溼地、魚類的影響規律有深入研究後,可選取一個合適的典型年,保持3~10月份水位不低於15m,進行血防調度,再輔以其他措施,基本達到滅螺的目的。
(三)興建鄱陽湖水利樞紐工程,能夠科學維護鄱陽湖生物多樣性。
水是生態環境的控制性要素,對保持生物多樣性、維護生態系統穩定至關重要。鄱陽湖區水土資源孕育豐富的生物資源,擁有多種魚類、鳥類等物種資源,是國際重要溼地和全球95%以上越冬白鶴的棲息地。
近年來的低枯水位導致鄱陽湖水生態環境和生物多樣性面臨威脅,影響湖區魚類、鳥類的生存。興建鄱陽湖水利樞紐工程,通過調節使湖區在枯水期能基本維護原有的水文節律,或通過調度還原適合溼地的水位漲落過程,儘可能實現溼地動態特徵對水位消落的需求,能減緩鄱陽湖區湖泊窪地水位提前下降帶來的對溼地提前出露的影響,有利於維持枯水期溼地生態系統的正常狀態,有利於減少低水位延長對湖區溼地生態系統的損壞。
水利樞紐工程在枯水期保持湖泊一定的水位,水域面積擴大,水深增加,將增加湖區魚類的生活空間,可降低被捕撈的概率,並有利於魚類越冬;增加枯水季節湖區水域面積,避免極端低水位的出現,從而對減緩枯水季節人類活動對江豚的影響起到積極作用;促進漁業資源量的增加,從而為江豚提供更多的食物資源,可以一定程度上減緩漁業活動與豚類生存之間的尖銳矛盾。
(四)興建鄱陽湖水利樞紐工程,能夠有力支撐鄱陽湖生態經濟區健康發展。
鄱陽湖地區位於沿長江經濟帶和沿京九經濟帶的交匯點,是中部地區正在加速形成的增長極之一,在我國區域發展格局中具有重要地位。按照《鄱陽湖生態經濟區規劃》,鄱陽湖地區要努力建設成為全國生態文明與經濟社會發展協調統一、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生態經濟示範區,為此,必須堅持生態優先、促進綠色發展,把資源承載能力、生態環境容量作為經濟發展的重要依據。
習近平總書記在2016年 1月召開的推動長江經濟帶發展座談會上強調,推動長江經濟帶發展必須「從中華民族長遠利益考慮,走生態優先、綠色發展之路,使綠水青山產生巨大生態效益、經濟效益、社會效益,使母親河永葆生機活力。」「要把修復長江生態環境擺在壓倒性位置,共抓大保護,不搞大開發。」《江西省人民政府貫徹國務院關於依託黃金水道推動長江經濟帶發展的指導意見的實施意見》明確,統籌推進長江九江段,鄱陽湖及源頭地區等重點生態功能區的生態保護,積極探索大湖流域綜合開發治理的新模式,構築長江中下遊生態安全屏障,進一步鞏固提升江西生態優勢,打造生態文明建設江西樣板。
目前鄱陽湖生態環境保護中出現了一系列問題。水環境汙染、湖泊富營養化有加重趨勢,溼地生態系統逐漸退化,洲灘植被的產量和質量下降,溼地資源進一步衰退;底棲動物、魚類資源持續減少,水土流失加劇等。按照黨中央關於人口、經濟與資源環境相均衡、統籌山水田林湖泊水的思路,根據長江經濟帶和鄱陽湖生態經濟區發展要求,有必要對鄱陽湖進行適當調節,對水量進行合理調度,從而在時間和空間上均衡地配置水資源,實現創造一流水質、一流空氣、一流生態、一流人居環境的目標。興建鄱陽湖水利樞紐,主動保護修復水生態系統,合理調配水資源,是有效保護鄱陽湖「一湖清水」、推動人口資源環境均衡發展和實行山水田林湖系統治理、促進鄱陽湖生態經濟區健康發展的必然要求。
二、工程的建設規模和建造形式
鄱陽湖水利樞紐為Ⅰ等大(1)型工程,位於鄱陽湖入江水道,屏峰山與長嶺山之間,上距星子縣城約12km,下至長江匯合口約27km,工程控制鄱陽湖水系全部流域面積。左岸為長嶺山,山頂高程為129m;右岸為屏峰山,山頂高程為149.2m;兩山之間湖面寬約2.8km。
設計軸線總長2993.6m;擬設置64孔洩水閘,其中孔口淨寬26m的常規洩水閘60孔,孔口淨寬60m的大孔洩水閘4孔,閘底板高程分別為0m、2m及4m;樞紐左岸設置3線單級船閘,船閘級別為Ⅰ級,閘室有效尺度採用280m×34m×5.5m(長×寬×最小檻上水深,下同);右岸並行布置2條魚道,左側魚道為低水位魚道,用於枯期(11月~次年3月)上、下遊水位較低時過魚,右側魚道為高水位魚道,用於汛後9月~10月份上、下遊水位較高時過魚之用。
初步估算,樞紐工程靜態總投資128.85億元,年運行費用約1.21億元。
三、工程的調度原則
樞紐的調度原則為:(1)調枯不控洪;(2)基本恢復長江上遊控制性工程運用前的江湖關係;(3)與控制性工程聯合運用;(4)綜合影響最小;(5)水資源統一調度。
工程最低控制水位9.50m,遇突發水環境事件時可迅速開閘,恢復天然狀態。並可利用枯期蓄水進行應急處理,提高長江湖口以下河段及鄱陽湖水資源綜合利用安全保證率。
鄱陽湖水利樞紐具有綜合效益,不同的水位調度方案對各工程任務的作用和影響不同。在對主要時間節點及控制水位範圍、枯水期調控時間及水位範圍和樞紐開閘時間等初步分析的基礎上,本著既有利於改善民生,又有利於保護溼地生態及越冬鳥類的原則,按照中國科學院等溼地權威專家的研究結論,擬定調度方案如下:
(1)3月上中旬~8月31日,洩水閘門全部敞開,江湖連通;
(2)9月1日~9月15日,當閘上水位高於14.50m時,洩水閘門全部敞開;當閘上水位降到14.50m時,減少閘門開啟孔數,按五河和區間來水下洩,水位維持14.50m,若閘上水位低於14.50m,在洩放滿足航運、水生態與水環境用水流量的前提下,最高蓄水至14.50m;
(3)9月16日至9月30日,閘上水位逐步均勻消落至14.00m;至10月10日,閘上水位逐步均勻消落至13.50m;至10月20日,閘上水位逐步均勻消落至13.00m;至10月31日,閘上水位逐步均勻消落至12.00m左右;在消落過程中若外江水位達到閘上水位,則閘門全開;
(4)至11月10日,閘上水位逐步均勻消落至11.00m;至11月底,閘上水位逐步均勻消落至10.00m;12月閘上水位基本維持在10.00m左右;至2月底,根據最小通航流量、水生態與水環境用水等需求控制樞紐下洩流量,使閘上水位逐步消落至9.50m左右。
(5)3月1日~3月上中旬,閘前水位逐漸下降至與外江水位持平,閘門打開,江湖連通。
6、血防調度
待樞紐工程按上述調度方式運行一段時間,對湖區溼地、魚類的影響規律有深入研究後,再選取一個合適的典型年(3月份五河及區間來水較豐、湖區水位較高,例如1992年、1998年3月份最高水位分別為15.63m、14.70m),保持3月~10月份水位不低於14.5m,進行一次血防調度,最大限度的殺滅釘螺。
隨著工程設計階段的加深,對湖區經濟社會發展和生態環境保護需求研究的進一步深入,樞紐調度方案還將進一步優化。
【鄱陽湖水利樞紐的作用與效益】
黨的十八大把水利放在生態文明建設的突出位置,習近平總書記提出了「節水優先、空間均衡、系統治理、兩手發力」的治水新思路。水利部提出:「全面考慮水的資源功能、環境功能、生態功能,……加快實現從控制洪水向洪水管理轉變,從供水管理向需水管理轉變,從水資源開發利用為主向開發保護並重轉變,從局部水生態治理向全面建設水生態文明轉變」。鄱陽湖水利樞紐把提高水資源水環境承載能力放在首要任務,既是基於鄱陽湖特殊的水安全地位,也是「鄱陽湖生態經濟區」建設的具體要求,同時也是江西省委省政府貫徹落實黨的十八大關於生態文明建設及習近平總書記關於保障水安全講話重要精神的積極探索。
一、民生效益
1、供水效益
環湖79座水廠的供水保證率可從現狀的80~97%提高至97~100%,多年平均年增加供水量約0.3億m3,將為南昌、九江等市、縣64個城鎮(場)約300萬人的生活和生產用水提供安全保障。
濱湖地區枯季地下水位的抬升,可使環湖農村的水源供水保證率從現狀的70~85%提高至90%以上,多年平均增加水源可供水量約730萬m3,節約外出取水勞動力約700萬個工日,受益人口近100萬。
樞紐工程還是湖區重要的應急供水工程,為湖區乾旱和特大乾旱年提供可靠的水源,
2、灌溉效益
可改善鄱陽湖周邊地區263萬畝灌溉面積的取水條件,使其灌溉保證率由現狀的55%~75%提高至90%以上;可為新增灌溉面積51.2萬畝提供可靠的灌溉水源,為糧食增產、農民增收創造條件;在作物蓄水量大、鄱陽湖水位低的9、10月份,樞紐多年平均可提供水量4.6億m3,對保障湖區乃至江西省的糧食安全具有重要意義。
3、漁業效益
可擴大湖內定居性魚類的產卵場、索餌場面積,改善其生存條件,增加漁業資源,使鄱陽湖年均捕撈量從現在的3萬噸恢復到上世紀的6萬噸,增加湖區4萬多專業漁民的收入。
4、航運效益
可使鄱陽湖和周邊河流部分河段變成庫區航道,促進環湖航道網絡形成,實現濱湖地區的航道連通和直達,減少船舶航行裡程;可提高航道等級,有效地擴展港口岸線。工程枯期控制水位11.0 m,可渠化航道裡程約240km,新增港口深水岸線約30km。
5、其他效益
城市景觀效益:可為沿湖城鎮提供較為穩定的秋冬季河湖景觀水面,改善城區生產、生活、生態條件與環境,促進城市建設與發展。
旅遊效益:湖泊及周邊地區環境得到美化,旅遊景點增加,改善了湖區旅遊設施和交通條件,增加湖區旅遊價值,為湖區發展旅遊創造了條件。
血防效益:可為水淹滅螺創造條件,工程按照蓄水滅螺要求進行調度,蓄水線以下將成為無螺區,再對沿蓄水高程帶輔以其他滅螺措施,基本能達到殺滅釘螺的效果,控制血吸蟲病的蔓延,可有效解決湖區血吸蟲病防治問題。
二、水環境水生態保護作用
1、工程對改善水質的作用
在枯水期保持一定的水位,將增加同期湖泊水面和水體容積,增大枯水期水環境容量,較大限度地增強水體的納汙及稀釋降解能力,改善枯水期水質。
鄱陽湖分布的不同沉水植物對鄱陽湖水體中的氮、磷降解有利,工程建成後,分布在7~10m高程洲灘的沉水植物在枯水期還能起到改善、淨化水質的作用
工程運行可使鄱陽湖各類水面積均有增加,下閘蓄水後期(12~4月中旬),優於III類的水域面積可達湖體總面積的52%,枯水期湖區水環境可得到明顯改善。
2、工程對溼地生態系統的作用
通過調節,可使湖區在枯水期能維持一個合適的水位或通過調度還原適合溼地的水位降落過程,儘可能實現溼地動態特徵對水位消落的需求。
能延遲湖泊窪地水位提前下降帶來的對溼地提前出露的影響;緩解目前鄱陽湖枯期水位降低過快、水位消落過低導致沉水植物存量減少甚至沉水植物大量死亡對溼地生態系統的不利影響;減少低水位延長對湖區溼地生態系統的損壞。有利於維持枯水期溼地生態系統的正常狀態,有利於擴大溼地面積、增加淺水水域,改善和擴大候鳥棲息生境,促進長江及鄱陽湖生態系統良性循環。
3、工程對水生生物的作用
可擴大湖區枯水期水域面積,增加水深,消除枯水期(尤其是持續低水位)造成的湖床見底、乾裂等對水生動物及魚類生境帶來的破壞和影響,有利於增加江豚的越冬食物,改善其生存條件。
枯水期水域面積擴大,使湖區魚類的生活空間增加,可降低被捕撈的概率,並有利於魚類越冬。
三、維護健康長江,發揮三峽工程更大效益
1、可有效消減長江上遊水庫蓄水對長江中下遊水資源利用的影響
在上遊水庫汛後蓄水前,樞紐攔蓄部分洪水資源,在上遊水庫蓄水期間可加大洩量,一方面緩解三峽工程蓄水對長江湖口以下河段水資源利用的影響,另一方面可有效節制9~12月鄱陽湖區水位,減緩湖區水位下降過快的趨勢,恢復湖區水位自然下降過程,有利於湖區溼地生態系統保持良性狀態。
2、具有枯水期為下遊補水的作用和潛力
據測算,三峽水庫蓄水期,樞紐工程運用可增加下洩水量13.59億m3,相當於日增加流量342m3/s;枯水期水位降至10m,可為下遊補充7億m3。
在長江幹流特枯時段或遇突發水環境事件時,樞紐工程可迅速開閘,恢復天然狀態。利用鄱陽湖提前蓄好的「一湖清水」進行應急補水處理,提高長江湖口以下河段及鄱陽湖水資源的安全保證率。
鄱陽湖水利樞紐工程,是一項江湖兩利、多方共贏的綜合性工程,也是人水和諧、生態優先的示範工程。
【工程立項所做的前期工作】
為充分論證鄱陽湖水利樞紐工程,在國家發改委、水利部等有關部委和中諮公司等的支持下,我省和相關部委已開展了大量的前期工作和科學論證;
2009年12月,國務院正式批覆了《鄱陽湖生態經濟區規劃》,明確提出「重點研究、適時推進鄱陽湖水利樞紐工程」,為推進工程建設提供了基本依據。
2010年,江西省政府委託國內有關權威機構,並由國內知名院士、專家領銜,開展「六大課題」研究。2011年1月6日,「六大課題」研究成果在北京正式通過了國家級專家組的評審驗收,為工程規劃設計提供了技術支撐。
2011年,我省對鄱陽湖區進行了一次全面的基礎地理測量,為規劃設計和工程建設提供了大量寶貴的基礎地理數據。
同年,《鄱陽湖區綜合治理規劃環境影響報告書》經環保部批覆,《鄱陽湖區綜合治理規劃》經水利部批覆,為工程建設提供了規劃依據。
2012年,《鄱陽湖水利樞紐項目建議書》通過水利部行業審查。
同年,我省組織開展了鄱陽湖區綜合整治工作,汙染物排放、違規捕撈、非法圍湖、無序採砂等得到根本遏制。
2013年5月,國家發改委在北京召開了「鄱陽湖水利樞紐項目研究座談會」,明確由水利、農業、環保、林業等國家部委牽頭開展樞紐深化論證工作,由江西省負責開展社會穩定風險評估、鄱陽湖物理模型試驗、湖區綜合整治等工作。同年12月,水利部、農業部、環保部、國家林業局和我省分別向國家發改委報送了相關專題深化研究成果。
2014年1月,國家發改委召開鄱陽湖水利樞紐深化研究工作座談會,會議要求我省就鄱陽湖水利樞紐工程效益進行認真研究,梳理、挖掘工程效益,再向國家發改委正式報告。
2014年5月,鄱陽湖水利樞紐工程納入「十三五」期間分步建設規劃的172項重大水利工程。
2014年10月,國家發改委召開專題會議,對下一步工作進行部署。按會議要求,我省委託長江委設計院開展項目建議書修改優化工作。2015年7月,我省以贛府廳文【2015】15號「江西省人民政府辦公廳關於報送鄱陽湖水利樞紐工程進一步深化論證有關工作情況的函」將「鄱陽湖水利樞紐工程項目建議書補充研究報告」報送國家發改委。
2015年7月,國家發改委就鄱陽湖水利樞紐工程是否具備立項審批條件徵求各部(委、局)意見。
2015年9月,國家發改委以《國家發改委辦公廳關於鄱陽湖水利樞紐工程項目有關問題的復函》(發改辦農經【2015】2371號)將國家相關部門和單位反饋的書面意見轉給江西省,要求研究梳理,對工程項目建議書作進一步修改完善。
2015年11月,國家發改委在北京召開了重大水利項目審批部際協調機制會議,專題研究協調鄱陽湖水利樞紐工程項目建議書審批問題。會議決定不再審批鄱陽湖水利樞紐項目建議書,報國務院同意後復函江西省轉入可研階段的工作。
2016年2月,國家發改委向國務院報送了《國家發改委關於鄱陽湖水利樞紐工程建設有關情況和意見的報告》(發改農經【2016】235號),提出:擬不再審批鄱陽湖水利樞紐工程項目建議書,請江西省轉入工程可行性研究階段的工作。
鄱陽湖水利樞紐工程正式轉入可行性研究階段。
【與國際組織的交流與合作】
為探索生態保護與經濟社會協調發展的新模式,借鑑國外大湖開發與保護的成功經驗,我省積極加強與有關國際組織的交流與合作。
2010年4月,國際溼地公約秘書處、世界自然保護聯盟、國際鶴類基金會、世界自然基金會、國際水資源管理研究所等國際組織專家應邀專程到鄱陽湖考察,增進了國際組織對鄱陽湖水利樞紐的了解。
2010年10月,由省政府領導帶隊的江西省政府代表團應邀回訪了國際溼地公約組織,與《國際溼地公約》秘書處籤署了《合作備忘錄》。
2012年3月,溼地國際、世界自然基金會、國際鶴類基金會三家國際環保組織的專家一行6人專程來贛考察鄱陽湖。
2013年元月23日,與溼地國際、世界自然基金會、國際鶴類基金會、世界自然保護聯盟國際環保組織的代表在北京舉行座談會,雙方達成諸多共識,並形成會議紀要。
2014年11月,第十四屆世界生命湖泊大會在江西召開,大會播放了《永保一湖清水——鄱陽湖水利樞紐工程》專題片,我省做了題為《長江秋季枯水與鄱陽湖生態環境保護》的專題報告,對工程的建設理念和調度方式等社會普遍關心的問題進行了直觀的介紹,各界人士對工程有了基本了解,溼地公約組織官員還對鄱陽湖進行了實地考察。會議形成「鄱湖共識」認為:「世界生命湖泊組織讚賞江西省政府在保護鄱陽湖方面所做出的長期努力,如恢復湖區植被,實施完善的湖泊保護制度及法律,在湖區建立自然保護區,及監測水質和其他生態系統功能。目前,江西省政府計劃採取進一步措施,確保鄱陽湖枯水期必要的最低水位,以維持其生態系統功能和人民生活的需要。我們認為,這些舉措都是十分積極和有效的。」
我省還通過其他多種方式,與有關國際組織負責人主動聯繫、匯報溝通,耐心細緻地做好答疑解惑工作,努力消除他們的疑慮以獲取更多的理解和支持。如舉辦「白鶴國際論壇」等,與國際生態界的人士開展了廣泛的交流。
通過交流和溝通,增進了國際組織對鄱陽湖水利樞紐的了解與初步認可。
鄱陽湖控制工程的提出,經歷了一個漫長的過程。湖口建閘以調控鄱陽湖的設想由來已久,從上世紀初孫中山先生聯通贛粵交通的設想,到新中國成立初期,時任江西省政府主席的邵式平提出在鄱陽湖建壩擋長江洪水倒灌設想, 50年代袁良君先生編著《鄱陽湖湖口建閘蓄水意見書》,到本世紀初的鄱陽湖控制工程,是一個不斷深入探索的過程。
以提高水資源水環境承載能力、保護生態環境為主要目標,按照「調枯不控洪」的理念,堅持「江湖兩利」和「人與自然和諧」的原則,建設鄱陽湖水利樞紐工程得到越來越多人的關注和支持。
江西省有關部門高度重視社會各界的關心關注,主動走訪科技界、工程界、生態界的各界人士。廣泛徵求意見,深入開展研究,不斷完善建設方案。
建設鄱陽湖水利樞紐工程有利有弊,利弊大小與樞紐工程的管理模式、水位調控原則、工程型式以及鄱陽湖流域綜合管理等密切相關。我們將始終把握「江湖兩利」、「流域一體」的護江治江理念,以建設「健康長江」,實現長江流域可持續發展為目標,把鄱陽湖水利樞紐建設成新型的生態水利工程,保障民生,修復生態、促進可持續發展的典範工程。
來源:江西省水利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