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阿爾塔什水利樞紐工程3種裂腹魚人工繁殖取得成功

2020-12-03 食品夥伴網

  由黑龍江

水產

研究所和新疆伊河鱘業有限公司聯合主持的《新疆阿爾塔什水利樞紐工程

魚類

增殖放流站運行

管理

》項目於日前取得突破性進展。自2019年9月項目實施以來,黑龍江水產研究所項目組按照項目計劃,與伊河鱘業有限公司,在葉爾羌河上遊塔什庫爾幹縣河段、莎車縣河段和克孜勒蘇河烏恰縣河段,開展塔裡木裂腹魚、寬口裂腹魚、厚唇裂腹魚、重唇裂腹魚、斑重唇魚和扁嘴裂腹魚等6種魚類野生親魚的採捕工作。截止到2020年5月份,共捕獲各類、不同規格野生親魚約1500尾;其中,捕獲5尾扁吻裂腹魚,已在葉爾羌河流域多年未見。

 

  2020年4月,黑龍江水產研究所課題組楊建博士針對不同魚類、不同催產劑及使用劑量、孵化條件及方式開展了多批次試驗性研究,成功實現了塔裡木裂腹魚、寬口裂腹魚和斑重唇魚的人工繁殖,其中寬口裂腹魚的人工繁殖尚屬首次。本次人工繁殖共獲得受精卵15000餘粒,孵化魚苗12000餘尾。針對不同魚類,課題組還開展了不同營養搭配的苗種馴養試驗,在苗種培育方面亦取得階段性進展。

 

  塔裡木裂腹魚等6種魚類,歷史上曾廣泛分布於塔裡木河流域。自上世紀五六十年代開始,塔裡木河及其主要支流開始興建大量的攔河壩、水利樞紐工程,嚴重破壞了幾種魚類的產卵場、育肥場,加之人為濫捕,流域內的各種魚類數量急劇下降。目前,6種魚類均已被新疆維吾爾族自治區列為保護物種。通過此次,人工繁殖,為補充和恢復葉爾羌河流域魚類資源,保護水生生態環境及水生生物的多樣性具有重要意義。

相關焦點

  • 新疆河流湖泊珍稀魚類恢復生機
    新疆的河流湖泊有魚近百種 土著魚類就有50多個品種 東方歐鯿、歐鯰、裸腹鱘、 白斑狗魚、哲羅鮭、扁吻魚、 塔裡木裂腹魚等都是國內罕見 塔裡木河、伊犁河等
  • 新疆河流湖泊珍稀魚類恢復生機|裸腹鱘|塔裡木河流域|增殖放流|...
    >土著魚類就有50多個品種東方歐鯿、歐鯰、裸腹鱘、白斑狗魚、哲羅鮭、扁吻魚、塔裡木裂腹魚等都是國內罕見塔裡木河、伊犁河等主要河流水庫樞紐項目中都建有魚類增殖站每年形式多樣的放流活動讓土著魚資源不斷豐富河流湖泊的生態環境也明顯改善扁吻魚在博斯騰湖和克孜爾水庫安家
  • 「保字號」裂腹魚:我其實是有鱗的!
    截止2020年1月2日,保山市水產工作站科技人員對三組(三雌三雄)保山裂腹魚進行人工授精,受精卵經過多日孵化,現階段幼苗已經出膜。保山裂腹魚是雲南特有土著魚類,是為數不多的以「保山」命名的魚類。保山裂腹魚分布範圍狹窄,目前僅分布於保山市隆陽區板橋鎮龍王潭及北廟水庫。據資料記載,保山東河原來有保山裂腹魚分布,年產量上萬斤。受人類活動影響,目前東河已經很難看到保山裂腹魚身影。
  • 阿爾塔什水利樞紐首次放流10萬尾魚苗
    為持續改善葉爾羌河水域生態,近日,莎車縣阿爾塔什水利樞紐魚類增殖放流站首次放流10萬尾瀕危物種魚苗,以更好地維護葉爾羌河流域水生生物的多樣性。
  • 一種生活了6500多萬年,被稱為魚類活化石,人工繁殖技術成功了
    在瀾滄江上遊,生活著一種高原特有的魚類——瀾滄裂腹魚。裂腹魚是一種稀有的野生冷水魚類,在地球上已經生活了6500多萬年,被稱為魚類活化石。上世紀70年代,由於過度捕撈,裂腹魚數量銳減,曾一度被學術界認為已滅絕,還被列入《中國物種紅色名錄第一卷》(2004年版)EN(瀕危)等級。在中國電建承建的黃登電站,經過7年的科研攻關,首次突破了瀾滄江裂腹魚人工繁殖技術。當年就將2萬尾人工繁殖的瀾滄裂腹魚苗放入瀾滄江!
  • 莎車阿爾塔什地質公園:這裡有獨特的風蝕雅丹地貌
    在新疆喀什地區莎車縣南部,沿著莎塔古道向崑崙山方向出發,沿途可以看到由鵝卵石和戈壁沙土混合而成的小山丘,它們保留著海底地貌,置身其中,仿佛看到黃色、紅色的「海洋」,這裡便是阿爾塔什地質公園。歷史時期,新疆還是海洋時,在海水的衝刷下,大量的石頭稜角被抹掉,在海底形成了鵝卵石,後期由於地殼運動,大量的泥土與鵝卵石混合在一起,同時伴隨地面的提升、海水的退去,逐步形成了現今的小山丘。在阿爾塔什地質公園,可以看到崑崙山脈的雅丹地貌,由於經過長期的風蝕,形成一種獨特的風蝕雅丹地貌。在山風常年侵蝕下,山丘上形成了很多小孔和形態各異的山石形體,有的像松林,有的像動物園。
  • 新疆又人工增殖放流4.2萬尾扁吻魚
    烏魯木齊晚報訊(記者江斌偉報導)近日,新疆水產科學研究所在拜城縣境內的克孜爾水庫人工增殖放流4.2萬尾扁吻魚,以恢復扁吻魚野外種群數量,保護克孜爾水庫水生生物資源。  11月30日,參與此次人工增殖放流的自治區水產科學研究所高級工程師、環境監測中心主任牛建功介紹,此次放流的扁吻魚用兩種不同的方式進行標記,便於識別,可以確保增殖放流取得成效。
  • 雲南大理瀕危裂腹魚數量在逐年上升
    裂腹魚標本,從右到左看得出在體形在變大據村裡老年協會的老會長尹自祿說,這個湖泊魚類眾多,後來水位下降,地下冒出了一座山,阻斷了晉湖與洱海的水道。他說,小時候,這個出水口就有「弓魚」,一到熱天就會出來,小孩子們都喜歡跑去看。光唇裂腹魚標本「其實他們所說的「弓魚」叫裂腹魚,分大理裂腹魚、雲南裂腹魚、光唇裂腹魚、灰裂腹魚。
  • 2020年新疆增殖放流瀕危保護魚類近150萬尾
    2020年新疆增殖放流扁吻魚等瀕危保護魚類近150萬尾,不僅養護了珍稀瀕危水生野生動物資源,還改善了水域生態環境。記者了解到,新疆增殖放流的瀕危保護魚類品種,涉及扁吻魚、北極茴魚、塔裡木裂腹魚3種國家級重點保護水生野生動物,新疆裸重唇魚、斑重唇魚、寬口裂腹魚等7種自治區級重點保護水生野生動物。其中扁吻魚增殖放流近15萬尾。
  • 小浪底水利樞紐工程——巍巍大壩保安瀾
    守護母親河建設幸福河——推動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全媒體八省區採訪報導小浪底水利樞紐工程——巍巍大壩保安瀾黃河小浪底水利樞紐工程是國家治理黃河的重點工程。黃河小浪底水利樞紐工程位置在三門峽水利樞紐下遊130公裡、河南省洛陽市以北40公裡的黃河幹流上,控制流域面積69.4萬平方公裡。壩址所在地南岸為孟津縣小浪底村,北岸為濟源市蓼塢村,是黃河中遊最後一段峽谷的出口,也是黃河幹流三門峽以下唯一能夠取得較大庫容的控制性工程,既可較好地控制黃河洪水,又可利用其淤沙庫容攔截泥沙,進行調水調沙運用,減緩下遊河床的淤積抬高。
  • 鄱陽湖水利樞紐工程概況是什麼?
    水文節律的改變對許多魚類的繁殖造成影響,湖內定居性魚類的產卵場、索餌場面積縮小,越冬場水位變淺,幼魚餌料攝取受到影響,其生存和棲息範圍進一步受到威脅。湖區魚汛的種類和規模顯著減小,魚類資源量較20世紀80年代以前劇減70%以上,經濟魚類種群結構呈現低齡化、小型化。據統計,2000年鄱陽湖年總漁獲量為3.59萬t,到2009年已減少至2.35萬t,減量達1/3。
  • 湖北省長江野生魚人工繁育技術取得進展 部分江鮮將於2021年上市
    摘要:湖北省長江野生魚類繁育馴化科技攻關推進會於11月12日召開,據介紹,長江禁漁工作開展以來,部分長江野生魚人工繁育技術已取得突破性進展,目前確定2021年上市的江鮮有中華沙塘鱧和長吻鮠。
  • 大藤峽水利樞紐工程首臺發電機組併網發電
    新華社南寧5月1日電(記者何豐倫)記者從南方電網廣西公司獲悉,4月30日,大藤峽水利樞紐工程首臺發電機組正式併入廣西主電網,預計工程全部投產後,年平均發電量可達7.6億千瓦時,相當於節約22.8萬噸標準煤。
  • 文伏波院士:丹江口水利樞紐工程的諸多創新是屈從於時代的產物,不值得提倡
    文伏波不僅參與了分洪工程的實地踏勘與選址工作,還參與了杜家臺分洪工程的初步設計、技術設計、現場設計和施工。最後,他總結了設計和施工經驗,複查了杜家臺分洪工程。其中,杜家臺分洪工程的進洪閘軟地基處理方法,在聽取了蘇聯專家的建議後,採取了預壓處本理,取得成功。
  • 大藤峽水利樞紐工程首臺機組投產發電
    4月30日,澎湃新聞從水利部獲悉,國家172項重大水利工程之一的大藤峽水利樞紐工程首臺機組當日投產發電,正式向供電線路沿線千家萬戶和工礦企業提供清潔能源。
  • 西藏完成世界首個裂腹魚類基因組圖譜
    「裂腹魚亞科隸屬鯉形目、鯉科,是隨著青藏高原的隆升而出現的特化類群,屬青藏高原魚類三大類群之一。在中國有70多種,佔世界的80%以上,主要分布在青藏高原及其鄰近地區的湖泊和河流中。裂腹魚亞科大多數為四倍體或六倍體,因此,裂腹魚是研究多倍體魚類和高原適應性機制的重要材料。
  • 幾內亞蘇阿皮蒂水利樞紐首臺機組成功併網發電—— 緩解用電短缺...
    幾內亞蘇阿皮蒂水利樞紐工程首臺機組日前成功併網發電。該項目由中國長江三峽集團旗下中國水利電力對外有限公司(簡稱「中水電公司」)參與投資並承建,是西非地區壩體最高、庫容最大、裝機規模最大的水利樞紐工程。項目不僅有助於解決幾內亞國內電力短缺問題,還將為周邊鄰國提供電力支持。
  • 萬尾昆明裂腹魚放入東川小清河
    放流活動現場11月28日,昆明市東川區在湯丹鎮中河村紙廠小組的小清河畔舉行第二次小清河昆明裂腹魚增殖放流活動,將1萬尾昆明裂腹魚放入河中,以改善河流生態環境。至此,小清河已累計投放裂腹魚1.35萬尾。
  • 邁灣水利樞紐工程:搶抓「黃金期」 拖快「進度條」
    邁灣水利樞紐工程施工方相關負責人介紹,該項目是國家172項重點水利工程之一,也是目前海南在建的最大水利工程項目,必須確保按時完成施工任務。中國能建葛洲壩集團採用立體施工、多點開工、全穿插工序安排,增加夜間施工照明設施,加強施工現場指揮力量等舉措,全力加快項目建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