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種生活了6500多萬年,被稱為魚類活化石,人工繁殖技術成功了

2020-12-03 農民龍拍天下

在瀾滄江上遊,生活著一種高原特有的魚類——瀾滄裂腹魚。裂腹魚是一種稀有的野生冷水魚類,在地球上已經生活了6500多萬年,被稱為魚類活化石。

上世紀70年代,由於過度捕撈,裂腹魚數量銳減,曾一度被學術界認為已滅絕,還被列入《中國物種紅色名錄第一卷》(2004年版)EN(瀕危)等級。

在中國電建承建的黃登電站,經過7年的科研攻關,首次突破了瀾滄江裂腹魚人工繁殖技術。當年就將2萬尾人工繁殖的瀾滄裂腹魚苗放入瀾滄江!

此後每年都在夏季進行放殖,截至目前,共有10萬尾裂腹魚苗放入瀾滄江。善待流域生態,保護流域環境,用行動呵護生命,從給裂腹魚奇幻的魚生開始。

相關焦點

  • 3種動物界中的活化石,生命力公認頑強,可惜瀕臨滅絕!
    3種動物界中的活化石,生命力公認頑強,可惜瀕臨滅絕!大約6500萬年前,一次大災難的降臨,致使恐龍一夜間銷聲匿跡,自此之後就再也看不見恐龍的身影。450萬年前人類的出現,地球才有了一片生機。人類在地球上生活已經有段時間了,雖說站上食物鏈的頂端,與一些古老生物相比,人類的歷史還是比較短的。很多同時代的生物都在逐步消失,但也有一些生物生命力頑強,毅然而然的生存了下來。通過研究,有人發現地球上還有多種史前生物存活著,被稱為動物界中的活化石,到底是哪些生物呢?3種動物界中的活化石,生命力公認頑強,可惜瀕臨滅絕!
  • 五種被稱為「活化石」的動物,最後一種見證了恐龍的興起和滅絕
    在自然界中有一些動物會被人們稱之為「活化石」,這些動物都是在地球生生活了最少活了百萬年的存在,其中的一些佼佼者甚至見證的恐龍的興起以及滅絕,今天小編就給大家介紹五種生活在地球上的「活化石」,看看它們究竟有什麼特點。
  • 您所不知的西伯利亞鱘,海洋魚類「活化石」
    西伯利亞鱘(Acipenser baerii),又名鈍吻鱘,是現存世上最古老的冷水性魚類,具有海洋魚類「活化石」之稱,肉質棉厚,骨骼較軟;自20世紀40年代以來,被給過引進,其鱘魚卵可以加工成鱘魚子醬,具有「黑色黃金」之稱,具有較高經濟和藥用價值。
  • 太陽魚人工繁殖及養殖技術
    &nbsp  &nbsp&nbsp&nbsp&nbsp藍綠鱗鰓太陽魚屬溫水性小體型魚類。生長適溫範圍大,可在1-38℃水溫狀態下生活。在水溫8℃以下或38℃以上時才停止攝食,水溫2℃仍能在自然環境下安全越冬。
  • 滅絕6500萬年的魚,為何會再次出現?離開水能存活17小時?
    滅絕6500萬年的魚,為何會再次出現?離開水能存活17小時!曾經科學家就發現了,在13萬年前就已經被滅絕的白喉秧雞,因為在它的喉部有一抹白色,所以被稱為白喉秧雞。根據科學家在地球上所發現的化石,認為在13萬年前,這種生物就已經從地球上消失不見了。沒想到在13萬年後的今天,卻又再次發現了它的身影,並且大量繁殖。
  • 巴西首次成功批量繁殖巨骨舌魚魚苗
    新華網裡約熱內盧12月21日電(記者陳威華 趙焱)據此間媒體21日報導,巴西一家水產研究機構近日成功批量繁殖巨骨舌魚魚苗,數量達到6000條,未來有望更大批量繁殖以供應水產市場。  巨骨舌魚主要分布在亞馬孫河流域,被認為是魚類活化石。
  • 滅絕至少6500萬年,13.6萬年前就沒有的物種都再現地球
    腔棘魚被認為在6500科學家在研究地球上的生物,發現了一種生物,它的脊柱是中空的,第一次出現在3.5億年前的泥盆紀,當時在地球上極其豐富,由此被人們稱為「恐龍時代的活化石」。因為在後續的研究中並沒有發現它們的蹤跡,因此科學家推測這種生物——腔棘魚在6500萬年前就已經滅絕了,畢竟當時的霸主恐龍都已經滅絕了,更何況是普通的淡水魚。
  • 專訪「中國大鯢人工繁殖第一人」陽愛生:大鯢的價值應該被看到
    中國大鯢,是中國特產的一種珍貴野生動物,因叫聲酷似小孩兒啼哭,俗稱「娃娃魚」,但它卻並非魚類,而是體形最大的一種兩棲動物。在地球上已經生活了約3.5億年,是比恐龍還早的「地球紀念物」和極其珍貴的「活化石」,被列入了《瀕危野生動植物物種國際貿易公約》和中國二級保護水生野生動物名錄。
  • 世界上最笨的魚,被稱為魚類「活化石」,捕捉它只需要一根棍子
    導語:世界上最笨的魚,被稱為魚類「活化石」,捕捉它卻只需要一根棍子大家好,歡迎收看新一期的內容,你們知道嗎?魚類也有聰明與笨之分。巨大的海底世界有豐富多彩的魚類,而魚兒之間也存在一定的競爭,有專門的生物學家對海底的魚類進行調研,它發現世界上最聰明的魚會進行水中灌籃,而世界上最笨的魚卻因為其容易捕撈而出名,今天就讓小威帶領大家一起去認識一下這種世界上最笨的魚吧!巨骨舌魚便是世界上最笨的魚,為什麼說它又笨又傻呢?
  • 沙漠中最堅強的魚,離開水4年仍能存活,被稱為魚類活化石
    導語:沙漠中最堅強的魚,離開水4年仍能存活,被稱魚類活化石隨著社會的發展,人們的生活水平不斷提高,而旅遊成為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種生活方式,人們都會選擇節假日外出旅遊,旅遊不僅可以緩解壓力放鬆心情,還可以增長知識,而且在旅途過程中會有很多有趣的事情
  • 6500萬年過去了,科學家是怎麼找到小行星撞擊地球的隕石坑的
    1.在2億3000萬年前到6500萬年前的2億多年時間裡,恐龍一直是地球上最興盛的物種。在2億年-1.4億年前(侏羅紀)時期恐龍達到鼎盛時期。這其間,最著名的恐龍有:雷龍梁龍,大家熟悉的霸王龍翼,龍鯊齒龍,暴龍,等等眾多品種。
  • 廣東三水發現古近紀鳥類化石 距今最早6500萬年
    廣東三水發現古近紀鳥類化石 距今最早6500萬年 在河口錦福路旁的一個荒地裡,父子二人收穫豐富:他們一個上午採集到9塊魚類化石和一些植物化石。正當準備收拾物品趕赴南海,一塊開裂的魚類化石引起了宋洪輝的注意。出於好奇,宋洪輝沿裂紋剝開魚化石,發現內裡還藏有一個爪型化石,隨著兩層化石完全剝離,更多骨骼化石得以重見天日,這讓他既意外又興奮。宋洪輝初步斷定該塊化石屬於爬行類或者鳥類化石,但其餘部分他從未見過,只好先把整塊化石帶回家再作考究。
  • 冷水魚為什麼被稱為「水中活化石」?因為不怕冷?
    在我國,按照對生活環境的要求不同,我們可以將魚類分為很多種「派別」。例如「溫水性魚類」適溫範圍廣(草魚、鯽魚、鯉魚),「熱水性魚類」水溫不能低於十二攝氏度(羅非魚、淡水白鯧、彩虹鯛),還有今天要帶大家了解的冷水魚類。因為對水溫有著嚴格的要求,冷水魚所處的環境溫度不能高於20攝氏度。
  • 水中活化石--虎紋恐龍王
    恐龍魚是一種古老的魚類,在水族裡有活化石之稱,和龍魚、肺魚一樣屬於「活化石」的大型魚類恐龍魚體格強建,生長快速飼養恐龍魚難度較難,小魚,小蝦之類的活餌均可接受冰凍南極蝦、凍魚蟲、魚粒之類的食物也可餵食,基本上它們不挑餌食的 。
  • 黃河口怪魚身份確認 原是魚類活化石雀鱔(圖)
    中新社濟南十月二十五日電(尹文盛)近日在黃河口地區捕獲的怪魚,經中科院專家通過網絡傳輸照片確認,這一「怪魚」為魚類的活化石——雀鱔。
  • 「活化石」文昌魚 臺灣金門繁殖成功(圖)
    原標題:「活化石」文昌魚 臺灣金門繁殖成功(圖) 文昌魚  中新網11月6日電 據臺灣「中央社」報導,生物演化研究的重要物種之一的文昌魚在臺灣金門縣水產試驗所在室內繁殖成功並保存。文昌魚外觀形態在漫長的演化歷史並沒有明顯變化,因此有「活化石」之稱。  金門公園管理處在2010年5月曾委託學者調查研究金門沿岸文昌魚生態,在金門西側與南側海域的料羅灣、金烈水道與小金門周遭海域規劃34個測站採集文昌魚,只在3個底質為中等佳到尚佳的粗砂環境測站中,有文昌魚捕獲的紀錄。
  • 滅絕至少6500萬年的物種再現地球,原因未知
    萬年,又被發現,被認為滅絕了100多年的巨龜重現,13.6萬年前滅絕的陸地鳥類重現地球等等,這幾種生物是最為典型的生物重現物種,下面我們具體來看看。滅絕至少6500萬年生物再現6500萬年。肉食性生物,以衝刺方式捕食,專吃烏賊和魚類。根據其內耳石年輪估計,矛尾魚壽命為80-100歲。所以在現代社會能夠再次找到它,也是不容易的事情,而至於為何還有的原因也是同樣如此,未知的。
  • 長江流域已不見蹤影,但人工培育有進展
    引言:小時候我們在語文課本上就接觸到中華鱘這種水生動物,那時候我們就被灌輸了一種思想,這是一種十分珍稀的物種,有著十分悠久的歷史,因此有「水中大熊貓」的稱號。近年來長江流域罕見中華鱘和長江鱘,「長江魚王」真要滅絕了嗎?長江流域已不見蹤影,但人工培育有進展。
  • 我國首次捕獲白鱘 五問「長江活化石」前世今生
    2 問生存 外傷已好轉,三天吃了8條魚  12月11日白鱘被捕獲時已經受了重傷,光長約5釐米左右的魚鉤就從身上取下了5個,下顎部還有一條長20多釐米、深1釐米的傷口,整個腹部被氣撐得鼓鼓的。由於白鱘的生活區域距南京3800公裡,從現場情況推測,估計它是在長江上遊掙脫滾溝魚網後遊入南京江段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