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化石」文昌魚 臺灣金門繁殖成功(圖)

2021-01-13 臺灣頻道

原標題:「活化石」文昌魚 臺灣金門繁殖成功(圖)

文昌魚

  中新網11月6日電 據臺灣「中央社」報導,生物演化研究的重要物種之一的文昌魚在臺灣金門縣水產試驗所在室內繁殖成功並保存。

  文昌魚屬脊索動物門的頭索動物亞門,寒武紀地層中就發現文昌魚化石。文昌魚外觀形態在漫長的演化歷史並沒有明顯變化,因此有「活化石」之稱。

  金門公園管理處在2010年5月曾委託學者調查研究金門沿岸文昌魚生態,在金門西側與南側海域的料羅灣、金烈水道與小金門周遭海域規劃34個測站採集文昌魚,只在3個底質為中等佳到尚佳的粗砂環境測站中,有文昌魚捕獲的紀錄。

  研究也發現,金門水域捕獲的文昌魚,分別是白氏文昌魚與日本文昌魚,這2種文昌魚的吻鰭、前臀鰭腔室、尾鰭形態不同。

  近年大陸沿海經濟開發與環境變遷,文昌魚族群大量減少,因此大陸已將文昌魚列為國家二級保護動物。與廈門一水之隔的金門,因限制沿岸的開發,自然環境未受太大的破壞,相對地保持許多野生動物棲地的完整性。有位美國科學家曾發表文章,敘述廈門與金門間海域有大量的文昌魚棲息與漁民捕撈文昌魚的工具、生產活動。

(來源:中國新聞網)

相關焦點

  • 「藍眼淚」季節來到 臺灣金門海岸關燈追淚
    耀眼的藍眼淚與「灘地上的活化石」鱟,在金門海岸映照出浪漫迷人的美景。(金門縣攝影學會理事長許進西提供)圖片來源:臺灣《中時電子報》立夏過後的金門,連日來颳起潮溼的西南風,將平靜的金門海岸一片片的吹藍,追淚人期待已久的「藍眼淚」華麗登場。
  • 環島路千人掘地三尺挖花蛤 文昌魚的家"鏟"不忍睹
    陳先生說,之前聽說過,這片海域是文昌魚保護區,文昌魚都生活在很淺的沙灘裡,挖花蛤就好像淘金一樣,把一鏟沙子鏟進網罩,再在水中將沙子「過濾」掉,如果有文昌魚,也肯定會一併鏟進來,文昌魚脆弱的生命,能經得起這樣的折騰嗎?
  • 中國珍稀物種「活化石」文昌魚被搬入螢屏
    進化觀點認為,文昌魚已經在地球上存在了數億年之久,其大部分特徵類似無脊椎動物,所不同的是文昌魚的背部存在脊索。文昌魚的脊索億萬年之久仍然沒有「升級」為脊椎,令進化論的持有者如獲至寶,文昌魚的脊索被視為無脊椎動物向脊椎動物進化的證據,而文昌魚也被視為「存活至今的化石」,一直是生物演化領域的「明星物種」。
  • 鸕鷀歸巢,守鱟一生 金門自然故事
    在去金門之前,我對鸕鷀(Phalacrocoracidae)的認知幾乎停留在小學課本上關於灕江漁夫利用鸕鷀來捕魚的傳奇故事。當時心想:這種鳥真是聽話,明明吃到魚了,居然還會吐出來留給主人?!後來我才了解,原來漁夫會先用稻草或莎草等工具輕輕的捆住鸕鷀的脖子,使其只能吞下小魚,不能吞下大魚。食到嘴邊而不得,可見,鸕鷀的心裡陰影面積是有多大!
  • 巴西首次成功批量繁殖巨骨舌魚魚苗
    新華網裡約熱內盧12月21日電(記者陳威華 趙焱)據此間媒體21日報導,巴西一家水產研究機構近日成功批量繁殖巨骨舌魚魚苗,數量達到6000條,未來有望更大批量繁殖以供應水產市場。  巨骨舌魚主要分布在亞馬孫河流域,被認為是魚類活化石。
  • 離廈門僅六公裡駐軍兩三萬 臺灣布重兵守金門(圖)
    大洋網訊 43年前的8月23日,中國人民解放軍廈門前線近500門大炮一齊開火,2.6萬餘發炮彈在一小時內狂瀉在國民黨軍隊駐守的金門島上。這就是震驚中外的「八二三」炮戰。此後,福建前線與金門之間相互炮擊長達約20年。隨著兩岸形勢的變化,金門這個臺灣當局的軍事重鎮,在兩岸關係中又扮演著新的角色。圖:戒備森嚴的金門島,稚氣未脫的「阿兵哥」。
  • 臺灣屏東海生館首度人工繁殖七彩麒麟魚(圖)
    屏東海生館副研究員張文炳歷時年餘,成功繁殖花斑連鰭䲗的下一代。圖/海生館提供(臺灣《聯合報》)華夏經緯網4月23日訊:據臺灣媒體報導,色彩豔麗的花斑連鰭䲗是水族業「寵兒」,但一直無人嘗試人工繁殖;臺灣屏東海生館副研究員張文炳
  • 金門縣長表示金門人不當臺灣當局的「白老鼠」
    中新網香港十二月六日消息:臺北訊,金門縣長陳水在今天表示,臺灣當局提出的「小三通」規劃,對發展金門沒有利基;若是臺灣當局利用「小三通」將金門人當作兩岸「政治角力實驗」的白老鼠,金門人「寧可不要」。  據中通社報導,陳水在上午在縣議會定期大會縣政總質詢時坦承,當局規劃「小三通」第一階段以「除罪化」或「可操之在我」為原則,對於金門興利項目沒有多大幫助。他指出,縣府的計劃是在「小三通」啟動後,基於為地方興利的角度,建議臺灣當局在一至二個月內進入第二階段,開放包括旅客、貨物中轉、貨物免稅等,希望為地方帶來利基。
  • 臺灣確定興建金門大橋
    臺灣確定興建金門大橋 2010-02-26 09:52     來源:中國臺灣網     編輯:張蕾  中國臺灣網2月25日消息 據臺灣「今日新聞網」報導,在討論約10年後,臺當局「行政院會」今日終於決議興建金門大橋,臺當局「交通部長」毛治國在「行政院會」記者會上表示,金門大橋將以觀光為主、交通為輔,目前規劃長約5公裡
  • 一種生活了6500多萬年,被稱為魚類活化石,人工繁殖技術成功了
    在瀾滄江上遊,生活著一種高原特有的魚類——瀾滄裂腹魚。裂腹魚是一種稀有的野生冷水魚類,在地球上已經生活了6500多萬年,被稱為魚類活化石。上世紀70年代,由於過度捕撈,裂腹魚數量銳減,曾一度被學術界認為已滅絕,還被列入《中國物種紅色名錄第一卷》(2004年版)EN(瀕危)等級。在中國電建承建的黃登電站,經過7年的科研攻關,首次突破了瀾滄江裂腹魚人工繁殖技術。當年就將2萬尾人工繁殖的瀾滄裂腹魚苗放入瀾滄江!
  • 「水中霸王」田鱉現蹤金門 休養後將野放(圖)
    「水中霸王」田鱉現蹤金門 休養後將野放(圖) 2014-05-28 15:24:44來源:中國新聞網作者:責任編輯:丁文蕾     罕見田鱉現蹤金門。
  • 脊椎動物祖先的「活化石」:文昌魚
    形態結構、組織發生、免疫組化、發育基因表達和功能實驗研究結果都說明文昌魚已經具備類似於脊椎動物腦垂體的器官——哈氏窩。在動物系統演化過程中,脊椎動物的腦垂體可能就是由類似於文昌魚哈氏窩樣的結構發展而來的(圖4-8)。今後,尚需加強神經系統對哈氏窩生理活動的調控和影響的研究。
  • 脊椎動物祖先的「活化石」: 文昌魚
    圖1-1 文昌魚形態a. 青島文昌魚照片;b. 文昌魚示意圖(左側觀),示主要結構文昌魚身體呈紡錘形,兩端稍尖,全身左右側扁,半透明,體長一般在30~50mm。 文昌魚終生具有脊索動物的4 個主要特徵:脊索、背神經管、鰓裂和肛後尾。
  • 金門與馬祖在蔡英文眼中算不算臺灣的「領土」?
    雖然臺灣當局實際管轄區域包括臺澎金馬,但金門馬祖與臺灣澎湖並不是一回事。從地理位置上講,前者離大陸近,屬於福建離島,後者則與大陸隔道臺灣海峽;而在海峽兩岸各自的行政區劃中,都把金門、馬祖劃入福建省,把臺灣澎湖劃到臺灣省。再從歷史上看,兩者區別更大。臺澎地區有過因為《馬關條約》而被割讓給日本的歷史,而金門馬祖則是國共內戰兩岸分離的結果。
  • 臺灣研究人員成功人工繁殖特有瀕危淡水魚
    新華社臺北12月12日電(記者傅雙琪、吳濟海)臺灣海洋科技博物館與民間團隊合作成功人工繁殖了臺灣原生淡水魚「巴氏銀鮈」第一代幼苗。臺灣海洋科技博物館副館長陳義雄對媒體介紹,「巴氏銀鮈」2000年在野外被首度發現,目前僅存於臺中烏溪河段的中下遊、支流水渠與水塘中。由於棲息地受到河川汙染、外來種入侵及築路築壩等工程破壞的影響,該魚種生存空間受到極大的威脅,2017年公布的《臺灣淡水魚類紅皮書目錄》將「巴氏銀鮈」列為極度瀕危。
  • 廈門鏡頭下的金門(圖)
    25位來自廈門的攝影達人、近1500幅優秀的攝影作品――一衣帶水的金門,從外在到內涵,就這樣全方位多角度展現在我們面前,令人回味無窮。­  9月9-10日,由廈門日報《遊周刊》、廈門報業國際旅行社及旗下「好攝旅圖」俱樂部,攜手元翔(廈門)海岸有限公司,共同舉辦了一場「廈金尋色(攝)」旅拍,2天1夜的攝影活動,獲得了攝影師們的滿滿讚譽。
  • 廣東茂名海區發現大量恐龍時代海洋生物文昌魚
    廣東茂名海區發現大量恐龍時代海洋生物文昌魚
  • 「臺灣的驕傲」金門大橋預計明年底完工,臺媒:工程困難度...
    曾被臺灣交通部門負責人林佳龍稱為「臺灣的驕傲」的金門大橋興建工程,截至10月24日止,實際進度已達81.06%,由金門縣政府主辦,「高速公路局」代辦,臺灣世曦工程顧問股份有限公司設計監造,東丕營造股份有限公司承攬,由於期間遭遇承攬廠商是否有陸資成分,以及建造過程艱難,已歷經3個廠商,完工日期原本訂於明年5月8日,但目前預定明年
  • 像豬一樣的魚:文昌海邊驚現千斤「怪魚」(圖)
    像豬一樣的魚:文昌海邊驚現千斤「怪魚」(圖) 2008年06月24日 10:00 來源:南海網 發表評論 該魚頭部奇特   22日晚,(海南省)文昌東郊椰林海邊突然漂來一隻重達千斤的死魚,該魚的頭型和豬頭很像,好奇的村民紛紛前往觀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