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千人挖花蛤
文昌魚
每月農曆十五,環島路會展中心一帶海域潮水退得遠離岸邊,總有許多人,有時甚至有上千人蹚著淺淺的海水挖花蛤。昨天,不少市民致電本報市民熱線表示擔心:那片海灘是文昌魚保護區,那麼多人帶著鏟子挖花蛤,會不會傷到文昌魚?
擔心
一鏟子下去 文昌魚經得起折騰嗎?
昨天退潮期間,記者來到會展中心附近海灘,海水並不像本月農曆十五那天退潮時離岸那麼遠,遊客很多,但並不是在挖花蛤。
家住前埔的居民陳先生說,幾年前,就有許多附近的居民到這片海域挖花蛤,這兩年,農曆十五前後跟風前來挖花蛤的人數每天達到1000多人,因為農曆十五是大潮,退潮後,蹚著海水離岸走一兩公裡,能挖到不少花蛤,但是這非常危險。
陳先生說,之前聽說過,這片海域是文昌魚保護區,文昌魚都生活在很淺的沙灘裡,挖花蛤就好像淘金一樣,把一鏟沙子鏟進網罩,再在水中將沙子「過濾」掉,如果有文昌魚,也肯定會一併鏟進來,文昌魚脆弱的生命,能經得起這樣的折騰嗎?
呼籲
沒了家四處逃竄,容易被天敵吃掉
國家海洋局第三海洋研究所方永強教授是研究文昌魚的專家,他說,文昌魚是國家二級重點保護野生動物,在廈門,文昌魚主要把家安在了環島路沿線的前埔-黃厝海域,此地已經被確定為文昌魚四大保護區之一,另外還有大小嶝海域、鱷魚嶼保護區和靠近金門的保護區。
之前,對文昌魚造成影響的主要是挖沙和炸魚,現在經過廈門市漁業部門監管,這方面的影響已經逐漸減少。「挖花蛤主要會對文昌魚的生存環境造成破壞。」方永強說,文昌魚主要生活在淺海,水深為5米至10米以下的中粗沙地上,退潮的時候,挖花蛤的人們用鏟子鏟,必然會對文昌魚的棲息地造成破壞。
方永強解釋說,目前為止,發現最長的文昌魚有60多毫米長,因此推斷文昌魚的壽命為六七年左右,比原先公布的壽命還要多一歲,它主要是鑽入沙中,半穴居生活,只露出一點點,食用硅藻,挖花蛤時,翻動沙子,就把泥巴翻騰起來,沙子被破壞了,就相當於拆了文昌魚的家。
方永強說,文昌魚的家被破壞了,活著的文昌魚就四處逃竄,一旦被魚類、蝦、螃蟹或海星等天敵發現,就會被吃掉。
難題
文昌魚只吃硅藻
大規模養殖難度大
方永強教授說,現在前埔和黃厝海域的文昌魚已經越來越少,一平方米僅有三五頭文昌魚,上世紀七八十年代一平方米幾十上百條的文昌魚「盛況」如今已一去不復返。
文昌魚能否養殖?方永強說,如果小範圍實驗養殖,技術上已經實現;但要大規模的進行養殖難度大。文昌魚對水質要求很高,必須經常性換入新鮮海水。其次,文昌魚的食物只能是硅藻,而且生長周期長,人工養殖的成本較高。
方教授說,要使文昌魚繼續在廈門海域繁衍生息,除了繼續加強管理和保護,定期檢查資源變動情況外,還要定期人工繁殖、幼體培育、放流。
提醒
花蛤對毒素不敏感
赤潮區的花蛤別吃
此外,方教授提醒,花蛤喜歡吃海洋藻類,有些藻類是有毒的,包含神經毒素,但花蛤偏偏不敏感,食用後只是保存在體內,人食用後會中毒,因此如果海域發生赤潮,那這片海域的花蛤就不宜食用。不過,目前,前埔和黃厝海域沒有發生有毒赤潮,花蛤還可以食用。
小資料
文昌魚
文昌魚,俗名鱷魚蟲,又名蛞蝓魚,以鮮美著稱。文昌魚體形小,只有3-6釐米長,每千克有四五千尾之多,全身半透明,頭尾兩頭尖,外形上具有通透玲瓏的美感,國外又稱「雙尖魚」。事實上文昌魚不是魚,只是外形像小魚,是比魚類低等的動物,屬於古老的脊索動物,被譽為「活化石」。
1923年,時任廈門大學教授的美國生物學家萊德在考察廈門郊縣海區時,第一次在同安劉五店海域發現中國文昌魚。(文/記者 李曉輝 圖/劉東華)
nul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