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厝文昌魚自然保護區現違法偷捕者 還文昌魚一個清靜的家

2021-01-08 廈門網

   廈門網訊 (海西晨報 記者 郭欽轉 通訊員 許靜)為嚴厲打擊黃厝文昌魚自然保護區內違法電魚行為,加強對保護區的管理,昨日18時,市海管辦組織有關單位,開展打擊違法電魚、捕撈文昌魚等非法漁業捕撈行為專項整治行動。

  正值天文大潮,昨日下午退潮期間,黃厝文昌魚自然保護區平日被海水覆蓋的沙灘裸露,縱深達數百米,吸引了眾多市民遊客前來遊玩,一些違法偷捕者也紛紛出現。

  由廈門中華白海豚文昌魚自然保護區管理處、市海洋綜合行政執法支隊、衛海寧物業管理公司、思明區政府相關部門組成的聯合行動小組經嚴密部署,在昨日行動中共查扣非法電魚漁具3套、非法採補花蛤工具多套,沒收非法採捕花蛤和小雜魚數十公斤並放回大海,勸離教育違法捕撈人員數十人;同時,行動人員還對現場的數百名市民遊客進行了教育勸導。

  據悉,黃厝海岸沙灘平緩,水質較好,緊鄰國家二級保護動物文昌魚自然保護區,而電魚、遊客踩踏挖沙、過度採集貝類都會破壞文昌魚賴以生存的棲息環境。

  廈門中華白海豚自然保護區管理處工作人員提醒,在廈門環島路,可供遊玩的沙灘很多,希望市民遊客能避開黃厝文昌魚自然保護區內的沙灘,還文昌魚一個良好的海洋環境。

  接下來,該專項整治行動還將持續開展。

  

相關焦點

  • 環島路千人掘地三尺挖花蛤 文昌魚的家"鏟"不忍睹
    陳先生說,之前聽說過,這片海域是文昌魚保護區,文昌魚都生活在很淺的沙灘裡,挖花蛤就好像淘金一樣,把一鏟沙子鏟進網罩,再在水中將沙子「過濾」掉,如果有文昌魚,也肯定會一併鏟進來,文昌魚脆弱的生命,能經得起這樣的折騰嗎?
  • 同安風味美食之——文昌魚
    同安劉五店一帶淺海出產的文昌魚,是中外聞名的珍品。早在二十世紀二十年代,英、美等國的許多學者曾多次遠涉重洋。途經廈門到同安採集文昌魚標本和從事文昌魚研究。廈門也因同安出產文昌魚,在世界出了名。文昌魚的名稱,來源於「文昌帝君」。據縣誌記載「文昌魚,似鰻而細如絲,產西溪近海處,俗謂文昌誕辰方有,故名」。
  • 廈門的傳統名貴特產——歐厝文昌魚
    文昌魚體形小,只有三釐米至六釐米長,每千克有四、五千尾之多,全身半透明,頭尾兩頭尖,外形上具有通透玲瓏的美感,國外又稱「雙尖魚」。事實上文昌魚不是魚,只是外形像小魚,是比魚類低等的動物,屬於古老的脊索動物。   1923年,時任廈門大學教授的美國生物學家萊德在考察廈門郊縣海區時,第一次在同安劉五店海域發現中國文昌魚。
  • 文昌魚人工繁育技術實現突破 廈門文昌魚數量增長
    ­  文昌魚是廈門海域的獨特性指標物種。它是無脊椎動物向脊椎動物進化的過渡類型,「身上藏著揭示脊椎動物起源秘密的鑰匙」,素有「活化石」之稱,是國家二類保護動物和經典的生物學研究模型動物。­  近年,前埔—黃厝海域文昌魚棲息密度下降的趨勢得到遏制,文昌魚數量出現增長,這主要得益於文昌魚人工繁育技術實現突破並開展人工增殖放流,以及主管部門強有力的保護區管理。­  文昌魚人工繁育曾被業內人士公認為高技術難度之事。檢索文獻報導可知,從上世紀三十年代開始到本世紀初,國內外許多知名科學家和專業技術人員不斷探索該技術。
  • 最不像魚類的魚,它同時符合兩種生物的特徵!進化的「代表動物」
    文昌魚又被稱為白氏文昌魚、蛞蝓魚、雙尖魚或海毛,是一種珍貴的海洋動物,又由於它的形態結構極為特殊,既有無脊椎動物的特徵,又有脊椎動物的特徵,是無脊椎動物進化到脊椎動物的過渡類型的典型代表,因此受到國內外生物學界的高度重視。
  • 文昌魚老了乾脆撈起來吃(組圖)
    圖為文昌魚。圖綠色區域為文昌魚保護區。  本報訊(記者 陳進容)「文昌魚活上三四年就差不多快壽終正寢了,與其讓它老死,還不如適度捕撈。」從事國家二級保護野生動物文昌魚多年研究的省水產研究所林學欽副研究員,於近日提出了最新的學術觀點。
  • 廈門文昌魚數量增長 開展技術+保護人工繁育新進展
    廈門網訊(海西晨報記者 郭欽轉 通訊員 王依璐 翁國寶)文昌魚是廈門海域的獨特性指標物種。
  • 文昌魚不是魚斑魚狗不是狗 別被這些動物的名字唬住
    文昌魚  不是魚  斑魚狗  不是狗  也不是魚  慄喉蜂虎  不是虎  更不是蜂  廈門網訊 據廈門日報報導
  • 目睹文昌魚:行動迅如閃電的古代海洋精靈
    早就聽說過劉五店的大名,與村莊無關,是因為一種叫文昌魚的古生物。這種古生物又名蛞蝓魚、雙尖魚、鱷魚蟲、米魚,本地閩南話稱為「薪膽物」,是恐龍時代的海洋生物 —— 脊索動物的典型代表。這種生物因為沒有脊椎而很難留下化石遺蹟,一度成為生物進化中的缺失鏈條。文昌魚的出現,使缺失的鏈條銜接上了。就全球而言,文昌魚的存在是很珍貴的,它隱藏著無脊椎動物與脊椎動物之間過渡的生物密碼。
  • 為什麼文昌魚不是魚?
    文昌魚,屬於頭索動物亞門鰓口科,沒有脊椎骨,不屬於魚類。文昌魚是生物演化研究中的模式生物,它揭示了現存脊椎動物的起源。文昌魚成熟個體平均體長大約5釐米左右,壽命約2年8個月左右。身體半透明。同脊椎動物一樣,文昌魚具有一條沿背部下行的神經索,並具有呈條帶狀的肌節。
  • 廈門文昌魚保護區名存實亡?(圖)
    就備受關注和爭議的「金鳳廈門鱷魚嶼海外傑出華商國際交流中心人工島工程」,廈門市海洋與漁業局藺海清昨天接受早報記者採訪時稱,鱷魚嶼海區曾是文昌魚自然保護區,不過已經細分為保護區的外圍地帶,而且該海區已經連續5年未發現文昌魚。在此海域建人工島,有海洋區劃功能依據,並已通過數字模擬,因此人工島可以建,現在要把關的只是怎麼建的問題。
  • 不屬於魚類的文昌魚
    轉載微信公眾號動物世界的一篇名為《不屬於魚類的文昌魚》,作者為小秋。
  • 脊椎動物祖先的「活化石」:文昌魚
    但是,其身體前端沒有脊椎動物樣的眼睛、鼻子和耳朵等感覺器,也沒有明顯分化的腦,因而沒有脊椎動物樣的頭部,屬於無頭類(acraniate);加之文昌魚又缺乏魚類所具有的脊椎,因此,文昌魚不是真正的「魚」。其實,它是介於無脊椎動物和脊椎動物之間的過渡型動物,是最原始的脊索動物,有時被冠以一個很有意思的名字——「無脊椎脊索動物」(invertebrate chordate)。
  • 脊椎動物祖先的「活化石」: 文昌魚
    其實,它是介於無脊椎動物和脊椎動物之間的過渡型動物,是最原始的脊索動物,有時被冠以一個很有意思的名字——「無脊椎脊索動物」(invertebrate chordate)。 圖1-1 文昌魚形態a. 青島文昌魚照片;b.
  • 它是國家自然保護區之一,是「文昌魚」聚集地,有美麗的海岸線
    翡翠島是我國七個國家級海洋類型自然保護區之一。位於河北省秦皇島市昌黎縣黃金海岸南部沿海。其東、北、西三面由渤海和七裏海(潟湖)環繞,是一座由黃色細沙和綠色植被相間構成的半島,島上沙山連綿起伏,造型優美,最高處達44米,方圓約七平方公裡,素有「京東大沙漠」之稱。
  • 廣東南澎列島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內發現短刀偏文昌魚及4種巖礁魚類新...
    信息時報訊(記者 黃熙燈 通訊員 粵農軒)記者從廣東省林業局獲悉,2019-2020年,廣東南澎列島海洋生態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管理局組織並協同自然資源部第三海洋研究所科研人員,在南澎海域開展了海洋生物多樣性保護本底調查,在海洋物種多樣性方面有了兩項新的發現。
  • 「活化石」文昌魚 臺灣金門繁殖成功(圖)
    原標題:「活化石」文昌魚 臺灣金門繁殖成功(圖) 文昌魚  中新網11月6日電 據臺灣「中央社」報導,生物演化研究的重要物種之一的文昌魚在臺灣金門縣水產試驗所在室內繁殖成功並保存。  文昌魚屬脊索動物門的頭索動物亞門,寒武紀地層中就發現文昌魚化石。文昌魚外觀形態在漫長的演化歷史並沒有明顯變化,因此有「活化石」之稱。  金門公園管理處在2010年5月曾委託學者調查研究金門沿岸文昌魚生態,在金門西側與南側海域的料羅灣、金烈水道與小金門周遭海域規劃34個測站採集文昌魚,只在3個底質為中等佳到尚佳的粗砂環境測站中,有文昌魚捕獲的紀錄。
  • 文昌魚沒頭、沒心臟,味道還極其鮮美,憑什麼能夠生存5億年?
    文昌魚沒頭、沒心臟,味道還極其鮮美,憑什麼能夠生存5億年?大家都知道,地球上面生存著許許多多非常奇怪的生物,這也是大自然不斷演化的結果,而我們今天要說的這一種生物,在沒有頭、沒有心臟,甚至沒有骨頭的,味道還極其鮮美的情況之下,居然在地球上已經生存了5億年的時間了,這就是被稱之為活化石的文昌魚。
  • 文昌魚沒頭、沒心臟,味道還極其鮮美,憑什麼能夠生存5億年?
    文昌魚雖然名字當中帶有魚字,看起來也非常像魚類,但是實際上卻不是魚類,這是一種非常原始的脊索動物,是比較低級的無脊椎動物像高級一點的脊椎動物進化過程當中的一個過渡的生物,所以這也就是文昌魚之所以被稱之為"活化石"的原因之一,整個脊索動物主要有頭索動物、脊椎動物和尾索動物組成,而文昌魚就是頭索動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