廈門的傳統名貴特產——歐厝文昌魚

2021-01-14 翔安歐厝閩南漁村

在翔安歐厝海域上生長著一種不是魚的活化石,歐厝漁民捕撈該活化石已有上百年的時間,吃上一口好幾百塊錢。到底這是一種什麼生物呢?下面就為您帶來解答。



歐厝海邊的文昌魚保護區



文昌魚,不是魚

   文昌魚是廈門的傳統名貴特產,俗名鱷魚蟲,又名蛞蝓魚,以鮮美著稱。文昌魚體形小,只有三釐米至六釐米長,每千克有四、五千尾之多,全身半透明,頭尾兩頭尖,外形上具有通透玲瓏的美感,國外又稱「雙尖魚」。事實上文昌魚不是魚,只是外形像小魚,是比魚類低等的動物,屬於古老的脊索動物。

   1923年,時任廈門大學教授的美國生物學家萊德在考察廈門郊縣海區時,第一次在同安劉五店海域發現中國文昌魚。當地漁民告訴萊德,這東西叫做鱷魚蟲,每年當文昌帝君(閩南一帶傳說中的神祗)誕辰前後,這種魚才出現,數百年前漁民就開始捕撈,有何稀奇。萊德震驚於廈門文昌魚數量之多,並形成一種規模漁業,遂以《廈門文昌魚的生態分布和棲息環境》為標題在美國《科學》雜誌發布,向世界宣布這一發現。為尊重傳統,沿用了「文昌」之名。文章引起了國際生物學界的震動,從此文昌魚成為了廈門近百年來的生物學名片。

活化石傳奇

  達爾文曾說過一句話:「這是一個偉大的發現,它提供了揭示脊椎動物起源的鑰匙。」因為至今為止,古生物學家尚未找到無脊椎動物與脊椎動物之間的過渡類型的化石。5億年前,地球上最早的由無脊椎到脊椎的過渡——脊索動物在海洋出現,這就是文昌魚。經過了漫長的歲月,脊索動物演化為各種脊椎動物,其中包括類人猿,因此文昌魚在物種起源方面具有世界意義。文昌魚沒有脊椎骨,不容易留下化石的遺蹟,但神跡般沒有滅絕,成為了歷史見證者般的「活化石」。8世紀以前,這種生物是以名貴食材的方式被人們所認知。地中海、馬來西亞、日本、北美洲等全球12個海洋邊岸都出產這種魚,但產量稀少,且沒有漁場,被貴族食客視為珍品。文昌魚在生物學意義上被發現是在1774年,P.S.Pallas在英國南部Cornwall海濱採集到1尾標本,當時他命名為蛞蝓屬,歸類為軟體動物,這是世界上首次發現文昌魚。後來德國、美國亦有發現,但數量極其稀少。我國在尚未發現文昌魚之前,為了教學需要,曾以極高昂的價格向國外購買。但1923年以後,世界上有關文昌魚的研究,無不取材廈門文昌魚。

美味與價值

  在萊德的生物學發現之前,廈門翔安歐厝漁民捕撈文昌魚已經有300餘年歷史了。從前華僑們回到廈門,最想帶走的東西就是文昌魚乾。在他們眼裡,這是最能代表家鄉的東西。文昌魚作為一個特殊的物種在世界上極為罕見,卻在廈門附近淺海大量分布。據歐厝老人回憶,上世紀50年代,在夏季經常可見漁民挑擔叫賣文魚,每斤僅需幾毛錢。然而由於產量驟減,現在1公斤魚乾的價格達到了5000元,只能在黑市買賣。

  文昌魚肉質鮮嫩,味道清津甜美,製成幹品可存放兩年。文昌魚是高級的食用蛋白,廈門人視為人間美味,常作兒童和老年人的補品。除了用幹品當下酒菜,還可以熬湯,據地方志記載的最佳吃法是把文昌魚放在鍋裡加生油焙乾。科學家分析了文昌魚的營養成分,發現它體內蛋白質含量高達70%,還含有較高的碘、磷、種無機鹽和碘質,且脂肪含量幾乎為零。與真正的魚類,例如公認營養價值最高的挪威三文魚進行對比,文昌魚明顯勝出。每100克的挪威三文魚約含18.4克蛋白質和19.8克胺基酸,膽固醇70毫克。



歐厝漁村文昌魚捕撈方法

文昌魚分布在熱帶和溫帶海域,水溫低於12度就不能生存。它們棲息於水深5至10米,溫暖淺海域的底砂中,僅露出前端濾食,以泥土中的硅藻為食物。壽命為5至6年,繁殖季節為每年6到8月。文昌魚幾乎沒有自衛能力,卻有驚人的鑽土本領。歐厝漁民捕撈文昌魚的工具十分獨特而原始,不是傳統使用的漁網,而是用一種特製的很寬的鋤頭。當特定海域的潮汐退到最低點時,漁民撐著小船,將鋤頭綁紮在兩米長的竹竿一端,像耕田般在海底沙中揮舞鋤頭,從海底掏挖起一塊泥沙,再舀起一瓢海水,把泥沙衝到簸箕裡。沙被水一衝,又隨水流進海裡,箕底裡只留下一些又細又扁的小東西就是文昌魚。




關於歐厝村文昌魚的保護

2007年11月,民盟廈門市委接到盟內從事海洋生物研究的專家反映,我市東海域文昌魚自然保護區內非法採沙猖獗,文昌魚面臨滅絕危險,希望有關部門及時制止。接到反映之後,民盟市委朱獎懷副主委立即組織盟市委調研部同志和部分民盟界別政協委員前往翔安歐厝等地調研視察,並由林濤同志將了解到的情況採寫成信息《制止大規模盜砂、採砂,保護文昌魚棲息地》報送給《廈門政協信息》,市政協信息處及時以專報形式報潘世建副市長,受到潘世建副市長的批示。同時由詹永智撰寫了《廈門東海域文昌魚自然保護區的保護刻不容緩》的調研報告,受到何立峰書記和潘世建副市長的批示和重視。

- 歐厝的海邊

12月4日,潘世建副市長召集市府辦、市海洋與漁業局、市海洋綜合行政執法支隊、翔安區政府、環東海域建設指揮部召開專門會議,研究文昌魚保護有關事宜,並特邀民盟廈門市委參加。盟市委副主委陳昌生教授、秘書長王東良、調研部詹永智以及集美大學水產學院副教授翁朝紅參加了會議。

  會上,市海洋與漁業局對廈門市文昌魚保護的總體情況作了介紹,分析了目前文昌魚保護面臨的問題和困難,比如海域保護面積大、保護區標誌不明顯、執法力量薄弱以及多頭管理等體制問題,加上環東海域綜合整治建設對沙的需求量巨大,造成非法盜沙屢禁不止,現在非法採沙船甚至跑到金門海域盜沙,造成金門方面文昌魚和中華鱟的生態環境破壞,金門方面意見很大。民盟海洋生物專家也將了解到的情況在會上做了介紹。

  潘世建副市長認真聽完有關介紹後,非常務實地和與會人員一起探討、研究文昌魚保護對策和方案。潘副市長說,十七大提出要建設生態文明,對珍稀動物的保護關係到人與自然的和諧,絕不可掉以輕心。他說,我們一定要轉變發展的觀念,相比沙資源,文昌魚是廈門無窮無盡的資源,並且是不可再生的資源,具有豐富的營養、科考、旅遊價值,東海域整治後沙就沒用了,但文昌魚是世世代代的財富,一定要認真保護,否則有一天當我們感到文昌魚的價值時文昌魚已經找不到了。現在的採沙船不是螞蟻搬家,簡直就是餓虎撲食,保護一定要快,而且要保護就認認真真保護。會議還就如何進行保護達成了以下共識:

  一要處理好黃厝文昌魚保護區物種保護和旅遊開發的關係,要明確設定黃厝文昌魚保護區重點範圍界標,並採取措施控制起來,嚴禁遊客進入,以減少人為的幹擾和破壞。

  二要明確設定翔安區歐厝的文昌魚保護區重點範圍界標,建立醒目的警示浮標,布控觀測船、巡查船,嚴禁在該範圍內採砂。

  三要加大巡查力度,可聘請村民成立保護區巡查小組,採用租船定點巡查的方式,制止非法採砂活動。

  四要加大禁止採砂、保護文昌魚的宣傳力度,利用各種宣傳媒體,特別要通過現場發放宣傳單、廣播等方式反覆宣傳相關法律法規。

  五要考慮保護和開發相結合,在保護的同時,推出文昌魚保護區科普旅遊等活動。會議要求市海洋和漁業局要認真研究民盟廈門市委提出的意見和建議,爭取在12月制定出一個切實可行的文昌魚保護方案提交市政府研究,並列入市海洋和漁業局2008年重點工作。

歐厝文昌魚是歐厝的文化名片之一,我們應該保護它


相關焦點

  • 廈門名貴特產「文昌魚」
    本期內容文昌魚 文昌魚是廈門的名貴特產
  • 廈門特產_廈門有什麼特產
    每次出門旅行,除了沉浸良辰美景之中,很多人都會選擇購買當地特產。特產這個東西,蘊含著深厚的當地風俗和文化,從一個小小的特產裡,仿佛能看透這個地方的前世今生。廈門是一個年輕有活力的城市,處處充滿著文藝小清新,但要說起廈門特產,很多人怕是也想不出具體有哪些吧?嘿嘿,這時候看看我這篇科普小作文,應該能多有一些了解啦。
  • 同安風味美食之——文昌魚
    同安劉五店一帶淺海出產的文昌魚,是中外聞名的珍品。早在二十世紀二十年代,英、美等國的許多學者曾多次遠涉重洋。途經廈門到同安採集文昌魚標本和從事文昌魚研究。廈門也因同安出產文昌魚,在世界出了名。文昌魚的名稱,來源於「文昌帝君」。據縣誌記載「文昌魚,似鰻而細如絲,產西溪近海處,俗謂文昌誕辰方有,故名」。
  • 文昌魚老了乾脆撈起來吃(組圖)
    中國大陸沿海的文昌魚有兩種:短刀偏文昌魚和廈門文昌魚。青島文昌魚是廈門文昌魚的一個變種。」林學欽說,嚴格地說,國家二級保護野生動物文昌魚是不準捕撈的,但因為廈門文昌魚是多年生動物,壽命3年至4年,到生命末期,即使不捕撈利用,也會自然死亡。  更主要的是,文昌魚棲息環境底質,也與耕地類似,如果不進行「翻耕」,底質「泥化」,反倒不利於文昌魚繁衍生存,因此適度的捕撈並不會破壞文昌魚資源。
  • 文昌魚人工繁育技術實現突破 廈門文昌魚數量增長
    ­  文昌魚是廈門海域的獨特性指標物種。它是無脊椎動物向脊椎動物進化的過渡類型,「身上藏著揭示脊椎動物起源秘密的鑰匙」,素有「活化石」之稱,是國家二類保護動物和經典的生物學研究模型動物。­  近年,前埔—黃厝海域文昌魚棲息密度下降的趨勢得到遏制,文昌魚數量出現增長,這主要得益於文昌魚人工繁育技術實現突破並開展人工增殖放流,以及主管部門強有力的保護區管理。­  文昌魚人工繁育曾被業內人士公認為高技術難度之事。檢索文獻報導可知,從上世紀三十年代開始到本世紀初,國內外許多知名科學家和專業技術人員不斷探索該技術。
  • 廈門文昌魚保護區名存實亡?(圖)
    就備受關注和爭議的「金鳳廈門鱷魚嶼海外傑出華商國際交流中心人工島工程」,廈門市海洋與漁業局藺海清昨天接受早報記者採訪時稱,鱷魚嶼海區曾是文昌魚自然保護區,不過已經細分為保護區的外圍地帶,而且該海區已經連續5年未發現文昌魚。在此海域建人工島,有海洋區劃功能依據,並已通過數字模擬,因此人工島可以建,現在要把關的只是怎麼建的問題。
  • 中華白海豚、文昌魚、白鷺 「廈門三寶」需要保護
    東南網10月11日訊(海峽導報記者 崔曉旭/文吳曉平/圖)中華白海豚、文昌魚、白鷺,這是「廈門三寶」,我們要保護好它們。昨天,以「關愛水生動物共建和諧家園」為主題的2016年全國水生野生動物保護科普宣傳月(廈門站)啟動儀式在鼓浪嶼舉行。  據全國水生野生動物保護分會秘書長周曉華介紹,全國水生野生動物保護科普宣傳月活動已連續舉辦了六屆,在加強水生野生動物保護宣傳、普及相關法律法規知識、吸引社會公眾廣泛參與水生野生動物保護事業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
  • 廈門「活化石」文昌魚上螢屏 有水中大熊貓之稱
    廈門文昌魚。(資料圖)廈門網(微博)-廈門日報(微博)訊(記者 劉筠)「中國珍稀物種」系列電視紀錄片第5部——《文昌魚》昨晚十點,通過上海紀實頻道《華夏》欄目播出(今日10:00,15:00重播)。《文昌魚》於2012年4月開拍,歷時1年。由於文昌魚個頭很小,加之近年棲息地被嚴重破壞,所以儘管很有名氣,但真正見過文昌魚的人卻很少。
  • 廈門「活化石」文昌魚上螢屏 揭開水中大熊貓面紗
    廈門文昌魚。(資料圖)  《文昌魚》於2012年4月開拍,歷時1年。由於文昌魚個頭很小,加之近年棲息地被嚴重破壞,所以儘管很有名氣,但真正見過文昌魚的人卻很少。除了青島、廈門兩個產地的沿海漁民有些印象之外,絕大多數人都是只聞其大名而不見其面目。為了揭開文昌魚的神秘面紗,上海紀實頻道赴廈門劉五店取景,首次用影像方式全面記錄文昌魚。
  • 廈門文昌魚數量增長 開展技術+保護人工繁育新進展
    廈門網訊(海西晨報記者 郭欽轉 通訊員 王依璐 翁國寶)文昌魚是廈門海域的獨特性指標物種。
  • 脊椎動物祖先的「活化石」:文昌魚
    文獻上首次記錄的文昌魚是在英國康沃爾郡(Cornwall)近海捕獲到,後寄給當時德國著名動物學家Peter Simon Pallas,由他於1774 年完成鑑定的(Gans,1996)。第一個向世界科學界報導廈門文昌魚的人是1923 年時任廈門大學教授的S. F.
  • 不屬於魚類的文昌魚
    以下為轉載內容:文昌魚,屬於頭索動物亞門鰓口科,沒有脊椎骨,不屬於魚類。文昌魚是生物演化研究中的模式生物,它揭示了現存脊椎動物的起源。然而,和脊椎動物不同的是,文昌魚的背神經索不是由骨骼所保護,而是由許多柱狀細胞所在組成的具有韌性的膜狀結構所緊密包圍,這種起支撐作用的結構比脊椎簡單得多,又被稱為脊索。文昌魚的脊索和脊椎動物的脊椎不同,它一直延伸進入頭部,故文昌魚所屬的亞門被稱作頭索動物亞門(Cephalochordata),其中「cephalo-」在拉丁文的意思就是「與頭部相連」。
  • 脊椎動物祖先的「活化石」: 文昌魚
    文獻上首次記錄的文昌魚是在英國康沃爾郡(Cornwall)近海捕獲到,後寄給當時德國著名動物學家Peter Simon Pallas,由他於1774 年完成鑑定的(Gans,1996)。第一個向世界科學界報導廈門文昌魚的人是1923 年時任廈門大學教授的S. F.
  • 【歐厝生物】歐厝兒時的昆蟲——侏儒蜻蜓(哦啊~)
    以閩南為軸心,尋找記憶中閩臺傳統文化在傳統文化漸漸遺失,我們一起找尋自己的根本>關於翔安歐厝閩南漁村介紹翔安歐厝一個海邊小村的歷史風情、閩南文化、飲食文化以及海鮮介紹以歐厝為軸心,尋找記憶中閩南傳統文化在傳統文化逐漸遺失,我們一起找尋自己根本
  • 情竇未開的文昌魚最好吃
    本報訊 (記者 陳進容 實習生侯垠伃)本報獨家披露省水產研究所專家林學欽提出對文昌魚適度捕撈更有利於其生存的觀點後,在學術界和市民中都引起關注。昨日,國家海洋局第三研究所方永強教授也提出他的見解。  方永強教授從1979年就開始從事文昌魚研究,是國內為數不多的文昌魚研究專家之一。
  • 廈門建有白鷺、白海豚、文昌魚和慄喉蜂虎保護區
    廈門網訊(廈門晚報記者龔小莞圖/劉東華)5月22日是2020年國際生物多樣性日,廈門市生態環境局舉辦「生態文明:共建地球生命共同體」專題講座,針對海洋生物多樣性、溼地生物多樣性的情況進行講解,並組織參與人員到廈門五緣灣慄喉蜂虎自然保護區現場參觀
  • 文昌魚憑什麼在地球上生存數億年?
    由於文昌魚在原生地難覓蹤跡,整個拍攝過程都在廈門大學生命科學學院的文昌魚養殖基地中進行。「和前幾部紀錄片相比,雖然這次沒有太多冒險的經歷,但是難度並不亞於在野外拍攝。」之前,項先堯已經完成了「中國珍稀物種」系列中的《中國大鯢》、《揚子鱷》、《震旦鴉雀》、《巖羊》。項先堯說,野外拍攝風險的確更大一些,比如拍攝《巖羊》時,劇組要背負幾十公斤重的器材在懸崖峭壁之間輾轉騰挪。
  • 生物動態:海中細小的文昌魚是什麼樣的?
    在我國的廈門、青島、煙臺等地的海泥沙中,生活著一種世界著名的稀有「魚」類——文昌魚。據記載,文昌魚最早是在福建的郡城文昌閣前方的海水裡發現的,因此而得名。因其數量少而古老,被學術界譽為「海中大熊貓」。柯瓦列夫斯基發現,支撐文昌魚全身的是一條原始的、尚未分解的脊索。要知道,脊索是脊椎的前身,脊椎動物在胚胎時期都出現過脊索。此外,文昌魚沒有頭和心臟,僅有一條富有收縮能力的腹大動脈,驅使無色血液由後向前流動。而魚類擁有一個一心室一心房的心臟,全身流動著紅色的血液,並可攜帶豐富的氧及營養物質,從而加快身體的血液循環,使新陳代謝更加旺盛。
  • 黃厝文昌魚自然保護區現違法偷捕者 還文昌魚一個清靜的家
    廈門網訊 (海西晨報 記者 郭欽轉 通訊員 許靜)為嚴厲打擊黃厝文昌魚自然保護區內違法電魚行為,加強對保護區的管理,昨日18時,市海管辦組織有關單位,開展打擊違法電魚、捕撈文昌魚等非法漁業捕撈行為專項整治行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