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昌魚憑什麼在地球上生存數億年?
來源:
第一財經日報發布時間:2013年04月17日 04:47 作者:陳琳
由上海科技館與上海真實傳媒有限公司合作拍攝的紀錄片《文昌魚》,將於近日在上海電視臺紀實頻道播出
廈門同安劉五店漁場的老漁民們,對下海捕撈文昌魚的步驟並不陌生。趁著退潮,用特製的鋤頭在淺海中攫取一塊海砂,再取一瓢海水把海砂衝到簸箕裡。砂被水一衝重新流進海裡,箕底就留下了若干通體透明的小魚。但現在,漁民們幾乎用不上這種手藝了,因為那裡罕有文昌魚的蹤跡,生物學家將文昌魚比作「水下大熊貓」。
現在,觀眾可以在電視熒幕上探究這種國家二級保護動物的秘密。由上海科技館與上海真實傳媒有限公司合作拍攝的紀錄片《文昌魚》,將於近日在上海電視臺紀實頻道播出。作為「中國珍稀物種」系列紀錄片中的第五部,從2012年4月開機起,這部時長不到半個小時的紀錄片整整花去了導演項先堯一年的拍攝時間。
由於文昌魚在原生地難覓蹤跡,整個拍攝過程都在廈門大學生命科學學院的文昌魚養殖基地中進行。「和前幾部紀錄片相比,雖然這次沒有太多冒險的經歷,但是難度並不亞於在野外拍攝。」之前,項先堯已經完成了「中國珍稀物種」系列中的《中國大鯢》、《揚子鱷》、《震旦鴉雀》、《巖羊》。項先堯說,野外拍攝風險的確更大一些,比如拍攝《巖羊》時,劇組要背負幾十公斤重的器材在懸崖峭壁之間輾轉騰挪。「但你可以用一些方法把它們引出來,憑一些線索找到它們。」但作為低等生物的文昌魚,不但與人類無法「對話」,而且它們個頭袖珍,通常只有3到5釐米左右,除了覓食和繁殖時間外,喜歡鑽進厚實的海砂層中長時間一動不動。項先堯說,他們的鏡頭能夠捕捉它的一舉一動,很多時候靠的是運氣,「追蹤文昌魚,比的就是耐心和恆心。」
為了拍攝文昌魚受精卵發育的鏡頭,整個攝製組常對著水族箱一夜一夜枯坐。功夫不負有心人,在即將殺青的時候,攝像師捕捉到了兩隻寄居蟹搶奪文昌魚的鏡頭。一隻躲在海螺殼裡的寄居蟹,趁著文昌魚覓食藻類時,用大鉗子死死掐住了文昌魚。眼看美餐就要到手了,另一隻體格更為強健的寄居蟹竟然半路殺出,來了一場霸氣的「虎口奪食」,生生地用鉗子把在海螺殼外只露出身體後半部分的文昌魚,整條拉了出來。海螺殼裡的寄居蟹伸出頭來,想與對方打一架,無奈看到自己與對方力量懸殊,也只能偃旗息鼓。看到對方拿著戰利品揚長而去,寄居蟹只能把身體瑟縮到海螺殼裡,等待下一次的時機。整個過程中,作為主角的文昌魚卻毫無反抗之力,只能任寄居蟹們隨便「宰割」。這也引起了項先堯的強烈好奇:「這些不具備絲毫攻擊力和防禦力,只能存活五到六年的渺小生命,憑什麼在地球上生存了數億年之久?」
事實上,在生物專家眼中,文昌魚是生物演化領域的「明星物種」。科技部863計劃中就有關於文昌魚免疫基因研究的課題。「文昌魚無頭、無腦、無眼、無心,沒有任何感覺器官,所謂的『心臟』只是一根能跳動的腹心管。除了口和咽喉之外,唯一的器官就是一根直通肛門的直腸。」廈門大學生命科學學院教授王義權對文昌魚以及它的繁殖方法進行了多年研究。他解釋說,文昌魚其實不是魚,它的大部分特徵像無脊椎動物,而它的背部卻又有脊椎。以浮遊生物為食的它,因為對食物要求不高,所以也很少有餓肚子的機會。「也許正是這種最為簡單的生理構造,讓文昌魚免於各種滅頂之災,成了被大自然遺忘的『孤兒』。億萬年來,它沒有像其他物種一樣不斷升級、進化。」
從另一方面來看,始終「原地踏步」的文昌魚,也因此成了生物進化史中的「活化石」。迄今為止,古生物學家尚未找到無脊椎動物與脊椎動物之間的過渡類型生物的化石。1923年,在廈門大學任教的美國生物學家萊德在考察同安劉五店海域時,根據當地漁民口中所說的「鱷魚蟲」線索,發現了文昌魚。當年,這位美國人在《科學》雜誌公布了這個發現,立刻引起了國際生物學界的震動。《科學》雜誌的編輯給了這個發現極高的評價:「這是一個偉大的發現,它提供了揭示脊椎動物起源的珍貴鑰匙。」
而在王義權看來,文昌魚其實也是一把監控生態環境的鑰匙。劉五店漁場是世界上唯一曾形成過文昌魚捕撈產業的漁場。1933年,這裡的文昌魚年產量達到282噸,是歷史最高水平,也被國際生物專家稱為生物界的一大奇觀。在廈門老人們的回憶中,文昌魚曾是價廉物美的海鮮,也是幾代人對於廈門美食的共同記憶。上世紀50年代,當地漁民經常在夏季捕撈高峰沿街挑擔叫賣文昌魚,一斤鮮魚只要幾毛錢。而現在,水質下降、過度捕撈,再加上為了滿足城市發展需求所進行的採砂、移山、建堤、填海,文昌魚的棲息地環境被破壞殆盡。廉價海味變成了國家二級保護動物。
「客觀地說,因為個頭太小,身體構造簡單,對環境更為敏感,文昌魚的保護要比白海豚、白鷺困難很多。」王義權說,在他進行科研的文昌魚養殖基地中,每年可以通過人工培育出17萬尾文昌魚,但遠還沒達到漁民所期望的可以商品化的階段。「隨著人工養殖技術的突破,也許在未來不久,漁民可向科研機構購買文昌魚的種苗,進行經濟培育。但海水水質和生態環境,對這些『活化石』來說仍然是生存的關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