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昌魚憑什麼在地球上生存數億年?

2021-01-13 全景網

文昌魚憑什麼在地球上生存數億年?

來源:

第一財經日報

發布時間:2013年04月17日 04:47 作者:陳琳

  由上海科技館與上海真實傳媒有限公司合作拍攝的紀錄片《文昌魚》,將於近日在上海電視臺紀實頻道播出
  
  廈門同安劉五店漁場的老漁民們,對下海捕撈文昌魚的步驟並不陌生。趁著退潮,用特製的鋤頭在淺海中攫取一塊海砂,再取一瓢海水把海砂衝到簸箕裡。砂被水一衝重新流進海裡,箕底就留下了若干通體透明的小魚。但現在,漁民們幾乎用不上這種手藝了,因為那裡罕有文昌魚的蹤跡,生物學家將文昌魚比作「水下大熊貓」。
  現在,觀眾可以在電視熒幕上探究這種國家二級保護動物的秘密。由上海科技館與上海真實傳媒有限公司合作拍攝的紀錄片《文昌魚》,將於近日在上海電視臺紀實頻道播出。作為「中國珍稀物種」系列紀錄片中的第五部,從2012年4月開機起,這部時長不到半個小時的紀錄片整整花去了導演項先堯一年的拍攝時間。
  由於文昌魚在原生地難覓蹤跡,整個拍攝過程都在廈門大學生命科學學院的文昌魚養殖基地中進行。「和前幾部紀錄片相比,雖然這次沒有太多冒險的經歷,但是難度並不亞於在野外拍攝。」之前,項先堯已經完成了「中國珍稀物種」系列中的《中國大鯢》、《揚子鱷》、《震旦鴉雀》、《巖羊》。項先堯說,野外拍攝風險的確更大一些,比如拍攝《巖羊》時,劇組要背負幾十公斤重的器材在懸崖峭壁之間輾轉騰挪。「但你可以用一些方法把它們引出來,憑一些線索找到它們。」但作為低等生物的文昌魚,不但與人類無法「對話」,而且它們個頭袖珍,通常只有3到5釐米左右,除了覓食和繁殖時間外,喜歡鑽進厚實的海砂層中長時間一動不動。項先堯說,他們的鏡頭能夠捕捉它的一舉一動,很多時候靠的是運氣,「追蹤文昌魚,比的就是耐心和恆心。」
  為了拍攝文昌魚受精卵發育的鏡頭,整個攝製組常對著水族箱一夜一夜枯坐。功夫不負有心人,在即將殺青的時候,攝像師捕捉到了兩隻寄居蟹搶奪文昌魚的鏡頭。一隻躲在海螺殼裡的寄居蟹,趁著文昌魚覓食藻類時,用大鉗子死死掐住了文昌魚。眼看美餐就要到手了,另一隻體格更為強健的寄居蟹竟然半路殺出,來了一場霸氣的「虎口奪食」,生生地用鉗子把在海螺殼外只露出身體後半部分的文昌魚,整條拉了出來。海螺殼裡的寄居蟹伸出頭來,想與對方打一架,無奈看到自己與對方力量懸殊,也只能偃旗息鼓。看到對方拿著戰利品揚長而去,寄居蟹只能把身體瑟縮到海螺殼裡,等待下一次的時機。整個過程中,作為主角的文昌魚卻毫無反抗之力,只能任寄居蟹們隨便「宰割」。這也引起了項先堯的強烈好奇:「這些不具備絲毫攻擊力和防禦力,只能存活五到六年的渺小生命,憑什麼在地球上生存了數億年之久?」
  事實上,在生物專家眼中,文昌魚是生物演化領域的「明星物種」。科技部863計劃中就有關於文昌魚免疫基因研究的課題。「文昌魚無頭、無腦、無眼、無心,沒有任何感覺器官,所謂的『心臟』只是一根能跳動的腹心管。除了口和咽喉之外,唯一的器官就是一根直通肛門的直腸。」廈門大學生命科學學院教授王義權對文昌魚以及它的繁殖方法進行了多年研究。他解釋說,文昌魚其實不是魚,它的大部分特徵像無脊椎動物,而它的背部卻又有脊椎。以浮遊生物為食的它,因為對食物要求不高,所以也很少有餓肚子的機會。「也許正是這種最為簡單的生理構造,讓文昌魚免於各種滅頂之災,成了被大自然遺忘的『孤兒』。億萬年來,它沒有像其他物種一樣不斷升級、進化。」
  從另一方面來看,始終「原地踏步」的文昌魚,也因此成了生物進化史中的「活化石」。迄今為止,古生物學家尚未找到無脊椎動物與脊椎動物之間的過渡類型生物的化石。1923年,在廈門大學任教的美國生物學家萊德在考察同安劉五店海域時,根據當地漁民口中所說的「鱷魚蟲」線索,發現了文昌魚。當年,這位美國人在《科學》雜誌公布了這個發現,立刻引起了國際生物學界的震動。《科學》雜誌的編輯給了這個發現極高的評價:「這是一個偉大的發現,它提供了揭示脊椎動物起源的珍貴鑰匙。」
  而在王義權看來,文昌魚其實也是一把監控生態環境的鑰匙。劉五店漁場是世界上唯一曾形成過文昌魚捕撈產業的漁場。1933年,這裡的文昌魚年產量達到282噸,是歷史最高水平,也被國際生物專家稱為生物界的一大奇觀。在廈門老人們的回憶中,文昌魚曾是價廉物美的海鮮,也是幾代人對於廈門美食的共同記憶。上世紀50年代,當地漁民經常在夏季捕撈高峰沿街挑擔叫賣文昌魚,一斤鮮魚只要幾毛錢。而現在,水質下降、過度捕撈,再加上為了滿足城市發展需求所進行的採砂、移山、建堤、填海,文昌魚的棲息地環境被破壞殆盡。廉價海味變成了國家二級保護動物。
  「客觀地說,因為個頭太小,身體構造簡單,對環境更為敏感,文昌魚的保護要比白海豚、白鷺困難很多。」王義權說,在他進行科研的文昌魚養殖基地中,每年可以通過人工培育出17萬尾文昌魚,但遠還沒達到漁民所期望的可以商品化的階段。「隨著人工養殖技術的突破,也許在未來不久,漁民可向科研機構購買文昌魚的種苗,進行經濟培育。但海水水質和生態環境,對這些『活化石』來說仍然是生存的關鍵。」

相關焦點

  • 文昌魚沒頭、沒心臟,味道還極其鮮美,憑什麼能夠生存5億年?
    文昌魚沒頭、沒心臟,味道還極其鮮美,憑什麼能夠生存5億年?大家都知道,地球上面生存著許許多多非常奇怪的生物,這也是大自然不斷演化的結果,而我們今天要說的這一種生物,在沒有頭、沒有心臟,甚至沒有骨頭的,味道還極其鮮美的情況之下,居然在地球上已經生存了5億年的時間了,這就是被稱之為活化石的文昌魚。
  • 文昌魚沒頭、沒心臟,味道還極其鮮美,憑什麼能夠生存5億年?
    文昌魚沒頭、沒心臟,味道還極其鮮美,憑什麼能夠生存5億年?大家都知道,地球上面生存著許許多多非常奇怪的生物,這也是大自然不斷演化的結果,而我們今天要說的這一種生物,在沒有頭、沒有心臟,甚至沒有骨頭的,味道還極其鮮美的情況之下,居然在地球上已經生存了5億年的時間了,這就是被稱之為活化石的文昌魚。
  • 4億多年前,文昌魚進化成原始魚類,人類的祖先也有機會誕生
    原始魚類的祖先在成為國家二級保護動物之前,文昌魚一直都是非常受歡迎的魚類,因為它營養價值極高,而且肉質鮮美、口感豐富。不過,很多人不知道的是,文昌魚還是一種古老的活化石,至少在4億多年前,文昌魚就已經出現了,現代研究也表明,文昌魚是脊椎動物的祖先,它屬於無脊椎動物向著脊椎動物過渡的中間環節,同時,文昌魚也是原始魚類的祖先。
  • 廈門「活化石」文昌魚上螢屏 揭開水中大熊貓面紗
    廈門文昌魚。(資料圖)  《文昌魚》於2012年4月開拍,歷時1年。由於文昌魚個頭很小,加之近年棲息地被嚴重破壞,所以儘管很有名氣,但真正見過文昌魚的人卻很少。除了青島、廈門兩個產地的沿海漁民有些印象之外,絕大多數人都是只聞其大名而不見其面目。為了揭開文昌魚的神秘面紗,上海紀實頻道赴廈門劉五店取景,首次用影像方式全面記錄文昌魚。
  • 廈門「活化石」文昌魚上螢屏 有水中大熊貓之稱
    廈門文昌魚。(資料圖)廈門網(微博)-廈門日報(微博)訊(記者 劉筠)「中國珍稀物種」系列電視紀錄片第5部——《文昌魚》昨晚十點,通過上海紀實頻道《華夏》欄目播出(今日10:00,15:00重播)。《文昌魚》於2012年4月開拍,歷時1年。由於文昌魚個頭很小,加之近年棲息地被嚴重破壞,所以儘管很有名氣,但真正見過文昌魚的人卻很少。
  • 廈門的傳統名貴特產——歐厝文昌魚
    1923年,時任廈門大學教授的美國生物學家萊德在考察廈門郊縣海區時,第一次在同安劉五店海域發現中國文昌魚。當地漁民告訴萊德,這東西叫做鱷魚蟲,每年當文昌帝君(閩南一帶傳說中的神祗)誕辰前後,這種魚才出現,數百年前漁民就開始捕撈,有何稀奇。萊德震驚於廈門文昌魚數量之多,並形成一種規模漁業,遂以《廈門文昌魚的生態分布和棲息環境》為標題在美國《科學》雜誌發布,向世界宣布這一發現。
  • 沒頭,沒心臟,沒骨頭,味道還鮮美,文昌魚是怎樣活5億年的?
    你可能從來沒有想過,一種動物可以沒有頭,沒有心臟,沒有骨頭仍然活得鶯歌燕舞,而且從5億年前就繁衍至今很不幸的是,我們脊椎動物門人丁興旺,擁有6萬多個成員,什麼模樣什麼習性什麼脾氣的都有,而這門表親卻只有一種動物存活,這就是被稱為活化石的文昌魚。
  • 憑什麼說地球已有46億年壽命,這個數字是怎麼來的?
    昨天我們有篇文章寫道「有神秘力量庇護地球長達46億年,只為保證人類順利繁衍」。這個引發了小夥伴們的熱烈評論,其中也有不少小夥伴反問:憑什麼說地球已有46億年歷史了?這個說法科學嗎?我們今天就來回答這個問題。
  • 廈門文昌魚保護區名存實亡?(圖)
    不過記者調查發現,人工島項目早在5年前,也就是該海區仍有文昌魚生長的時候,就已經提上議程。  焦點一 人工島是否在文昌魚保護區內?  2007年起未發現文昌魚  藺海清表示,鱷魚嶼海區歷史上的確有文昌魚,但隨著海域環境變化,該海區已連續5年未發現文昌魚,這一結論在海洋環境質量公報有所體現。
  • 情竇未開的文昌魚最好吃
    本報訊 (記者 陳進容 實習生侯垠伃)本報獨家披露省水產研究所專家林學欽提出對文昌魚適度捕撈更有利於其生存的觀點後,在學術界和市民中都引起關注。昨日,國家海洋局第三研究所方永強教授也提出他的見解。  方永強教授從1979年就開始從事文昌魚研究,是國內為數不多的文昌魚研究專家之一。
  • 文昌魚老了乾脆撈起來吃(組圖)
    圖為文昌魚。圖綠色區域為文昌魚保護區。  本報訊(記者 陳進容)「文昌魚活上三四年就差不多快壽終正寢了,與其讓它老死,還不如適度捕撈。」從事國家二級保護野生動物文昌魚多年研究的省水產研究所林學欽副研究員,於近日提出了最新的學術觀點。
  • 這些生物在地球上生存了數億年,甚至連相貌都沒有發生變化
    海綿是最原始的多細胞動物,6億年前就已經生活在海洋裡,至今已發展到1萬多種,佔海洋動物種類的1/15,是一個龐大的海洋「家族」。皺鰓鯊,又名擬鰻鮫,是鯊魚中最原始的一種,無亞種分化,有「活化石」之稱。科學界對於皺鰓鯊在地球上的存在時間仍有分歧,一說存在了3.8億年,一說存在了1.5億年,也有說9500萬年。
  • 10億年後人類真的還能在地球上生存嗎?
    10億年後,人類還在地球上嗎? 50億年後,太陽將變成紅巨星,那時候的太陽系將進入一個新的時代,可能是終結,也可能是新生。那麼10億年後呢?10億年後的世界會是什麼樣的?人類還存在嗎?
  • 太陽的壽命還剩下50億年,人類能夠在地球上生存到那個時候嗎?
    所以,從某種意義上來講,太陽就是地球生命的母親,沒有太陽無私的陽光恩賜,就不會有現在的文明星球。因此,太陽的興衰直接決定著地球和人類的命運。那麼太陽能夠永恆存在嗎?答案是不可能,相信每一個人都知道,恆星其實壽命並不長,根據質量的不同,恆星的壽命從數千萬年到上百億年不等,像太陽這樣的黃矮星是屬於小型的恆星,它的壽命還是比較漫長的,可以達到50億年。
  • 我們還能在地球上生存多久,500年還是50億年?
    大約在45億年前,在早期的太陽系星雲中,地球誕生了,在一億年後被忒伊亞的天體碰撞,撞飛的物質經過吸積形成了月球。當時的地球就如同一個熾熱的火球,在四五億年後,冷卻了下來,與此同時,在四十一億年前,生命出現了。
  • 黃厝文昌魚自然保護區現違法偷捕者 還文昌魚一個清靜的家
    廈門網訊 (海西晨報 記者 郭欽轉 通訊員 許靜)為嚴厲打擊黃厝文昌魚自然保護區內違法電魚行為,加強對保護區的管理,昨日18時,市海管辦組織有關單位,開展打擊違法電魚、捕撈文昌魚等非法漁業捕撈行為專項整治行動。
  • 太陽的壽命還有50億年,為何人類只能在地球上生存10億年?
    引言:太陽還能持續供熱約50億年,可為什麼留給人類的時間只有1/5左右?期間地球溫度、太陽引力等可能會發生諸多變化。地球已在太陽系內生活46億年之久,在這期間因太陽的照耀,地球一直保持著恰當的溫度與溼度,成為人類的溫床。
  • 鯊魚在地球上生存了4億多年,成功躲過5次生物大滅絕,憑什麼?
    我們都知道地球在宇宙中已經存在46億年的時間了,而地球上第一個生命誕生至今也已經走過30多億年的歷史,人類如今雖然是地球上的絕對霸主,但是放眼整個地球的歷史,人類區區百萬年的時間真的是彈指一瞬間的事。
  • 文昌魚人工繁育技術實現突破 廈門文昌魚數量增長
    ­  文昌魚是廈門海域的獨特性指標物種。它是無脊椎動物向脊椎動物進化的過渡類型,「身上藏著揭示脊椎動物起源秘密的鑰匙」,素有「活化石」之稱,是國家二類保護動物和經典的生物學研究模型動物。­  近年,前埔—黃厝海域文昌魚棲息密度下降的趨勢得到遏制,文昌魚數量出現增長,這主要得益於文昌魚人工繁育技術實現突破並開展人工增殖放流,以及主管部門強有力的保護區管理。­  文昌魚人工繁育曾被業內人士公認為高技術難度之事。檢索文獻報導可知,從上世紀三十年代開始到本世紀初,國內外許多知名科學家和專業技術人員不斷探索該技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