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些生物在地球上生存了數億年,甚至連相貌都沒有發生變化

2020-12-05 朝辭小學僧

鸚鵡螺早在距今5億多年前就出現了,在古生物學中頭足綱被劃分為:鸚鵡螺亞綱、杆石亞綱菊石亞綱和鞘形亞綱,在奧陶紀的海洋裡,鸚鵡螺堪稱頂級掠食者,它的身長可達11米,主要以三葉蟲、海蠍子等為食。鸚鵡螺在古生代幾乎遍布全球海洋,現在只有南太平洋的深海裡還生存著六種鸚鵡螺。

水母是一種低等的無脊椎浮遊動物,肉食動物,在分類學上隸屬刺胞動物門、缽水母綱,已知道的約有250餘種。水母的出現比恐龍還早,可追溯到6.5億年前。

鱘類最早出現於距今2億3千萬年前的早三疊紀,它們與大熊貓一樣具有重要的學術研究價值,是研究魚類和脊椎動物進化的活化石,而且還具有重要的經濟價值,中華鱘和白鱘並稱為中國的「水中國寶」。

鱷魚,一種冷血的卵生動物。鱷魚不是魚,是爬行動物,鱷魚之名,或是由於其像魚一樣在水中嬉戲,故而得名「鱷魚」。鱷魚是現存的最早和最原始的動物之一。出現於三疊紀至白堊紀的中生代(約兩億年前),它們的外貌在一億多年裡幾乎沒有改變,捕食方式也沒有改變,只不過它們的獵物由恐龍等遠古動物變成了現在的哺乳動物。

鰓鰻樣子很像一般的鰻魚,身體細長,呈鰻形,表皮裸露無鱗,背上有一條長長的背鰭。它是介於水蛭和寄生蟲之間的鰻魚,3.6億就已經前出現,看看這張奇怪的嘴,實在難以想像地球上還有這樣的生物。

海綿是最原始的多細胞動物,6億年前就已經生活在海洋裡,至今已發展到1萬多種,佔海洋動物種類的1/15,是一個龐大的海洋「家族」。

皺鰓鯊,又名擬鰻鮫,是鯊魚中最原始的一種,無亞種分化,有「活化石」之稱。科學界對於皺鰓鯊在地球上的存在時間仍有分歧,一說存在了3.8億年,一說存在了1.5億年,也有說9500萬年。截至2008年,人類只在日本海岸附近發現過2條皺鰓鯊,分別是19世紀末期和2007年。

精靈鯊,又稱幽靈鯊、歐氏劍吻鯊、歐氏尖吻鯊(Goblin Shark,又譯哥布林鯊和加布林鯊。有關它的最早記錄是1898年於日本橫濱抓到了一條完整的標本,生物學界由此首次知道有這個物種的存在。到上個世紀末,共報導抓到了45條。它喜歡靜靜的待在深海中,像過去的一億多年一樣。

三眼恐龍蝦,學名佳朋鱟蟲,在中國各地又俗稱馬蹄管子、王八蓋子、翻車車、屎殼郎崽、數錢鎖等,是已知的鱟蟲中唯一在中國發現的一種。其最早出現在三億年前的古生代石炭紀,在經歷了三次地球世紀大滅絕之後,至今仍有數種品系存活,並廣泛地分布於世界各地。

天鵝絨蟲(Velvet Worm),這些蟲狀動物演化於三億年前,特徵為足部成對且肥胖。其後裔生存於今日的非洲,亞洲,加勒比海區,以及南美,且為陸地生物。但是對化石進行的分析卻將天鵝絨蟲的起源追溯到一個更為遠古的年代——在5.4億年前的巖石中發現的化石標本結構與今天的天鵝絨蟲非常相近。

皮皮蝦,又稱蝦蛄,瀨尿蝦,英文名為Mantis Shrimp(螳螂蝦),屬於節肢動物門,甲殼動物亞門,軟甲綱,掠蝦亞綱,口足目。掠蝦類起源於中生代的侏羅紀,絕大多數種類生活於熱帶和亞熱帶海域,少數見於溫帶海域。中國沿海均有。這種被我們當做美食和網紅的動物已經在地球上生活了兩億年。

海百合是一種始見於早寒武紀世的棘皮動物,生活於海裡,具多條腕足,身體呈花狀,表面有石灰質的殼,由於長得像植物,人們就給它們起了海百合這麼個植物的名字。海百合的身體有一個像植物莖一樣的柄,柄上端羽狀的東西是它們的觸手,也叫腕。這些觸手就象蕨類的葉子一樣迷惑著人們認為它們是植物。海百合是一種古老的無脊椎動物,在幾億年前,海洋裡到處是它們的身影。

侏羅紀蝦(學名Neoglyphea neocaledonica),是一種在侏羅紀時期就已經存在的蝦,屬於雕蝦科的新雕蝦屬。以往雕蝦科曾一度被認為是於6千萬年前經已滅絕的生物。史密森學會科學家1975年發現,在此之前,人們認為有10條腿、狀似龍蝦的史前蝦類早在5000萬年前就已滅絕了。 但於2006年,在澳大利亞及新喀裡多尼亞之間的珊瑚海,發現了這品種的活蝦,並被認為是「活化石」。

海葵是一種長在水中的食肉動物。它屬於刺胞動物,六放珊瑚亞綱的一目,是一種構造非常簡單的生物。進化生物學家認為,海葵基因包含的元素類似於果蠅和其它動物,暗示著這種基因調控類型存在於大約6億年前,其歷史可追溯至蒼蠅、海葵、人類的共同祖先物種。

巨骨舌魚,是巨骨舌魚屬的物種,亦稱象魚。成魚體長可達2-6米,重可達100千克。巨骨舌魚屬於殘存的古生淡水魚類,據推測最早出現於一億年前,由於舌中有長出硬骨牙齒,此類的魚被稱為骨舌魚。巨骨舌魚主要生活在亞馬遜河流域的河流中。

腔棘魚,腔棘目一些葉鰭硬骨魚類的統稱。近緣但已絕滅的扇鰭魚亞目的種類被認為是陸生脊椎動物的祖先。腔棘魚最早出現於3.77億年前衍化形成,當時在地球上極其豐富。腔棘魚化石發現於二疊紀末期(2.95億年前)到白堊紀早期(1.44億年前)。腔棘魚長期被認為約在6,000萬年前即已滅絕,而1938年卻在非洲南部近岸用網捕到一條現生種類——矛尾魚。

鱟,音[hòu],又稱馬蹄蟹,王八魚。身體呈青褐色或暗褐色。鱟的祖先出現在地質歷史時期古生代的泥盆紀,當時恐龍尚未崛起,原始魚類剛剛問世,隨著時間的推移,只有鱟從4 億多年前問世至今仍保留其原始而古老的相貌,所以鱟有「活化石」之稱。最早的鱟化石見於奧陶紀(5.05億~4.38億年前),形態與現代鱟相似的鱟化石出現於侏羅紀(2.08億~1.44億年前)。

銀鮫,俗稱帶魚鯊,海兔子,2016年,在北半球第一次被發現。銀鮫是在大約3.5億年前,從鮫的祖先分出來的軟骨魚類。骨骼雖然和別的軟骨魚類同樣是軟骨,但鰓孔左右一對,並有鰓蓋,肛門與生殖口分開,也具有硬骨魚類的特徵,是進化研究中不可或缺的重要魚類。

蟑螂,泛指屬於「蜚蠊目」(學名)的昆蟲。蟑螂是這個星球上最古老的昆蟲之一,曾與恐龍生活在同一時代。根據化石證據顯示,原始蟑螂約在4億年前的志留紀出現於地球上。我們發現的蟑螂的化石或者是從煤炭和琥珀中發現的蟑螂,與各家櫥櫃中的並沒有多大的差別。億萬年來它的外貌並沒什麼大的變化,但生命力和適應力卻越來越頑強。

Martialisheureka蟻被稱為「火星螞蟻」,是迄止發現的所有螞蟻的最後一個共同祖先,一種地下覓食者(subterraneanforager)的直系後代,它們的這個祖先一直在地下生活,直至1.2億年前開始進化,才開始了地面上的活動。這種螞蟻通體呈金黃色,在土壤中生存,體長2到3毫米,因為長期見不到光,眼睛退化,但有很大的大顎。由於它是肉食性螞蟻,它的大顎是捕食的利器。

紐西蘭大蜥蜴2億多年前就已經在地球上出現,是當今倖存為數不多的遠古爬行動物物種之一。然而,素有活化石之稱的紐西蘭大蜥正瀕臨滅絕。由於紐西蘭大蜥蜴的性別由孵化溫度決定,氣候變暖使得孵出蜥蜴的雄性比例上升。長此以往,最終將導致大蜥蜴滅亡。

大鯢,中國稱娃娃魚,日本稱大山椒魚。它作為一種幾乎全盲的生物,仍然艱難生存了3億年。雖然在交配季節,它們會變得更具攻擊性,但這種生物實際上非常膽小,一點都不嚇人。儘管它們能長到將近1.2米長,重達32公斤。娃娃魚大多以小一點的蟲子和淡水蝦蟹為食。

海膽,別名刺鍋子、海刺蝟,體形呈圓球狀,就像一個帶刺的小球,據科學考證,它在地球上已有上億年的生存史。由於滄海桑田的緣故,在中國的西藏高原,就曾發現過海膽的化石,它們在世界各大海洋中都生活過,中國已知約100種,化石種約7000種。它們是地球上最長壽的海洋生物之一。

相關焦點

  • 文昌魚憑什麼在地球上生存數億年?
    文昌魚憑什麼在地球上生存數億年?  現在,觀眾可以在電視熒幕上探究這種國家二級保護動物的秘密。由上海科技館與上海真實傳媒有限公司合作拍攝的紀錄片《文昌魚》,將於近日在上海電視臺紀實頻道播出。作為「中國珍稀物種」系列紀錄片中的第五部,從2012年4月開機起,這部時長不到半個小時的紀錄片整整花去了導演項先堯一年的拍攝時間。  由於文昌魚在原生地難覓蹤跡,整個拍攝過程都在廈門大學生命科學學院的文昌魚養殖基地中進行。
  • 地球上活了4億年的無敵生物,核彈炸不死它,頭沒了還能活
    筆者-小文蟑螂是一種「人見人恨」的生物,在人類生存的環境當中,無論是哪一個角落都能看到蟑螂的身影,而人類為了除掉蟑螂這一禍害,也是費盡了心思,無論是殺蟲水、殺蟲藥、蟑螂屋都被用上了,但蟑螂的數量仍然不見得減少。
  • 10億年後人類真的還能在地球上生存嗎?
    10億年後,人類還在地球上嗎? 50億年後,太陽將變成紅巨星,那時候的太陽系將進入一個新的時代,可能是終結,也可能是新生。那麼10億年後呢?10億年後的世界會是什麼樣的?人類還存在嗎?
  • 生命沒有氧氣也能生存!35億年前,地球被厭氧生物統治
    生命沒有氧氣也能生存!35億年前,地球被厭氧生物統治對於生命的探索,一直都是我們人類最大的一個研究話題,有關於地球之所以能夠誕生出生命,很多人認為是非常的偶然的,而宇宙的其他地方不一定存在著生命,因為認為生命的存在需要如氧氣這樣的客觀條件的存在,但是也有著不同的聲音,那就是認為其他星球的生命形式可能和地球不一樣,也許它們不一定要呼吸氧氣,也有可能是其他的氣體,這樣的爭論一直都沒有得出結論。
  • 生命沒有氧氣也能生存嗎?地球曾被厭氧生物主宰
    , 厭氧生物主宰地球阿西莫夫的猜想或許是有道理的,在地球最早期,厭氧生物就曾主宰地球,在地球上,存在兩種生命形式,一種是好氧生物,這是指生活在有氧氣中的生物,而另外一種則是厭氧生物,指不需要氧氣生長的生物,一些厭氧生物甚至不能接觸氧氣,當暴露於有氧氣的環境之下,它們就會死亡。
  • 世界地球日:看看地球46億年都發生了什麼
    說到地球的歷史,可能會讓人感到困惑又著迷。之所以感到困惑,是因為地球的歷史太久遠了(46億年),人類文明與之相比較,只是瞬息之間。但地球在漫長的46億年裡,過得並不乏味,經歷了大陸的聚合與分離、生物物種的大爆發與滅絕等一系列重大事件,去探尋這些事件的起因、過程及結果,又是令人著迷甚至回味無窮的。
  • 為什麼水在地球上幾十億年都沒有事,裝在瓶子後很快就會?
    我們知道,地球形成於大約46億年前,而地球上的水也是來自於早期小行星的撞擊,以及地球自帶的水源,至今已經有40多億年的歷史。我們知道,一般情況下,一瓶包裝完好的瓶裝水保質期不超過2年,那為什麼地球上的水已經存在了40多億年,動物還能夠飲用這些水呢?
  • 恐龍「霸佔」地球1.2億年,人類能在地球生存多久?結果難接受!
    人類還沒有出現以前,這個地球被恐龍霸佔,不過它們在地球生存1.2億年的時間,最終沒能逃脫滅絕的命運,這個時間對於恐龍而言極為短暫,目前人類是新一代地球霸主,僅僅只有幾百萬年的時間,可是我們不得不思考一下,人類會統治地球多少年呢?
  • 為什麼水在地球上幾十億年都沒有過期,裝在瓶子後很快就會過期?
    我們知道,地球形成於大約46億年前,而地球上的水也是來自於早期小行星的撞擊,以及地球自帶的水源,至今已經有40多億年的歷史。 我們知道,一般情況下,一瓶包裝完好的瓶裝水保質期不超過2年,那為什麼地球上的水已經存在了40多億年,動物還能夠飲用這些水呢?
  • 人類還能在地球上生存多久?科學家算出哺乳動物平均繁衍壽命
    這一項數據並不能預測我們人類剩餘的時間,或許我們人類就是那一個將哺乳動物平均繁衍壽命拉高的物種,即我們人類存在地球的時間可能會非常漫長,上千萬年、上億年甚至更久。因為隨著我們人類文明的發展,環境出現了很大的變化,很多野生動物的棲息地都消失了,我們在一定程度上讓這些動物的平均繁衍時間縮短了。而且,我們人類是有智慧的高級文明,在應對各種威脅時,有更強的應對能力,適應能力也會更強,生存時間自然也比很多物種更長了。所以科學家的這一個平均繁衍壽命,我們參考一下即可。
  • 如果沒有意外,人類還能在地球生存多久?霍金說出答案!
    人類能脫穎而出並非巧合,是經過各種祖先們的努力,依靠自己的雙手和大腦逐漸「徵服」地球,如今人類的地位和當時的恐龍一樣「稱霸」地球,並且建立了屬於自己的文明,在某種程度上說人類甚至比恐龍還要強大,正是在這種情況下,人類開始發展科技探索宇宙,伴隨而來的是各種問題,曾經有一位科學家提到過,如果沒有任何狀況的話,人類還能在地球生存多久呢?
  • 太陽的壽命還剩下50億年,人類能夠在地球上生存到那個時候嗎?
    可能很多人認為,當太陽壽命走到頭的時候,地球也將會走到盡頭,那個時候人類也將無法在地球上生存。所以,留給人類的時間還有50億年,那麼這個數據是否正確呢?其實並不正確。科學家認為,雖然太陽的壽命還有50億年,但是地球卻堅持不到這個時候,而人類能夠在地球生存的時間遠遠低於這個數字。這是怎麼回事?其實人類能夠在地球上繼續生存多少年,決定的因素有很多。
  • 人類回到2億年前,還能在地球上生存嗎?
    我們都知道,現在的人類生存能力很強,那麼如果回到2億年前的地球,還能生存嗎?從理論上來說,這無疑是非常困難的,而且還非常不可能。那時甚至還沒有開花植物沒有小麥、大米、豆類、蘋果、橙子、香蕉……也沒有我們今天吃的任何水果、蔬菜或塊莖。那時候的地理環境,甚至是地質都將與我們所習慣的大不相同。氣候模式會非常不同。由於大部分的大陸被合併成一個單一的超大陸,內陸的季節變化相當極端。一點也不像現代的地球。
  • 太古時期,地球發生大氧化事件,這些生物迅速爆發
    地球至今已經有46億年的歷史了,在這漫長的發展過程中,地球的環境也出現了巨大的變化,在歷史上地球發生了五次生物大滅絕事件,導致地球有80%以上的生物都處於滅絕的狀況,這5次生物大滅絕也讓地球的環境一片生靈塗炭。
  • 從1000萬年到25億年,這些古老生物都是誰?
    ▲ 大多數時候,我們只能通過化石一窺地球曾經的模樣,但是,還有一些幸運兒,在跨越了萬億年後,依然活在我們身邊。在地球45億年的歷史中,生命曾經歷過多次大滅絕事件,如今,曾經在地球上出現過的物種,99%以上都已經滅絕了,但總有一些幸運兒倖存了下來。這些古老的物種從遙遠的過去走到今天,卻能一直保持著祖先的樣子,就好像是坐著時光機穿越過來的一樣。
  • 它在地球上活了5億年,超低溫、外太空都殺不死,沒有任何天敵
    地球上有著非常多的生物,而每種生物都有著屬於自己的特性,有些生物生來就非常強大,還有一些生物生來就非常脆弱,而不論是什麼樣的生物似乎終究都逃不過死亡的命運
  • 如果沒有月亮,地球將會發生哪些變化?
    本篇文章就帶大家了解一下瑞國沒有月亮,地球上將會發生的變化。隨著地球發電機的消失,地球的磁層將消失,從而使太陽風完全吞噬大氣。沒有大氣,地球表面上的水都會蒸發,太陽輻射會將我們的世界變成一片荒蕪的沙漠。實際上,這種描述可以完美地應用於火星發生的事情。火星曾經像地球一樣,在42億年前失去了磁層,變成了今天的焦紅色巖石。
  • 國際空間站外部的實驗發現地球微生物可以在太空中生存數年甚至數十年
    國際空間站外部的實驗發現地球微生物可以在太空中生存數年甚至數十年(神秘的地球uux.cn報導)據cnBeta:外媒報導,雖然人類此刻有生活在太空中,但那也只是因為科技的進步才使得這樣的壯舉成為可能。經過幾十年的技術進步,有人可能會認為人類是地球上所有生物中最適合在太空中生存的。然而事實可能並非如此。最新發表在《Frontiers in Microbiology》上的一項新研究指出,一種非常特殊、適應性很強的細菌可以獨自在太空中生存很長一段時間。
  • 那些在地球上活了幾億年,挺過多次物種滅絕的生物
    我們都知道,至今地球上已發生過五次物種大滅絕了,分別是4.4億年前的奧陶紀物種大滅絕、3.65億年前的泥盆紀物種大滅絕、2.5—2億年前的二疊紀物種大滅絕和三疊紀物種滅絕以及離我們最近的一次發生在6500萬年前的白堊紀末期的物種滅絕。
  • 盤點地球46億年來發生的史詩級重大事件
    >45億年前,一顆名為忒伊亞的行星,衝向了地球的懷抱,撞擊後飄易在宇宙空間的碎石,逐漸融合成了早期的月球,此後地球的環境,也發生了翻天地覆的變化4.5億年前,來自6000光年外的史詩級災難,徹底改變了地球的環境,也就是極具殺傷力的伽馬射線,它直達地表時,這意味第一次生物大滅絕來臨,地球上60%的生物將徹底消失,然而南北兩極冰川的形成,海洋面積不斷縮小,遠古大陸也漸漸浮出水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