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知道,地球形成於大約46億年前,而地球上的水也是來自於早期小行星的撞擊,以及地球自帶的水源,至今已經有40多億年的歷史。
瓶裝水
在小說《流浪地球》中,小星老師利用全息顯示器給孩子們上了一節課,一個封閉的玻璃球充當封閉的系統,在這個系統中有水,有蝦有珊瑚和藻類生物以及一些細菌。在這個系統中小蝦以海藻為食;排出的糞便和二氧化碳可以供海藻生長,而小蝦死後又會被微生物分解;海藻又可以釋放氧氣供小蝦呼吸。
這裡的一切生態都經過精密的計算,使它們的新陳代謝剛好達到平衡,從理論上講,該玻璃球內的生態系統能夠一直持續下去。
然而最終結果是,沒過幾天,玻璃球內的水就汙濁不堪,小蝦也因為生態不適而死亡。之所以會這樣,是因為玻璃球內的系統實在是太簡單了,以至於環境中任何一個因素的改變,都會造成整個系統崩潰。
其實,瓶裝水就是一個封閉的小型系統,雖然瓶裝水在出廠時會進行嚴格的消毒、祛除雜質,但是在瓶裝水系統中,也會不可避免地會出現一些意外因素,比如:密封性不嚴,導致微生物超標,而瓶裝水中沒有其他能控制微生物的生物,以至於人類喝了被微生物汙染的水會腹瀉等。
再者,人類對水質的要求很高,比如:野生動物即使喝髒水都可以生存,而人類卻要求水質乾淨,所以人們對瓶裝水中的微生物含量以及雜質等都有一定的要求,並設立了飲用水標準,正因為如此,所以瓶裝水才會有保質期。
不過要注意的是,保質期只是人類施加的一個標準,有時候水即使超過保質期也能喝,但喝了之後有一定概率會生病,所以最好選擇喝在保質期以內的水。
地球上的水
雖然地球上的水不會過期,但按照人類對飲用水的標準,地球上的水都是「過期」水,裡面含有各種雜質,不能直接飲用。
而且,雖然地球系統非常複雜,但現如今地球上水的成分和剛開始形成時有了天差地別的變化。比如:水的PH值,水中的氧含量等。也就是說水也會「過期」,只不過地球上水的成分變化非常緩慢,通常需要幾十萬年甚至幾百萬年的時間。
這是因為地球上時時刻刻都在進行水循環。比如:江河湖中的水會流入大海,而大海中的水又會被蒸發,蒸發後的水又會重新凝結,落到地面上。
除此之外,地球內部也在進行水循環,在板塊之間的海溝處,海洋每天都會向地球內部運輸大量的水,以馬裡亞納海溝為例,每年它會運輸上億噸的水到地球內部,然而這些水又會以火山噴發的形式重新返回到地球表面。
地球上的水每進行一次水循環,就是完成一次水的自我過濾。
除此之外,地球上的生態系統足夠複雜,我們常說的大魚吃小魚,小魚吃蝦米也是生態系統中的一環,但遠遠不止如此。有科學家研究表明,水具有自我清潔能力,這是因為水中有許多微生物,能夠分解水中的有機物;並且,水中的微生物並不會泛濫,原因是因為微生物也有天敵,制約著它們的數量。
由此可見,地球上的水,比瓶中的水「保質期」要長,但當地球環境發生重大變化時,水的成分也會發生較大的變化,比如:當地球火山持續噴發時,大量的硫化物也會流入到水中,導致海水酸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