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不像魚類的魚,它同時符合兩種生物的特徵!進化的「代表動物」

2020-12-04 舜網

文昌魚又被稱為白氏文昌魚、蛞蝓魚、雙尖魚或海毛,是一種珍貴的海洋動物,又由於它的形態結構極為特殊,既有無脊椎動物的特徵,又有脊椎動物的特徵,是無脊椎動物進化到脊椎動物的過渡類型的典型代表,因此受到國內外生物學界的高度重視。

文昌魚的外形十分古怪而有趣,它的體形很小,左右側扁,兩頭尖而細,整個身體呈紡錘形,一般體長只有4~5釐米。

它與魚類不同,頭尚未分化出來,既沒有明顯的頭部,也沒有明顯的腦和眼、耳、鼻等感覺器官,所以又稱為無頭類。在身體的前端有一個黑色小斑,稱為眼點,可以感覺光線的強弱。它體表沒有鱗,且身體分節十分明顯:透過呈粉紅色的半透明的體表,可以看到體內左右交替地長有呈「V」形平行排列的63~66個肌節,左右交迭,這些肌節的數目是文昌魚分類上的重要特徵之一。

脊椎動物包括魚類、兩棲類、爬行類、鳥類和哺乳類,根據不同地層中所發現的化石,以及比較解剖學和胚胎學方面的研究結果,都可以推斷它們是由無脊椎動物進化而來的。但由於缺少堅硬內骨骼的動物不易形成化石保存在地層中,所以至今未能找到無脊椎動物與脊椎動物之間的過渡類型的化石證據。

幸運的是,現生動物文昌魚不論在生活習性、胚胎發育、外部形態和內部結構等方面,都是既具有某些無脊椎動物的特徵,又具有某些脊椎動物特徵的雛形,因而是介於兩者之間的過渡類型,填補了兩者之間的空白,成為整個生物進化史上不可缺少的一個「橋梁」。對此,生物進化論的創始人達爾文認為「這是一個最偉大的發現,它提供了揭示脊椎動物起源的鑰匙」。

文昌魚的脊索、神經管、咽鰓、中胚層、體腔等的形成過程,都與脊椎動物相似,而一些內臟如腎管、生殖腺等的結構,又與無脊椎動物相似,所以研究它的內部結構,以及胚胎發育各階段的情況,對於理解和說明動物系統發育中的若干基礎理論方面的問題,具有很大的啟發作用。

文昌魚在我國產於福建、臺灣、廣西、廣東、海南、山東和河北沿海地區的淺海中,尤以福建廈門劉五店最為有名。在國外,還見於日本、菲律賓、印度尼西亞、印度、斯裡蘭卡和非洲東部等地。

文昌魚對自然環境的要求十分嚴格,要求海水透明度較高,水質清潔,水深、水溫、酸鹼度、鹽度都要適宜。有大量淡水流入的河口,酸度較高的海底汙泥等環境,都會使其死亡。

文昌魚在我國曾經是重要的經濟動物,產量很高。但是,隨著大範圍的海堤興建以及海塗圍墾,改變了海域的水動力條件,使文昌魚賴以生存的砂質沉積環境遭到了嚴重的破壞。此外,攔河築壩、淺海灘涂牡蠣養殖業的大發展、海底大量取沙、近海汙染和濫捕等因素,也加劇了文昌魚生存環境的惡化,使文昌魚資源日益枯竭,已處於瀕危狀態。

所幸的是,近年來在廈門的黃厝和小嶝島海區又發現了文昌魚的棲息地,表明廈門仍然是我國文昌魚的重要產地。早在十多年前,當地建立了面積為5000公頃的廈門文昌魚自然保護區,以免重蹈文昌魚資源被破壞的覆轍。

相關焦點

  • 人的手臂是魚的魚鰭進化而來的,遠古時期魚類進化成脊椎動物
    生命進程中最重要的裡程碑之一始於大約4億年前,當時最初的生物從海洋走向陸地。在泥盆紀末期的時刻,地球發生了巨大的變化。地球上形成了複雜的植物生態系統,第一批木草植物出現了。地球的變化是一個非常緩慢的過程,動物四肢的發育也不是一件容易適應環境的事情。一些像魚一樣的脊椎動物在4億年前就已經開始長出手臂了,它們是鰭,也有肺和鰓。在自然進化的隨機過程中,海洋中的動物開始長出四肢,走向陸地,在地球上進化成兩棲動物、爬行動物、哺乳動物,最後進化成人類。
  • 網友問:魚是人類祖先,為什麼魚類不可以上岸呼吸?
    生命的起源就在海洋,某種意義上來說魚類可以算是現代生物的祖先,但這裡有個誤區,遠古魚類才算是人類的祖先,現代的這些魚類最多和人類是平級的關係,它們也是經過數億年的進化,才發展到今天的樣子。這個問題就跟之前有人在網上發出質疑:「為什麼現代的猴子不在繼續進化成人類?」是一樣的道理。現代的類人猿等都是和人類一起進化到今天,它們的祖先也是猿類,只是和我們親緣關係較近。
  • 3億年前怪魚揭示魚如何進化成四足陸棲動物
    提塔利克魚    北京時間1月15日消息, 新科學家報導,近日發掘的一頭古代魚類化石殘餘物揭示了史前生物是如何在水裡生活並邁出了朝四肢陸地動物進化的步伐。報告展示了該生物具有巨大堅硬的骨盆帶,突出的髖關節以及較長的後鰭。這強大的魚鰭推動了提塔利克魚在水裡遊動,同時幫助它在河床上行走或者泥灘附近爬行。   文章首席作者、美國芝加哥大學的解剖學教授尼爾·蘇賓(Neil Shubin)表示最令人驚訝的發現是骨盆的大小。
  • 8種有著鳥類特徵的史前生物,圖6被認為是鳥類始祖,卻最不像鳥
    在史前時代,生存著很多形態各異的史前生物,它們有著各種令人費解的形態結構,也正是因為怪異和不解,吸引了很多考古學家和古生物學家堅持不懈的研究它們,期望揭開大自然生命進化的秘訣,今天咱們介紹幾種鮮為人知的史前生物,這些史前生物多多少少都有些鳥類的特徵,最起碼都會飛行或滑行。
  • 科學家證實,人類是從魚類進化來的,進化過程大概是這樣
    億年前,這種魚類化石的發現,驗證了生物從海洋走上陸地的過程,它是所有陸生動物的祖先,當然也包括我們人類。 這種魚有鰓、鱗片,還保持著魚身體的主要特徵。但是它的鰭上隱藏著一種以前從未在魚身上見過的骨頭和關節。這種結構使得它可以在陸地上爬行。
  • 《生物的演化:進化》第三章 攻佔陸海空—動物的進化
    當從原始有頜類進化出軟骨魚類和硬骨魚類後,它們分別迅速分化增長,到泥盆紀大為繁盛,超過了一切無脊椎動物和無頜類,成為地球水域中最佔優勢的動物,因此,泥盆紀有「魚類時代」之稱,而軟骨魚類和硬骨魚類現今仍還很繁盛。
  • 科學家重大猜想:人類的祖先不是猴子,或許是從魚類進化而來!
    地球最早的生命形式是單細胞生物,也就是細菌類,後來經過16億年的演化出現多細胞生物——紅藻,而地球早期生物都是在海洋中生存,最原始的魚類出現在5億年前寒武紀時期,而後魚類進化出各類不同科目。魚類向脊椎動物進化的顯著特徵就是出現頜骨,也就是人類嘴巴張合的骨頭,這樣能夠出現咬合力適應陸地生存。之前的魚類進食都是吸食方式,把微小生物通過吸力納入腹中。就這樣生存了許多年,魚類朝著4個方向走去,其中就有硬骨魚,硬骨魚中又包含一個亞科——肉鰭類,這個硬骨魚就是哺乳類動物的祖先。
  • 中國科學家重建世界上迄今最完整全骨魚類進化樹
    田博川   中新網北京7月8日電 (記者 孫自法)中國科學家通過對採集到的2.44億年前羅平強壯魚化石開展持續研究,在全骨魚類的早期演化方面取得突破性進展——揭示了全骨魚類一些具有重要進化意義的頭骨特徵演化序列,並重建了世界上迄今為止最完整的全骨魚類進化樹。
  • 人手如何從魚鰭進化而來?《自然》登出驚人照片:一條有「手」的魚
    這一故事發生在數百萬年前的泥盆紀末期,當魚類開始進軍淺水和陸地等棲息地時。 這一發現填補了「魚過渡到四足動物」中缺失的進化環節。 這在科學界算得上是一件大事:魚類祖先進化成四足動物——人類所屬的四足脊椎動物——是生命史上最重要的事件之一。
  • 猴子和靈長類是從什麼進化而來的呢,「魚類」是人類的祖先嗎?
    提克的答案探索人類的來源和生物的進化主要依靠化石、基因和胚胎。舒賓等人花了6年時間於發現一個兼具有水生和陸生動物特點的化石魚——提克(因紐特語「提塔利克魚」的簡稱,意為大型淡水魚)。這個化石轟動一時,因為它是一個有力的證據,證明人就是從魚進化而來,而且現在我們每個人的身體結構就如同體內潛藏著一條魚。
  • 四足魚類從何而來?揭開「肉鰭魚」的神秘面紗
    拉蒂邁魚也叫矛尾魚,最早生活在4億年前古生代的泥盆紀,科學家曾一度認為這種魚在七千萬年前中生代的白堊紀就已經滅絕。直到1938年,漁民們在馬達加斯加島附近的葛摩群島捕捉到的一條怪魚,令古生物學家很快就發現,這條怪魚和化石標本上的肉鰭魚幾乎一模一樣,而後來在印度洋的東岸印度尼西亞附近也發現了它的蹤跡。
  • 這條「魚」號稱是人類的祖先,驚訝了全球多數人,人類:我不認
    但是近些年的科學研究發現,我們不光只有智人的血統,還有尼安德特人的血統,要知道智人和尼安德特人時完全不同的兩種人類,智人不聰明、身材瘦小、還迷信、但是很團結。尼安德特人身材強壯,頭腦發達,但是不善於合作。
  • 「會走路的魚」改寫進化史?
    一種會走路的魚3.75億年前生活在加拿大北極地區。科學家近日揭示這種魚的頭部結構,認為這一發現可能改寫生物進化史。  由水登陸  2004年,科學家們在加拿大北極地區發現這種魚的化石,把它命名為「提克塔利克」,因紐特語中是「一種大型淺水魚」的意思。
  • 人類起源問題上最大騙局,上了百多年教科書,真是由魚進化而來?
    不過達爾文的進化論自提出的那一天開始,質疑就沒有停止過,當時人們並沒有在地球上找到過渡物種。如果進化論是正確的,那麼必然可以在地球上找到大量的過渡物種。因為按照達爾文的理論,生物自然不可能是憑空出現的,但偏偏當時的人沒有能找到這些物種的化石。
  • 加拿大發現長人手的魚化石,存在3.8億年前,可能和人類進化有關
    當他們拿回實驗室繼續進一步研究時,發現這種生物有著類似魚的形狀。但是它具有巨大堅硬的盆骨帶,盆骨的大小與肩部大小相等,而且這個生物的後鰭比普通魚都要長得多,它的髖關節也比較突出。它還擁有著與不尋常堅硬的胸腔,還有類似於鱷魚的頭部。這種生物的魚鱗十分堅硬,與鱷魚十分相似,從這也看出這種生物是一個兇猛的捕食者。
  • 跨越時代的 「複製物種」:海豚和魚龍進化機制相同
    趨同進化,即源自不同祖先,甚至跨越不同歷史時期的生物,由於相似的生活方式,整體或部分形態結構向著同一方向改變。一些物種在地球生物進化歷程中能夠「複製」,它們在不同時期具有相似的生物特徵。它威脅著現今德國南部的海洋生物,其學名是Piranhamesodon pinnatomus,是已知最古老的食肉輻鰭硬骨魚,該魚類家族包括:鱒魚、石斑魚和鱈魚,但不包括現代食人魚。
  • 多側面看魚類
    想起魚的話題,多側面看,如下:1.魚的家門有點亂魚類的特徵是:水生,體表被鱗,鰓呼吸,鰭遊泳。但是,水生的動物不一定都是魚;有的魚體表無鱗,如帶魚;有的魚無鰭,如鱔魚;有的魚不光用鰓呼吸,如肺魚。在魚類中,有的不叫魚而是魚,有的叫魚不是魚。海馬,長得不像魚,但它不是獸而是魚;鯨魚,長得像魚,但它不是魚而是獸。
  • 剛果河:非洲生物地理大屏障,3段河流地貌孕育了獨特的魚類
    一條有著如此美譽的河流,為何成了非洲大陸最大的生物地理大屏障?不僅隔絕了南北動物之間的物種交流,同時也隔絕了部分魚類的基因交流。剛果河獨有的3段河流地貌催生了獨特的生態系統,孕育了獨特的魚類。一、剛果河為何成了非洲大陸最大的生物地理大屏障?
  • 國內首次解析魚類卵胎生的進化特徵—新聞—科學網
    國內首次解析魚類卵胎生的進化特徵中國海洋大學專家團隊在解析魚類卵胎生進化領域取得重要進展   日前,中國海洋大學教授張全啟團隊發表研究成果揭示魚類卵胎生的進化特徵,
  • 希望螈:一種古老「過渡動物」,你的手可能是由它的魚鰭進化來的
    正如《自然》雜誌上的那篇新論文描述的那樣,由於遠古魚類開始在淺水和陸地等棲息地覓食,導致魚類逐漸向四足類動物慢慢進化,動物物種逐漸從水裡走向陸地。這一過程似乎發生在泥盆紀(兩棲動物開始出現)晚期的幾百萬年內,但這一時期在遠古生物研究領域中出現了缺失,古生物學家們正在努力補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