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北京7月8日電 (記者 孫自法)中國科學家通過對採集到的2.44億年前羅平強壯魚化石開展持續研究,在全骨魚類的早期演化方面取得突破性進展——揭示了全骨魚類一些具有重要進化意義的頭骨特徵演化序列,並重建了世界上迄今為止最完整的全骨魚類進化樹。
用於研究的兩塊羅平強壯魚化石標本(上圖為正型標本,下圖為為新採集樣本,化石年代均為2.44億年前)。 孫自法 攝
這一重要古生物科研成果由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徐光輝研究員完成,其長達33頁的研究成果論文及38頁附件文檔,近期已獲國際學術期刊《PeerJ》在線發表,並予以重點評論推薦。
徐光輝研究員8日下午在北京接受中新社記者採訪時介紹說,全骨魚類分為鉸齒魚類和近鯡形類,分別以雀鱔和弓鰭魚為現生代表。由於全骨魚類與真骨魚類(現生脊椎動物中最大的類群)的姐妹群關係,全骨魚類在新鰭魚類乃至整個輻鰭魚亞綱的研究中具有舉足輕重的地位。而羅平強壯魚是雲南羅平生物群中體型最大的一種全骨魚類,全長可達40釐米,發現於雲南羅平中三疊世安尼期(2.44億年前)海相地層。現已查明,它也是世界範圍內中三疊世(距今2.37億-2.47億年前)地層中所發現的最大的全骨魚類屬種,對於重建三疊紀海洋脊椎動物生態環境無疑具有重要的潛在價值。
新修訂的羅平強壯魚復原圖。 徐光輝 供圖 攝
羅平強壯魚自2014首次報導並命名以來,已成為全骨魚類研究中備受關注的化石物種。然而,不盡如意的是,因為最初化石數量較為稀少,全骨魚的進化歷史仍然模糊不清,一些關鍵的骨骼特徵不清楚導致羅平強壯魚在全骨魚類中的系統分類位置也成為學術界爭論不休的問題:一些研究者認為它是近鯡形類的成員,但另外一些研究者將它歸入鉸齒魚類。
基於此,在本次所獲最新成果的研究過程中,徐光輝根據9塊新採集的羅平強壯魚化石標本與之前的模式標本進行對比研究,詳細描述了羅平強壯魚的骨骼形態,特別澄清了一些關鍵頭骨特徵的爭議。在詳細的比較解剖學工作基礎上,又將羅平強壯魚納入大尺度的分支系統學研究中,解決其系統分類問題,最終確認羅平強壯魚為近鯡形類預言魚目最早的代表屬種之一。
重建的世界上迄今為止最完整的全骨魚類進化樹。 徐光輝 供圖 攝
徐光輝表示,此次研究突破了過去將鉸齒魚類和近鯡形類作為兩支各自獨立的研究類群,盡最大可能將這兩支全骨魚類作為一個整體分析研究,並在包括60個化石和現生屬種224個形態特徵的基礎上,在世界上首次重建了迄今為止最為完整的全骨魚類進化樹,這將為了解全骨魚類的早期演化、古生態和古地理提供新視角。他希望通過後續採集更多化石和更深入的研究,推動世界上迄今最為完整的全骨魚類進化樹進一步「枝繁葉茂」。(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