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石是大自然留給我們來探索生命和地球歷史、思考人類及地球未來的寶貴素材。化石中蘊含著遠古生命及環境所遺留的信息,但探尋和發掘化石卻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有這樣一群人,他們每天和冰冷的化石打交道並樂此不疲,他們用自己的知識、用化石重建生命之樹,他們就是古生物學者。中國科學院院士、古生物學家周忠和就是其中的代表人物之一。
很多人感覺古生物研究枯燥且乏味,但周忠和從不這麼認為,每一塊石頭在他心裡都是一段故事,每個化石都代表了生命演化歷史的一個節點。作為古生物學家能做的事情就是根據有限的線索還原歷史,通過自己的雙手重建生命演化歷史之樹。在古生物的科研中,只有把它作為一種好的職業選擇,把它作為一種事業,才能享受到科研中的樂趣和成就感。
除了做室內研究,古生物學家還要經常做野外考察和發掘工作。1990年,剛剛完成碩士論文的周忠和隨幾位同事一起去遼寧尋找白堊紀的魚類化石,發掘工作風吹日曬且枯燥無味,但並非一無所獲,周忠和發現了一種白鱘科魚化石,它是現代長江白鱘最早的祖先,這次發現成為周忠和古生物研究的一個轉折點。
這次科考之後,周忠和始終忘不了這個地方。他隻身回到了遼寧的小山溝裡,功夫不負有心人,在同一個地方,他又找到了鳥類化石,這一發現,被同行稱為「填補了白堊紀早期鳥類演化史上的空白」。
「我做夢夢見最多的是找到好的化石,並不是夢見自己得了什麼獎。過去的生命要保存成化石不太容易,需要很多條件。從事古生物研究比較大的樂趣是探索未知,而且很可能會有發現。」在周忠和的眼裡,他個人所獲的榮譽遠遠沒有他所從事的科研重要,對他來說,更重要的是探索和發現更多的未知化石。
從事古生物研究領域的三十年間,周忠和參與過不下四、五十種不同的鳥類、恐龍等新物種的命名和研究,一輩子都在和未知的化石打交道。面對一些艱苦、危險的科考環境,面對枯燥的科研過程,周忠和表示,搞科研,就要不被利益左右,才能保存心中的一方淨土,坐得住冷板凳,更要耐得住寂寞。
挖地三尺探尋世界過往,潛心研究回溯進化淵源,正是基於對古生物研究的熱愛,憑藉著一顆熱忱之心和鍥而不捨的精神,三十多年來,周忠和做出了一個又一個獲學界廣泛認可的研究成果。在向人們揭示古生物奧秘的同時,撰寫著蔚藍星球的「生命史書」。
科普中國中央廚房
新華網科普事業部
科普中國-科技前沿大師談
聯合出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