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科學院院士周忠和:用化石重建生命之樹

2020-11-20 新華社客戶端

化石是大自然留給我們來探索生命和地球歷史、思考人類及地球未來的寶貴素材。化石中蘊含著遠古生命及環境所遺留的信息,但探尋和發掘化石卻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有這樣一群人,他們每天和冰冷的化石打交道並樂此不疲,他們用自己的知識、用化石重建生命之樹,他們就是古生物學者。中國科學院院士、古生物學家周忠和就是其中的代表人物之一。

很多人感覺古生物研究枯燥且乏味,但周忠和從不這麼認為,每一塊石頭在他心裡都是一段故事,每個化石都代表了生命演化歷史的一個節點。作為古生物學家能做的事情就是根據有限的線索還原歷史,通過自己的雙手重建生命演化歷史之樹。在古生物的科研中,只有把它作為一種好的職業選擇,把它作為一種事業,才能享受到科研中的樂趣和成就感。

除了做室內研究,古生物學家還要經常做野外考察和發掘工作。1990年,剛剛完成碩士論文的周忠和隨幾位同事一起去遼寧尋找白堊紀的魚類化石,發掘工作風吹日曬且枯燥無味,但並非一無所獲,周忠和發現了一種白鱘科魚化石,它是現代長江白鱘最早的祖先,這次發現成為周忠和古生物研究的一個轉折點。

這次科考之後,周忠和始終忘不了這個地方。他隻身回到了遼寧的小山溝裡,功夫不負有心人,在同一個地方,他又找到了鳥類化石,這一發現,被同行稱為「填補了白堊紀早期鳥類演化史上的空白」。

「我做夢夢見最多的是找到好的化石,並不是夢見自己得了什麼獎。過去的生命要保存成化石不太容易,需要很多條件。從事古生物研究比較大的樂趣是探索未知,而且很可能會有發現。」在周忠和的眼裡,他個人所獲的榮譽遠遠沒有他所從事的科研重要,對他來說,更重要的是探索和發現更多的未知化石。

從事古生物研究領域的三十年間,周忠和參與過不下四、五十種不同的鳥類、恐龍等新物種的命名和研究,一輩子都在和未知的化石打交道。面對一些艱苦、危險的科考環境,面對枯燥的科研過程,周忠和表示,搞科研,就要不被利益左右,才能保存心中的一方淨土,坐得住冷板凳,更要耐得住寂寞。

挖地三尺探尋世界過往,潛心研究回溯進化淵源,正是基於對古生物研究的熱愛,憑藉著一顆熱忱之心和鍥而不捨的精神,三十多年來,周忠和做出了一個又一個獲學界廣泛認可的研究成果。在向人們揭示古生物奧秘的同時,撰寫著蔚藍星球的「生命史書」。

科普中國中央廚房

新華網科普事業部

科普中國-科技前沿大師談

聯合出品

相關焦點

  • 中國科學院院士周忠和:用化石重建生命之樹
    化石是大自然留給我們來探索生命和地球歷史、思考人類及地球未來的寶貴素材。化石中蘊含著遠古生命及環境所遺留的信息,但探尋和發掘化石卻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有這樣一群人,他們每天和冰冷的化石打交道並樂此不疲,他們用自己的知識、用化石重建生命之樹,他們就是古生物學者。中國科學院院士、古生物學家周忠和就是其中的代表人物之一。很多人感覺古生物研究枯燥且乏味,但周忠和從不這麼認為,每一塊石頭在他心裡都是一段故事,每個化石都代表了生命演化歷史的一個節點。
  • 古生物學家周忠和院士加盟中科大,出任人文學院院長
    官方消息顯示,中國科學院院士周忠和應邀出任中國科學技術大學人文與社會科學學院院長。據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新聞網9月7日報導,9月5日上午,人文學院周忠和院長聘任儀式暨學科建設研討會在學校東區專家樓舉行。校長包信和致歡迎辭,他對周忠和院士應邀出任人文學院院長表示感謝,他指出科大要發展人文學科,是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的需要,而我校的人文學科一直以來都有自己的特色,是以「科」字當頭的特色文科,周忠和院士的研究方向與我校科技人文的發展理念十分契合,相信周院長的到來會推動人文學院發展更上臺階。
  • 周忠和院士:好奇心不是培養出來的,你不壓制它就很好了
    成立儀式上,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科普作家協會理事長周忠和在主旨發言中開門見山地問道。在他看來,原因固然很多,功利主義和急功近利是最大的問題,「在功利主義的背景下從事科學研究、教書育人,或者其他創造性的勞動,好奇心驅動自然不受重視,想像力也無疑會受到壓制」。
  • 周忠和院士給出7條「忠告」
    會場上,眾多從事科普理論研究的嘉賓中,中科院院士、中科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研究員周忠和顯得格外顯眼。其實,參加與「科普」相關的活動,對周忠和院士來說並不陌生。周忠和院士說道。研討會上,他在題為《科研人員做科普:一些問題的思考》的報告中,對科研人員做科普提出了7點思考與建議。
  • 周忠和院士給出7條「忠告」
    會場上,眾多從事科普理論研究的嘉賓中,中科院院士、中科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研究員周忠和顯得格外顯眼。其實,參加與「科普」相關的活動,對周忠和院士來說並不陌生。這位優秀的古生物學家還有另一個身份——中國科普作家協會理事長。
  • 中科院學部就抗震救災和災後重建組織院士諮詢
    5月28日,在中國科學院學部組織的「四川汶川地震」諮詢項目研究組院士諮詢會上,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中國科學院院長路甬祥作出上述表示。此前,中國科學院地學部已經組織18位院士就汶川地震問題進行過一次諮詢。 來自中國科學院地學部、生命科學和醫學學部、技術科學部、信息技術科學部、數理學部等學部的20位院士參加了這次諮詢會。
  • 鳥類祖先竟是鱷魚 著名古生物學家周忠和在肥演講
    昨日上午,中國科學院院士、我國著名古生物學家、孔子鳥化石發現者之一的周忠和教授,在安徽省地質博物館,給數百位聽眾帶來了一場探古尋今的科普講座。中國古人類來源學界還有爭議20日,池州東至縣華龍洞東至人發掘引起全世界關注。昨日,剛從華龍洞回肥的周忠和院士,給聽眾講解《達爾文進化論與古生物學》課題。
  • 中科院院士周忠和:創新人才培養需營造非功利的文化環境
    讓我們共同營造鼓勵獨立思考、敢於質疑、包容並蓄的文化土壤和環境,呵護青少年的好奇心,為未來打好根基,以好奇為指引,探索科幻之未來,展望世界科技強國之未來。」在近日舉行的2020中國科幻大會「青少年科普科幻教育專題論壇」上,中科院院士、中國科普作家協會理事長周忠和給出這一觀點。周忠和說,科學創新人才的培養,需要以好奇心為動力,營造能夠長期堅持、非功利的文化土壤。
  • 「生命之樹」揭示中國維管植物進化史
    本報訊 「生命之樹」用以反映分類群的親緣關係和進化歷史。中科院植物研究所陳之端研究組選取能夠代表中國維管植物93%的屬的6098個種,通過5個分子片段重建了中國維管植物屬水平的生命之樹,並開發了可通過輸入物種名單自動生成所需要系統樹的軟體「SoTree」,以方便這一研究成果在相關學科中的應用。    「生命之樹」是達爾文在1859年提出的概念,重建生物類群之間的系統發育關係是所有生物學科的基礎。
  • 中國科學院最年長院士貝時璋走完107載人生歷程(圖)
    2009年10月29日,中國科學院最年長的院士貝時璋先生走完了107載人生歷程。留給中國科學界最後的遺言是:「要為國家爭氣!」  貝時璋少小離鄉,從漁民世家走到科學世家。因為他,中國生命科學從上世紀初就開始了從宏觀到微觀的生命現象研究,不僅邁出了探索空間生命的第一步,而且開始尋求細胞、分子乃至納米層面的生命構成理論。他創建了中國實驗生物學,組建了中國科學院生物物理所,成立了中國生物物理學會,在中國科技大學創立了國際上第一個生物物理專業。如今,他的學生中已有6名中國科學院院士。貝時璋的一生,正如他家中客廳懸掛的八個大字:「德壽雙高,教科皆傑」。
  • 中國科學院學部和院士
    1993年10月19日,國務院第十一次常務會議決定,中國科學院學部委員改稱中國科學院院士。同年,中國科學院學部進行增選工作,於11月選舉出59名院士。  1994年6月3日召開了中國科學院第七次院士大會,江澤民等黨和國家領導人會見了全體院士,江澤民同志作了重要講話。會議修訂通過了《中國科學院院士章程》,選舉產生了首批中國科學院外籍院士14名。
  • 國之棟梁——中國科學院院士名單(材料類)
    中國科學院簡介1949年,伴隨著新中國的誕生,中國科學院成立。中國科學院院士增選每兩年進行一次,每次增選總名額不超過60名,由學部主席團根據學科布局和學科發展趨勢確定各學部的名額分配。院士增選採用分學部選舉的方式,分別由各學部選舉產生。增選工作主要包括推薦初選、評審、選舉三個環節。
  • 《泰拉瑞亞》生命之樹是什麼 生命之樹在哪裡
    泰拉瑞亞生命之樹是什麼,生命之樹在哪裡。泰拉瑞亞是一個自由度非常廣的沙盒類遊戲,遊戲中充滿了隨機性和不確定性,生命之樹便是其中之一。那生命之樹是什麼呢?一起去看看吧~玩家在泰拉瑞亞中不少玩家都遇到過生命之樹,生命之樹是一顆巨大的樹木(不飛到天上看不到它的頂部)。
  • 袁隆平為什麼不是中國科學院院士?
    袁隆平老先生是院士,但並不是中國科學院的院士。中國科學院院士是我國在科學技術方面設立的最高學術稱號,對於很多學者來說這都是夢寐以求的終身榮譽,從設立以來,中國科學院的院士的人數還未超過1000人,他們是一個國家最為聰明、最有貢獻的人。
  • 「生命之樹」和「知識之樹」
    園中有兩棵樹,一顆是生命之樹,一顆是知識之樹。上帝耶和華警告亞當說:「園中樹上的果子,你可以隨便吃,只是分別善惡之樹(即知識之樹)上的果子不能吃,吃的日子你必定死!」而狡猾的蛇對夏娃說:「吃了不一定死,吃了果子眼睛就明亮了,你們便和上帝一樣能知善惡。」
  • 中國科學院陳中偉院士墜樓身亡
    中國科學院陳中偉院士墜樓身亡頁面功能  【我來說兩句】【我要「揪」錯】【推薦】【字體:大 中 小】【列印】 【關閉】     警方初步斷定死者在嘗試翻窗過程中不慎失足  晨報訊 中國科學院院士陳中偉教授昨晨不慎墜樓去世
  • 劍與遠徵生命之樹攻略 生命之樹屬性介紹
    劍與遠徵生命之樹攻略 生命之樹屬性介紹 作者:網際網路 來源:九遊 發布時間:2020-02-17 18:03:00手機訂閱
  • 中科大連續引進兩位院士,密集發力新工科新文科
    9月5日,中科大聘請周忠和院士擔任人文與社會科學學院院長;9月18日,中科大又聘請李天初院士擔任精密機械與精密儀器系主任。在不到半個月的時間裡,中科大已經連續引進了兩名重量級院士(分別是中科院院士和工程院院士)擔任院長或主任,下決心以頂尖學術人才和業界領軍人物來強力推動新文科和新工科的發展。
  • 品深海之妙 賞科學之美
    作者:周忠和2020年10月到11月,我國自主研發的深潛器「奮鬥者號」在馬裡亞納海溝展開萬米海試,成功完成13次下潛,創造了10909米的中國載人深潛新紀錄。例如,在深海發現的黑暗食物鏈和深部生物圈,大大擴展了生物圈的概念,也改變了地球科學與生命科學的關係。在傳統地質學中,生物的「主角」是大化石,但實際改造地球的原核生物幾乎沒有形態化石可留,只靠生態過程影響化學元素周期表裡幾乎所有的元素,在三四十億年的地質歷史上默默「耕耘」。直到今天,隨著深海研究的深入,原核生物才有可能得到重新評價。深海大洋的研究不僅是地球科學,也是生命科學的突破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