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忠和院士:好奇心不是培養出來的,你不壓制它就很好了

2020-10-31 科技日報

◎ 科技日報記者 崔爽

「眾所周知,國家對科普和科幻都十分重視……目前,我們的論文、專利、還有科技人員數量都很多,科研與教育的投入也不能算少,但是我們真正重大的原創性成果、大師級的人才並不多,怎麼解釋這些問題?」

10月31日,中國科普研究所中國科幻研究中心在京成立。成立儀式上,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科普作家協會理事長周忠和在主旨發言中開門見山地問道。

在他看來,原因固然很多,功利主義和急功近利是最大的問題,「在功利主義的背景下從事科學研究、教書育人,或者其他創造性的勞動,好奇心驅動自然不受重視,想像力也無疑會受到壓制」。

做科普做科幻,好奇心和想像力不可或缺

作為一名古生物學家,周忠和說,好奇心本就是許多動物的一種天性,不是培養出來的,只要你不壓制它就很好了。

好奇心、想像力和科技創新、科幻發展密切相關。「沒了好奇心,就沒有想像力和創造性,社會的進步必然受到影響。如果一個文化充滿創新活力,充滿好奇性和想像力的話,那麼自然會促進科幻的繁榮。反過來,科幻的繁榮也能夠幫助我們保持或者激發想像力。」周忠和說。

談科普,他是行內人。這位著名科學家同時也是「科普達人」,一直活躍在科研和科普一線。

在他看來,科幻與科普雖是兩個不同的領域,但都與科學相關:科普傳授知識,培養科學的思維與精神;科幻本身未必折射多少科學知識,但它一定會激發想像力,對未知世界的探索欲,對科學的熱愛,當然也包括對科學研究過程和思維方式的一種展示。「我覺得從這個意義上來說,它對科學普及起到的作用,很多時候不亞於一般意義上的科普。」周忠和說,譬如《侏羅紀公園》這樣的科幻大片,對於激發青少年對生命科學的熱愛的作用,可能超過了任何一部優秀科普書籍。

另外,在他看來,科幻文學還能夠幫助我們更好、更深層次地理解未來的社會。

「比如人工智慧、生命技術,這些領域發展很快,過去涉及不到的很多倫理問題現在都凸顯出來。」周忠和說,「通常情況下,社會應對不夠及時,這樣的問題僅僅依靠科學共同體是不夠的。所以我認為,科幻的發展與繁榮能夠促進我們更好地思考人類共同體的責任,更好地思考未來。」

中國人需要自己的科幻電影

在科幻產業中,科幻影視是排頭兵,也是近年「科幻熱」不可或缺的強引擎。

2019年,《流浪地球》上映,獲得46.5億元的巨大票房成功,被視為開啟「中國科幻電影元年」。《流浪地球》不僅挑戰了好萊塢科幻片的票房獨霸地位,也是中國科幻片的一個重大突破。

圖片來源:新浪微博《流浪地球》推薦頁

圖片來源:新浪微博《流浪地球》推薦頁

在導演、編劇、影評人張小北看來,科幻電影這一「高製作、高成本、高概念」的獨特類型,代表了電影工業發展的標杆,「而國人對科幻電影的探索,既是對科幻類型片的開拓,也是對中國科技和文化自信的展現」。

有了日漸完善的電影工業體系、熱度很高的產業環境、一批成熟的基礎觀眾群,中國科幻電影未來可期。

張小北說,中國人拍自己的科幻電影就像「造自己的大飛機」一樣必要。

一方面,拍科幻電影就像是造大飛機,必須要等到中國電影發展體系成熟到一定階段之後,才有可能實現。目前我們已經來到這個階段。

另一方面,更重要的是,中國人需要自己的科幻電影來寄託對未來的想像,完成對文化核心的本土構建。

圖片來源:視覺中國

「中國觀眾這麼多年來,一直通過看好萊塢大片來完成對科幻電影的認知。但實際上這些年引進的好萊塢大片,更多偏重於視覺特效和超級英雄類型,跟我們所理解的科幻電影有一定的偏差。」張小北說,而科幻電影面向未來,不論中國、美國,還是全世界,大家面對的是同一個未來,「在這個依靠共同想像構建的未來之中,身為中國人,如何想像中國的文化、中國的文明在未來世界中的位置?這種未來想像的構建,從流行文化角度來說,要由科幻電影來完成。」

據悉,中國科幻研究中心後,未來工作主要聚焦在三個方面:一是針對科幻發展的熱點、難點、痛點問題,展開深度調查研究,形成政策建議報告。二是廣泛團結相關領域專家,共同制定規範和標準,發布行業報告。三是推動科幻的國際交流。力爭在政策諮詢、產業拓展及國際交流等方面成為科幻研究高地。


編輯:張爽

審核:王小龍

相關焦點

  • 中科院院士周忠和:創新人才培養需營造非功利的文化環境
    中國青年報客戶端訊(中青報•中青網記者 邱晨輝)「由好奇心引發的對科學的興趣和想像力,像小樹苗一樣珍貴而脆弱。讓我們共同營造鼓勵獨立思考、敢於質疑、包容並蓄的文化土壤和環境,呵護青少年的好奇心,為未來打好根基,以好奇為指引,探索科幻之未來,展望世界科技強國之未來。」在近日舉行的2020中國科幻大會「青少年科普科幻教育專題論壇」上,中科院院士、中國科普作家協會理事長周忠和給出這一觀點。
  • 古生物學家周忠和院士加盟中科大,出任人文學院院長
    官方消息顯示,中國科學院院士周忠和應邀出任中國科學技術大學人文與社會科學學院院長。據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新聞網9月7日報導,9月5日上午,人文學院周忠和院長聘任儀式暨學科建設研討會在學校東區專家樓舉行。校長包信和致歡迎辭,他對周忠和院士應邀出任人文學院院長表示感謝,他指出科大要發展人文學科,是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的需要,而我校的人文學科一直以來都有自己的特色,是以「科」字當頭的特色文科,周忠和院士的研究方向與我校科技人文的發展理念十分契合,相信周院長的到來會推動人文學院發展更上臺階。
  • 周忠和院士給出7條「忠告」
    會場上,眾多從事科普理論研究的嘉賓中,中科院院士、中科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研究員周忠和顯得格外顯眼。其實,參加與「科普」相關的活動,對周忠和院士來說並不陌生。說到「科研人員做科普」的困惑,周忠和很了解。他引用了此前有人總結的「四不」窘態:不願、不屑、不敢、不擅長。他認為其中前「三不」是認識問題,第四個「不」是能力問題。困惑確實存在,但社會又非常需要科學家做科普。
  • 周忠和院士給出7條「忠告」
    會場上,眾多從事科普理論研究的嘉賓中,中科院院士、中科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研究員周忠和顯得格外顯眼。其實,參加與「科普」相關的活動,對周忠和院士來說並不陌生。這位優秀的古生物學家還有另一個身份——中國科普作家協會理事長。
  • 中國科學院院士周忠和:用化石重建生命之樹
    化石中蘊含著遠古生命及環境所遺留的信息,但探尋和發掘化石卻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有這樣一群人,他們每天和冰冷的化石打交道並樂此不疲,他們用自己的知識、用化石重建生命之樹,他們就是古生物學者。中國科學院院士、古生物學家周忠和就是其中的代表人物之一。很多人感覺古生物研究枯燥且乏味,但周忠和從不這麼認為,每一塊石頭在他心裡都是一段故事,每個化石都代表了生命演化歷史的一個節點。
  • 中國科學院院士周忠和:用化石重建生命之樹
    化石中蘊含著遠古生命及環境所遺留的信息,但探尋和發掘化石卻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有這樣一群人,他們每天和冰冷的化石打交道並樂此不疲,他們用自己的知識、用化石重建生命之樹,他們就是古生物學者。中國科學院院士、古生物學家周忠和就是其中的代表人物之一。
  • 都有為院士:科學誕生於人類對大自然的好奇心
    他是我國最早從事納米材料磁性研究的科學家,更是一位熱衷科普、注重培養青年一代的教師。他就是中國科學院院士、南京大學物理系教授都有為。都有為的磁學研究是從一間30平米的地下室開始的。在那個物資匱乏的年代,實驗室的設備都是七拼八湊的,在這樣的艱苦條件下,依靠這些湊出來的「土」設備,都有為的實驗室陸續研製出磁記錄介質、永磁磁粉等各種樣品。
  • 都有為院士:科學誕生於人類對大自然的好奇心
    他是我國最早從事納米材料磁性研究的科學家,更是一位熱衷科普、注重培養青年一代的教師。他就是中國科學院院士、南京大學物理系教授都有為。都有為的磁學研究是從一間30平米的地下室開始的。在那個物資匱乏的年代,實驗室的設備都是七拼八湊的,在這樣的艱苦條件下,依靠這些湊出來的「土」設備,都有為的實驗室陸續研製出磁記錄介質、永磁磁粉等各種樣品。
  • 都有為院士來渝說創新:培養創新人才要從幼兒園抓起
    「創新,首先要培養獨立思考的能力,甚至應該從幼兒園就開始,啟發小孩子好奇心,他有好奇心就去鑽研,就會有新的東西出來,就是創新。」都有為院士說,人生每個不同的階段,都有它的創新。「比如在家裡,不要給小朋友太大壓力,讓他們更多的去接近自然,自然界是有很多奧妙值得我們思考的。
  • 鳥類祖先竟是鱷魚 著名古生物學家周忠和在肥演講
    昨日上午,中國科學院院士、我國著名古生物學家、孔子鳥化石發現者之一的周忠和教授,在安徽省地質博物館,給數百位聽眾帶來了一場探古尋今的科普講座。中國古人類來源學界還有爭議20日,池州東至縣華龍洞東至人發掘引起全世界關注。昨日,剛從華龍洞回肥的周忠和院士,給聽眾講解《達爾文進化論與古生物學》課題。
  • 如果與外星文明對話,三位院士會問這些問題
    剩下的問題就是如何約束它,如何確保它能夠在倫理道德等各方面能有一個約束限制,不會跑的太偏。人類在過去這方面也是有一定的經驗,比如核武器。所以我覺得問題到了一定程度以後,人類是有足夠的辦法對基因相關技術的使用做一些約束和限制,所以我不認為這是一個大問題。 郭毅可:我很同意兩位院士的看法,科學的發展阻擋不了。什麼叫基因?
  • 伊利諾伊大學物理學教授:如何科學地激發孩子的好奇心?
    如何科學地激發好奇心?好奇心是興趣的起源,是創造力的開始。有個兒童教育學家曾說:「好奇心可以被父母的無知摧毀,也可以被父母的愛心培養出來。」有許多父母,常擔心孩子因為好奇心過重而遇上危險或惹上麻煩,或是自己正在做事而無暇顧及解答或不屑解答孩子的問題,慢慢的孩子的好奇行為就被阻止了。如何科學地激發好奇心呢?
  • 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引力波之父:好奇心是創新的源泉
    巴裡什教授作為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士、美國藝術與科學院院士,在本次論壇中進行了深刻的發言。巴裡什教授的發言發人深省,他以自己的親身經歷揭示了——「好奇心是創新的源泉」,生動闡釋了創新人才培養的本質。在此新年到來之際,京領獨家放送巴裡什教授的精彩演講,以饗讀者。
  • 因為好奇心!80後美女與院士同桌論道,代表科學家座談發言
    他們是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工程院主席團名譽主席徐匡迪,西湖大學校長施一公院士,姚期智、陳左寧、阿里巴巴集團技術委員會主席、中國工程院院士王堅。與朋友們在各種視頻中看到的高大上的,虛偽的二代後浪青年完全不一樣!是什麼讓她獲得了與大咖院士同桌的機會與底氣?並不是朋友們所想的二代之類的社會陰暗面!
  • STEAM教育觀點:伊利諾伊大學物理學教授談如何科學激發好奇心?
    那如何激發好奇心呢?一、如何科學地激發好奇心?好奇心是興趣的起源,是創造力的開始。有個兒童教育學家曾說:「好奇心可以被父母的無知摧毀,也可以被父母的愛心培養出來。」有許多父母,常擔心孩子因為好奇心過重而遇上危險或惹上麻煩,或是自己正在做事而無暇顧及解答或不屑解答孩子的問題,慢慢的孩子的好奇行為就被阻止了。如何科學地激發好奇心呢?
  • 中國培養不出人才?這位院士的技術讓中國航發實現變道超車
    導讀:中國培養不出人才?這位院士的技術讓中國航發實現變道超車各位點開這篇文章的朋友們,想必都是很高的顏值吧,我們真的是很有緣哦,小編每天都會給大家帶來不一樣的科技資訊,如果對小編的文章或者其他的什麼,有什麼一些意見的話歡迎在下方積極評論哦,小編每條都會認真看的。那麼本期的內容是:中國培養不出人才?這位院士的技術讓中國航發實現變道超車!那麼我們就來看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