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有為院士來渝說創新:培養創新人才要從幼兒園抓起

2020-12-05 上遊新聞

人物檔案>>

都有為南京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物理學會磁學專業委員會副主任,國家95攀登預選計劃「納米材料科學」首席科學家。長期從事磁學和磁性材料教學和研究工作,與科研組的師生共發表SCI論文800餘篇,被SCI論文引用1萬餘次。獲國家自然科學二等獎、江蘇省科技一等獎各一項,省部級科技進步二等獎4項等,均為第一獲獎人。2007年度何梁-何利科技進步獎獲得者。

7月15日,中科院院士都有為受聘為重慶電子工程職業學院首席科學家。16日,82歲的都院士在該校做題為「創新是社會發展的動力」主題報告。報告開始前,都有為院士接受了上遊新聞記者的專訪。

創新活力最足是深圳,重慶可以對比找差距

近幾個月來,82歲高齡的都有為院士三分之二的時間都在外面,不知疲倦的奔走於各種磁性材料、創新等相關會議上,常常是頭天晚上回去,第二天下午又要出差。

都有為院士這次來重慶,是參加由重慶市科協、重慶大學、西南大學等單位聯合主辦,重慶市產學研合作促進會等聯合承辦的「第三屆國際前沿科技創新大會」。大會上,都有為院士不僅受聘為重慶電子工程職業學院首席科學家,還做了題為「創新是社會發展的動力」的主題報告。

都有為院士在磁性、磁輸運性質與材料組成、微結構關係等方面的教學及研究成果突出,編著學術專著達10餘本,與科研組的師生共發表SCI論文800餘篇,被SCI論文引用1萬餘次,先後獲得江蘇省科技進步一等獎、國家自然科學二等獎和省/部級二等獎4項;憑藉其在磁性材料領域的傑出貢獻,2005年都有為當選為中國科學院院士。

一位載譽滿滿,已是耄耋之年的科學家為何還如此勤勉?

「就像我今天講的一樣,創新是社會發展的動力,而年輕科研工作者需要在研究與教學工作上做出成績,沒有精力到社會上去開拓,這些事情更適合我們老頭子來做。」都有為院士如是說。

即然是講創新,多次來重慶的都有為院士,對重慶的創新有何建議呢?

「我來過重慶很多次,重慶的變化很大。重慶原來的工業是挺不錯的,雖然地處西部,曾經交通不便,但近幾年發展變化很快。全國創新活力最足是深圳,深圳思想意識開放了,進一步給企業鬆綁,激發了創新活力。重慶可以對比一下,找到差距,再結合本地實際情況,落實具體措施,這樣來激發創新活力。」

中國應該抓住第三、四次產業革命的機遇

在都有為院士看來,創新是社會發展的動力,「我們可以看到,英美等強國的崛起,是需要政治、經濟制度的創新為崛起奠定基礎。而統一,和平環境是崛起的必要條件。教育、科學技術則是崛起的重要保證。產業革命是崛起的黃金時期。」都院士稱,強國的興衰交替取決於基礎研究,創新能力,以產業革命作為發展的動力。

「所以中國應抓住第三、四次產業革命的機遇,實現改革、跨越性的發展。」既然要抓住第三、四次產業革命的機遇,就得弄清楚什麼是產業革命。

都有為院士稱,產業革命,通常是指由於科學、技術上的重大創新與突破,使產業結構發生重大變化,進而使經濟、社會等各方面出現嶄新面貌。產業革命的劃分有不同的觀點,在現場他列舉了大多數人採用的分類,即在18世紀,以機械化為主導的第一次產業革命,發現了熱能;19世紀,則是以電氣化為主導的第二次產業革命,發現了電能;在20世紀,以信息化為主導的第三次產業革命,有了原子能;21世紀,以納米科技為主導的第四次產業革命。

「產業革命推動社會的進步,科技引領企業的發展,人才是競爭的核心。」而這些,都和創新有關。

「創新是企業發展的基礎,『自主創新』是核心競爭力的基礎,決定企業的生死存亡。以市場經濟模式建立的科技創新平臺有可能在企業與基礎研究間架起一座橋梁,實現政、企、學、研、金相結合運作模式。」都有為院士稱,實體經濟才是強國之本,「目前企業負擔太重,應減稅增強創新活力,對科技型的初創型的企業進行資金與政策扶持。尤其需要建立政府主導的中、微企業生存與發展服務的投資公司與低息貸款,降低門檻,增加數額。」

培養創新人才 關鍵是培養獨立思考的能力

創新的過程中,人才的培養是創新的開端。

「創新,首先要培養獨立思考的能力,甚至應該從幼兒園就開始,啟發小孩子好奇心,他有好奇心就去鑽研,就會有新的東西出來,就是創新。」都有為院士說,人生每個不同的階段,都有它的創新。

「比如在家裡,不要給小朋友太大壓力,讓他們更多的去接近自然,自然界是有很多奧妙值得我們思考的。比如,下雨後,看見池塘荷葉的水珠是圓的,不是平的,就可以和孩子一起探討這是為什麼。從小培養對事物的好奇心、興趣,培養他的鑽研精神。培養好奇心也是獨立思考的關鍵一步。」

對於學校,「老師和學校應該思考,怎麼去教學,怎麼啟發同學自己來思考問題、解決問題。培養孩子們獨立思考能力,比死背硬記一些知識更重要。」

擁有快樂童年的都有為院士說:「我小時候,家長不管我。現在的小朋友不一樣了,像我小孫女,負擔就很重,補習這個補習那個。我也沒過多的去管,畢竟一代管一代。」

對話>>

上遊新聞:為什麼要高度重視現在與未來的產業革命?

都有為院士:新的產業革命和新的核心技術興起之時,也給各個國家提供了一個重新「洗牌」的機會,它使後進國家通過發展新的主導產業實現經濟的跨越發展和經濟趕超成為可能。

第一次產業革命使英國成為了世界上最先進的資本主義工業國。1850年,佔世界人口2%的英國在世界工業總產值中,已超過2/5,在世界貿易總額中所佔的比重,也超過1/5。繼英國之後,美、法、德、俄等國大體上從19世紀50年代末到80年代末,都先後完成了第一第二次產業革命。第三次產業革命將美國推向超級大國。

上遊新聞:因為科學、技術的重大創新與突破,使產業結構發生重大變化,促成產業革命。您認為創新的關鍵是什麼?

都有為院士:創新需要新思維,突破舊的框架,關鍵是獨立思考。特別要培養和保護孩子們獨立思考的能力。

上遊新聞:做研究是一個長期而枯燥的過程,甚至做一輩子都做不出新東西來,您怎麼看?

都有為院士:搞研究,是苦中做樂,做出成績來,比任何事都快樂。你不付出,是不可能做出新的東西來的。

上遊新聞·重慶晨報記者 羅薛梅 攝影 楊新宇

相關焦點

  • 創新是科學的靈魂 都有為院士創新人才培養基地落戶杭十中
    中國教育在線浙江站訊 (記者 陳顯婷通訊員 周妙芬 彭瓊霞) 2020年12月31日下午,以「宗文精神厚植棟梁底蘊 五育並舉涵養英才情懷」為主題的杭十中第一屆學術節·「五育」節」特色課程展演暨都有為院士創新人才培養基地授牌在學校體育館火熱上演。
  • 都有為院士創新人才培養基地在杭十中成立
    近日,都有為院士創新人才培養基地授牌儀式在杭州市第十中學舉行
  • 培養一個頂尖科學家, 為什麼要從娃娃抓起?
    除了頂尖科學家之外,本屆論壇設置15場青年科學家論壇、5場博士(後)論壇、1場小院士論壇及1場青少年論壇,每場論壇均有兩位以上頂尖科學家參加,使科學「後浪」能與頂尖科學家直接交流。   《新民周刊》記者採訪到秦浩允在內的兩名「後浪」。和他們的對話不難看出,如今科學家的培養,「從娃娃抓起」的趨勢愈發明顯。
  • 培養一個頂尖科學家,為什麼要從娃娃抓起?
    和他們的對話不難看出,如今科學家的培養,「從娃娃抓起」 的趨勢愈發明顯。1、為什麼要從娃娃抓起?上一屆的世界頂尖科學家論壇上,就曾有過「15 歲少女參加頂科論壇」 的熱搜。今年除了青年科學家論壇,主辦方還新增了「小院士論壇」 與「青少年論壇」。看到這些青少年的簡歷,難免感慨都是「別人家的孩子」。
  • 兩院院士大會召開,南大都有為、邢定鈺、祝世寧院士談創新
    兩院院士大會召開,南大都有為、邢定鈺、祝世寧院士談創新 2018-05-30 21:34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都有為院士:科學誕生於人類對大自然的好奇心
    在中國磁學研究領域有這樣一位科學家,他專注磁學研究幾十載,為學界帶來一系列具有開創意義的研究成果。他是我國最早從事納米材料磁性研究的科學家,更是一位熱衷科普、注重培養青年一代的教師。他就是中國科學院院士、南京大學物理系教授都有為。都有為的磁學研究是從一間30平米的地下室開始的。
  • 都有為院士:科學誕生於人類對大自然的好奇心
    在中國磁學研究領域有這樣一位科學家,他專注磁學研究幾十載,為學界帶來一系列具有開創意義的研究成果。他是我國最早從事納米材料磁性研究的科學家,更是一位熱衷科普、注重培養青年一代的教師。他就是中國科學院院士、南京大學物理系教授都有為。都有為的磁學研究是從一間30平米的地下室開始的。
  • 2020創新人才培養論壇:共建培養智能時代創新人才的完整生態系統
    論壇最後,大家紛紛向前來的嘉賓提出自己在日常教育中遇到的困惑與痛點,包括:「作為家長如何平衡工作與家庭,找到時間陪伴孩子?」「如何鼓勵孩子不輕言放棄?」「如何發現、發展孩子的興趣」等等都能在論壇中找到答案。
  • 重慶大學特聘教授麥可胡德當選為中國工程院外籍院士 在渝兩院...
    23日,記者從市科協和重慶大學了解到,依託重慶大學申報的特聘教授Michael Hood(麥可胡德)當選為中國工程院外籍院士,在渝兩院院士增加到16位。2019年11月22日,中國工程院正式公布了2019年院士增選結果,依託重慶大學申報的特聘教授Michael Hood(麥可胡德)當選為中國工程院外籍院士。
  • 如何加強原始創新,讓國內培養出「愛因斯坦」來?
    除此之外,原始創新能力的培養,從長期來看,需要有創新的文化、制度以及人才。撰文 | 傅曉嵐(牛津大學教授、技術與管理發展研究中心主任)●  ●  ●缺少原始創新是中國創新的一大致命短板。中國向高收入國家邁進的步伐、實現經濟強國而不是經濟大國的夢想都受制於這一短板。全球新冠大疫之後的國際格局、中國命運,可能撬動大局勢。
  • 開放性遊戲環境與幼兒創新意識的培養
    新東方網>學前>幼兒教育>幼兒園>教學日記>正文開放性遊戲環境與幼兒創新意識的培養   前記:21世紀是競爭激烈的世紀,世界各國之間的競爭,是綜合國力的競爭,說到底,就是國民創造力的競爭
  • 重慶專訪:中科院院士袁亞湘——「鬼點子」 推動原始創新
    在形式上,數學有對稱、幾何上的一些圖案,都非常漂亮。再就是,它的證明是非常簡潔又非常堅固,所以有一些知名的人講,數學的美就像戰士一樣的美。第一,它是很堅固的、堅實的;還有就是它無瑕 ,它不能有瑕疵、非常嚴謹,一定要有嚴格的邏輯推理,這個過程也是非常美妙的。
  • 上海市青少年人工智慧創新大賽線上「直播」
    直播現場來了熟面孔,為觀眾探秘  直播現場,記者遇到了一張熟悉的面孔——盧灣第一中心小學的張宸軒同學。2019年世界人工智慧大會閉幕式上,5位從幼兒園到大學朝氣蓬勃的青少年來到現場,發出「人工智慧青少年倡議」:「人工智慧從娃娃抓起,我們要繼續關注、學習和發展人工智慧,為無限可能的未來做好準備!」
  • 愛文創新教學培養能解決全球問題的領航人
    徐吉提出適應未來教育的創新型理念:培養能夠理解和解決全球問題的未來領航人。同時,她還分享了愛文世界學校從幼兒階段到大學階段的新型教育實踐經驗,直面家長的焦慮與痛點,暢談創新人才的培養機制。創新人才培養的關鍵:興趣與好奇心論壇上,嘉賓們都不約而同提到創新人才所需要具備的關鍵要素
  • 《人才創新的邏輯》解碼人才創新與創新人才培養
    《人才創新的邏輯》這本新著,系統研討了人才創新與創新人才培養問題。該書最近由中央編譯出版社出版發行,作者為高質量發展評價研究院、南京郵電大學研究員苗成斌。、創新人才培育的革新之策等八個方面,較為系統地闡釋了人才、人才創新與創新人才培養的理論脈絡、實踐探索、規律遵循和革新之策。
  • 國外機器人企業搶佔中國市場,院士為自主創新支招
    在當天舉行的國際機器人檢測認證與長三角產業創新大會上,中國工程院院士、浙江大學教授譚建榮表示,人工智慧和設計製造技術是實現智能製造的兩個抓手,高校應加強「信息技術+機械製造」複合型人才培養,推動我國在機器人產業實現「彎道超車」。上海市研發與轉化功能型平臺屬於新型研發機構,是上海科技創新中心建設的重要力量。
  • ...數學科學領軍人才培養計劃:「從娃娃抓起」,培養頂尖數學家
    數學是所有科學的基礎,在任何一個科技水平頂尖的國家,數學都是最重要的。我們要做的,就是在中國培養出最頂尖的數學家。」丘成桐說。  招什麼人:要對數學有興趣,勇於在真問題上探索  《招生辦法》:「崇尚科學、身心健康、成績優秀、表現出突出數學潛質和特長並有志於終身從事科學研究的全球中學生」是此次計劃的招生對象。
  • 中國學生為何缺乏創新能力
    但有學者指出:「中國教育的弊端是從中小學,甚至幼兒園時就埋下了,問題只是到大學、研究生時才反映出來。我們的創新教育應從幼兒園抓起!」   學齡前是人智能發展的關鍵期   「一個人的智能發展不是一條平穩的直線,而是先快後慢的曲線。
  • 湖南召開創新型省份建設院士諮詢會 以創新驅動湖南高質量發展
    上個月,科技部正式批覆同意湖南建設創新型省份,要求我省以此為抓手,大力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推進以科技創新為核心的全面創新,力爭在2020年前率先進入創新型省份行列。諮詢會上,歐陽曉平、廖湘科、張希、袁亞湘、田紅旗、聶建國、鍾志華、張平文、桂衛華、丁烈雲、羅安、唐本忠等「兩院」院士,圍繞產業轉型升級、軍民融合協同創新、基礎研究、大數據產業發展、創新型人才引進和培養、城市基礎設施建設、信息化建設、高等教育發展、創新資源配置等主題積極建言獻策,並就編制創新型省份建設實施方案提出意見建議。
  • 葉思宇院士受聘為廣州大學黃埔氫能源創新中心首席科學家
    10 月12日下午,我校舉行葉思宇院士聘任儀式,加拿大國家工程院葉思宇院士受聘為我校全職院士、化學化工學院教授、廣州大學黃埔氫能源創新中心主要負責人和首席科學家,將領銜推動廣州大學黃埔氫能源創新中心的建設。校長魏明海,葉思宇院士企業化團隊負責人及相關職能部門、學院負責人參加了聘任儀式。儀式由副校長孫延明主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