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三角機器人產業平臺創新聯盟近日在上海成立,這個聯盟依託上海市機器人研發與轉化功能型平臺,聯動蘇州、寧波、湖州、合肥等長三角機器人創新及產業資源,匯集技術、人才、資金等要素,搭建信息共享、合作共贏平臺。在當天舉行的國際機器人檢測認證與長三角產業創新大會上,中國工程院院士、浙江大學教授譚建榮表示,人工智慧和設計製造技術是實現智能製造的兩個抓手,高校應加強「信息技術+機械製造」複合型人才培養,推動我國在機器人產業實現「彎道超車」。
上海市研發與轉化功能型平臺屬於新型研發機構,是上海科技創新中心建設的重要力量。經過兩年多建設,運營機器人研發與轉化功能型平臺的上海機器人產業技術研究院已初具規模,現有員工100餘人,其中上海領軍人才1人、博士20人、碩士30人;實驗室面積9000平方米,引進高端軟硬體設備60餘套。作為功能型平臺,這家研究院的主要功能是組織研發機器人可靠性、智能化共性關鍵技術,同時開展成果轉化、企業孵化以及新產品示範應用,為上海乃至長三角機器人產業發展提供科技支撐。這家研究院也是國家機器人檢測與評定中心(總部)的運營載體,為企業提供檢測認證服務。
談及上海市機器人研發與轉化功能型平臺、蘇州大學相城機器人與智能裝備研究院、寧波市智能製造產業研究院等6家單位發起成立長三角機器人產業平臺創新聯盟的原因,聯盟副理事長、蘇州大學機電工程學院院長孫立寧教授說:「長三角各地建了很多智能製造與機器人產業的研究院和聯盟,我們想把這些平臺連在一起,通過資源共享優化區域創新布局和協同創新生態。」未來,聯盟計劃設立專項基金,組建聯合實驗室,把上海優質資源導入馬鞍山、滁州等長三角城市,推動當地發展機器人產業。
在國際機器人檢測認證與長三角產業創新大會的演講環節,哈爾濱工業大學機器人研究所所長趙傑教授介紹,近年來,發達國家的機器人企業紛紛進入中國市場,展開激烈競爭,產品持續降價。「這對中國本土企業壓力很大,國產機器人的成本優勢越來越小。」中國企業如何通過科技創新,佔據更大市場?趙傑認為,機器人產業正處於「技術並跑」的機遇期,以人工智慧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術快速發展,在「信息技術+機械製造」領域,中外企業處於「並跑」狀態,中國企業有機會「彎道超車」。
「國內企業可以兩條腿走路。」趙傑說,一方面,在控制器、驅動器、伺服電機等機器人核心部件上加強研發,進一步縮小與國外大企業的差距;另一方面,通過人工智慧、大數據分析等技術進行「智能化補償」,讓智慧機器人趕超高質量的傳統技術機器人。
譚建榮院士在大會上演講。
在譚建榮看來,機器人「智能化補償」工作需要更多的複合型人才。目前,新一代信息技術與機械製造的融合還很不充分,其主要原因是缺少交叉學科培養的複合型人才。國內高校如何培養出既懂人工智慧、大數據分析等信息技術,又懂機械製造的畢業生,是一個有待探索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