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科技日報
作者|劉莉
近日,第27屆全國科普理論研討會在京召開。
會場上,眾多從事科普理論研究的嘉賓中,中科院院士、中科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研究員周忠和顯得格外顯眼。
其實,參加與「科普」相關的活動,對周忠和院士來說並不陌生。這位優秀的古生物學家還有另一個身份——中國科普作家協會理事長。
百度搜索周忠和,可以看到這樣的介紹:
長期從事中生代鳥類與熱河生物群的研究,他發現並命名發表了若干中生代鳥類化石,是最早從事遼寧早期鳥類化石研究的學者之一…… 有關成果多次入選美國《發現》雜誌年度百項科學新聞、《時代周刊》年度世界十大科技發現、中國基礎科學研究十大成果……
總之就是很厲害。
研究做得好,科普也很牛。這些年他撰寫多篇科普論文,參與《十萬個為什麼》等科普圖書的編寫,在科普的路上也走得很遠。
說到「科研人員做科普」的困惑,周忠和很了解。他引用了此前有人總結的「四不」窘態:不願、不屑、不敢、不擅長。他認為其中前「三不」是認識問題,第四個「不」是能力問題。
困惑確實存在,但社會又非常需要科學家做科普。「如果科學家的聲音越來越少,一些似懂非懂或偽科學的聲音就會越來越多。」周忠和院士說道。
研討會上,他在題為《科研人員做科普:一些問題的思考》的報告中,對科研人員做科普提出了7點思考與建議。
1 不能「一刀切」
行政化是一把雙刃劍,不能搞政策一刀切:比如,硬性將科普作為所有科研人員的考核指標。「必須發科普文章,做科普報告不行嗎?」
周忠和說,鼓勵是必要的,但更重要的是要讓科研人員發自內心覺得做這件事是有益的。同時科學共同體會認可這種職業的行為,不會因為科研人員做科普被認為是「不務正業」。
2價值導向的引導比獎勵更有效
「重要的是一種價值導向。科學共同體怎麼看待你,這比科普獎勵更有效。」周忠和認為,重大科研項目包括科普預算及社會影響評價,比科普獎勵更能激發科研人員的積極性。
目前,一些具有前瞻性的研究機構已經開始在傳統的研究、教學和管理工作之外,將科學傳播活動看做學術表現的重要部分。
周忠和院士
3科普也有智慧財產權問題
科普也有智慧財產權問題,周忠和說:「我自己也有感受,寫個科普文章沒幾個人看,也不掙錢。別人抄來抄去,就直接抄走了。」他認為成熟的科普市場,有利於調動科研人員積極性,「這和科學技術的發展是一樣的。」
4什麼時候做科普,根據職業階段權衡
什麼時候開始做科普,這是一個question。
「你是院士了你可以做,我的路還遠,不能跟你鬧騰」……周忠和也聽到過這樣的話。其實,國內外都有同樣的情況,「資深科研人員做科普顧慮少,年輕科研人員顧慮多」。
國外有些機構建議在拿到終身教職前先集中精力做科研。周忠和覺得也不見得一定如此。「如果這個年輕的科研人員能力很強,研究做得很漂亮,來做科普,那也很好,不會有人對你另眼相看。」但對於時間真的有限的年輕人,他建議,先把自己的研究論文做好。
5重視與媒體互動
隨著社會文化的轉變,Pubilicity逐漸成為一個褒義詞。在國外,對一個成果的曝光率,科研人員的Pubilicity,大家會給與正面的回應。而國內有時候會說「這個人喜歡出風頭,好出名」。周忠和覺得這種文化需要逐漸的改變。
他建議,科研人員做科普要重視公眾獲取科技信息的主要渠道(電視、網際網路),影響在這些渠道做科普的人,或者參與科學新聞的撰寫。
6發揮應急科普的功能
科普也有「戰時」與「平時」結合的問題。
周忠和覺得,科研人員做科普需要及時響應社會需求,滿足時效性的需要。「這次新冠疫情,我們很多著名的科學家一直在做科普,他們起到的作用不容忽視。」
7權威性嚴謹性是生命線
「科研人員做科普,權威性是最大優勢。失去了這一點,負面的效果會更大。」周忠和說。
此外,科學精神包括質疑,不能自己很武斷,不留餘地。談論專業外的內容更需要謹慎。
(文中圖片由作者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