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人員如何做科普?周忠和院士給出7條「忠告」

2020-10-02 科學網

來源|科技日報

作者|劉莉


近日,第27屆全國科普理論研討會在京召開。


會場上,眾多從事科普理論研究的嘉賓中,中科院院士、中科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研究員周忠和顯得格外顯眼。


其實,參加與「科普」相關的活動,對周忠和院士來說並不陌生。這位優秀的古生物學家還有另一個身份——中國科普作家協會理事長。



百度搜索周忠和,可以看到這樣的介紹:


長期從事中生代鳥類與熱河生物群的研究,他發現並命名發表了若干中生代鳥類化石,是最早從事遼寧早期鳥類化石研究的學者之一…… 有關成果多次入選美國《發現》雜誌年度百項科學新聞、《時代周刊》年度世界十大科技發現、中國基礎科學研究十大成果……


總之就是很厲害。


研究做得好,科普也很牛。這些年他撰寫多篇科普論文,參與《十萬個為什麼》等科普圖書的編寫,在科普的路上也走得很遠。


說到「科研人員做科普」的困惑,周忠和很了解。他引用了此前有人總結的「四不」窘態:不願、不屑、不敢、不擅長。他認為其中前「三不」是認識問題,第四個「不」是能力問題。


困惑確實存在,但社會又非常需要科學家做科普。「如果科學家的聲音越來越少,一些似懂非懂或偽科學的聲音就會越來越多。」周忠和院士說道。


研討會上,他在題為《科研人員做科普:一些問題的思考》的報告中,對科研人員做科普提出了7點思考與建議。


1 不能「一刀切」


行政化是一把雙刃劍,不能搞政策一刀切:比如,硬性將科普作為所有科研人員的考核指標。「必須發科普文章,做科普報告不行嗎?」


周忠和說,鼓勵是必要的,但更重要的是要讓科研人員發自內心覺得做這件事是有益的。同時科學共同體會認可這種職業的行為,不會因為科研人員做科普被認為是「不務正業」。


2價值導向的引導比獎勵更有效


「重要的是一種價值導向。科學共同體怎麼看待你,這比科普獎勵更有效。」周忠和認為,重大科研項目包括科普預算及社會影響評價,比科普獎勵更能激發科研人員的積極性。


目前,一些具有前瞻性的研究機構已經開始在傳統的研究、教學和管理工作之外,將科學傳播活動看做學術表現的重要部分。


周忠和院士


3科普也有智慧財產權問題


科普也有智慧財產權問題,周忠和說:「我自己也有感受,寫個科普文章沒幾個人看,也不掙錢。別人抄來抄去,就直接抄走了。」他認為成熟的科普市場,有利於調動科研人員積極性,「這和科學技術的發展是一樣的。」


4什麼時候做科普,根據職業階段權衡


什麼時候開始做科普,這是一個question。


「你是院士了你可以做,我的路還遠,不能跟你鬧騰」……周忠和也聽到過這樣的話。其實,國內外都有同樣的情況,「資深科研人員做科普顧慮少,年輕科研人員顧慮多」。


國外有些機構建議在拿到終身教職前先集中精力做科研。周忠和覺得也不見得一定如此。「如果這個年輕的科研人員能力很強,研究做得很漂亮,來做科普,那也很好,不會有人對你另眼相看。」但對於時間真的有限的年輕人,他建議,先把自己的研究論文做好。


5重視與媒體互動


隨著社會文化的轉變,Pubilicity逐漸成為一個褒義詞。在國外,對一個成果的曝光率,科研人員的Pubilicity,大家會給與正面的回應。而國內有時候會說「這個人喜歡出風頭,好出名」。周忠和覺得這種文化需要逐漸的改變。


他建議,科研人員做科普要重視公眾獲取科技信息的主要渠道(電視、網際網路),影響在這些渠道做科普的人,或者參與科學新聞的撰寫。



6發揮應急科普的功能


科普也有「戰時」與「平時」結合的問題。


周忠和覺得,科研人員做科普需要及時響應社會需求,滿足時效性的需要。「這次新冠疫情,我們很多著名的科學家一直在做科普,他們起到的作用不容忽視。」


7權威性嚴謹性是生命線


「科研人員做科普,權威性是最大優勢。失去了這一點,負面的效果會更大。」周忠和說。


此外,科學精神包括質疑,不能自己很武斷,不留餘地。談論專業外的內容更需要謹慎。


(文中圖片由作者提供)


相關焦點

  • 視點 | 科研人員如何做科普?周忠和院士給出7條「忠告」
    周忠和院士說道。今天的研討會上,他在題為《科研人員做科普:一些問題的思考》的報告中,對科研人員做科普提出了7點思考與建議。1不能「一刀切」行政化是一把雙刃劍,不能搞政策一刀切:比如,硬性將科普作為所有科研人員的考核指標。「必須發科普文章,做科普報告不行嗎?」
  • 中國科學院院士周忠和:用化石重建生命之樹
    中國科學院院士、古生物學家周忠和就是其中的代表人物之一。很多人感覺古生物研究枯燥且乏味,但周忠和從不這麼認為,每一塊石頭在他心裡都是一段故事,每個化石都代表了生命演化歷史的一個節點。作為古生物學家能做的事情就是根據有限的線索還原歷史,通過自己的雙手重建生命演化歷史之樹。在古生物的科研中,只有把它作為一種好的職業選擇,把它作為一種事業,才能享受到科研中的樂趣和成就感。
  • 中國科學院院士周忠和:用化石重建生命之樹
    中國科學院院士、古生物學家周忠和就是其中的代表人物之一。很多人感覺古生物研究枯燥且乏味,但周忠和從不這麼認為,每一塊石頭在他心裡都是一段故事,每個化石都代表了生命演化歷史的一個節點。作為古生物學家能做的事情就是根據有限的線索還原歷史,通過自己的雙手重建生命演化歷史之樹。
  • 周忠和院士:好奇心不是培養出來的,你不壓制它就很好了
    ◎ 科技日報記者 崔爽「眾所周知,國家對科普和科幻都十分重視……目前,我們的論文、專利、還有科技人員數量都很多,科研與教育的投入也不能算少,但是我們真正重大的原創性成果、大師級的人才並不多,怎麼解釋這些問題?」
  • 中科院院士周忠和:創新人才培養需營造非功利的文化環境
    在近日舉行的2020中國科幻大會「青少年科普科幻教育專題論壇」上,中科院院士、中國科普作家協會理事長周忠和給出這一觀點。周忠和說,科學創新人才的培養,需要以好奇心為動力,營造能夠長期堅持、非功利的文化土壤。青少年是中國科幻的未來,也是中國的未來。雖然只有少數學生最終走上科學探索之路,但科學作為人類主要思考方式的一種,對於從事其他職業的學生的成長也大有裨益。
  • 古生物學家周忠和院士加盟中科大,出任人文學院院長
    官方消息顯示,中國科學院院士周忠和應邀出任中國科學技術大學人文與社會科學學院院長。據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新聞網9月7日報導,9月5日上午,人文學院周忠和院長聘任儀式暨學科建設研討會在學校東區專家樓舉行。校長包信和致歡迎辭,他對周忠和院士應邀出任人文學院院長表示感謝,他指出科大要發展人文學科,是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的需要,而我校的人文學科一直以來都有自己的特色,是以「科」字當頭的特色文科,周忠和院士的研究方向與我校科技人文的發展理念十分契合,相信周院長的到來會推動人文學院發展更上臺階。
  • 科研vs科普「分分合合」幾百年,科研人員該做科普高手嗎?
    如何更好地讓科研人員在做好科研本職工作的同時,又積極投身於科學普及工作,既保證科技創新發展,又兼顧科學普及,真正實現「兩翼齊飛」,這是新時代科普工作一個重要的研究議題。我國科研人員開展科普工作時存在的問題科研人員既是科學研究的主體,也應該是開展科學普及的主力。只有科研人員充分認識到科學普及的重要性,並且通過多種途徑和渠道真正地參與到科普工作之中,才能讓科學普及發揮出應有的效果。
  • 鳥類祖先竟是鱷魚 著名古生物學家周忠和在肥演講
    昨日上午,中國科學院院士、我國著名古生物學家、孔子鳥化石發現者之一的周忠和教授,在安徽省地質博物館,給數百位聽眾帶來了一場探古尋今的科普講座。中國古人類來源學界還有爭議20日,池州東至縣華龍洞東至人發掘引起全世界關注。昨日,剛從華龍洞回肥的周忠和院士,給聽眾講解《達爾文進化論與古生物學》課題。
  • 不做內容搬運工:科研機構做科普要闖幾道關
    定位尷尬、經費不足、人員流動——三大問題如何各個擊破?《中國科學報》採訪了中科院物理研究所(以下簡稱物理所)綜合處處長成蒙、中科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以下簡稱古脊椎所)所長鄧濤及黨群宣傳處副處長劉慶國,請他們分享科研機構做科普的「闖關之道」。
  • 知識網紅對談諾獎科學家丨今日頭條上線科普視頻系列
    諾獎得主對話知識網紅,會碰撞出什麼火花?近日上線的《科學家請回答2020》系列視頻嘗試回答了這個問題。該系列由今日頭條科學頻道聯合世界頂尖科學家協會推出,頭條科普創作者連線對話科學家,聚焦2020年度科技大事件和科研成果,帶觀眾了解科學家大成就背後的小故事。
  • 姬十三:砥礪奮進的五年 我在果殼網做科普
    2007年,我從復旦大學神經生物系博士畢業,擺在面前的是三條路:跟隨師兄師姐的軌跡出國做博後;留在上海找個外企工作;繼續個人興趣,成為職業科普作家。我選了看起來最不穩定的第三條路。沒想到,因為這份興趣,在2010年的網際網路創業高潮中,風險投資看中我,認為未來科普將成為一種生活方式。
  • 誰給我們做科普:我國每萬人擁有科普人員13.55人
    180多萬科普工作者在很大程度上影響著中國人的「科學基因」。他們是誰?生存狀態如何?為什麼科普人員數量在增長,但優秀科普人才還是青黃不接?    【現狀】    行政人員做科普,兼職人員不專業    今年春節期間,昆明動物博物館與昆明市西華公園聯合舉辦「陸生有毒動物」科普專題展覽,受到遊客好評的展板均出自中科院昆明動物研究所的梁醒財研究員所帶領的科普創作團隊。從2002年參與籌建昆明動物博物館開始,梁醒財一直從事科普工作,目前已培養出一支成熟的科普創作團隊。
  • 「和院士一起做科普」2020年科普創客大賽正式啟動
    「和院士一起做科普」2020年科普創客大賽將開啟「科學•逐夢」 年度主題徵集;同時,今年增設「垃圾分類」和「我的自然筆記」兩個品牌主題徵集。為在全社會廣泛普及科學知識,弘揚科學精神,傳播科學思想,倡導科學方法,發掘培養優秀的科普創作者,「和院士一起做科普」2020年科普創客大賽於8月4日正式啟動。
  • 青少年科普科幻教育 需孕育非功利的土壤
    作為科幻事業和科學研究的生力軍,青少年的科普和科幻教育備受關注,而無論是做科幻還是做科普,好奇心的激發和保護又是最被大家看重的。「好奇心引發的對科學的興趣和想像力,像小樹苗一樣珍貴而脆弱。我們要共同營造鼓勵獨立思考、敢於質疑、包容並蓄的土壤,呵護青少年的好奇心,以好奇為指引,展望世界科技強國之未來。」
  • 以好奇為指引 專家學者暢談青少年科普科幻教育
    &nbsp&nbsp&nbsp&nbsp本屆論壇由中國科學技術協會、北京市人民政府主辦,中國科普作家協會承辦,清大紫育、北京科技報社和《科學故事會》雜誌共同協辦,邀請到了包括中國科學院林群院士,中國科普作家協會理事長周忠和院士,中國教育學會常務副會長劉堂江以及中國科普作家協會副理事長吳巖在內的眾多業內專家學者、知名作家齊聚一堂,圍繞」中國青少年科普科幻教育
  • 三位泰鬥級「30後」院士的科研堅守
    乘風破浪科技人》本期將視線聚焦到三位科技前沿的泰鬥級人物,對話中國科學院院士劉寶珺,中國工程院院士、電子科技大學教授李樂民,中國工程院院士、雷達對抗專家張錫祥,探尋三位泰鬥級「30後」院士從「蓉」出發,在「蓉」築夢的科研堅守。
  • 2020中國科幻大會青少年科普科幻教育專題論壇舉行
    央廣網北京11月2日消息(記者覃勇)「以好奇為指引,探科幻之未來」為主題的2020中國科幻大會「青少年科普科幻教育專題論壇」在京召開。本屆論壇由中國科學技術協會、北京市人民政府主辦,中國科普作家協會承辦,清大紫育、北京科技報社和《科學故事會》雜誌共同協辦,邀請到了包括中國科學院林群院士,中國科普作家協會理事長周忠和院士在內的眾多知名專家學習和作家齊聚一堂。
  • 中科院集體離職事件——吳院士科研能力如何?
    7月15日,有媒體報導中科院合肥研究院核能安全技術研究所90多名研究人員集體離職,引起了輿論關注。網上對於該事件的挖掘很多,很多人說核所吳院士的各種不是。但客觀地說,如果只論工作能力,吳院士還是很強的。吳院士一直從事核材料核能的研究,而這些方向從來不是國際研究熱點。不像研究石墨烯、鈣鈦礦,搞核材料很難發高影響因子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