誰給我們做科普:我國每萬人擁有科普人員13.55人

2020-12-01 中國政府網

2010年12月11日,一名參觀者在重慶科技館穿上太空衣體驗太空漫步。鄒飛攝(資料圖片)

    【閱讀提示】

    根據科技部的最新統計數據,目前全國有科普人員180.84萬人,每萬人口擁有科普人員13.55人。在科普人員數量穩定增長的同時,優質科普人才的匱乏不容忽視。在去年首份《中國科協科普人才規劃綱要》公布的新聞發布會上,中國科協相關負責人直言不諱:「科普人才匱乏的局面急需改變,這已成為制約中國科普事業發展的瓶頸。」

    180多萬科普工作者在很大程度上影響著中國人的「科學基因」。他們是誰?生存狀態如何?為什麼科普人員數量在增長,但優秀科普人才還是青黃不接?

    【現狀】

    行政人員做科普,兼職人員不專業

    今年春節期間,昆明動物博物館與昆明市西華公園聯合舉辦「陸生有毒動物」科普專題展覽,受到遊客好評的展板均出自中科院昆明動物研究所的梁醒財研究員所帶領的科普創作團隊。從2002年參與籌建昆明動物博物館開始,梁醒財一直從事科普工作,目前已培養出一支成熟的科普創作團隊。

    在國內,像梁醒財這樣同時從事科研和科普工作的人少之又少。根據科技部的數據,在180.84萬科普人員中,有專職人員23.42萬人、兼職人員157.42萬人。其中,有中級職稱以上或大學本科以上學歷的科普人員80.82萬人,佔科普人員總數的44.7%。

    中科院研究生院科學傳播中心教授李大光介紹,國外沒有專門的機構從事科普,科普的主力是科學家,而我國是以科協牽頭,由行政人員做科普,靠行政指令來推動科普工作,必然導致科普多流於形式,難以實現真正的科學傳播。作為科學知識源頭的一線科研人員,毋庸置疑應挑起科普工作的大梁,否則就不可避免地存在科學信息傳播的失真,甚至出現偽科學的傳播。

    梁醒財也說:「科研和科普是相互促進的,如果科研人員不能將領域內的研究成果以簡單易懂的方式展現給社會上的非科研群體,那他的科研成果是要打折扣的。」

    科普兼職人員隊伍龐大,但其專業性和穩定性仍有所欠缺。「科普工作多是上頭指派的任務,社區裡的科普展板上的內容很多是我們從網上、電視上或報紙上摘抄的。」北京一位多年從事科普宣傳的社區工作人員稱,科普工作只是她所在社區工作的一小部分,即便偶有機會與科研院所合作舉辦科普展覽,展板也由科研院所提供,很多並沒有經過科普專業人員的設計,研究哪個學科就展出哪個學科的內容,缺乏系統化的科學普及。

    科學傳播公益團體科學松鼠會的負責人姬十三認為,目前國內科普人員隊伍很龐大,但是能直接面向公眾做科學傳播的人員卻很少。民間的科普力量以媒體和志願者為主,力量較薄弱。

    即便是科普專職人員,也存在著難以實現科普專業化的問題。「很多科普人員只是為了找一份工作,交代什麼就做什麼,極少能從科學傳播設計理念上考慮展板的內容。」梁醒財說。

    【原因】

    缺乏合理的評價體系與激勵機制

    為什麼專業的科普人才在流失?梁醒財說,缺乏合理的評價體系與激勵機制,是制約我國科普人才發展的重要因素。目前的考核評價機制決定了科研人員很難出現在公眾面前傳播科學,科普不是考核和評價其工作成就的內容,即便有些科研人員出於個人意願和興趣做科普,也還要頂著「搞不了科研才去搞科普」的偏見。

    對於專職科普人員而言,待遇低、社會地位不高是這個群體生存的現狀。梁醒財介紹,昆明動物博物館現有的七八位聘用制科普專職人員,年薪只有兩三萬元左右,「他們看不到職業發展的前景,多數人幹一兩年,積攢一些工作經驗後,就會轉向其他單位或崗位。」

    上海天文臺佘山科普教育基地科普主管湯海明稱,自己從事科普工作完全是出於對天文學的愛好。為此,他放棄了外企的工作,在只能拿到外企工作的一半薪資的情況下轉而從事科普。他說:「現在的情況是,科研機構覺得科普不過是副業——或者說可有可無,而政府想做卻沒有專業人員和知識背景。科研人員評級靠文章,工程人員靠項目,這兩樣我們都不可能有,只能靠熬年限。」

    維繫昆明動物博物館科普創作團隊的運作,梁醒財遭遇的主要困難就是資金缺乏。「博物館隸屬動物研究所,所裡每年支持10萬元,中科院支持三四十萬元,其餘100多萬元的經費缺口只能靠我們科普人員自己籌集。」為了維持博物館的正常運轉,梁醒財和他的團隊不得不給博物館、公司和個人製作動物標本。「實際上,真正需要花錢的是展品的製作成本和科普人員的薪資待遇,但是這部分的投入往往較少,此外,一些科技協會等政府組織的機構臃腫,存在很多不是真正做科普的人,消耗了大量的經費資源。」梁醒財說。

    【求解】

    通過市場機制調動科學家成為主力軍

    因為屬於行政人員,做科普只是中科院高能物理所的朱學敏工作的一部分,她也因此少了一般科普人員的發展之憂。獲得物理學博士學位的她熱衷於物理學科普,也沒有感覺自己的工作脫離了所學的專業。她坦言,「科普兼職人員的日子比專職的好過。」

    6年的「公眾科學日」主題科普活動已為高能物理所建立起較好的科普人員隊伍建設機制。據她介紹,每年的「公眾科學日」,所裡會抽調100多名科研人員進行短期培訓、擔任科普講解員。每位科研人員都有機會成為科普講解員。朱學敏說:「雖然沒有對他們的講解工作進行考核,但是所裡重視,形成長效機制後,科研人員也就自然而然地將科普作為他們工作的一部分了。」

    「經費總是有限的,我們不可能聘用非常有經驗、素養非常好的科普人員。我在選擇人員的時候就已經注意了,找那些更看重工作穩定、離家較近、強度不高且工作時間固定的人。」湯海明說,他將自己過去在外企工作時的管理經驗帶到了聘用制科普人員的管理上,「一方面是物質鼓勵,說實話不過是每年一次,幾百塊錢的獎勵。另一方面是給予他們經常性的工作肯定,有可能的話,媒體報導天文臺的時候把他們當典型報導一下。」他說:「我們需要的是政策,讓從事科普工作的人覺得有前途,有發展。

    李大光認為,長期以來存在一個誤區,認為科學家做科普是無償的。「國外的科學家撰寫一部科普作品能獲得很大的經濟收益,為什麼我們就不能參照這種做法鼓勵科學家參與科普呢?通過市場機制來調動科學家參與科普的積極性是較好的方式。而作為大眾傳播主要渠道的媒體在傳播科學內容時,應主動找科學家合作。只有兩股力量合一,才能形成科普的主力軍。科普人才匱乏的問題才能迎刃而解。」(記者 黃曉慧)

相關焦點

  • 上海每42萬人擁有一座科普場館
    上海公民科學素質全國領先,平均每42萬人擁有一座科普場館,基本形成數量充足、類型多樣、功能齊全的科普設施框架體系。記者從昨天召開的2021年上海市科普工作聯席會議上獲悉,上海科普「十三五」規劃目標全面完成,優質科普資源供給能力持續提升,與具有全球影響力科創中心相匹配的科普工作格局加速形成。
  • 科研vs科普「分分合合」幾百年,科研人員該做科普高手嗎?
    早期從事科學研究的人大多沒有固定的實驗室,很多都是業餘人員;而且在從事科研的人中沒有形成屬於特定群體的專業詞彙和術語,也沒有對其進行評判考核的評價體系。應該說,報告、消遣活動和展覽在塑造科學家和即將成為科學家的人的職業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從科普雜誌的發展歷史來看,雜誌市場的繁榮和公眾需求的增加都要求科研人員積極撰寫科普文章。在19世紀晚期,美國的一些科普雜誌,如《科學美國人》和《大眾科學月刊》發表了很多科研人員撰寫的科普文章。
  • 健康科普 我們在路上
    也許答案就會變得不一樣明者因時而變 知者隨事而制健康科普無疑是推動人民健康的重要抓手如今我國1100萬名醫務工作者不僅擔負著治病救人的神聖職責更積極投身於健康傳播事業傳達健康科普知識為人民的健康保駕護航近日,由國家衛生健康委員會、科技部、中國科協共同主辦的2018年新時代健康科普作品徵集大賽總結暨經驗交流活動在京舉辦
  • 科研人員如何做科普?周忠和院士給出7條「忠告」
    研討會上,他在題為《科研人員做科普:一些問題的思考》的報告中,對科研人員做科普提出了7點思考與建議。「必須發科普文章,做科普報告不行嗎?」周忠和說,鼓勵是必要的,但更重要的是要讓科研人員發自內心覺得做這件事是有益的。同時科學共同體會認可這種職業的行為,不會因為科研人員做科普被認為是「不務正業」。
  • 我國科普為什麼進行艱難?國外科普環境如何?科普怎麼做才好?
    小標題:有人問:我國科普(基因)為什麼進行艱難?國外科普環境是怎麼樣的?科普怎麼做才好?第一個問題:我認為科普在我國進行艱難的原因有以下幾個方面:(一)、因為現在的一些專家所謂的科普——功利心太強了!——簡直是不加掩飾赤裸裸。
  • 鄭永春:敢於做科普的科學家,都是真的勇士
    在中國,我們已經在市面上看到了很多卡爾·薩根的作品,也有一批卡爾·薩根的粉絲,但據我小範圍的調查發現,幾乎所有人都知道霍金,大部分人知道阿西莫夫,但只有小部分人知道卡爾·薩根。卡爾·薩根是誰?他因何而偉大?他改變了什麼?他為現在留下了什麼?。
  • 十三五科普答卷 | 在今天召開的這個會議上,這些滬上科普人獲得表彰!
    十三五科普答卷 | 在今天召開的這個會議上,這些滬上科普人獲得表彰!截至2020年底,上海共有示範性科普場館57家基礎性科普基地275家青少年科學創新實踐工作站32個平均每42萬人就擁有一個科普場館並逐步形成了一支由科技工作者、高校教師、離退休老科技工作者、
  • 視點 | 科研人員如何做科普?周忠和院士給出7條「忠告」
    今天的研討會上,他在題為《科研人員做科普:一些問題的思考》的報告中,對科研人員做科普提出了7點思考與建議。1不能「一刀切」行政化是一把雙刃劍,不能搞政策一刀切:比如,硬性將科普作為所有科研人員的考核指標。「必須發科普文章,做科普報告不行嗎?」
  • 果殼網科普能力遠超正規科普機構網站?報告力挺微信科普
    日前,中國科普研究所發布的《科普藍皮書:國家科普能力發展報告(2006~2016)》指出,微信公眾號等新的媒體形式已逐漸成為傳播科學知識的重要渠道,未來,必須從方式單調、呆板的科普表達形態,向內容更加豐富、形式更加生動的科普表達形態進行徹底轉變。
  • 我們需要什麼樣的科普讀物?英國兒童科普作家這樣說
    白冰認為這些圖書可以讓孩子們全身心地進入一個奇妙的科普世界,體驗各種不同的感覺。但與此同時,科普書也並非誰都能寫,「尋找科學的理論支撐同樣重要。」尤斯伯恩出版社創始人皮特尤斯伯恩。此次中國行,三人以揭秘全球暢銷科普書「尤斯伯恩看裡面」的幕後創作故事為主,帶來了她們對科普書創作的理念。安娜·米爾伯恩(右二)和凱迪·戴恩斯(右一)畢業於約克大學,已經在尤斯伯恩工作了四十年的簡是科普翻翻書的核心創作人員,她提道,在創作圖書時,團隊非常希望聽到孩子的聲音,希望自己所創作的語言和插圖都能夠貼近小朋友。
  • 《戀愛中的蘇格拉底》:當我們在談哲學科普書的時候我們在談些啥
    哲學是不是離我們的現實生活很遠?當然不是。哲學是不是就是小區門衛的經典三問:你是誰?你從哪來?要到哪去?當然不止是。關於哲學,我們對它有太多太多的誤會。有人認為哲學知識都是艱澀難懂,與我們的日常生活毫無關聯。
  • 國外大科學裝置科普功能發揮對我國的借鑑
    本文分析了目前我國大科學裝置科普功能發揮方面的不足,通過綜合考察國際上具有代表性的大科學裝置的科普能力、科普活動和科普內容,從科普動力、資源基礎、科普路徑等方面進行比較分析,總結大科學裝置科普工作的特點,從而為我國大科學裝置的科普工作提供借鑑。1.
  • 揭秘科學大咖瘦駝 每天上萬人「求科普」(組圖)
    他很忙,每天上萬人「求科普」王冬笑稱自己是「空中飛人」:每個月會在北京呆1到2周,集中處理事務,1周在外面跑,去現場;剩下1/4的時間在煙臺遠程工作、寫稿或者陪伴家裡人。他有一套公寓,被改造成了工作室。
  • 用心寫好科普這篇「大」文章
    十八大以來,黨和政府對科普工作堅持不懈,我國科普工作兼程並進,社會科普熱情持續高漲,公民科學素質穩步提升,科普這門從「科學民工」向「科學大師」轉變的必修課,已然滲透到每個人的思維裡,讓更多的民眾體味到科學的樂趣,觸摸到科普的溫度。
  • 社區科普助力創新型國家建設
    從2008年起,連續6年舉辦科普節,居民心理健康禁忌的「寒冰」漸漸消融,越來越多的隔閡和矛盾在科普節的陽光逐漸化解,參與科普節的居民從第一屆的60餘人次增加至2013年的2000餘人次。     長期以來,社區科普工作大都處於「上邊千條線,下邊一根針」的狀況,許多科普工作無法有效落實。西安市錦園社區為此提出了科普工作「三個有」 目標,即:「有人管事,有地方幹事,有錢辦事」。
  • 科普工作應充分發揮老科學家作用
    作者 |袁夢飛 周建中科學家是科普的「第一發球員」,然而,現階段由於評價機制等多方面因素的影響,我國一線科學家難以兼顧科普,專業科普人才緊缺,特別是高層次科學家投入科普不足的問題凸顯。隨著我國社會老齡化進程的加快,退休老科學家人力資源豐富,因此,有必要充分發揮老科學家在科普工作中的作用,一方面可以加強科技界與公眾的溝通,緩解一線科研人員科普壓力;另一方面老科學家自身也能實現健康老齡化需求。老科學家開展科普工作現實可行且有必要。
  • 方舟子:希望更多人做科普
    記者不能越位  如果要不進口美國的產品,我們就得自己做好。我們很多人用外國手機、用外國的電腦,正是因為我們做得不好。任何新技術是一樣的道理。而且,如果你一定要發言,你要先搞懂了再談。  北京晨報:您曾經批評過崔永元,理由如何?  饒毅:我認為,不進口外國的產品,我們就得自己做得更好。
  • 【活動預告】「疫情之下,重新審視人與野生動物的關係」生態科普雲...
    從新冠疫情伊始人們對野生動物宿主的恐慌,到反思濫食野生動物的陋習,我們已經意識到並在重新審視人類與野生動物的相互關係。為了探討疫情下的我們如何與野生動物和諧相處,中國科普作家協會生態科普雲沙龍——「疫情之下,重新審視人與野生動物的關係」將於2020年7月2日舉辦。
  • 科普為何如此艱難?從回形針事件出發聊聊科普面臨的困境
    「科普」一詞的解釋和含義變遷2. 科普的重要性3. 科普面臨的質疑4. 科普面臨人員稀缺的困境5.很多實用的小技巧,更可以幫助我們解決人生中的一個個難題。 最後,是公民社會需要有足夠知識的公民。在參與公共討論,和對公共事務的配合中,需要我們的公民有一定的知識。比如擁有足夠的政治知識,才能在政治問題的討論上給出合理的意見。而擁有相關的防疫知識,則能幫助大家配合防疫工作。
  • 青島海洋科普軍事主題研學
    三:研學課程亮點集科普教育、科技培訓、素質提升等多種形態於一體,涵蓋海洋科普與軍事科普;情景式、體驗式、趣味式的研學課程,培養實踐能力。11:30—12:30 午餐休息;13:30—15:00 百年名校—中國海洋大學:2H海納百川,取則行遠!是否很期待未來的大學生活?科普大課堂,海洋動物系列課堂通過講解海洋生物中的動物組成而了解整個海洋生態的狀態,了解不同的海洋生物在海洋中扮演怎樣的角色,從而明白為什麼我們要保護海洋生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