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心寫好科普這篇「大」文章

2021-01-07 求是網

  當中國科技正經歷從「跟蹤模仿」到「原始創新」的嬗變之時,最突出的問題是什麼?

  是體制機制改革,更是科學精神與文化的塑造。

  創新驅動發展,就是要讓創新在全社會蔚然成風,同時也意味著要以全球視野、新時代的特徵,對科學精神與方法進行準確理解與重新詮釋。

  唯有一流的科普工作,才會形成一流的科技軟實力,才能真正建立起宏大的高素質創新大軍,進而使中國成為世界科技強國。

  習近平總書記為此強調,科技創新、科學普及是實現創新發展的兩翼,好比鳥之雙翼、車之雙輪,不可或缺、不可偏廢。

  十八大以來,黨和政府對科普工作堅持不懈,我國科普工作兼程並進,社會科普熱情持續高漲,公民科學素質穩步提升,科普這門從「科學民工」向「科學大師」轉變的必修課,已然滲透到每個人的思維裡,讓更多的民眾體味到科學的樂趣,觸摸到科普的溫度。

  創作蓬勃 平臺崛起

  迎來科學「大爆炸」

  去年9月9日,習近平來到北京市八一中學,走進科普實驗室,同正在研製科普小衛星的老師和學生們交流,叮囑同學們小衛星發射時要記得告訴他。衛星發射前,科普小衛星研製團隊的學生們給總書記寫信,報告了小衛星即將發射的消息。八一學校學生設計研製的小衛星是我國首顆中學生科普小衛星,去年12月28日在太原衛星發射基地發射升空、準確入軌,發回信標信號。習近平隨即給該校科普小衛星研製團隊的學生回信。他在信中勉勵同學們保持對知識的渴望,保持對探索的興趣,培育科學精神,帶動更多青少年講科學、愛科學、學科學、用科學,努力成長為祖國的棟梁之材。

  這顆小衛星如同啟明星般發揮著領航作用,不斷激發大眾科學探索的熱情。

  剛剛過去的「十一」黃金周期間,北京展覽館的參觀人流絡繹不絕。「砥礪奮進的五年」展覽正在進行,通過圖片、文字、視頻、實物、模型、互動體驗等多種形式,展示了黨的十八大以來國家在各個領域取得的輝煌成就。

  科技是展覽的核心要素之一。港珠澳大橋模型、「復興號」動車組列車模型、「神威」超級計算機、「蛟龍號」……豐富多彩的展品和互動體驗項目,真實再現了我國科技領域的最新成果。無論是八旬老者還是少年學生,都表現了濃厚興趣,仔細觀摩,聆聽講解,感慨著中國科技之強大。

  神州大地上,科學正流行。近五年,線上有一大批科普內容創作者和平臺崛起,其中有「科普國家隊」的諸多成員,包括「科學大院」「中科院物理所」「科普中國」等,也有果殼網、36氪等科技類媒體,以及廣受歡迎的「博物君」「畢導」等個人科普「大V」。得益於移動網際網路和智能終端的發展,信息快速傳播,在各個科學大事件上,公眾都能得到來自權威專業人士的第一時間解讀。

  線上科普熱鬧紛呈,線下科普活動同樣如火如荼。TED式的主題演講、博物館、動物園、展覽館、科普旅遊……孩子喜歡,家長支持,潛移默化中大人小孩都以科學的視角重新看待這個世界。

  每年5月下旬舉辦的中科院公眾開放日已經走過13個年頭,一到此時百餘院所開門迎客,以科學之名履行著春天裡不變的約定。今年公眾科學日的主題為「探索塑造未來」,全面展示了中科院近年來尤其是「率先行動」計劃實施以來,在「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國家重大需求,面向國民經濟主戰場」方面做出的重大科技創新成果。在中科院物理所品嘗分子料理、在自動化所看機器人、在國家天文臺望星星,「周末約中科院」已成為新流行。

  形式豐富 渠道多元

  形成科學「大傳播」

  時針指向零點,河北廊坊大廠影視小鎮的錄影棚依然燈火通明。由中央電視臺和中國科學院聯手打造的科學綜藝節目《機智過人》正在緊張錄製。嘉賓席上的姚期智院士不見絲毫疲態,依然興致勃勃地參與、討論、點評著臺上的項目。這也是他的首次「觸電」。

  儘管已是七旬高齡,且工作異常繁忙,姚期智依然願意儘可能投入更多時間和精力參與節目的製作,希望通過媒體讓大眾了解真正的科學和科學家。

  小螢屏掀起「科學熱」。在真人秀「霸屏」幾年之後,文化和科學綜藝節目成為新寵。科學共同體與電視工作者聯姻,將科學的趣味性發揮到極致,以大眾喜聞樂見的方式做科普。一批優秀的科學綜藝節目應運而生,包括《加油!向未來》《機智過人》《我是未來》等,極大激發大眾對於科技的好奇和想像。

  得益於科技發展,如今的科學傳播和普及有了更多的方式,每一種都展現出了獨特的魅力和效果。

  傳統紙媒依然是主流幹將。通過媒體轉型,一大批傳統科技類媒體在孜孜不倦地生產優質內容,跟蹤熱點,擊碎謠言,服務生活,引領思考。

  線上科普吸睛無數。快節奏的生活時代裡,地鐵上、等待時的碎片化閱讀成為很多人主要的信息接收渠道。為了適應碎片化閱讀的需求,科普工作者們可謂使出了「洪荒之力」,其成效顯著。「博物君」張辰亮、營養師顧中一等一大批科學「網紅」備受歡迎,大大拉近了普通人和科學之間的距離。

  優秀科幻作品持續引發熱潮。劉慈欣的《三體》等先後摘得雨果獎,引領了國內新一波的科幻熱潮。科幻電影的魅力更是讓人著迷,從《星際穿越》到《火星救援》,每每都能引爆一波科普熱點。潛移默化之間,越來越多的人開始對生命和宇宙感到好奇。

  數據顯示,2012年,我國共出版科普圖書7521種,這一數據在2015年達到16600種,三年時間實現了翻倍增長。同時,我國也在適應新興媒體的傳播形式,利用網際網路和現代信息技術開展科普工作。根據中國科協的最新統計,截至2017年2月6日,僅「科普中國」一個網站已累計生產優質內容近12TB,累計瀏覽量和傳播量約77億人次,其中移動端約57億人次,約佔74%。截至2017年7月底,已有近700個全國學會、省區市科協入駐被稱為「科貓」的中國科技工作者之家網絡平臺,全國的科學愛好者們都可以在這個平臺上觀看世界機器人大會等科技會議的直播,並進行交流。目前,中國科協還在建設基於科普信息服務落地應用的科普中國e站,全國已建設科普中國e站12226個。

  投身科普 不忘初心

  擔當科學「大使命」

  「地球多少歲?」「地球為什麼會有磁場?」「月球有磁場嗎?」

  今年4月22日,在山東濟南市歷城二中,中國科學院老科學家科普演講團團長白武明以這幾個問題開始了當天的演講。從地球結構到大陸漂移,他深入淺出地講解深奧的地球物理知識,展示了科學的無窮魅力和無限可能。同學們積極提問並報以熱烈掌聲,同時極大地激發了參與科學探索的熱情和積極性,這場報告的評價是「風趣幽默、生動形象、跌宕起伏、精彩紛呈」。

  今年是中科院老科學家科普演講團成立運行20周年。20年來,老科學家的足跡遍及全國,累計授課超過兩萬場,800萬公眾直接受益。

  已是高齡為何仍要不遺餘力做科普?「微積分爺爺」林群的回答簡短而有力:「科學普及是科學家的責任。」

  這也正在成為全體科學家的認知。不僅是老科學家積極投身科普,更有越來越多的一線科研骨幹、青年科學家投身科普,傳播科學知識、提高全民科學素質,已經成為整個科學共同體無須多言的默契與擔當。

  「傳播科學知識,倡導科學方法,弘揚科學精神,建設科學文化,是全社會特別是科技界的歷史使命。」這是中國科學院院長白春禮對科學普及工作的一段闡述。他同時指出:「科技工作者是科學技術知識的主要創造者,義不容辭地肩負著科學普及的使命與責任。」

  作為國家戰略科技力量,中科院擁有豐富的科技資源,並且始終把科學普及當成重要使命,使其成為實施「率先行動」計劃的重要舉措。

  2016年國務院辦公廳印發《全民科學素質行動計劃綱要實施方案(2016-2020年)》,提出到2020年我國公民具備科學素質的比例由2015年的6.20%提升到10%以上。

  2017年6月15日,我國首部《國家科普能力發展報告》發布,研究顯示,我國科普能力逐年遞增,效果明顯,10年年均增速為8.3%。

  日漸壯大的科普隊伍、一步一個腳印的紮實建設和堅實的政策支持讓人充滿信心。「十二五」期間,僅全國科普日累計舉辦重點科普活動就達2.6萬餘場,參與公眾近6億人次。同時,隨著科技活動周、文化科技衛生「三下鄉」、世界地球日、世界環境日等系列活動的開展,中國老百姓對科學的了解越來越深,興趣愈發濃厚。

  據中國科普統計數據顯示,2016年我國共有科普人員205.38萬人,科普場館1258個,向公眾開放科普活動的科研機構和大學達到7241個,科普專項經費共計63.59億元,全國人均科普專項經費4.63元。

  展望未來,我們相信,通過科技創新與科學普及的協同機制,中國必將成為崇尚創新、引領發展的國度;而不斷提升的公民科學素質,將為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建設世界科技強國和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提供堅實基礎和強大動力。

相關焦點

  • 如何寫好科普類的文章?
    一、什麼是科普文章科普文章是面向大眾的,用通俗易懂的語言解釋專業現象和問題,把已有的科學知識、科學方法,通過文字的方式表達出來,而使之為讀者所能理解的文章。許多人認為一般人寫不出科普,實際上,許許多多的人不僅能寫,而且能寫出非常好的科普文章。科普文章是人們了解科學的一個重要手段,其表現形式也是多種多樣的。二、科普文章怎麼寫首先,定好主題很重要,你選的主題是你感興趣的,這也決定了這篇文章的受眾面。想要原創,選擇那些沒人寫過的。
  • 這篇科普文章 萬隻甲蟲「寫」的
    七十五年前,這幅用昆蟲製成的《總理遺訓》在首屆西湖博覽會展出。沈先生自豪地說,想當年昆蟲都在西博會上亮相,這從一個側面說明了當年西博會的豐富多彩。  沈先生珍藏的是一本1933年12月出版的《科學畫報》,主辦單位為中國科學社。據了解,《科學畫報》創刊於1933年8月,是我國歷史最悠久的一本綜合性科普期刊。
  • 中華恐龍園深耕恐龍文化 用心做好科普大文章
    近年來,恐龍園文化旅遊集團股份有限公司堅持不懈地以「恐龍文化」為核心,積極創新科普活動、健全活動體系、強化人才隊伍、實現行業聯動,小恐龍已做出科普大文章。項目打造了集探險、遊學、探索的「遊中有學」、「學中有遊」沉浸式科普學習體驗,瞬間成為中外遊客點讚打卡的「網紅」項目。  從無到有,持續強化科普課程體系建設  延展科普氛圍,強化研學品牌。
  • 科普時代來了!醫生寫科普文章可參評高級職稱
    其實,一個優秀的醫生,應該是看得好病,開得好刀,做得好科研,寫得好科普。科研的目的就是為了推廣和應用,一項無法推廣應用的科研,註定不是一項好的科研。同時,如果不能用通俗語言解釋的科研,也不會是一項好的科研。三、優秀的科普作品不一定需要太多時間:大家或許會說,醫生每天太忙了,哪裡有時間寫科普?
  • 也許一天寫兩篇文章,會比較好些?
    01昨天沒有更文——沒文章可更。本來我是打算寫一篇的。有讀者鼓勵我日更,我也想著如果能日更,倒也是挺不錯的。但是,起床遲了,因為頭天晚上去書店看書了,回來很遲。有機會再專門寫篇文章吧。話說這二三十道菜中,有道菜特別引起我的注意——糯米飯甜湯。一個大大的湯碗,湯水中間扣了一碗米飯,米飯糯而不膩,甜而不齁,米飯中間夾有紅棗,有股清香。高二表哥——某鄉鎮書記,正跟高二、寶伯幾個,聊著很爺兒們的話題。
  • 別再說寫小說找不到素材了,這篇文章告訴你
    首先來說,對於小說寫作者來講,與其說找靈感,不如說是找素材,因為只有有了好的素材,我們才知道我們到底要表達什麼,也才能有寫作的方向。那麼如何搜集素材呢?再舉個例子,去年下半年,我得知我的一個遠房表哥,因為受不了壓力而跳樓自殺了,壓力大來源除了工作之外,還有一個不知滿足的老婆。當我得知這件事的時候,我真的很驚訝,那個表格,我在多年前見過一次,很帥氣的一個小夥子,雖然是東北人,但卻沒有東北人的咋咋唬唬,經常十分安靜的坐著,屬於那種有委屈往肚子裡咽的好人型。
  • 【科普】電動車為什麼著火?看完這篇文章你就知道了!
    【科普
  • 關於蜂蜜科普類文章,秦嶺一白本期寫點不在線的吧!
    首先說句心裡話,蜂蜜內容真是感覺寫無可寫了。科普文章30多篇,看完也難以鑑別。行業現狀20多篇,看完也無能為力。山裡故事20多篇,看完也感受甚微。...面對龐大複雜的身外之事,這是個挺高效的方法,至少秦嶺一白是樣認為的。多看些蜂蜜科普文章的知識點,再將這些基本問題甩給賣家。有些老朋友試過後樂此不疲,沒事就去吊打那些坑蒙拐騙的無良商家。在一次次被對方拉黑後,居然還有種戳穿騙局的快感。但是這對一個行業來說,真算是令人苦笑的冷笑話。
  • 用心用情用功 乳山市寫好「鄉村振興」大文章
    如今村規民約上該幹什麼不該幹什麼,寫得一清二楚,俺主動拆除違建,不能因此拖了整村的後腿。」村民李晶自我「揭短」。「村規」明確了程序和規則,「民約」引導約束了村民的行為習慣,這也讓山東頭村在環境衛生整治、違建治理攻堅道路上凝聚起力量。
  • 這篇文章給你科普!
    一般是針對一篇剛發表的論文,由雜誌邀請該領域的權威寫一篇短文作為透視,介紹該論文的原創性以及如何改變了對相關問題的認識。這類文章與下面介紹的共同關注類似。 透視文章的內容也可以是對某個領域的基本概念或流行觀點的學術評論。
  • 從我的第一篇SCI論文發表經歷看如何寫好SCI學術文章
    我的文章發表很曲折,但結果還算好,最後發表一個影響因子2.05的期刊上,在航空航天類中算是很高的期刊了。研究生一年級邊上課邊科研,學期結束時基本已經把研究內容做完,也得出了一個比較好的結論,導師評價「世界前沿」。
  • 應急科普丨電動車為什麼著火?看完這篇文章你就知道了!
    應急科普丨電動車為什麼著火?看完這篇文章你就知道了!地址:汾陽市永和西大街9號E-mail:fysxwb@163.com電話:0358-7333277喜歡此內容的人還喜歡原標題:《應急科普丨電動車為什麼著火?看完這篇文章你就知道了!》
  • 這篇充滿了觀測事實的文章為什麼不科學?
    科學論文或者是嚴肅科普文章,通常會提供很多事實作為佐證。然而,並不是以事實作證的文章都是科學的,老郭今天就看到了這樣一篇文章《》。這種文章特別有欺騙性,很容易蒙蔽沒有科學思維的讀者。下面我們就一起來看看這篇文章究竟錯在哪裡?
  • 技能技巧 | 成就大醫生,用產品運營思維做醫療健康類文章科普
    要成就大醫生,通過自媒體平臺輸出醫療健康內容是投資回報最大的方式。我從來相信醫生的專業,也從不否認醫生的文字輸出能力,但自媒體科普醫療健康內容不同於醫生以往傳統的文字寫作,需要顛覆固有認知,用產品運營思維才能做好醫療健康類文字科普。文字載體的變化,閱讀習慣也發生改變。
  • 任務分解:如何快速寫好一篇2000字的文章?
    之前一個朋友和我說,要寫一篇2000字的文章,他覺得好有壓力,一個星期過去了,一個字也沒寫,總想著往後拖延,但是這件事又不能不做,一直掛在心裡,每天都焦慮。我說,我們可以嘗試著把這個大任務進行分解,你就會發現其實很好完成。
  • <泡沫>中隱藏的科學密碼》文章獲得了第五屆「湖南省優秀科普...
    中南大學的徐海老師刊登 在《知識就是力量》雜誌上的 《中隱藏的科學密碼》文章 獲得了第五屆「湖南省優秀科普作品獎」一等獎!
  • 用運營思維,做醫療健康類文章科普
    要成就大醫生,通過自媒體平臺輸出醫療健康內容是投資回報最大的方式。我從來相信醫生的專業,也從不否認醫生的文字輸出能力,但自媒體科普醫療健康內容不同於醫生以往傳統的文字寫作,需要顛覆固有認知,用產品運營思維才能做好醫療健康類文字科普。文字載體的變化,閱讀習慣也發生改變。
  • 醫生寫科普文章可參評高級職稱,靠譜!| 新京報快評
    最令人耳目一新的是,會議提出,在全省率先把撰寫科普文章納入衛生系列高級專業技術職務任職資格評審條件。從單純重視論文,到論文科普並重,山西衛計委的職稱評審導向值得期待。▲會議通稿原文。圖片來自山西省衛生和計劃生育委員會官網截圖習近平總書記曾經說過:科學研究和科學普及好比鳥之雙翼、車之雙輪,不可或缺、不可偏廢。這是對科普作用的精準概括。
  • 山西省衛計委:醫生寫科普文章可參評高級職稱
    其中引起熱議的是:為鼓勵更多的醫療專業人員投入到健康教育及科學普及工作中,山西省衛生和計劃生育委員會在全國率先把撰寫科普文章納入了2017年度全省衛生系列高級專業技術職務任職資格評審條件。從單純重視SCI論文,到凸顯科普的重要性日益顯現,高級職稱評審的導向讓醫務人員覺得新鮮。
  • 【地評線】絲路話語:寫好脫貧摘帽後「銜接轉換」的下半篇文章
    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飽含「腳下沾有多少泥土,心中就沉澱多少真情」的人民情懷,站在統攬「兩個大局」的戰略高度,一手應對新冠肺炎疫情這個高難度「加試題」,一手堅持脫貧攻堅目標不動搖、標準不降低、時間不延遲,正在兌現黨的莊嚴承諾,「不少一地、不落一人」地同全國人民一道進入全面小康社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