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中國科技正經歷從「跟蹤模仿」到「原始創新」的嬗變之時,最突出的問題是什麼?
是體制機制改革,更是科學精神與文化的塑造。
創新驅動發展,就是要讓創新在全社會蔚然成風,同時也意味著要以全球視野、新時代的特徵,對科學精神與方法進行準確理解與重新詮釋。
唯有一流的科普工作,才會形成一流的科技軟實力,才能真正建立起宏大的高素質創新大軍,進而使中國成為世界科技強國。
習近平總書記為此強調,科技創新、科學普及是實現創新發展的兩翼,好比鳥之雙翼、車之雙輪,不可或缺、不可偏廢。
十八大以來,黨和政府對科普工作堅持不懈,我國科普工作兼程並進,社會科普熱情持續高漲,公民科學素質穩步提升,科普這門從「科學民工」向「科學大師」轉變的必修課,已然滲透到每個人的思維裡,讓更多的民眾體味到科學的樂趣,觸摸到科普的溫度。
創作蓬勃 平臺崛起
迎來科學「大爆炸」
去年9月9日,習近平來到北京市八一中學,走進科普實驗室,同正在研製科普小衛星的老師和學生們交流,叮囑同學們小衛星發射時要記得告訴他。衛星發射前,科普小衛星研製團隊的學生們給總書記寫信,報告了小衛星即將發射的消息。八一學校學生設計研製的小衛星是我國首顆中學生科普小衛星,去年12月28日在太原衛星發射基地發射升空、準確入軌,發回信標信號。習近平隨即給該校科普小衛星研製團隊的學生回信。他在信中勉勵同學們保持對知識的渴望,保持對探索的興趣,培育科學精神,帶動更多青少年講科學、愛科學、學科學、用科學,努力成長為祖國的棟梁之材。
這顆小衛星如同啟明星般發揮著領航作用,不斷激發大眾科學探索的熱情。
剛剛過去的「十一」黃金周期間,北京展覽館的參觀人流絡繹不絕。「砥礪奮進的五年」展覽正在進行,通過圖片、文字、視頻、實物、模型、互動體驗等多種形式,展示了黨的十八大以來國家在各個領域取得的輝煌成就。
科技是展覽的核心要素之一。港珠澳大橋模型、「復興號」動車組列車模型、「神威」超級計算機、「蛟龍號」……豐富多彩的展品和互動體驗項目,真實再現了我國科技領域的最新成果。無論是八旬老者還是少年學生,都表現了濃厚興趣,仔細觀摩,聆聽講解,感慨著中國科技之強大。
神州大地上,科學正流行。近五年,線上有一大批科普內容創作者和平臺崛起,其中有「科普國家隊」的諸多成員,包括「科學大院」「中科院物理所」「科普中國」等,也有果殼網、36氪等科技類媒體,以及廣受歡迎的「博物君」「畢導」等個人科普「大V」。得益於移動網際網路和智能終端的發展,信息快速傳播,在各個科學大事件上,公眾都能得到來自權威專業人士的第一時間解讀。
線上科普熱鬧紛呈,線下科普活動同樣如火如荼。TED式的主題演講、博物館、動物園、展覽館、科普旅遊……孩子喜歡,家長支持,潛移默化中大人小孩都以科學的視角重新看待這個世界。
每年5月下旬舉辦的中科院公眾開放日已經走過13個年頭,一到此時百餘院所開門迎客,以科學之名履行著春天裡不變的約定。今年公眾科學日的主題為「探索塑造未來」,全面展示了中科院近年來尤其是「率先行動」計劃實施以來,在「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國家重大需求,面向國民經濟主戰場」方面做出的重大科技創新成果。在中科院物理所品嘗分子料理、在自動化所看機器人、在國家天文臺望星星,「周末約中科院」已成為新流行。
形式豐富 渠道多元
形成科學「大傳播」
時針指向零點,河北廊坊大廠影視小鎮的錄影棚依然燈火通明。由中央電視臺和中國科學院聯手打造的科學綜藝節目《機智過人》正在緊張錄製。嘉賓席上的姚期智院士不見絲毫疲態,依然興致勃勃地參與、討論、點評著臺上的項目。這也是他的首次「觸電」。
儘管已是七旬高齡,且工作異常繁忙,姚期智依然願意儘可能投入更多時間和精力參與節目的製作,希望通過媒體讓大眾了解真正的科學和科學家。
小螢屏掀起「科學熱」。在真人秀「霸屏」幾年之後,文化和科學綜藝節目成為新寵。科學共同體與電視工作者聯姻,將科學的趣味性發揮到極致,以大眾喜聞樂見的方式做科普。一批優秀的科學綜藝節目應運而生,包括《加油!向未來》《機智過人》《我是未來》等,極大激發大眾對於科技的好奇和想像。
得益於科技發展,如今的科學傳播和普及有了更多的方式,每一種都展現出了獨特的魅力和效果。
傳統紙媒依然是主流幹將。通過媒體轉型,一大批傳統科技類媒體在孜孜不倦地生產優質內容,跟蹤熱點,擊碎謠言,服務生活,引領思考。
線上科普吸睛無數。快節奏的生活時代裡,地鐵上、等待時的碎片化閱讀成為很多人主要的信息接收渠道。為了適應碎片化閱讀的需求,科普工作者們可謂使出了「洪荒之力」,其成效顯著。「博物君」張辰亮、營養師顧中一等一大批科學「網紅」備受歡迎,大大拉近了普通人和科學之間的距離。
優秀科幻作品持續引發熱潮。劉慈欣的《三體》等先後摘得雨果獎,引領了國內新一波的科幻熱潮。科幻電影的魅力更是讓人著迷,從《星際穿越》到《火星救援》,每每都能引爆一波科普熱點。潛移默化之間,越來越多的人開始對生命和宇宙感到好奇。
數據顯示,2012年,我國共出版科普圖書7521種,這一數據在2015年達到16600種,三年時間實現了翻倍增長。同時,我國也在適應新興媒體的傳播形式,利用網際網路和現代信息技術開展科普工作。根據中國科協的最新統計,截至2017年2月6日,僅「科普中國」一個網站已累計生產優質內容近12TB,累計瀏覽量和傳播量約77億人次,其中移動端約57億人次,約佔74%。截至2017年7月底,已有近700個全國學會、省區市科協入駐被稱為「科貓」的中國科技工作者之家網絡平臺,全國的科學愛好者們都可以在這個平臺上觀看世界機器人大會等科技會議的直播,並進行交流。目前,中國科協還在建設基於科普信息服務落地應用的科普中國e站,全國已建設科普中國e站12226個。
投身科普 不忘初心
擔當科學「大使命」
「地球多少歲?」「地球為什麼會有磁場?」「月球有磁場嗎?」
今年4月22日,在山東濟南市歷城二中,中國科學院老科學家科普演講團團長白武明以這幾個問題開始了當天的演講。從地球結構到大陸漂移,他深入淺出地講解深奧的地球物理知識,展示了科學的無窮魅力和無限可能。同學們積極提問並報以熱烈掌聲,同時極大地激發了參與科學探索的熱情和積極性,這場報告的評價是「風趣幽默、生動形象、跌宕起伏、精彩紛呈」。
今年是中科院老科學家科普演講團成立運行20周年。20年來,老科學家的足跡遍及全國,累計授課超過兩萬場,800萬公眾直接受益。
已是高齡為何仍要不遺餘力做科普?「微積分爺爺」林群的回答簡短而有力:「科學普及是科學家的責任。」
這也正在成為全體科學家的認知。不僅是老科學家積極投身科普,更有越來越多的一線科研骨幹、青年科學家投身科普,傳播科學知識、提高全民科學素質,已經成為整個科學共同體無須多言的默契與擔當。
「傳播科學知識,倡導科學方法,弘揚科學精神,建設科學文化,是全社會特別是科技界的歷史使命。」這是中國科學院院長白春禮對科學普及工作的一段闡述。他同時指出:「科技工作者是科學技術知識的主要創造者,義不容辭地肩負著科學普及的使命與責任。」
作為國家戰略科技力量,中科院擁有豐富的科技資源,並且始終把科學普及當成重要使命,使其成為實施「率先行動」計劃的重要舉措。
2016年國務院辦公廳印發《全民科學素質行動計劃綱要實施方案(2016-2020年)》,提出到2020年我國公民具備科學素質的比例由2015年的6.20%提升到10%以上。
2017年6月15日,我國首部《國家科普能力發展報告》發布,研究顯示,我國科普能力逐年遞增,效果明顯,10年年均增速為8.3%。
日漸壯大的科普隊伍、一步一個腳印的紮實建設和堅實的政策支持讓人充滿信心。「十二五」期間,僅全國科普日累計舉辦重點科普活動就達2.6萬餘場,參與公眾近6億人次。同時,隨著科技活動周、文化科技衛生「三下鄉」、世界地球日、世界環境日等系列活動的開展,中國老百姓對科學的了解越來越深,興趣愈發濃厚。
據中國科普統計數據顯示,2016年我國共有科普人員205.38萬人,科普場館1258個,向公眾開放科普活動的科研機構和大學達到7241個,科普專項經費共計63.59億元,全國人均科普專項經費4.63元。
展望未來,我們相信,通過科技創新與科學普及的協同機制,中國必將成為崇尚創新、引領發展的國度;而不斷提升的公民科學素質,將為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建設世界科技強國和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提供堅實基礎和強大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