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舟子:希望更多人做科普

2020-12-05 中國新聞網

  在頒獎典禮上,饒毅做了專題報告。在報告中饒毅指出,目前的中國媒體在科學報導中,普遍存在著科學知識缺乏的問題,值得重視。

  而此前,正在和方舟子進行網上大戰的崔永元也對「科學精神獎」的辦法發表了看法,崔永元在博客上表示,「饒毅……不知道腦子裡進多少蒼蠅才會說出這麼沒良心的話」,隨後在另外一篇微博中又追問:「饒毅拿這個獎有良心不?」

  對此,饒毅回答說:「新語絲髮的獎,我捐給了北大生科院貧困學生,如果崔永元先生願意發獎,我也可以一樣轉捐給貧困學生。」

  記者不能越位

  如果要不進口美國的產品,我們就得自己做好。我們很多人用外國手機、用外國的電腦,正是因為我們做得不好。任何新技術是一樣的道理。而且,如果你一定要發言,你要先搞懂了再談。

  北京晨報:您曾經批評過崔永元,理由如何?

  饒毅:我認為,不進口外國的產品,我們就得自己做得更好。我們很多人用外國手機、用外國的電腦,正是因為我們做得還不好。任何新技術是一樣的道理。而且,如果你一定要發言,你要先搞懂了再談。方舟子有時候很固執,但這個事情他是懂的,他是生物學的博士,崔永元沒有學過生物學,不能只靠雄辯,而首先要確切地了解事情本身,否則就越位了。

  北京晨報:這一次獲得「科學精神獎」,崔永元在微博上發問「饒毅拿這個獎有良心不」,您怎麼看?

  饒毅:新語絲髮的獎,正如我在發獎儀式上說的,會捐給北大生科院貧困學生,我們有個基金,由學校基金會管理,主要用於貧困學生萬一生大病的時候用,以前出現過這樣的情況,所以當時成立了這個基金。如果崔永元先生願意發獎,我也可以一樣轉捐給貧困學生。

  媒體需要科學素養

  今天的中文媒體有很多理科出身的記者,媒體負責人應該請他們作為報導的主要隊伍。即使不是理科出身的記者,如果要報導重要的科學相關的內容,也應該學習和理解科學。在有自由報導可能的領域,如果媒體不做到有質量,恐怕辜負了社會的期待。

  北京晨報:你在頒獎典禮上做了專題報告,不擔心這些話題相對敏感嗎?

  饒毅:實際上,任何科學都允許爭論,而且科學界內部對科學進展都是先有批評,然後才有進展。科學界特別是植物分子生物學界,自身有嚴格的標準,遠高於媒體和一般人的議論。在這樣的情況下,植物分子生物學界對具體技術有普遍的共識,而不是有很多爭論。中文媒體常常不嚴謹地說科學爭議的問題,這是不懂科學規律、誤導民眾。舉一個簡單的例子,對HIV(愛滋病毒)是否導致愛滋病,在1980年代有位加州大學伯克利校區的病毒學教授認為HIV不是愛滋病的病因,但其實病毒學界有普遍共識,不能因為極少數科學家的不同觀點而說成好像有很大爭論,有個非洲國家的領導就按HIV非愛滋病因制定政策,被科學界強烈譴責,因為這樣不負責任,違反科學,可能會損害人民健康。

  北京晨報:那麼您認為應該如何改變這種狀況?

  饒毅:媒體在每次相關報導前應該做基本的了解,很多信息在wiki或中文維基就可以獲得,很多問題早已有答案。不能因為對中國和華人世界科學水準缺乏信任,就把科學內容很強的科學問題推成一個焦點。今天的中文媒體有很多理科出身的記者,媒體負責人應該請他們作為報導的主要隊伍。即使不是理科出身的記者,如果要報導重要的科學相關的內容,也應該學習和理解科學。在有自由報導可能的領域,如果媒體不做到高質量,恐怕辜負了社會的期待。

  -深度對話

  變的是中國,不是我

  科學研究之外,饒毅也在諸多領域中為眾人所知,比如科普、科研體制的批評和改革等。在新語絲科學精神獎頒獎禮上,獲獎者饒毅表示「近年來,中國科學界的批評環境正在逐漸變化。」

  北京晨報:饒毅教授向來以敢直言聞名,但有說法稱饒教授在回國前更敢說,而回國後下手有了分寸。能不能告訴我們是什麼原因?

  饒毅:事實上沒有這個變化,而且有時候可能更嚴厲。真正有變化的是中國。比如2004年,在《自然》增刊,我和魯白、鄒承魯寫過批評科技體制的文章,結果該刊在國內未能發行,而回國工作幾年後的2010年,施一公和我在《科學》寫了英文社論,仍然是批評,該文出來後,科技部檢討了自身的問題。可見,有變化的是中國,而不是我。

  北京晨報:您在這麼緊張的科研時間中,為什麼捨得花費精力做科普呢?

  饒毅:一方面我工作的方式跟其他人不一樣。我們是實驗科學,我做研究生和博士後期間自己都得做實驗。我從32歲做助理教授有了自己實驗室以後,自己做實驗的時間越來越少,原因之一是我自己做實驗的能力較差,一般學生比我做得好,我做得越多反而進展越慢,所以我只參與實驗設計、討論和理解結果、修改文章。時間有了富裕,就想找些事情做。那時候,我覺得科學很好玩、值得分享,最早是給同學和朋友的父母講,告訴他們其孩子都做了什麼事情,慢慢地我覺得只給一兩個人講不如寫出來給更多的讀者,也許影響其他人的科學興趣。

  北京晨報:不少人習慣性將施一公先生和饒毅先生作對比,認為這兩個人看上去肩膀一般齊,但在動態中,饒毅教授更全面一些,或者更好一些,至少一部分人這樣認為。但是施一公先生最近又獲得了某一個獎項。遇到這樣事情的時候,您的心裡有沒有一絲哪怕是一絲不快、一絲不悅、一絲想不開?

  饒毅:我很喜歡有不同特點的朋友。而且我明確知道其他朋友哪些方面比我強,還不是強一點。施一公數學比我好很多,記憶力比我好,他走在街上後對所有車牌號碼都能過目不忘。他不僅有很突出的個人特長,他還是中國有史以來做得最好的結構生物學家。他有很多優點,朋友得到東西我只會高興,不會不高興。

  實際上問題的提出本身可能反映了一個重要的中國文化習俗。中國文化中,越近的人競爭越強,人們很容易相互嫉妒,所以中國社會凝聚力很弱,西方的習慣是越近的人會越覺得可以是朋友。我們這種近距離妒忌造成的結果是內部關係很差,對外卻很弱。這是中國社會長期的歷史性問題,為了中國進步和發展,需要徹底改變這種文化。

  -深度對話

  方舟子:

  希望更多人做科普

  新語絲科學精神獎已經舉辦了兩屆,兩次都頒給長期以來從事科學普及、反對偽科學等工作的學者,對此,方舟子說:「當初設立這個獎項的初衷,就是想通過這個獎,鼓勵更多的人從事科普工作。」

  北京晨報:設立這個獎的目的是什麼?

  方舟子:科學精神獎是為了獎勵那些幫助公眾理解科學、了解科學常識,弘揚科學精神的人。

  北京晨報:對於評選的對象有什麼要求呢?

  方舟子:評選的對象包括各界人士,不僅僅局限於科學界,實際上,媒體、科學家、科普工作者等等諸多方面的人都在評選範圍中,沒有什麼具體的標準。比如去年頒給何祚庥,就是因為他長期以來在反對偽科學、揭露邪教、假氣功等等方面做出的大量工作和貢獻。今年選擇饒毅,則是因為他在反對學術腐敗、促進科研體制改革、普及現代生物學知識上的貢獻。

  北京晨報:獎項評選的機制是什麼樣的呢?

  方舟子:每年年底的時候,我們都會在新語絲網站上發布一個公告,讓大家推舉科學精神獎的候選人,最後的評選則主要是由新語絲的編委共同討論、投票,由此產生結果。每年只評選一位獲獎者。

  北京晨報:當前國內關於科普的獎項情況如何?

  方舟子:民間的科普獎似乎沒有,官方的有不少,這些年來,也一直有科普獎將我列入候選人,並且問我是否會去領獎,我都拒絕了,原因在於,我覺得其中有些被提名的人,其實他們做的工作並非是科普,甚至恰恰相反,是在宣傳偽科學的東西,因此,我不願意和他們一起。

  北京晨報:那麼,新語絲的這個科學精神獎想要達到一個什麼樣的目的呢?

  方舟子:首先是想通過這樣一個獎,鼓勵各界人士從事科普工作。今天我們的科普工作還遠遠不夠,並且其中也有不少以科普為名卻宣揚偽科學的東西,因此,科普工作仍舊是任重道遠。其次,每年的頒獎典禮其實也是一次科普活動,因為每次頒獎,我們都會請獲獎者做一個報告,這個報告並非學術報告,而是針對普通人的一次科學講座。

  本版撰文 晨報記者 周懷宗

相關焦點

  • 方舟子:我的本職是科普 打假僅是業餘愛好
    科學顧問團圖片由主辦方提供中新網北京7月22日電 (劉歡)互動百科近日宣布聘請方舟子作為首席科學顧問後,引發了一些網友的質疑對此,方舟子21日在互動百科用戶大會及「科學顧問團」啟動儀式上回應稱:「我認為自己有資格擔任首席科學顧問一職,我的本職是科普,打假僅是業餘愛好。」21日,2012年互動百科用戶大會在北京召開,並舉行了「科學顧問團」啟動儀式。科普作家方舟子、資深媒體人袁越、清華大學教授趙南元、科普網站科學公園創始人吳興川等知名專家學者正式接受聘任。
  • 在打假做科普方面方舟子當然貢獻不少,但睚眥必報的他後期走偏了
    我在十年前就知道方舟子這人,陸陸續續也看了近百篇方的文章,方在幾個平臺的言論也看過些,儘可能客觀的講,方打假做科普是有貢獻的,在這兩方面他配得上「鬥士」二字。然而方舟子也有他的性格問題,首先就是睚眥必報,方對某人不滿那這個人就全是錯的。
  • 方舟子的微博舞臺
    少有的幾位能進入前20名的非演藝界人士,則是對應著一些現實熱點的精英人士:如積極參與微博打拐的天使投資人薛蠻子、房地產商任志強、對創業者提供意見和資金幫助的李開復……熱心於方舟子所「代言」的科普和打假的人並不算多,他的「粉絲」只有150多萬。但他的微博有7000多條,其中大部分是原創帖,絕少以@的方式與別人遙相呼應。
  • 方舟子是科學家嗎?如果不是可以進行科普嗎?
    方舟子是科學家嗎?顯然並不是,說他是「科普作者」更加合適,而真正的科學家很少有機會有時間在網絡上進行科普工作,那不是他們研究的方向和重點,即使在網絡上科普,恐怕很多人並不一定能懂!   所以,在網絡上進行科普的基本上不會有真正的科學家,大多數都是科學的愛好者。而進行科普工作也並不需要是科學家,只要在某一科學領悟比較擅長,同時有所鑽研就可以進行科普工作!
  • 方舟子科普文章被疑存在抄襲 連筆誤一併複製
    2007年2月3日,方舟子發表《對「方舟子抄襲穎河」一事再說幾句》:「其實即便我這篇文章完全根據穎河的系列文章寫成,只要不是整段地照抄,也稱不上什麼『抄襲』,因為科普文章和論文的標準是不一樣的。方舟子3:這些是無法在離體實驗中觀察到的。但是,出於人道的考慮,我們也不能就直接拿人來做試驗。因此,下一階段,研究人員需要做動物試驗。穎河3:在離體實驗系統中就無法觀察藥物作用的這些特徵。因此,下一階段研究人員需要採用另一套藥物實驗系統---動物實驗,在動物身上進一步檢驗這幾種化合物的效果。
  • 南方周末:「方舟子是中國樹敵最多的人」
    他說,和方舟子合作打假的《財經》編輯方玄昌,早些時候組織調查過開展「肖氏放射弧」的鄭州神源泌尿外科醫院。6月24日晚,方玄昌被2名不明身份者襲擊,兩次手法相似。時針指向晚上10時,方舟子沒有出現。中間,方舟子打來電話說,警方還要繼續做筆錄,何時結束調查尚不清楚。等待打假英雄的人們漸次散去。次日,彭劍給記者信箱發來一個網址,以印證自己對肖傳國的懷疑。
  • 方舟子的「群體免疫論」,未免有點太冷血了
    今天文章很短,主要就是說一下,我不同意方舟子這篇文章的說法:這篇文章的意思很清楚,就是覺得我們針對疫情做的各種措施太嚴厲了,過度反應了,像英國那樣「採取比較淡定的態度」,才是比較正確的做法。
  • 方舟子,你怎麼還有臉活著!
    四、極力抹黑中國媒體和中國人,完全喪盡人格方舟子對中國抗疫所做的一切努力,特別是中國媒體和中國人的成績,一定要進行攻擊和詆毀,表現出來的醜態用「喪盡人格」一點都不過分,且時常前後矛盾。為了吹捧美國人不戴口罩比中國觀念先進,他稱:排長隊的地方有幾個戴口罩的都是華人,繼承了罩國文化。
  • 方舟子被屏蔽,鳳姐被禁,誰封殺了他們?
    方舟子科普作家的身份,打假鬥士的名聲,其縱橫網絡幾乎無敵手,哪怕中國在國際上最出名的作家「餘華」也甘拜下風:不過,他還是碰上更較真的一個人,你肯定馬上想到了崔永元,對,就是崔永元甚至因為與方舟子的轉基因微博罵戰,崔永元辭去中央電視臺主持工作,自費50萬去美國調查
  • 玄靈批舟子:邏輯惡霸方舟子
    作者:方玄靈看過很多@方舟子的文章和節目,個人認為他是一個極擅長詭辯的人。他靠這種詭辯之才,圈了不少粉,也招來不少的反對者。方舟子素來以「科普」和「打假」出名,如果說,他的科普都是對的,打的都是假的,我們可以支持他。
  • 微博口水仗:方舟子VS 周鴻禕
    方舟子:我注意到司馬南在新浪發微博用的是「360安全瀏覽器」。360瀏覽器已被媒體揭露一點都不安全,會悄悄收集用戶的隱私資料,包括各種上網密碼!像司馬這樣的敏感人物尤其要注意上網安全,尤其對做「流氓軟體」起家的人搞出來的東西要警惕。
  • 方舟子:我就是對真相有潔癖
    2009年,葉菲寫的《做最棒的自己——獲美國總統獎的女孩的經歷》曾經大賣,在接受央視採訪時,葉菲介紹說「美國總統獎」是美國對綜合素質強、工作能力突出的高中畢業生的最高榮譽獎,一般來說一個州可能只有一個人能拿這個獎項。方舟子在接受記者採訪時卻揭底:「她在說謊,根本就是胡吹。」記者:你批評葉菲在說謊,這話有根據嗎?
  • 方舟子:我可能是中國樹敵最多的人(二)
    核心提示:2010年,方舟子可謂是輿論界最耀眼的明星,7月,他揭露唐駿學歷造假事件。同月,他又通過微博揭露「道士」李一的「醫術」騙局。8月底方舟子遭遇肖傳國安排的歹徒襲擊。儘管一次次因為打假遭遇恐嚇甚至危及人身安全,他仍堅持走自己的打假路。
  • 方舟子:我很少讀中文書
    方舟子方舟子:美國密西根州立大學生物化學博士。先後在中央電視臺「面對面」、「人物」等節目和上海電視臺「七分之一」、福建電視臺「新聞啟示錄」等多家電視臺的多檔節目做過專訪。目前擔任《中國青年報》、《經濟觀察報》、《大眾健康》等媒體的專欄作者。有《大象為什麼不長毛》、《方舟子帶你走近科學》等多部著作。
  • 方舟子作品《大象為什麼不長毛》被指剽竊
    其實,這兩方面的觀感是可以同時成立的,因為兩者並不矛盾,這也是另一個例子,表明推進了某項公共事業、為公眾帶來某些好處的人,未必是一個在智慧、品質和能力等方面符合他們所期望水平的人,甚至不必是一個心懷善意的人,他可能很偏狹,缺乏理性與科學精神,也沒有造福公眾的理想,但在客觀上卻導致了某些可欲事態的出現,果若如此,我們何必要求更多呢?
  • 媒體刊文稱方舟子文章涉嫌抄襲 被訴名譽侵權
    報導刊發後,方舟子遂提起名譽權訴訟,他向法院遞交了一份長達7頁、近5000字的起訴書。方舟子稱,《法治周末》採編人員蓄意炮製誹謗貶損他的文章,文中專門收羅曾被他批評、與他有矛盾的人的言論,拋出有人揭發「方舟子抄襲」的陳年舊聞,傳播誹謗、進行炒作,這是「赤裸裸的造謠誹謗」。
  • 「方舟子是中國樹敵最多的人」
    方舟子遇襲擊前的五天,豆瓣網上出現了一個叫「群毆方舟子」的小組,內有網文稱:「如果給你們一個機會接近方舟子3米內……要揍他的來報名。工具自備,皮帶鞭子棍子甩棍都可以,以打到瘀青打到腫為目標。」方舟子遇襲次日,該頁面已被刪除,一如逃無蹤影的兇手。
  • 方舟子質疑某語文課本渲染神秘
    昨天在王府井新華書店,方舟子帶著他的科普著作《方舟子破解世界之謎》與讀者見面。方舟子說,對於那些「看書只看書評,看文章只看標題的人,不適合看這本書。」他寫這本書主要是為了那些對神秘現象保持有好奇心的,而且書也讀得下去的青少年。
  • 方舟子:優卡丹當感冒藥是嚴重錯誤
    近日,方舟子老師在網易微博解讀優卡丹風波,聊聊兒童感冒用藥的相關科普知識。科普作家方舟子表示,小孩服用優卡丹其實是「吃一堆無效的藥反而增加了不良反應的概率」。從科普的角度出發,方老師認為「4歲以下兒童感冒不應該吃任何感冒藥」。近日,方舟子老師在網易微博解讀優卡丹風波,聊聊兒童感冒用藥的相關科普知識。
  • 方舟子冠名的百科類APP上線引關注 - 現代快報多媒體數字報刊平臺
    昨天一款名叫「方舟子百科」的APP上線,引發了眾多網友關注。據了解,這款APP為免費軟體,支持安卓系統。通過這款APP可以瀏覽到方舟子的科普文章,也可以留言與方舟子交流。網友戲稱,「方韓大戰」目前略有降溫,方舟子終於回歸本職、回歸科普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