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網站到博客,再到微博,網絡形式的變化給了方舟子的事業更大的舞臺,但也給他的公信力帶來更大的挑戰。
正在擴大的舞臺
2011年11月開始,一家曾經以影視娛樂類節目為主要資源的視頻網站,邀請方舟子試錄了四期公開課的視頻,講述有關牛奶、轉基因大米等科普問題。根據該網站向本刊記者提供的數據,公開課的點擊量已超過100萬。有觀眾在微博上追問方舟子的公開課什麼時候接著上線。他的留言這樣寫道:「作為一名社科類學生(我學的是會計)我覺得收穫很大!還很有趣!」
方舟子正在從小眾的學術打假名人轉變為大眾名人。他被邀請出現在一檔很火的求職節目中。他在機場等擺渡車時,能聽見身邊的人正在議論:「最近有個搞菸草研究的謝劍平被評為工程院院士,被方舟子打假,這個假打得好,不然我們都不知道低焦油的危害也很大。」「當時我就站在後邊,很奇妙的感覺。」方舟子對本刊記者說。在新浪微博的影響力風雲榜上,他長期排在前50名內。在最近一期的周榜上排位是第39。這是一個以活躍度、傳播力和覆蓋度來評價一個博主在微博上號召力的排行榜,前10名長期被演藝明星覆蓋,雖然他們的發博量通常只有幾百條,但上千萬的「粉絲」量已經奠定了他們在這個空間裡絕對的領袖位置。少有的幾位能進入前20名的非演藝界人士,則是對應著一些現實熱點的精英人士:如積極參與微博打拐的天使投資人薛蠻子、房地產商任志強、對創業者提供意見和資金幫助的李開復……
熱心於方舟子所「代言」的科普和打假的人並不算多,他的「粉絲」只有150多萬。但他的微博有7000多條,其中大部分是原創帖,絕少以@的方式與別人遙相呼應。一位支持他的網友「虛逐子」對本刊記者評價:「他提出話題的能力,在微博上應該沒有人比得過。」
方舟子
上世紀90年代,當留學美國的生物學博士方舟子面臨職業選擇的時候,「一直想做一個自由自在的工作」。為此他辭去了研究所的工作,成為一名撰寫科普文章、管理一個非盈利網站的自由人。但到2011年,因為自己的知名度,他正在失去一部分自由:不能搭乘公交系統,不能去超市買東西,不會單獨出門,晚上更是避免在外。在香港迪斯尼,在玉龍雪山旅遊的路上,雖然戴著帽子、墨鏡,他還是一路被認出來。雖然過來的人都會表示支持,但自從去年受到打假對象的買兇襲擊以後,「看到人走過來總會有陰影」。「自由受限,不是好事。」方舟子說,「但獲得認可是好事。」
近幾年,中國社會對科學的需求似乎越來越明顯。「國家越來越重視科普工作,2002年全國人大常委會通過了《中華人民共和國科學普及法》,這是世界上第一部科普法;2006年國務院發布了《全民科學素質行動計劃綱要》。政府的重視和政策的導向都是科普出版利好的信號。原來很多出版社並不看好科普出版,現在開始陸續介入科普出版,紛紛成立相應的科普圖書編輯部。」科普出版社社長蘇青對本刊記者說。
但科學的面貌卻並不清楚。我們根據這次採訪得到的粗淺理解是,科學至少包括懷疑的精神,求證的方法,以及一個簡潔準確、放之四海皆可得到證實的結論。從上世紀90年代創立新語絲,並慢慢將這個包含文學作品等各種內容的中文資訊網站,轉變為討論學術真偽和傳播科學知識的平臺,方舟子通過網絡逐步擴大自己的影響力。他說中國國民性缺乏科學素養,容易輕信盲從。他的理念是:「希望能夠讓更多人具有科學精神具有理性的精神。中國要變成一個真正現代化的國家,肯定要過科學化、理性化這一關。」從網站到博客,再到微博,網絡形式的變化給了他的事業更大的舞臺,但也給他的公信力帶來更大的挑戰。
微博論辯高手
2009年,當方舟子的微博剛開通時,只有4000多「粉絲」,但在質疑「打工皇帝」唐駿自傳中有多處虛假的事件中,他的微博關注度有一個激增。「據我觀察,整個社會層面和方舟子的支持者這個群體一下子產生爆發性增長是在唐駿那件事情上。我也是因為這個事件之後才開的微博,記得唐駿事件之後他的『粉絲』數量已經達到50多萬。」方舟子的支持者「龍哥—科學公園」對本刊記者說。方舟子微博上第一條評論數上千的微博就誕生於此過程中——他針對唐駿在央視上的辯解,做出有證據的回應,並附上連結。這種對質式的、可以確鑿判定是非、顯出一方狼狽的微博,娛樂性與攻擊性兼備,是論辯中極好的武器。
閱讀更多更全周刊內容請微信掃描二維碼成為中讀VIP,閱讀期期精彩內容!
版權聲明:凡註明「三聯生活周刊」、「愛樂」或「原創」來源之作品(文字、圖片、音頻、視頻),未經三聯生活周刊或愛樂雜誌授權,任何媒體和個人不得轉載 、連結、轉貼或以其它方式使用;已經本刊、本網書面授權的,在使用時必須註明「來源:三聯生活周刊」或「來源:愛樂」。違反上述聲明的,本刊、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