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梗概
1.「科普」一詞的解釋和含義變遷
2. 科普的重要性
3. 科普面臨的質疑
4. 科普面臨人員稀缺的困境
5. 展望與呼籲
嗨,我是故事大王布丁,來給你們講個故事。
很久很久以前,有一個喜愛科普的up主,他有一個理想,希望把日常中許多複雜的科學原理用最淺顯易懂的方法講給大家聽。為此,他做了很多工作。他查閱許多資料,購買專業書籍學習,向專業人士請教,並儘量用通俗的語言,拋卻大部分繁雜的科學術語,並製作了精良的動畫,好讓大家能最好地理解。但是,他在一篇科普裡提出:巴西雨林的減少可能跟我們的肉蛋奶的食用有關,因此被扣上了漢奸、美分、屁股坐歪了的帽子,被大量圍攻和謾罵。同時,科普中的地圖不清晰,也變成了一個新的罵點。地圖中領土的「缺失」讓這位科普up成為了實實在在的「賣國賊」,不得不刪掉科普道歉澄清,c甚至上傳的平臺還加大了對地圖的審核。
這是一個現代魔幻故事,諸位不要當真。我只是想借這個虛構的故事,來講一講什麼是科普,以及科普所面臨的困境。
可能和很多人的看法不同,科普並不需要特別嚴謹。科普的重點在於普及。一個科普,只要能讓完全不了解的觀眾,獲得一點關於這方面的知識,這就是一個合格的科普。如果能讓觀眾對這方面的知識產生興趣,進而產生繼續了解的欲望,那它就是一個優秀的科普。如果觀眾能完全清晰地了解科普的內容,能以流暢的語言講給朋友聽,併購買相關書籍進行進一步的學習,那天哪,這就是一個頂頂尖的,站在珠穆朗瑪峰山尖尖上,散發著七彩光芒的科普。
你可能並不認同我這個觀點,認為科普自然是要最嚴謹、最正確、最客觀、最理性,最好要是行業頂尖人士經過數百年的科學實驗拿到的嶄新燙手的第一手科學資料,用最輕鬆易懂的方法講給你聽。你如果真的這麼認為,那……當然沒問題 (你就看對視頻了!這個視頻就是為你量身打造的)。我們接著往下看。
要講科普,首先,我們來說說科普是什麼。這個詞看起來簡單,但其實不太好說。
因為科普這個詞彙的定義,在不停的泛化。
《當代科普史研究》中說:「由於科普是一個動態發展的過程,科普的內涵也在不斷發展中。共和國成立之初,科學普及主要強調科學知識的普及,20世紀50年代初……擴展為科學技術和知識普及,不僅要普及基本科學知識,還要普及實用技術知識。20世紀80年代以後,逐漸拓寬為科學思想,科學方法和科學精神,科學知識,科學道德的普及。」
而到今天,它差不多已經成為了,「一切有用的信息,知識,觀點的普及。」
所以你可以看到有人說,我不會用這個東西,我看不懂這些字母縮寫,誰來跟我科普一下。
打開b站的科普標籤,你可以看到實用的小技巧分享,推薦書單甚至生活體驗。
這些看起來好像跟科學已經沒有關係了,科普從科學普及,到科學技術普及,到科學技術,科學觀點普及之後。已經泛化成「有用的信息」的普及。
因為我們還沒有其他詞彙,來代替「科普」,所以只能讓科普這個詞的含義越來越廣。
而科普這個詞泛化之後,科普中的「科」已經逐漸失去了地位,更重要的是科普中的「普」。
《科普學概論》中說:「1791年,『普及』(popularize)一詞首次被使用,其基本意思是『使……通俗』。這個『使……通俗』又有兩種解釋,一種是『使……被喜歡或被羨慕』,另一種是『用普通可理解的或者有趣的形式描述出來』」。
《知識的力量》一書中說:「科學普及有如下要素:第一個要素就是『簡化』,尤其是忽略數學和細節記憶;第二個要素就是『翻譯』,即科學普及工作者用普通的、非技術的用語和概念來解釋科學家工作中的想法。」
簡單說,就是使得高難度,複雜的東西,變得通俗,簡單,易於理解和記憶。
這件事本身就是有難度的。把一件複雜的東西講的淺顯易懂,這是一件很難的事情,這件事本身就非常考驗科普作者的能力。你要是給小學生教過加減乘除,你就能深刻地體會我在講什麼。你懂了的東西,能給完全不懂的人講清楚,教的他明白,其實比想像的要困難許多。
既然如此,為什麼我們需要科普呢?這麼吃力不討好的事情,有什麼好處嗎?
《科普學概論》中說:「科學史研究者和科學家們想當然地認為,科學知識的生產基本上與非科學家以及公眾是毫不相干的事,」
那就讓科學研究只屬於科學家們,一直高高在上好了。科普有什麼存在的必要嗎?
科普的作用有三點,
最重要的一點,其實是科學界本身需要科普。
20世紀80年代末,90年代初。由於全球性的環境汙染,能源危機以及科學技術在社會層面的負面效應,如車諾比核洩漏等等,公眾對科學技術產生了懷疑。
因此,西方興起了公眾理解科學的運動。促進公眾理解科學和科學家。
科學研究,或許是高高在上,不接地氣的。但是每一個科學領域,每一個行業的發展。都需要社會的理解和支持。如果某個學科被社會不理解乃至厭惡,這個學科將會不可避免的陷入衰亡。最現實的比如拿不到科研經費,沒有學生願意報考這個專業,研究出的結果和發出的聲音都不被重視等等。
這是非常糟糕的事。
所以科普這件事最開始,是因為科學需要社會。這也是為什麼很多醫生會自發地進行科普,因為對醫學以及醫生行業的科普,確確實實是改善醫患關係的希望。
其次,是個人需要知識。
更多的知識能幫助我們更好的理解這個世界,能豐富我們的精神生活,幫助形成更完善的決策。
比如了解更多的歷史知識,可以跟朋友,伴侶有更多的話題。了解更多經濟,金融知識,能幫助理財等等。很多實用的小技巧,更可以幫助我們解決人生中的一個個難題。
最後,是公民社會需要有足夠知識的公民。
在參與公共討論,和對公共事務的配合中,需要我們的公民有一定的知識。
比如擁有足夠的政治知識,才能在政治問題的討論上給出合理的意見。而擁有相關的防疫知識,則能幫助大家配合防疫工作。在這次的全民防疫過程中,有許許多多的人在自發地科普病毒是什麼,它們是怎麼傳染的,致死率怎樣,如何防護,怎麼選口罩,怎麼洗手等等。這些民間自願的和官方的大範圍科普,讓今年成為了我們對冠狀病毒最了解的一年。.感謝這些科普的人們,一定程度的減輕了人們的恐懼,並促進了人們在防疫工作中的配合。
總體來說,科普是一個非常重要的工作。也是一個非常艱難的工作。
因為它不可避免的會面對非常多的質疑。
首先是來自專業人士的質疑。因為科普是面向大眾的,為了「使其通俗化」,不可避免的使用比喻,講故事等方式讓知識形象化。對專業人士而言,科普的很多說法,不嚴謹也不科學。
但這樣的質疑其實是沒有道理的,因為科學研究和科普,是兩個完全不同的行業。這就像是專業的汽車設計師,看到了一輛玩具汽車。然後挑剔這輛車打不著火一樣荒謬。
因為科普的目的是增進了解,激發興趣。並豐富大家的生活,和科學研究完全是兩回事。我們也並不靠科普來培養科學家(那是高等教育的任務)。因此,科普,並不需要科研般的嚴謹。
除了面臨專業人士的質疑之外,科普還會面對來自大眾的質疑。
因為科普是為了增進理解,也就是需要改變大眾的認知。改變大眾的認知這件事,本身就會遭到一定的質疑和牴觸。
這種雙重質疑經常讓科普工作者夾在中間。
比如你去一個原始的村落科普地球是圓的,當地村民跟你講,不可能!我姥姥跟我說了,大地是烏龜背著的!她是村裡最智慧的人,我太姥姥也這麼說!怎麼可能有錯。
然後專業人士罵你說:你怎麼能說地球是圓的,太不嚴謹了。地球明明是橢圓,還凹凸不平。你會讓他們以為地球是個正圓!造成的影響太不好了!
確實是一件非常艱難的事情。
除了會遭受到非常多的質疑之外,科普工作的難點還在於人員稀缺。
科學普及工作,需要有兩方面重要的能力。
第一,需要有理解艱深知識的能力。
第二,需要有能把艱深知識講得通俗易懂,大家愛聽的能力。
有一方面的能力已經很難了,想要兩方面能力都有,就是難上加難。
一般來說,擁有專業知識的專家,很少能用淺白的話語把一個複雜的知識講明白。而對能引起大家注意力,傳播觀點和信息的人來說,專業知識又顯得艱深難懂,要了解有一個較高的門檻。
而一個科普作者,除了要具備這兩方面相差極大,又都不容易獲得的能力之外,還要有一個非常重要的隱形能力:科普意願。
因為科普這件事情,一般人不會想要去做。因為它實在是……你說它很賺錢嗎?不見得吧?你說它做著很輕鬆愉快嗎,也不見得吧?不僅如此,還有犯了一點小錯誤就被揪著群嘲的風險。這麼一合算,這簡直是一個高風險低收入還虐心的事情,我都想不通為什麼會有人願意做它!……什麼?你問我為什麼做科普?……因為我是抖M呀!【嗶!】
總而言之科普工作可以說難度高,又吃力不討好了。正在做科普的大多數人,真的可以說是在用愛發電,實在是要非常珍惜他們。
也許他們中大部分人,只是比較有能力的愛好者。比起專業人士來說,還有很多的不足,即使竭盡全力也會產生一些錯誤和紕漏。但這部分稍微有能力,有判斷力的業餘愛好者,是科普界非常重要的大多數。如果失去這群自願自虐的科普愛好者,我們基本就只剩下百家號和朋友圈裡那些玄幻的新聞和文章了。
最後的最後。我想說的是。
科普工作的內容,科普出來的知識。當然不可能是完全正確,永恆成立的。
不僅是科普,就算是嚴謹的科學研究,也不能保證自己完全正確,永恆成立。
因為科學的發展,就是一個不斷探索世界,找尋規律的過程。
科學家們會因為找到了新的證據,推翻以前的理論。
曾幾何時,他們也以為自己來到了真理的邊界,就快要探索到絕對的真相了。但最終發現還差得很遠。(物理大廈已經落成,所剩只是一些修飾工作。它的美麗而晴朗的天空卻被兩朵烏雲籠罩了)
他們也會計算或測量出錯,必須修正自己的結論。(冥王星被排除出行星的範圍)
而這一切,在我們有生之年,也許還會不斷的,重複的發生。科學就是這麼一個建立,又修正的過程。
因此,也許比起知識,更需要傳遞的是,科學精神。
求真(實事求是,追求真相)
寬容(對不同觀點的寬容)
不盲從(不迷信權威,不偏聽偏信)
我們經常很容易陷入一種非黑即白的想法裡面。覺得一個人的觀點,要麼至高無上,需要全盤接受。要麼找到一個缺點,就覺得它一無是處,全是垃圾。
這其實非常不好。
如果你全盤接受一個人的觀點,你就喪失了獨立思考的能力。
如果你因為一個瑕疵,就全盤否定一個人的觀點。那你就會喪失掉幾乎所有的可靠信息來源。
只有保持自己獨立思考的能力,廣泛閱讀,兼收並蓄,才能在這個信息爆炸的時代中獲益。
補充1 :資料
https://url.cn/5MKNgd4)
Hey science teachers -- make it fun - Tyler DeWitt
11:06我時常感到失望,人們認為我是在鼓吹科學的弱智化。完全不是這樣的。 我現在是MIT的在讀博士,我完全理解在專家之間互相交流時細節和嚴謹的重要性。但是在教13歲孩子時候,嚴謹就沒有那麼重要了。如果一個孩子覺得病毒全都有DNA,也不太可能因此就毀掉了他們成為科學家的機會。 但如果一個孩子無法理解課程中的知識,並且因為這些枯燥的東西而討厭這門課程,這才真的可能讓他們失去成功的機會。
這需要改變。 我當然希望這些改變來自於高層的機構。希望他們能夠意識到問題所在。 我祈禱他們別再把學習變得如此枯燥無味。但這個祈禱不太現實。 還好我們很幸運地擁有網際網路,和網際網路上廣闊的自願。讓我們可以不依靠這些機構,進行自底向上的改變。 網上的資源越來越多,大家都開始嘗試用簡單和直白的語言,來解釋科學原理。我夢想有一個維基百科一樣的網站,能把任何一個科學概念,用一種每一個中學生都能夠理解的語言和方式進行清晰簡單的解釋。我也把我的空餘時間都投入到了製作科普在線課程上。 我用中學舞蹈的古怪動作來類比化學等價原理,我用夏令營中男孩和女孩的故事來解釋燃料電池原理。我收到許多包含著拼寫錯誤、各種縮寫和表情包的評論。但我很感激這些評論,因為我知道這是我們應有的交流科學的方式,我們就應該在這樣輕鬆隨意地氛圍中傳授科學知識。
雖然還有很多很多的工作要做,但如果你也對某些知識有所了解,我請求你,加入我的行動。 錄段視頻,寫篇博客,怎麼都行,但是請拋開嚴謹性,拋開術語口號,逗觀眾開心,吸引他們注意。 拋開這些沒人關心的惱人的細節,直擊重點。 如何開始呢? 為什麼不嘗試說:「來,我給你講個故事「
補充2:
視頻中用回形針當例子,當然是因為他犯了很多錯。
雖然他的視頻有錯誤,但目前的證據,不足以讓我認為他是「惡意」,「故意」的。嗯對,至少我看到的證據沒有說服我。
(當然這不是視頻的重點,而且隨意對別人做動機揣測,也不是件好事。所以這只是我目前的觀點。
大家當然可以有不一樣的觀點,但是覺得自己的觀點就絕對正確,其他人不應該持有不同觀點。這就很不正常了。)
補充3 視頻中刪去的,文案中寫了的知識點
首先要區分的,就是科學和技術。
雖然它們的邊界並不是特別明確,也經常並稱為科技,但它們是兩個詞,代表著不同的意思。
狹義的科學,只指基礎科學,也就是數學和自然科學。是研究和解釋自然現象的學科,著重於尋找事物之間的關係。
而技術,是解決問題的方法及方法原理。
也就是簡單可以理解為,科學解釋這個客觀世界是如何運轉的,而技術,則是改造這個世界的方法。
一個解釋是什麼,一個告訴我們怎麼做。
而人類的技術歷程其實遠在基礎科學發展之前,我們在不了解化學的時候,就製作了火藥。了解磁場前,就有了製作指南針的技術。技術不一定依靠於科學,但現代技術的發展,大多需要科學的推進。
說完科學和技術,我們再來講一下事實和價值判斷。
事實,指一件事的真實情況。
而價值判斷,也就是觀點,是對事物的主觀評判。
比如說一個蘋果放在桌子上,這是事實。
而這個蘋果重不重要,好不好看,該不該放在桌子上,這個是價值判斷。是我們主觀的觀點。
聽起來不太好分辨,但是你只要看到「好」,「重要」,「應該」等字眼,就可以知道這是對事物的評判。是觀點。
……
更多內容請關注公眾號過雨紅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