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雪純:八卦時聊聊非牛頓流體,也挺酷
本報記者 張蓋倫
7月26日,《加油!向未來》節目組在北京園博園開了一次錄製前的討論會。討論會間隙,製片人王雪純接受了《科技日報》專訪,道出她對這檔科學實驗室類節目的看法。
科技日報:科普類電視節目可以有很多形式,為什麼選擇了以大型科學實驗為主的綜藝化科普呢?
王雪純:我們想將科學原理從教條中解放出來,還原成有意思的現象,並將這個現象誇張化,讓它具有直觀震撼力;同時還希望它生動、有趣和有懸念,體現科學實驗背後的個性。
舉個例子吧。頭髮裡的頭皮屑,單這麼講,你覺得索然無味。但是,如果有人用顯微鏡,把它拍出來,直觀地展現給你,你就知道頭皮屑們有多熱鬧了;如果還有人能把頭皮屑的故事編成一部劇,讓它們有自己的村莊國土,有自己的生老病死、愛恨情仇,你就能更清楚頭皮屑和你自己的關係了。
我們就是想找到生活中那些人們忽略的地方,把其中的科學奧秘挖掘出來。前段時間,我們的節目講了個「口香糖開椰子」。我說,給我一個口香糖,我能砸開一顆椰子。人們會懷疑、半信半疑、甚至不信。帶著這種情緒,帶著一連串問題,公眾就能跟著我們走進實驗。他們會知道軟物質,知道非牛頓流體,進而知道力學的奇妙。如果人們八卦的時候可以談談非牛頓流體,也挺酷的。更重要的是,對一個剛剛探索世界的孩子來說,這可能就埋下了一顆科學的種子。
科技日報:如何去尋找「傳遞知識」與「娛樂綜藝」之間的平衡?
王雪純:這個平衡點,其實是在動態中不停搖擺。我們並沒有十足的把握,說我們已經找準了這個點。當然,我們不希望把每個實驗做成純粹的遊戲,還是希望大家在遊戲化的效果中,體會科學本身的魅力。
科技日報:節目組對收視率有期待嗎?綜藝化科普節目會在電視市場上佔據一席之地嗎?
王雪純:如果說,我們對收視率沒有期待,就好像一個學生對老師說他不希望考出高分一樣。不過,這個考卷的分數,不單單體現在「收視率」這一項指標上。
我們踏上了探索娛樂和科學結合的艱難路途,去滿足公眾在科普上的需求。誠然,從收視來看,《加油!向未來》確實沒法像一些娛樂節目那樣,佔據明顯優勢。但我們節目的傳播度和美譽度很高,還吸引了一批青少年觀眾。
我不能預言電視行業以後的生態,但我可以肯定的是,《加油!向未來》的嘗試,不會是一把火後了無痕跡,而是能起到「星火燎原」的效果。如果未來出現各種形式的《加油!向未來》,甚至有其他科普節目超越我們,都是好事。(科技日報北京7月29日電)
特別聲明:本文轉載僅僅是出於傳播信息的需要,並不意味著代表本網站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如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從本網站轉載使用,須保留本網站註明的「來源」,並自負版權等法律責任;作者如果不希望被轉載或者聯繫轉載稿費等事宜,請與我們接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