雞湯文盛行的年代,我們該以什麼態度去寫作和閱讀科普?

2021-01-19 雷斯林韓

想聽一條來自科學傳播界的醜惡內聞麼?新聞和公共關係間的邊界入口比紐約大中央火車站還多呢。從業者們在報紙、網站、雜誌以及可能會被稱作是「宣傳中心」的大學傳播系、政府機構、企業公關部以及軍事研究分支間閒庭信步,不惹塵埃。新聞和公共關係這兩大領域的產物有時候難以區分,而這並不稀奇。向公眾進行科普的這兩股勢力,會變得難以區分。

試想一下:歌頌「新」科學的每篇文章,你多久才能讀到一篇是真正具有批判性的?你得等到望眼欲穿。除非你說的是優生學或裂變原子彈,新的科學實驗結果或被視為「無敵神奇」的技術。

如果我們所說的科學指的是它的理想描述——能夠較好解釋數據,並預測現象的建模——誠然這是件好事。但那隻代表了當今科學大業裡的一部分而已,技術、政策以及政治也被包括在內。因為一個足夠具有說服力的科學成果能夠在這些領域帶來不可預見的後果,我們必須在理解其重要性時,需要更加具有批判性。

公眾和科學界之間的隔離,以及草根階級想要獲得良好教育,需要跨過重重的艱難阻礙。這一觀點早在一個多世紀前,就已經得到認可,那時美國科學促進會才剛剛成立。據我觀察,我們如今依然面臨消除隔離和障礙這一核心困境。

將科學新知儘量完整地向公眾科普有不少優良典型,其間的翹楚均是傳播界的專業人士以及科學家(代表人物:美國進化生物學家及社會評論家理察·路翁亭(Richard Lewontin);美國認知科學家、科普作家道格拉斯·霍夫斯塔特(Douglas Hofstadter))。

當今的科學傳播者們普遍採用的方法是,讓科學變得更簡單和有趣。為此,通過故事傳播,既能戲劇化科學家日常生活,又能思索科學觀點對美國社會及文化影響的方法,仍在持續得到重視。這事能做好的話,當然,如果能被仔細做好並負責任地呈現,便是好事一樁。可惜的是,某些故事最後成了追求童話的逼真、複雜以及顏值。把科學簡化讓人生疑,並且進一步疏遠讀者。

「無心作對」的作家和科學家們,看出了這種科普方式漏洞百出的「潮流」。比如對fMRI成像的迷戀,還有帶著「神經」這一前綴的新名詞,對於天文物體粗淺而又過度視覺化的狂熱,傻乎乎的基因化約論,對於化學、語言學、生態學以及地質學的荒誕忽視,以及對於有機體某些特性的適應性功能天馬行空的推測,關於無法重複的心理學研究不負責任的報導,還有普遍對於諸如「實驗表明」以及「數據顯示」措辭的輕信。

我們能做些什麼呢?方法很簡單:讓讀者自己動動腦。

如果普羅大眾能夠內化一種關於科學的綜合理解,他們更有可能發現,科學如果按照自身的條件來衡量,是有趣的——不僅是因為「科學是有趣的」這一觀點被反覆討論,至今仍然沒有被駁斥,就迴避舉證(拉丁文詞:ad nauseam)。大眾應當感受到一種源於對人類已達到的知識高度的無限驚奇,以及對一切未知以及不可知,越發的敬畏。這樣的公眾不會輕視科普的需要,或是輕易地被偽科學和對於科學的炒作誇張所蒙蔽,左右搖擺無法堅定立場。就像是根深的大樹,一陣微風無法將它拔根而起。任何一個研究生都會告訴你,你首先要懷疑的就是你的導師。

就個人而言,自己動腦思考科學,都是我一直以來唯一能夠理解它的方法。自我發現——即探索、內化以及修正科學觀點——這是啟蒙教育的鐵鎳核心;自我實現理應成為人類學習的不二方法。

我倒不是說,對於科學並沒有深入了解的廣大群眾應當抓起費曼的物理學理論一陣惡補和囫圇吞棗。我想說的是,公眾應當注意過度簡化科學可能會帶來隱患,應該謹慎地判斷閱讀的內容,並且進行批判性學習。

科學是一個由許多想法組成的故事——這些想法通常是抽象的、技術性的、複雜的、反直覺的——科學的能量、深奧以及迴環曲折的「劇情」來自於觀點之間的碰撞。負責任的科普應當保留,而不是粉飾各種科學觀點。

大衛·福斯特·華萊士(David Foster Wallace)的晚期作品《超脫萬物:無限簡史》(Everything and More: A Compact History of Infinity)便是一部嘗試傳遞科學現實的作品。這部作品的野心令人欽佩且十分接地氣:描述一個由德國數學家格奧爾格·康託爾(Georg Cantor)提出的「數學成就的集合」,而這些成就都「極其抽象和學術」,並展示為何這些成就「極其重要、精彩以及美麗」。

David Foster Wallace,美國作家,擅長寫小說和短篇故事,逝於2008年,享年46歲。

在《信徒》(The Believer)雜誌的一次採訪中,華萊士提到,他觀察到在另一本更為傳統的書中,「康託爾取得的實際成就的起源、動機、以及前因後果」被添油加醋和扭曲篡改……我認為這是因為[該書的作者以及出版商]覺得數學對於主流讀者來說過於沉悶......於是他們的這種行為把康託爾和他的著作、廣大的讀者們、以及為一般讀者誠實地呈現科學內容這一可能性,都一次性羞辱了。」有點諷刺的是,華萊士為「忠於科學」所作出的努力,竟包含也了一大堆專業的錯誤,不過這一努力其實與一個雄心勃勃的、以形成和表達關於一個特定主題的觀點為目標的項目有關。

我想要向科普作家們提的建議是,請務必大膽地「反對過度簡化科學」,並且相信讀者的能力吧。別對讀者居高臨下。如果讀者們正在閱讀科學,那麼在很大機會上,他們將樂意花點力氣去理解它。給讀者們這個機會吧。記者以及科普作家們,也應當帶著對知識的謙遜,踐行他們對讀者的期望:也就是,多動動腦。

對於廣大的讀者朋友們,我也有個小小的建議,那就是,形成自己的科學模型。想要達到這個目標,就必須得懂點哲學,以及熟悉科學、謬誤以及相關內容的文化及門類。這樣的努力不會白費:這將引領你進入完全懷疑和信仰之間的領域——只有在那裡,各種思維的花園才會百花齊放。

相關焦點

  • 雞湯文的經濟價值
    不知道從什麼時候開始,朋友圈淪陷在了雞湯文和微商的槍口之下。朋友圈逐漸取代電視購物,成為劣質保健品、假冒偽劣藥品、減肥豐胸類產品的營銷渠道。然而雞湯文和微商也有不同:微商之「傷」,在於頻繁刷屏,讓人不勝其煩,以至於最後不得不將朋友屏蔽拉黑,朋友都做不得;雞湯文之「惡」,在於表面看來的勵志陽光正能量,其實是在為隱藏其中的廣告做掩護。
  • 「科普」類的閱讀及寫作小技巧!
    閱讀可以使我們獲得很多的知識,尤其是科普類的文章,科普類的文章裡面知識的準確性都很高,比較真實,推理方面也比較縝密。通常是遵循議論文的思維過程來寫的!對於喜歡科普的同學來說,是很有意思的,但是也有部分同學會覺得比較枯燥!那麼我們應該怎麼去閱讀呢?
  • 結構式寫作是什麼?
    大家好,今天你要介紹的是《寫作7堂課》中的結構式寫作。寫作是一種習慣而不能緊靠靈感。行動解決問題。情緒帶來麻煩,很多人的挑戰是如何和自己的情緒做對抗。事實上越是情緒不佳時,越需要靠習慣來寫作。寫一流文章需要天賦,寫合格文章需要套路。
  • 果殼網主編談養生黨和心靈雞湯
    訪談:果殼網主編談養生黨和心靈雞湯榜妹心中一直把拇姬供為文字和見識的神級選手,「不要在他前問出太Low的問題」這個念頭糾纏了榜妹一整個周末。(榜妹註:自新媒體排行榜放榜以來,幾乎承包科技榜首位)榜妹:果殼微信運營花蝕說,我們的健康榜在謠言來源方面幫了你們的大忙……流言總比闢謠傳得廣些。你怎麼理解微信上盛行的養生黨和心靈雞湯呢?拇姬:法國有一位傳播學者叫卡普費雷,他寫過一本書叫《謠言,最古老的媒體》。這個標題很有意思,最古老的媒體,有人就有謠言。
  • 李淼:給孩子講科普寫作
    當然,對於同學們來講的話,大家還是在接受的階段,也就是說去閱讀科普,除了自己在學校正規學習的一些課程,業餘時間就是讀一讀科普。比如今天的活動就是這樣。學校邀請我來,主要是分享我的科普寫作的心得,而不是閱讀的心得。因此,我只好從寫作的角度來說,不過同學們可以把它當作閱讀的指南。我在這個過程中所談到的好的寫作方式,同學們也可以根據這種寫作方式去選書。
  • 羅振宇的謝幕是時代的進步,我們開始分清什麼是雞湯,什麼是真相
    很多時候毒雞湯才是擋住我們前進的大山!先戒掉這碗毒雞湯很多長輩或者職場過來人,經常會拍著你的肩膀告訴你:努力,只要肯努力就一定能夠成功。這句話可以說是所有雞湯裡最毒的一碗!說它毒不是因為努力,努力是不會有毒的。毒就毒在這句話把努力和成功聯繫在一起了,而且還把努力誤認為是成功的唯一條件。
  • 科普寫作分享
    往期文章:我欲遠行,奈何強迫深度訪談 | 十年:穿行在躁鬱症的「風暴」中精神科住院醫師日記:和病人聊什麼?我的精神疾病、我的生活和我科普形式有很多,包括我們在病房裡給病人或者家屬定期講課,醫生和患者或家屬一對一的談話,這都是科普的方式。
  • 心靈毒雞湯,你喝還是不喝?
    最近網絡上流傳比較盛行心靈毒雞湯,早中晚在朋友圈都在轉發點讚,這些看似勵志又激勵人心的話為什麼會被稱之為心靈毒雞湯呢?1、今天你讓我愛理不理,明天我就讓你高攀不起2、你有足夠努力讓未來看見你嗎?別人都在拼命,你怎麼好意思浪費時間?
  • 六零軍婚:女主重生六零饑荒年代,和軍長進空間養雞種菜喝雞湯!
    六零軍婚:女主重生六零饑荒年代,和軍長進空間養雞種菜喝雞湯!小編最近迷上了六零軍婚文,今天就給大家先推薦三本六零軍婚:女主重生六零饑荒年代,和軍長進空間養雞種菜喝雞湯!都是小編看過的,內容有些記不清了,但肯定是爽文。喜歡的朋友就一起往下看吧!
  • 關於閱讀與寫作的一些體會和建議
    在閱讀和寫作方面,我做得並不算好,但是對我個人而言,這將是我未來五年、十年或是更久,都將會堅持做下去的事。關於閱讀和寫作,有一些這樣的體會和建議。為自己閱讀看書和看電影、看電視劇從某種程度上來說是一樣的,只不過一種是靜態的文字效果,一種是動態的視頻效果。你看電視劇很少會想,看了這部劇,能有什麼收穫、什麼體會?但是,很多人看書,還沒開始閱讀,就會問「閱讀有什麼用」「這本書給人什麼啟示」「有什麼可以快速提升寫作能力的書」等等。
  • 閱讀和寫作一樣,永遠都是個人的事
    第二個問題是關於書:作為作家和讀者之間的中間點,書有什麼功能或職責?之所以使用「職責」一詞,是因為我們假定書是一種有自我意志的事物,因此是一個值得研究的文學概念。郵局有個部門叫「死信辦公室」(Dead Letter Office),專門處理那些無法投遞的信件。「死信」這一術語意味著其他信件都是「活的」—這種說法當然有點荒謬,但它是一種自古盛行的思維方式。
  • 年代文,她在去大學報到的火車上醒來,發誓今生要過上好日子!
    年代文,她在去大學報到的火車上醒來,發誓今生要過上好日子!大家最喜歡的推文時間到了!今天依舊推薦小可愛們喜歡的甜寵高幹文!強推:女主重生回到九零年代,在她去大學報到的火車上醒來,今生她一定要虐渣男,打賤女,過上好日子!關鍵詞:年代重生文,年代重生軍婚文,年代重生軍嫂文,軍嫂悔悟文,女主悔過文1.
  • 雞湯汙名化:曾經那些心靈雞湯為何現在被人厭棄?
    曾經,一篇催人上進的文章,一個充滿正能量的觀點,總是能讓我們熱血沸騰。但是到了現在,人們開始不喜歡這些雞湯文了,甚至看著就煩,於是出現了各種各樣的毒雞湯。愛迪生說,成功是99%的汗水加1%的靈感,這句話一度催人上進,作為一個心靈雞湯來使用。
  • 教育到底該喝雞湯還是打雞血?或者勾兌?做父母太難了
    我對純粹的「快樂教育」當然是持質疑態度的。作為堅定的「雞娃」派,7月21日(周二),我邀請了另一位「雞娃達人」、武漢大學法學博士張穎,一起討論教育孩子是該灌「雞湯」還是打「雞血」?下面看看我們的雞娃大比拼吧。 01怎樣才算雞娃?
  • 書評|《陽光姐姐小書房 成長寫作系列》:快樂閱讀,開心寫作
    我喜歡閱讀和寫作,業餘時間樂此不疲地看書、寫書評,從不覺得辛苦,但很多人覺得這是苦差事,可能這就是興趣的重要性吧。書評寫了一年多,這當中不斷有人問我寫作的問題,林林總總,不一而足,有些是他們自己寫作時遇到的,有些是孩子寫作時碰到的。
  • 讓文案寫作更簡單,寫作的思路
    →④什麼是更好的動物園這兩次的事件都集中從①過渡到②的階段,持①觀點的和持②觀點的吵得不可開交,我們發現,這個時間去問動物園的原罪,以及關心什麼是更好的動物園的人,是小眾。那麼第三次老虎咬人事件出現的時候,「規則說」已經炒冷飯了,熱點很有可能往③推進,這是一個很不負責任的語言,因為也有可能第三次老虎咬人事件已經不是熱點了。
  • 復旦通識·學術寫作系列|鬱喆雋:網際網路學術閱讀和文獻管理
    很多學者會有很多不好的寫作習慣,他們全是在說黑話,無非是在證明自己的高明,卻無助於學術傳統的繼承。如果你認為已經完成了讀書筆記的工作,或者已經很好地吸收了這本書的內容,過一段時間,不妨合上這本書,把論文扔到一邊,面對同學去跟他複述一遍,這本書的主要觀點是什麼,它支持了什麼,反對了什麼,還存在什麼問題。當你能夠清晰表述出來的話,說明你已經把這本書融會貫通了。
  • 《寫作這回事》告訴你,做好三個方面就可以提高寫作能力
    對處於自媒體盛行時代的我們來說,記錄生活中有意義的事情,對某人或某事的感慨或感悟,或者當一個自媒體達人等,「會寫、寫得好」顯得尤為重要。那如何寫?寫什麼?將是每一個想寫作的人所面臨的問題。其實沒有人天生就會寫作,但是總有一些人,能夠依靠後天的努力練習,把寫作請進生命裡,就比如大名鼎鼎的美國當代恐怖小說大師史蒂芬·金,他用親身經歷告訴你關於寫作的事情;他用幽默風趣的語言講述了他本人在不停地寫的狀態下,如何一步步成為作家的心裡歷程和寫作路徑。
  • 中考記敘文閱讀技巧
    ④狀物記敘文,以描寫物為主,通過寫物抒發感情,寄託志的向,如《小麻雀》、《荔枝蜜》等。所以記敘文閱讀重點是:①寫人的記敘文側重分析人物形象。這就要求在閱讀中重點分析人物的肖像、言行、心理描寫和他所處的環境,從而總結出人物的性格、精神品質與業績。②敘事的記敘文側重分析事情的起因、經過、結果以及事情的意義和影響。③寫景狀物的記敘文側重分析景物或物的特點、狀寫的順序以及文章蘊含的作者的思想感情。
  • 科普作家尹傳紅:科普最重要的是傳播科學思維方式
    3月30日,由科普作家尹傳紅編寫的《青少年創新思維培養叢書》在上海書城召開了新聞發布會,該套叢書精心收錄編寫了75位人類長河中湧現的創新者,從各個人物的人生、事業發展的關鍵場景或重要時刻切入,講述了他們不同尋常的人生故事,將著墨點置於他們如何突破常規思維的界限,以超常規甚至反常規的方法、視角去思考問題,從而提出創新性的解決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