性冷淡科普視頻的突圍:夠冷門,看得懂,能賺錢

2021-01-08 騰訊網

「我想做我們不做,就沒有人做的科普視頻。」

作者 | 語境

編輯 | 石燦

你拉的屎都去哪了?

如何科學地給機票定價?

如何為十三億人調度列車?

……

你有想過這些問題嗎?

研究並解答這些問題,就是回形針PaperClip(以下簡稱「回形針」)正在做的事。他們直面便捷生活背後的複雜程式,通過一支支嚴肅的短視頻,告訴所有人世界是如何運轉的。

9月17日,回形針在B站更新的視頻《如何打造順滑好寫的原子筆?》目前播放量超過22萬,排在科技榜單Top4。

9月18日早上十點半,我帶著七分好奇和三分崇拜,來到北京朝陽區燕京裡,回形針的根據地。

創始人吳松磊到樓下接我。他的微信頭像是黑白色系,走的是賈伯斯路線,帶著半黑框眼鏡,穿著一件高領毛衣。我見到他時,他穿著一件赭石色的T恤和黑色的短褲,腳上是一雙Crocs洞洞鞋。日常隨意,和想像中的「嚴肅科學」不太一樣,看上去更像一個典型的當代男大學生。

他看上去挺疲憊,眼神帶著點熬夜的痕跡。打過招呼,他對我說的第一句話是:「抱歉,有點感冒了。」

近6個月來,他的朋友圈全部是回形針的視頻分享,沒有一條和個人生活有關的內容。我問他是不是習慣把工作和生活分開。他說不是,「因為工作已經耗盡了我的表達欲,日常也沒有什麼想要表達的東西了」。

上了三樓,穿過一個迴廊左轉,吳松磊指著走廊盡頭的小隔間說,那是他們最早的辦公室,現在他們換到了右手邊一個更大的空間,足夠現在全職的19個小夥伴辦公。

不過,推開門,辦公室空無一人,他告訴我,公司12點才正常上班,晚上9點下班,這樣能錯開上下班高峰期,也能讓大家睡個懶覺。

拍攝片尾的簡易影棚

一進門的右手邊,有一個小躍層,上面是拍攝片尾真人出鏡的簡易攝影棚和一個專門錄音的小隔間。我和吳松磊坐在沙發落座,我問他,你從創業到現在最大的變化是什麼?

「更累了。」

吳松磊現在要同時兼顧寫文稿和公司大大小小的事情。他暫時還沒辦法減輕自己內容部分的工作量,因為要保證質量,所以稿子必須經他或另一位作者張每羊把關才行。

「如果有一天我們的作者都很牛逼,寫得比我們要好,我當然很開心,那我就可以少寫一點了。」

做我們不做就沒有人做的視頻

知乎網友「W沒回家」這樣評價回形針:

理科第一:回形針PaperClip

文科第一:混亂博物館

評價中出現的另一個視頻自媒體「混亂博物館」,你可能更加熟悉。簡單來說,它會科普一些人文歷史、天文地理等冷門的知識,把答案濃縮成一個幾分鐘的短視頻,以生動的方式呈現出來。

2017年3月,混亂博物館推出第一支視頻,這個由大象公會內部孵化的項目,就是吳松磊和劉大可(混亂博物館前館長)一起主導的。

2015年,吳松磊大學剛畢業,想要抓住視頻領域的風口,但是在做視頻項目創業時,他發現自己在寫作以及研究陌生領域方面,還有很大的提升空間。

一個機會,他加入了大象公會,在這裡,工作內容強化了他的研究能力和敘事邏輯。「你會知道,在研究一個陌生的話題的時候應該怎麼樣入手,怎麼樣去抽絲撥繭還原一件事物原貌。」這為他在日後做視頻內容有極大的幫助。

大象公會不是一個視頻導向的內容平臺,吳松磊始終沒有放棄做視頻的念頭。

「我在單位內部一直反覆地提了很多方案,希望去做視頻類的項目,我對這個領域特別感興趣,而且我覺得是一個機會。」他說。

以「混亂博物館」為開端,他們開始在大象公會內部做視頻,第一支視頻叫《魯本斯為何要畫三顆星》,僅由兩個人完成 ,劉大可寫文稿,吳松磊負責視頻製作等其他工作。這麼做出於一個很實際的原因——它的難度最低,公司內部的支持有限。

條件允許後,吳松磊立刻招了會操作AE軟體的特效師,開始新項目回形針的視頻製作。

吳松磊對回形針的註解是:你的當代生活說明書。比起知乎用戶的「文理科」分類,他認為,混亂博物館科普的是「Why」,而回形針解答的是「How」。

「『混亂』更多的是通過傳統的科普思維,去解釋一個現象和背後的原理,比如為什麼彩虹是彎的、夜空為什麼是黑色的、金子為什麼是金色......我們(回形針)的題目很少出現『為什麼』,而是去解釋『如何實現』,比如說,高速公路收費指南、期貨和你的生活有什麼關係、如何科學地給機票定價.....」

這也意味著,回形針的視頻製作,更加複雜,難度更大。「想要用視頻解釋清楚這樣的問題,必須要找一個會做後期視效的同事,幫我們實現複雜視角的操作」,吳松磊想要展現更清晰的邏輯和更高的信息密度,「我想做我們不做就不會有人做的視頻。

「如何打造一個戒備森嚴的監獄」是去年發布視頻中,吳松磊特別喜歡的一個。「那個是我們第一次嘗試,一分多鐘的三維長鏡頭」,因為涉及的技術複雜,他們做得非常辛苦,但是呈現效果非常好,「這些就是典型的,我們不做就不會有人做的視頻,因為太難做了」。

「我們從來不缺選題」

文字、圖片、音頻、視頻......無論你做什麼形式的內容,最頭疼的一定是選題。

而這對於吳松磊和回形針團隊來說,從來不是一個問題。

「我們從來不開選題會,也不討論,想到就寫,因為每個選題都是可以做的。吳松磊告訴我,回形針有一個選題庫,作者們要寫新題的時候,就隨便去裡面抓一個出來。「我們現在選題庫裡面有大幾十個選題,如果按照一周兩個的速度的話,肯定是做不完的。」

藝術來源於生活,回形針的選題也來源於生活,選題庫裡都是些生活中常見的事物,像輪椅、地板、礦泉水瓶蓋......

回形針做過的視頻選題

「我不太會想選題,沒有什麼思考的過程。」吳松磊隨手拿起圓形茶几上的一個黑色膠帶舉例:「比如這個膠帶就很有說頭。有的透明膠或者雙面膠,它的黏性特別強,那怎麼讓膠帶提供一個非常強的粘性?評估粘性的量化標準是什麼?有什麼材料和工藝?這個就是一個很標準的回形針的選題。」

選題是隨手拈來的,但是研究「傳統的大眾消費品」有一套方法。「先去研究評價一個事物好壞的量化標準都有哪些,再順著這些量化標準去看,怎麼樣去實現這樣的一個數值,以及實現這個數值背後的原理和原因是什麼。」這就是回形針進行選題研究的方法論。

在離開回形針辦公室前,我碰到第一位上班的員工陳曉均。她是6月份入職的一位作者,我向她求證了作者們的選題是如何產生的。

陳曉均來到回形針做的第一個選題是「如何靠養鱉發家致富」。這是她自己提出的選題,她說自己沒養過鱉,周圍也沒有人養,也不是因為看到了什麼新聞報導才想做。

我追問她為什麼不去研究其他的動物。她有點害羞地笑了笑,「就是突然想到的,覺得挺搞笑的,肯定有它的門道在。」

我忽然意識到,其實對於科普視頻,沒有必要執著於為什麼一定要做這個選題。有趣,能做,新鮮,就足夠了。

到目前為止,還沒有回形針推進不了的選題。吳松磊不排除未來會出現,「可能有一個話題確實找不到什麼資料,我們也很難理解,無法解釋。目前我們沒有遇到,但不敢說百分之百就沒有一個話題我們是做不了的。」

「我的目標是希望觀眾能看懂」

2017年11月30日,「回形針PaperClip」發布了第一期視頻節目《攝像頭如何監控十三億人》。第一期播出後,微信公眾號就積累了近1萬的關注用戶,在微博上也有超過3000的轉發量。

這個視頻,由一位同事負責做動效,前期的資料、寫稿、設計等所有工作全部由吳松磊包辦。早期的視頻都靠他們兩個人完成,更新慢,不僅因為人手有限,還有個原因是為了保證視覺化效果。

「國內很多做這種知識視頻的一個型問題,就是寫稿的人不管做視頻,做視頻的人不管寫稿,這樣會導致視頻畫面僅僅是為了對應文字而出現。」吳松磊覺得,按照普通視頻生產一樣切碎分工,不適合製作這類信息密度巨大的視頻。如果做視頻的人不懂內容,如何能讓觀眾看懂呢?

2018年3月,吳松磊帶著6人團隊,正式將「回形針PaperClip」獨立出來。去年年底團隊擴充到10人,現在全職員工一共19人。

人多了,視頻的生產環節也發生了一些變化。

目前,回形針一個視頻小組的生產流程大致如下:

每個視頻由一位作者負責文稿及錄音

吳松磊或另一位同事張美羊會參與文稿的編輯

編輯後的文稿會交給一個分鏡設計師做視頻分鏡設計

最後由動效設計師加入動效,如果需要三維效果會加入三維建模。

「如何科學地火化遺體」中的三維模型

同一時間,平均會有三個視頻同時進行製作,每組的成員不固定,很多時候會抽調配合。

所有職位中,分鏡設計師一直最難招。設計師通常做海報、logo或其他傳統的平面設計,但在這裡,他需要看懂非常枯燥的文字稿,然後再去為文字稿去構思視頻的畫面,這是一件非常難的事情。

「寫稿的人做分鏡,你要完全懂這個稿子」,這是吳松磊認為最理想的狀態,「但因為我們現在是一個標準化的流程,需要有專業的設計師,需要作者和設計師去緊密溝通。」

新作者陳曉均正在逐漸適應溝通這個過程。「我一開始的時候,沒怎和分鏡老師溝通,就把素材找好,文稿寫好,直接給分鏡老師,(最後視頻出來)會有種割裂的感覺,可能分鏡老師做的時候也比較頭疼。」

她現在開始培養自己寫稿時的畫面感,並主動去和分鏡設計師去溝通,這樣一來,才能達到吳松磊提到的「通過視頻畫面加入額外的信息量,作為文字稿很好的補充」。

吳松磊很少和粉絲互動,在粉絲的評論反饋中,他最關心的是觀眾到底有沒有看懂。

「看我的視頻跟看十萬個為什麼沒什麼區別,就是一個大家需要的,可能用來打發時間的東西。它真的能幫助到別人嗎?我覺得很難。我知道了航空公司機票定價的邏輯,我也仍然買不到更便宜的機票。」

看了回形針的視頻,不會讓你的生活變得更好,而是讓你更「懂」生活。

做一個可持續發展的靠譜公司

看回形針的視頻,你會覺得吳松磊有點自己的堅持和情懷。眾所周知,做科普視頻不太賺錢。

但他又是個挺「功利」的人,大學的時候,產品經理特別火,加上他對網際網路行業感興趣,他一度想成為一名產品經理。後來產品經理風頭減弱,他又發現視頻是內容方向的一個風口,於是調轉了自己的目標。

吳松磊認為機會很重要,這也是他「功利」的原因,而選擇做科普視頻是因為有能力做好,他不太相信自己去做搞笑視頻或者美食視頻會成功。

「我是正兒八經地認為,回形針是一個可盈利的、靠譜的內容創業項目。」自打一開始,吳松磊的目標就是讓回形針成為一個可持續發展的、健康的商業公司。

採訪結束,立刻回到電腦前辦公的吳松磊

回形針的第一支廣告來自滴滴,「如何準確定位你的手機」,當時滴滴的公關團隊聯繫到他們,想要展示滴滴獨家的定位算法。

吳松磊對廣告合作最基本的原則是:一定會確保客戶提供的技術或是賣點是站得住腳的。

去年和匹克合作時,匹克提供的一個產品賣點是,他們的鞋子有自適應的效果,比如衝擊力很強的時候會變硬,走路的時候會變軟。

「聽起來不太靠譜」,吳松磊直言,「所以我們向匹克要來了實驗室裡的一些測試報告、相關的檢測視頻和對應的專利資料,去做了一些相關的事實檢查,才覺得這個技術沒有問題。」

「相對來說,和有較強技術積累和研發能力的公司合作,會比較適合我們。」據吳松磊回憶,這類公司能提供較多技術方面的數據、報告或專利,「比如戴森的馬達參數確實是領先和優秀的,華為對5G晶片技術的投入的確非常大」。

2018年底,回形針發布了一個叫「回形針是如何賺錢的」的視頻。吳松磊希望透過視頻告訴大家,回形針已經賺錢了,是一個健康的商業公司。

「我們做內容看起來,好像是一個很科普的、很公益的感覺,所以我們想避免這種感覺。」他說,「我想告訴大家,我們和其他的商業公司沒有什麼區別。」

另一方面,吳松磊希望和觀眾有一個更直接的和透明的溝通。「我們會很認真地對待我們的觀眾,不會把觀眾當成很好糊弄的人,就像我們做視頻一樣。」

END

內容產業報導第一媒體

刺蝟公社是聚焦內容產業的垂直資訊平臺,關注領域包括網際網路資訊、社交、長視頻、短視頻、音頻、影視文娛、內容創業、二次元等。

相關焦點

  • App Store上這些冷門卻功能逆天的應用,知道一個已經很厲害了!
    而且一些都是一些素人開發者開發出來的,所以說在功能方面更加的貼合我們的生活,那麼有哪些在在蘋果APP Store上冷門卻逆天的應用呢?1、MathStudio(強大無敵)這是一個致力於數學計算的工具,冷門至極畢竟沒有那麼多的學霸會喜歡用來搞什麼數學計算研究一類的,而使用的基本上都是真正的內行人。
  • 學冷門專業的人,後來都怎麼樣了?
    外界的誤解、就業市場的冷落……頂著這兩大壓力選擇冷門專業的人現在都怎麼樣了呢?*本文內容整理自「冷門專業互助交流會 」豆瓣小組討論《那些學冷門專業的人後來怎麼樣了?》@阿拉斯加大鯨魚周易與預測學,轉行當文學史教授了。
  • 2020年十大冷門專業科普
    除了工學、醫學、管理學,以及經濟學科這些熱門專業以外,今天皮下給大家科普一些冷門專業~ 一、公共事業管理 1、度娘解釋: 公共事業管理專業培養具備現代管理理論、技術與方法等方面的知識以及應用這些知識的能力,能在文教、科技、體育、衛生、環保、社會保險等公共事業單位行政管理部門從事管理工作的高級專門人才
  • 冷門裡也有戲 高校教師藉助新媒體傳授解剖學受熱捧
    冬日的暖陽照射在廣東醫科大學東莞校區,李哲人體科學工作室內,李哲正拿著手機,利用最先進的AR技術進行短視頻錄製,他講解的是解剖學知識,但通過和生活的緊密結合,能迅速在社交媒體上成為熱點。李哲藉助新媒體手段,用風趣幽默的語言,將枯燥複雜的人體科學知識講得深入淺出,滿足了追求身體健康和身姿優美的人群的需求,成為網絡大V,被同學們和網友親切地稱為「剖哥」。
  • 馬雲、劉強東年輕時的老照片曝光, 看得叫人心酸,有些結果是必然的
    今天我們科普的話題是:馬雲、劉強東年輕時的老照片曝光, 看得叫人心酸,有些結果是必然的我國現在踴躍了非常多的人才,有很多人脫穎而出,讓大眾見識到了他們的優秀。其中可以作為傑出代表的就是阿里的馬總和某東的劉總,很多人對他們為什麼能取得這樣大的成功,充滿了好奇,為啥他們就能夠這樣優秀呢?
  • 短視頻可能成為行業標配
    具體到競爭層面,短視頻領域可謂山頭林立,前有抖音、快手兩大強敵,中有騰訊、愛奇藝、B站等聚合平臺,更有微信、QQ等社交平臺和今日頭條、網易等資訊平臺,短視頻行業的競爭日趨白熱化。如何突圍是擺在所有短視頻平臺面前的問題,更是短視頻MCN機構必須思考的生存根本。
  • 光明網評規範紅頭文件:別止於看得懂,還要經得起合法性審視
    光明網評規範紅頭文件:別止於看得懂,還要經得起合法性審視 光明網 2016-09-17 14:58 來源:澎湃新聞
  • 幾步讓小白看得懂五線譜
    原標題:幾步讓小白看得懂五線譜   不要以為音樂五線譜有多麼難學,其實很簡單。不要抗拒它,接下來三步教會你,你會發現它其實很容易學會,並對它產生濃厚的興趣,讓它融入你的小資生活。
  • 通過在紙箱上貼了不可以抓的紙條,發現貓真的看得懂文字!
    通過在紙箱上貼了不可以抓的紙條,發現貓真的看得懂文字! 果然貓真的看得懂文字
  • 冷門一個接一個,杜拜女網爆冷已成家常便飯,誰能挑大梁?
    冷門一個接一個,杜拜女網爆冷已成家常便飯,誰能挑大梁? 北京時間2月20日,2020年杜拜女子網球頂級賽目前正在進行第2個比賽日的爭奪,不過在備受關注的女網賽場,首輪比賽是冷門迭爆,高排名選手接連被爆冷出局,先是澳網冠軍肯寧,緊接著又是斯維託麗娜,再接著是本西奇不得不說現在的女網真的是太亂了
  • 阿湯哥被爆性冷淡 專家稱堅持運動可不治而愈
    導語:男性性冷淡直接影響了夫妻性生活有許多男性已經出現了性冷淡的症狀,卻不自知。性冷淡的表現性冷淡一般沒有明顯的症狀表現,多是從日常性生活中的細節表現出來。1、對於夫妻生活已經沒有任何期待。2、對性愛產生恐懼、延誤甚至牴觸心理。3、已經將性愛當做任務或必要程序,只是例行公事罷了。4、性生活明顯減少,且在性生活中明顯不能投入。
  • 作家汪詰搞「科普寫作訓練營」,業界:無異於「自殺」
    他的這個科普訓練營,吃力不討好,不但沒有收益,簡直等同於自殺行為。要知道,國內的科普工作其實是一個冷門領域,絕大多數的科普號長期處於公益或者虧損狀態,能夠盈利的科普號寥寥無幾。可以說,科普的這塊市場蛋糕,原本就非常的小,汪詰老師能夠稍有盈利,其實已經堪稱是奇蹟。
  • 真正能成事的人,都是「心智突圍」的高手
    而真正能把事情做成的人,都是「心智突圍」的高手。1心智系統:人生「看不見」的操縱者古希臘哲學家亞里斯多德說——「我們每個人都由自己一再重複的行為所鑄造,因此,優秀不是一種行為,而是一種習慣。」2人生定位:找到那些於你而言對的事情之前我寫過一篇文章《一個人最大的本事,是不太把自己當回事》,其中有這樣一種觀點——這個世界上很多人把自己看得很重,太把自己當回事,可事實上,做成一件事,首先因為這件事是一件對的事。
  • 人人皆可做短視頻自媒體賺錢,視頻製作如此簡單!
    一個月7000多,並不是很難,一天花兩個小時就夠了,而且一個視頻可以多個平臺發布,獲得多份收益。現在影視剪輯可以說是最容易做的內容,很多人第一次接觸自媒體可能會覺得很困難。事實上,所有步驟都可以用軟體和工具完成。接下來,我將在標題封面、文案寫作、配音、視頻素材下載、剪輯、發布一步步來教你操作。第一、標題封面標題不會寫,最常用的是三段式標題。
  • 科普達人在路上@醫生護士
    袁鳳蘭,教授、主任醫師,中國醫學科學院腫瘤醫院原防癌科主任、腫瘤科普教育專家,北京市體檢質控中心首席科普專家。 袁教授給大家傳授講科普有哪些技巧 深入淺出、通俗易懂、故事形式、餘情未盡 專業知識佔20%就夠了,
  • 百度內容創作者楊曉洋:在無差別科普的浪漫理想中前行
    品嘗過600多種各色水果,親自接觸過3萬多種植物,從專業工程師到植物學理論達人,再到走遍世界的"水果獵人",支撐楊曉洋走下去的,不僅是對植物、對水果的熱愛和堅持,更是因為他想做無差別科普、想將知識儘可能的傳遞給更多人的浪漫理想。百家號作為水果獵人楊曉洋的視頻發布平臺,也承載著他一直以來的科普使命。傳統的科普路徑,很難引發大眾對於植物學這類冷門學科的熱情和喜愛。
  • 《人間世2-籠中鳥》| 只有好人才看得懂我的暗號!
    他們中多數都有著我們熟悉的身份:朋友、孩子、兄弟、父母,不乏有一些特殊的存在,比如:學歷高至博士的、出生於音樂學院懂小提琴的,甚至還有在讀大學的高材生,但就算是這樣,他們也「無奈」的來到了精神病院中!說實話,在「籠中鳥」這部紀錄片中,當「物理學博士」的這個標籤一出現,很多人都是一臉懵圈,甚至在視頻的彈幕中都出現「這麼高學位也會得精神病?」「博士怎麼會得精神病?」這種字眼。
  • 南航學生視頻科普飛行「小竅門」
    這些在外出旅行中經常會遇到的民航問題,多半都可以從南航學生團隊製作的科普視頻「空中回家路」系列中找到答案。視頻淺顯而生動的講解,吸引了大批視頻彈幕網站B站粉絲的圍觀,甚至還有網友催更。接受記者採訪時,主創團隊賣了個關子,「民航知識遠不止目前發布的這些哦,比如何時能買到最便宜的機票,如何選擇飛機上心儀的座位,關注視頻更新,我們會告訴你最實用的飛行『小竅門』。」
  • 走路真的可以賺錢?揭露這些賺錢APP背後的真相,你被套路了嗎
    許多軟體運營商就是利用這個原理,開發出來了許多通過刷流量就可以「賺錢」APP,引導用戶們去註冊下載。大家看到這些APP的廣告時,內心都會有點疑惑:走路真的可以賺錢嗎?看看新聞就能體現現金?這是真的假的,背後不會有什麼套路吧?新華社的記者透露,此類聲稱可以「賺錢」的APP,大多涉嫌誇大宣傳。這些商家承諾的回報,往往沒有辦法兌現。
  • 科學能解釋一切嗎?科學的盡頭是神學?西瓜視頻專業人士科普
    接下來就讓我們跟隨西瓜視頻創作人科技袁人袁嵐峰,用專業人士的眼光去解釋一下科學的真義。我們用自己的力量去發現宇宙萬物,西瓜視頻裡袁嵐峰老師告訴我們人類目前所處的現代社會是以科學為中心的,所有的一切都建立在信任科學的基礎上,如果有一天科學失去了信仰 ,那麼人類社會的一切都消失,我們甚至會重新回到猿人時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