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足魚類從何而來?揭開「肉鰭魚」的神秘面紗

2021-01-16 動物與環境

活化石拉蒂邁魚:在我們中國古動物館,有一件很重要的展品叫做拉蒂邁魚,這個標本保存在福馬林的大魚缸中,保存了它的原始狀態。這個標本是一個現生標本,所以也被稱為活化石。

拉蒂邁魚也叫矛尾魚,最早生活在4億年前古生代的泥盆紀,科學家曾一度認為這種魚在七千萬年前中生代的白堊紀就已經滅絕。

直到1938年,漁民們在馬達加斯加島附近的葛摩群島捕捉到的一條怪魚,令古生物學家很快就發現,這條怪魚和化石標本上的肉鰭魚幾乎一模一樣,而後來在印度洋的東岸印度尼西亞附近也發現了它的蹤跡。

最早見到拉蒂邁魚的一個博物館的保管員,她的名字叫拉蒂邁,所以,魚的名字也就根據她的名字命名。拉蒂邁隨後給魚做了一個簡單的素描圖,把拉蒂邁魚的特徵很好地展示出來,於是一種具有「胳膊腿」的怪魚形象躍然紙上。

為什麼拉蒂邁魚給人以具有「胳膊腿」的既視感?因為它肉質的魚鰭與大多數魚類不同,魚鰭內骨骼與簡單的鰭條也不一樣,它顯得非常強壯。

魚向四足動物的演化

距今三四億年前的泥盆紀時期,有很多其他的肉鰭魚類化石。比如我們國家的鬼魚、夢幻鬼魚、斑鱗魚等肉鰭魚化石。在加拿大曾發現的真掌鰭魚,曾經被作為從魚類向四足動物演化的過渡環節,生活在3億8千萬年前。

提塔利克魚(Tiktaalik)來自於2006年在加拿大的考古發現,它被認為是更像四足動物的魚類代表。研究表明提塔利克魚生活在泥盆紀晚期,距今3.75億年,它們魚鰭更加強壯,能夠支撐身體進行一部分水底爬行,扁平的頭部更加有利於其在水底生活。

隨著時間推移四足魚類開始走向陸地,陸生四足動物的早期代表魚石螈,生活在距今3.65億年前的泥盆紀晚期的格陵蘭島上。這個時期魚石螈的前肢已經進化出了多個指頭,而後肢更是比較清楚的發現了七個腳趾頭,出現多趾現象。最終慢慢由不固定的七八趾進化成現在的五個腳趾。

我國發現的早期魚石螈

潘氏中國螈(Sinostega),它是在我國寧夏發現的我國迄今為止最早期的魚石螈類,也是亞洲最早的四足動物代表,7釐米的下頜骨揭示了它古老四足動物的身世。

從四足動物的起源來看,在泥盆紀晚期是一種全球出現的狀態,我們確定它的起源一定是早期古老的肉鰭魚類。只有肉鰭魚具備這種類似於胳膊腿四肢的鰭,才能演化成早期的四足動物。

相關焦點

  • 中國科學家有望揭開肉鰭魚類演化之謎—新聞—科學網
    藉助高精度CT掃描技術,他們對4.1億年前的掠食魚類箐門齒魚的精細腦腔結構進行詳細研究,揭示了箐門齒魚兼具肉鰭魚類幹群和冠群鑲嵌特徵,開始解開肉鰭魚類早期演化階段的層層謎團。 硬骨魚類是脊椎動物演化的主幹,下分肉鰭魚類和輻鰭魚類兩大支系,它們競逐地球水域的統治權。今天,水中的肉鰭魚類僅剩肺魚和空棘魚,在繁榮多樣的輻鰭魚類陰影中苟延殘喘。
  • 遠古魚類是怎樣演化成四足動物的?
    不久之後,達爾文提出的進化論對此作出了解釋:現代魚類和現代四足動物擁有共同的祖先——古代魚類。通俗來說,可以理解為 「魚類登陸演化成為四足動物,人是從魚演化來的」。在接下來的近200年內,要解決的問題就變成了:什麼魚、在何時、怎樣演化成了四足動物?
  • 人手如何從魚鰭進化而來?《自然》登出驚人照片:一條有「手」的魚
    這一故事發生在數百萬年前的泥盆紀末期,當魚類開始進軍淺水和陸地等棲息地時。 這一發現填補了「魚過渡到四足動物」中缺失的進化環節。 這在科學界算得上是一件大事:魚類祖先進化成四足動物——人類所屬的四足脊椎動物——是生命史上最重要的事件之一。
  • 4.1億年前水中掠食者 揭示肉鰭魚類早期演化格局
    藉助高精度CT掃描技術,他們對4.1億年前的掠食魚類箐門齒魚的精細腦腔結構進行詳細研究,揭示了箐門齒魚兼具肉鰭魚類幹群和冠群鑲嵌特徵,開始解開肉鰭魚類早期演化階段的層層謎團。硬骨魚類是脊椎動物演化的主幹,下分肉鰭魚類和輻鰭魚類兩大支系,它們競逐地球水域的統治權。今天,水中的肉鰭魚類僅剩肺魚和空棘魚,在繁榮多樣的輻鰭魚類陰影中苟延殘喘。
  • 魚類到陸地四足動物的重要一步,學會了呼吸空氣
    魚類最早在四億年前,也就是泥盆紀(Devonian)時期,開始向陸地過渡。很長時間以來,專家們需要研究的少數化石之一是一種叫做真掌鰭魚的肉鰭魚,這種魚最早於19世紀80年代在加拿大魁北克發現。它生活在大約3.8億年前的河口淺水中。
  • 人類的祖先居然是條魚?你正在用「胸鰭」滑動手機,用「腹鰭」四處行走…
    從歷史課本上我們了解到人類是由古猿演變而來的,那麼類人猿又是從何演變而來的?或者更早一些,脊椎動物是如何進化出來的?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副研究員盧靜表示:所有陸地脊椎動物統稱為四足動物,而四足動物是由魚類演化而來的
  • 中國是肉鰭魚類起源中心
    本報訊(記者童曙泉)大約3.6億年前,從肉鰭魚類中進化出了第一個陸生脊椎動物,最終衍生出人類。5月4日出版的國際權威科學雜誌《自然》發表論文指出,發現於我國雲南曲靖的「晨曉彌曼魚」是迄今為止發現的最為原始的肉鰭魚類。這意味著,我國是肉鰭魚類起源中心。  這一最新研究成果由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朱敏研究員、美國肯恩大學於小波教授等共同完成。
  • 科學網—肉鰭魚類起源中國說再獲驗證
    肉鰭魚類起源中國說再獲驗證 中科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研究員朱敏等人,在雲南昭通早泥盆世布拉格期地層中,發現了迄今為止最早的空棘魚化石——雲南孔骨魚。 朱敏等人發現的這種空棘魚,在學界被稱為「解剖學意義上的現代型空棘魚」。此前,最早的「解剖學意義上的現代型空棘魚」化石,出自距今約3.9億年的中泥盆世晚期地層中。
  • 中科院新發現:4.1億年前水中掠食者是人類魚形祖先
    原標題:新發現:4.1億年前水中掠食者是人類魚形祖先本報訊 (記者 劉歡)4.1億年前,它們競逐著地球水域的統治權,並最終演化出包括人類在內的四足動物。昨天,中科院古脊椎所朱敏研究員及其團隊向世界公布了他們的研究成果,藉助高精度CT掃描技術,他們揭開了「魚類時代」稱雄地球水域的人類魚形祖先演化謎團。
  • 你是一條魚嗎?丨盧靜的奇物櫃
    人和魚到底是什麼關係?這個問題答案的簡化版是:人是由魚演化來的,不接受反駁。不過如果要嚴謹一點說應該是:今天的人類和今天的魚類有一連串共同的祖先,其中最近的共同祖先形態與魚的接近程度要大大高於與人的接近程度。這裡的魚類定義為非四足動物的脊椎動物,而四足動物則包括所有登上陸地的脊椎動物,如蛙、蜥、鳥、獸以及它們回到水中的後裔,如魚龍、鯨、海蛇等。
  • 科學家重大猜想:人類的祖先不是猴子,或許是從魚類進化而來!
    生物課上我們學習過進化論學說,達爾文認為人類都是由猿猴進化而來,經過幾十萬年的演化變成了"智人",又經過優勝劣汰、社會制度演變而逐漸進化至今。可如今有人提出了疑問和質疑,人類真的是由猿猴進化而來嗎?猿猴又是從何而來?這時候加拿大科學家出了一篇論文,其中大膽猜測到:人類從魚演變而來。
  • 科學網—雲南孔骨魚化石:肉鰭魚類起源中國說再獲驗證
    繪 ■本報記者 洪蔚 作為肉鰭魚類的一支,空棘魚與陸生脊椎動物有著密切的親緣關係,在四足動物起源研究中扮演著關鍵的角色。 也正是由於這一現象,該空棘魚化石被稱為「解剖學意義上的現代型空棘魚」。 那麼,這些早期的空棘魚是何時出現的,又是什麼時候開始呈現出演化的保守性的呢? 由於化石記錄的不完整,學術界對空棘魚類更早的演化歷史知之甚少,對這些問題很難給出相對明確的答案。
  • 人類鼻孔如何進化而來?上百年學術之爭落定(圖)
    中國的雲南曲靖,不僅是徐霞客當年曾多次遊歷之地,而且還是眾多魚類科學家所鍾情的地方。  上世紀80年代初,在雲南曲靖距今4億年前形成的巖層裡,發現了一種肉鰭魚類化石。為了紀念我國古脊椎動物的奠基者、已故的楊鍾健教授,科學家們給它起了個好聽的名字,叫楊氏魚。  到了90年代,仍然是雲南曲靖,中科院古脊椎動物所研究員朱敏博士又發現了另一種肉鰭魚:肯氏魚。
  • 科技視界 | 張彌曼:追尋"從魚到人"的證據
    那麼,究竟是肺魚和四足動物的關係更接近,還是總鰭魚類和四足動物更接近? 1965 年,張彌曼前往瑞典自然歷史博物館學習的時候,她意識到這個問題很複雜,而且還沒有得到解決;但她手中的一件在雲南曲靖泥盆紀早期(距今約4.1 億年)地層中發現的魚類頭骨化石,有可能是揭開謎底的關鍵。因為,這個頭骨屬於一種後來被命名為先驅楊氏魚的原始肉鰭魚類,「楊氏」的屬名是為了紀念中國古脊椎動物學的奠基人楊鍾健院士。
  • 雲南孔骨魚化石「現身」 肉鰭魚類起源中國說再獲驗證(圖)-科教臺...
    最早的現代型空棘魚——雲南孔骨魚復原圖Brian Choo繪  作為肉鰭魚類的一支,空棘魚與陸生脊椎動物有著密切的親緣關係,在四足動物起源研究中扮演著關鍵的角色。  中科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研究員朱敏等人,在雲南昭通早泥盆世布拉格期地層中,發現了迄今為止最早的空棘魚化石——雲南孔骨魚。  朱敏等人發現的這種空棘魚,在學界被稱為「解剖學意義上的現代型空棘魚」。此前,最早的「解剖學意義上的現代型空棘魚」化石,出自距今約3.9億年的中泥盆世晚期地層中。
  • 令人著迷的魚的象徵意義,揭開魚類的神秘面紗
    魚的象徵意義多種多樣,令人著迷。如果你想一想,魚生活在一個我們通常無法看到的世界。這使魚成為探索未知,發現秘密和學習直覺生活的絕佳盟友。在這裡獲得更多知識和象徵性的魚類意義。為了充分理解魚的象徵意義,我們必須首先考慮它們的水域。水擁有處理潛意識和知識深度的古代象徵意義。
  • 人的手臂是魚的魚鰭進化而來的,遠古時期魚類進化成脊椎動物
    一些像魚一樣的脊椎動物在4億年前就已經開始長出手臂了,它們是鰭,也有肺和鰓。在自然進化的隨機過程中,海洋中的動物開始長出四肢,走向陸地,在地球上進化成兩棲動物、爬行動物、哺乳動物,最後進化成人類。來自國家弗林德斯大學和魁北克大學的古生物學家們組成了一個全球團隊,他們研究了我們進化過程中表親的化石。
  • 科學家在加拿大發現魚類與四足動物之間的過渡化石
    一個迷人的加拿大化石被描述為「魚類向四足動物過渡過程中缺失的進化環節」,它揭示了一個古老的魚類物種,手臂、手和手指的骨骼與我們相似,被鰭包裹著。這個157釐米(61.8英寸)的標本大約在10年前發現於加拿大東南部的米瓜沙國家公園內,其歷史可以追溯到3.93到3.59億年前之間,這個時期被稱為泥盆紀晚期,其中某些魚類開始嘗試從水中出來。這些冒險的小傢伙最終演變成四足動物或四足脊椎動物的整個家族,這個家族包括恐龍,爬行動物,鳥類,兩棲動物,鯨魚,海豚,海豹,海龜和哺乳動物-包括人類。
  • 魚類起源與演化
    背神經管和鰓裂,而脊椎動物的祖先就是由原始無頭類主幹演化而來的原始有頭類。 擬似魚類的脊椎動物 現在的古生物研究者們一般認為海口魚。無頜魚類大約出現在奧陶紀,它們像魚卻不能稱之為魚。這些魚的脊椎呈圓柱狀,沒有上下頜;起源於內胚層的鰓呈囊狀,因此又被成為囊鰓類。無頜魚類大多數生活在水中,因為身體想魚形動物,所以被稱為無頜魚類,一般情況下我們將之分為盲鰻綱、七鰓鰻綱和鰭甲魚綱。儘管在志留紀和泥盆紀時無頜類種類繁多,但只有七鰓鰻和八目鰻能倖存至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