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11-26 13:30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浯溪口水利樞紐工程,是我市一項重點工程。為了建好這一工程,我市庫區所在地的一批村民陸續告別了居住多年的老宅,在政府為他們規劃好的區域建起了新家,開始了新的生活。
11月16日,記者來到位於浮梁縣峙灘鎮的浯溪口水利樞紐工程部分移民安置點,感受庫區移民生活發生的變化。
峙灘鎮流口村曹新降移民安置點,2015年開工建設,2017年建成,共安置了2個村民小組,共70戶279人。走進安置點內,記者看到這裡一棟棟房屋整齊劃一,水塘旁安裝了不鏽鋼欄杆,路燈、健身器材等配套基礎設施齊全,一些空地上還鋪設了草皮,種上了樹……
今年58歲的張愛華,2018年12月搬進了曹新降移民安置點。現在的生活讓她非常滿足。「現在的變化真大呀。以前老屋外的路面坑坑窪窪的,家裡比較擁擠,水也不夠用,為此家裡還打了井。一到汛期下大雨的時候就擔心家裡被淹,現在幾個兒子都住上了新房,用上了自來水,洗衣服方便了,到了汛期再也不用擔心家裡被淹了。安置點有水塘,不遠處還有青山,風景很漂亮!」坐在自家新建成的房屋客廳裡,提起這些年的新變化,張愛華十分高興。
除了家裡的生活條件改善外,張愛華一家的收入也提高了,享受到了健康、教育、安居、保障、產業等一系列扶貧舉措。如今,她在村裡的茶葉基地務工,還擔任了村裡的保潔員和護林員,家裡每年人均能有一萬多元的收入。
「以前我們一家7口只有2間房,水也不夠用,現在新建的房屋有13間房,真是想都想不到!生活條件提高了,自來水通了、路修好了,在家洗衣服、洗菜都非常方便。」2017年10月搬進曹新降移民安置點的68歲村民鄭志田告訴記者。
據流口村扶貧專幹張君霞介紹,為讓村民脫貧,該村主要採取了就業、產業扶貧和兜底保障等舉措,對沒有勞動力的家庭進行兜底保障。該村今年脫貧的兩個家庭就是靠兜底保障的。該村還設立了產業扶貧基地,在家的貧困勞動力可以去基地務工。浮梁縣農業開發有限公司在流口村種植了1000餘畝有機茶,讓當地貧困戶和農戶在扶貧產業基地務工,並讓貧困戶入股分紅。
流口村從2009年春開始移民搬遷工作,到2019年結束,先後安置移民255戶、1095人,建設完成移民安置點8個,外遷移民安置點1個,建檔立卡貧困移民戶共13戶、40人,徵收林地、旱地、水田1560餘畝,破拆房屋375棟。村黨支部還配合施工方完成了村內的龍坡大橋、峙龍公路、木塘公路等交通復建工程,以及流口村委會、流口小學、村醫療所搬遷重建工程和850畝抬田工程。
今年47歲的吳龍江,2016年搬進了位於峙灘鎮大河裡村的新毛塢移民安置點。他告訴記者,新安置點的道路和自來水都比以前好多了。以前一大家人住在一間平房裡,現在一家三口住的房子有300多平方米。目前自己在打工,還擔任了村裡的護林員,水田也轉租給了別人,每年收入可達3萬多元。
「我是2019年3月份搬到這裡的。我們家以前住在木平房裡,現在住上了樓房、享受了低保,集體茶園還有分紅,黨的政策真的是太好了!」家住毛塢移民安置點的57歲村民盧桃菊如是說。
大河裡村扶貧專幹盧新水告訴記者,該村從2009年開始移民搬遷,2014年啟動全面建設,2020年完成了120畝抬田工程,目前工程正進入掃尾階段。該村還完成了學校、衛生所的異地重建工作,村委會辦公樓正在建設;累計安置移民357戶、1463人,建設完成8個安置點12個小組,其中建檔立卡貧困戶17戶、36人;通過向縣農業開發公司、鎮楊村茶廠購買和流轉茶園的方式,為貧困戶提供增收渠道,預計2023年底可產生效益。該村還將通過發展種養和旅遊等途徑,安排17戶貧困戶就業。
據峙灘鎮相關負責人介紹,該鎮是浯溪口水利樞紐工程主庫區,總面積194平方公裡,下轄9個行政村、1個居委會、1個林場,共109個村小組,人口1.38萬人;全鎮總耕地面積2.1萬畝、總山林面積22萬畝。浯溪口水利樞紐工程淹沒範圍涉及8個村委會、81個村民小組,淹沒總土地面積1.9萬畝,影響人口10852人,其中移民1978戶、8034人(含自謀職業173戶、759人),集鎮駐鎮單位和搬遷人員2818人。全鎮共有44個庫區移民安置點,其中集中後靠安置點26個、分散後靠安置點15個、外遷安置點3個。截至今年10月底,所有移民安置點已全部完成搬遷入住,安置移民1805戶、7275人。26個集中後靠安置點基礎設施正在加快建設。
文章作者:甘 牧
責任編校:曹璇月 江 超
審 核:餘 珺
監 制:黃 勝
喜歡此內容的人還喜歡
原標題:《日子有盼頭 生活有奔頭 ——浯溪口水利樞紐工程移民安置點見聞》
閱讀原文
特別聲明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並發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