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秘:鄱陽湖水體面積十年來最大是怎麼「測」出來的?

2020-12-05 新京報官微

新京報快訊(記者 鄧琦)6月29日以來贛北贛中遭受連續暴雨襲擊,洪澇災害嚴重。衛星監測顯示,7月14日鄱陽湖主體及附近水域面積達4403平方公裡,為十年以來最大。7月15日,新京報記者走進國家衛星氣象中心,邀請兩位專家揭秘衛星監測的奧秘。

國家衛星氣象中心

鄱陽湖周邊圩堤仍面臨較大壓力

中國氣象局首席氣象服務專家、國家衛星氣象中心遙感室副主任韓秀珍研究員15日介紹,7月14日6時,衛星監測顯示鄱陽湖主體及附近水域面積達4403平方公裡,為近10年最大,較7月2日和8日分別擴大549平方公裡和197平方公裡,比5月27日增大2196平方公裡,較歷史同期平均值(3510平方公裡)偏大2.5成,五大支流入湖口溼地以及鄱陽縣昌江和潼津河、千秋河區圩堤決口導致耕地和村莊大面積被淹。

7月14日較7月8日,監測到兩處水域面積縮小區域,分別位於鄱陽縣與東至縣、鄱陽縣與昌江區交界處,總共縮小面積為40.83平方公裡。

預報顯示,目前在巴士海峽附近有熱帶低壓,受其影響,副熱帶高壓和主雨帶位置仍然偏北,贛北處副高邊緣,15-16日和18-19日有2次較明顯的雷雨天氣過程。另外,預計長江流域14-16日將有強降雨,部分地區累計雨量有100毫米~180毫米,局地可達200毫米~300毫米。

韓秀珍介紹,目前鄱陽湖水位正逐漸下降,其中信江、饒河、修河以退水為主,但是未來長江上遊仍有強降水過程,長江九江段水位將持續超警,對鄱陽湖水位具有頂託作用,延緩退水速度,相關圩堤仍面臨較大壓力。建議保持鄱陽湖周邊圩堤巡查力度,加強圩堤除險和群眾轉移安置工作,保障群眾生命財產安全。做好防雨、防風、放浪、防雷、防暑工作,保障防汛搶險救災人員安全和堤壩安全。加大農田內澇區排澇和早稻搶收力度,保障糧食生產。

每天用多源衛星資料監測重點河流、湖泊水庫等水體

氣象衛星具體如何開展監測,國家衛星氣象中心研究員鄭偉介紹,國家衛星氣象中心每天會用風雲三號、高分等多源衛星資料,對我國的重點湖泊、水庫、河流等進行監測,包括鄱陽湖、洞庭湖,丹江口水庫、密雲水庫以及官廳水庫等。

同時也會基於長序列的衛星遙感資料,對這些重點湖泊、水庫水體進行時空分布特徵分析,這些信息對我國洪澇災害的監測評估以及氣候變化影響評價研究等工作都有重要的意義。

此次對鄱陽湖的衛星監測運用了多源衛星資料,除了風雲氣象衛星數據,還有高分系列衛星,特別是高分三號雷達衛星,可以穿透雲層,解析度比較高,可以更加清晰地看到下墊面的細節信息。

衛星監測為防汛提供評估支撐

從上個世紀80年代開始,國家衛星氣象中心就開始利用氣象衛星對地表水體進行監測,當時主要用國外的衛星資料。近些年來,隨著我國對地觀測技術的快速發展,風雲氣象衛星、高分衛星等多源衛星資料的廣泛應用,目前我們對水體監測主要以國產的衛星資料為主。

鄭偉介紹,衛星遙感對水體的監測可以涵蓋很多要素,最直接的就是水體面積、空間分布及其變化信息等。

「衛星遙感具有覆蓋範圍廣、成像快等特點,基於衛星遙感技術還可以評估洪澇災害對下墊面的影響,比如對農田、居民點等影響,為我國政府部門防汛抗洪提供衛星遙感技術支撐。」鄭偉說。

目前有7顆風雲衛星在軌業務運行

鄭偉介紹,我國目前有7顆風雲衛星在軌業務運行,風雲氣象衛星包括兩個系列,即極軌氣象衛星系列和靜止氣象衛星系列。

極軌氣象衛星的優勢在於它可以對全球進行監測,不但可以監測我國的大氣、海洋、陸地等信息,還可以對其他國家乃至全球進行監測。

靜止氣象衛星可以對一個區域進行高時效的連續監測,在颱風、暴雨等災害性天氣的準確監測和預警中可以發揮重要的作用。

衛星遙感技術應用面非常廣,鄭偉說,可以對颱風、暴雨、沙塵、大霧等天氣進行動態監測,也可以對植被長勢、水體變化、積雪覆蓋、土壤溼度、地表溫度等地表環境信息進行定量化的監測,還可以對城市的擴張、農作物分布等進行精細化監測,這些都跟我們的生產生活息息相關。

新京報記者 鄧琦

編輯 樊一婧 校對 王心

相關焦點

  • 鄱陽湖水位超1998年 水體面積10年來最大
    鄱陽湖告急"成為汛情的一個關鍵詞。12日零時,鄱陽湖標誌性水文站星子站的水位井內,湖水漫過一道紅色標記"1998年洪水位22.52M",達到22.53米。這標誌著我國最大淡水湖水位突破有水文紀錄以來的歷史最高值。最新衛星遙感監測顯示,鄱陽湖主體及附近水域面積,較歷史同期平均值偏大2成,達10年來最大。
  • 我國面積最大的淡水湖「鄱陽湖」,是世界第幾大淡水湖泊?
    我國國土面積遼闊,湖泊數量眾多,我國的湖泊分布可以分為青藏高原湖區和東部季風區湖區。在我國的湖泊中,青海湖是我國面積最大的湖泊,也是我國最大的鹹水湖,湖泊面積約為4543平方千米。鄱陽湖在我國的淡水湖泊中,位於江西的鄱陽湖是面積最大的湖泊,鄱陽湖位於我國長江流域,流域內的氣候類型為亞熱帶季風氣候,降水的季節變化很大,所以鄱陽湖的水位季節變化也很大,從而使得鄱陽湖的面積在一年中的變化也很大。
  • 氣象衛星看中國:暴雨之下,鄱陽湖洞庭湖太湖發生了什麼?
    新華社記者 彭昭之 攝6月29日以來江西遭受連續暴雨襲擊洪澇災害嚴重鄱陽湖水體面積激增。>4403平方公裡為十年來最大▲國家衛星氣象中心科研人員用四種顏色展示了6月26日到7月14日,鄱陽湖水體面積變化情況。
  • 珠峰「新身高」是怎麼測出來的?
    這是繼2005年公布8844.43米的珠峰峰頂巖石面海拔高程後,我國時隔15年再測世界最高峰。為什麼要重新測量珠峰?珠峰的「身高」是怎麼測的?又是怎麼算的?測算結果有什麼用……新京報記者就與珠峰新「身高」相關的六個焦點問題,採訪了負責珠峰高程解算的自然資源部大地測量數據處理中心主任郭春喜、自然資源部中國測繪科學研究院研究員黨亞民與副研究員蔣濤,揭秘如何為珠峰測量計算「身高」。
  • 面臨消失的鄱陽湖,衛星遙感如何逆轉?
    鄱陽湖,作為全國吞吐量最大的湖泊,在調節長江水位、涵養水源、改善當地氣候等方面有著舉足輕重的作用。此前,利用衛星遙感監測技術,雲南大理市成功監測雲南洱海富營養化情況;衛星環境應用中心成功鎖定了北京61段黑臭水體,解決了黑臭水體的治理難題;陝西省氣象局農業遙感信息中心成功監測到神木縣紅鹼淖水體面積10年來首次實現了正增長,面積萎縮出現逆轉......
  • 鄱陽湖水利樞紐工程概況是什麼?
    近十年來,受長江上遊幹支流水庫群汛後蓄水引起的長江中下遊徑流減少、清水下洩衝刷引起的河道下切等因素影響,鄱陽湖連續出現枯水時間提前、枯水期延長、水位超低等情況,鄱陽湖枯水常態化和趨勢化的新變化,造成枯水期水資源、水生態、水環境承載力嚴重不足,對湖區民生、生態、經濟等多方面造成嚴重影響,難於滿足經濟社會快速發展、周邊城市群迅速崛起和生態環境保護的要求。
  • 青海湖水體面積達20年來最大值
    中新社西寧9月29日電 (孫睿 孫偉)青海省氣象科學研究所29日下午對外發布,受今年8月至9月降水偏多影響,青海湖水體面積較歷年同期增大,達到近20年來最大值。青海湖是中國最大的內陸高原鹹水湖,是維繫青藏高原東北部生態安全的重要水體,也是控制西部荒漠化向東蔓延的天然屏障。青海湖的生態環境特徵及其演變在很大程度上反映著青藏高原整體生態環境的變化趨勢,對柴達木盆地、三江源、祁連山等地區均有較大影響。
  • 鄱陽湖不具備水華發生條件 優勢限制藻類繁殖
    那麼,中國最大淡水湖——鄱陽湖的水質如何?是否面臨同樣的問題?郭玉銀說:「監測顯示鄱陽湖水質較好,但同時我們也應該注意到部分水域藻類密度較大,藻類防治工作不容樂觀。」 省水文局水質科邢久生認為,鄱陽湖的主要藻類不是藍藻,而是微囊藻,加上鄱陽湖本身流速比較大,水中含磷少,因而整體而言不具備水華發生條件。邢久生說,鄱陽湖面積大,如果發生大面積藍藻,不可能通過人工換水限制水華。因此,必須建立預警機制,減少鄱陽湖邊的汙染。
  • 中國工程院院士:鄱陽湖水利樞紐有三大作用無可替代
    對於主要原因,胡春宏分析,近十幾年來長江流域加速發展,特別是長江上遊水庫群汛後蓄水影響,鄱陽湖每年9-10月份水位消落過快,9-10月份長江幹流水位降低,對鄱陽湖出流頂託作用減弱,鄱陽湖出流加快,提前進入枯水期。  「如果單從解決濱湖區水資源供需矛盾來說,可以通過改造提灌站和增加引水設施來解決。
  • 鄱陽湖水域面積已擴大至10年之最!風險持續累積
    導讀:鄱陽湖水域面積持續擴大,不斷淹沒沿岸區域。國家衛星氣象中心認為,未來幾天鄱陽湖水位將繼續上漲。建議加大鄱陽湖周邊圩堤巡查力度,加強防洪防澇工作,加大農田內澇區排澇和早稻搶收力度,保障糧食生產,確保度汛安全。
  • 江西省對我國最大淡水湖鄱陽湖採砂進行專項整治
    新華社南昌2月4日電(記者 郭遠明)針對部分水域出現採砂混亂,給湖泊生態保護帶來不小壓力,日前,江西省水利部門正式部署,對我國最大淡水湖鄱陽湖採砂進行專項整治,以保護鄱陽湖「一湖清水」。    江西省水利廳有關負責人介紹,這次鄱陽湖採砂專項整治行動將持續至2013年3月底,範圍為贛江中下遊樟樹市以下水域和鄱陽湖沿湖水域。
  • 衛星地圖看洪災:「告急」的鄱陽湖發生了什麼?
    ▲上圖為枯水期的鄱陽湖落星墩,來源:視覺中國;下圖為2020年7月11日航拍的淹沒在水中的鄱陽湖落星墩,來源:中國天氣。告急!鄱陽湖告急!6月29日以來,江西省受連日暴雨影響,鄱陽湖水位不斷上漲,連續8日漲幅在0.4米以上,單日最大漲幅0.65米,歷史罕見。衛星遙感監測顯示,7月8日18時,鄱陽湖主體及附近水域面積達到4206平方公裡,創十年來歷史同期新高。▲圖為鄱陽湖6月26日與7月8日對比圖。
  • 珠峰「身高」怎麼測?六問揭秘珠峰高程測量
    原標題:珠峰「身高」怎麼測?六問揭秘珠峰高程測量   據新華社消息,12月8日,中國和尼泊爾聯合公布珠峰「新身高」——8848.86米。
  • 揭秘丨珠峰新「身高」怎麼測?六問揭秘珠峰高程測量
    珠峰的「身高」是怎麼測的?又是怎麼算的?測算結果有什麼用……新京報記者就與珠峰新「身高」相關的六個焦點問題,採訪了負責珠峰高程解算的大地測量數據處理中心主任郭春喜、2020珠峰高程測量技術協調組組長黨亞民與專家成員蔣濤,揭秘如何為珠峰測量計算「身高」。
  • 35萬餘只水鳥遷抵中國最大淡水湖鄱陽湖
    (資料圖)江西九江永修縣委宣傳部供圖中新網南昌12月1日電 (李韻涵)鄱陽湖國家級自然保護區1日消息,根據定期監測調查結果顯示,目前已有35萬餘只水鳥抵達鄱陽湖棲息。地處江西省北部、長江中下遊南岸的鄱陽湖是中國最大淡水湖,也是國際重要溼地、亞洲最大的越冬候鳥棲息地,佔全球種群98%的白鶴在此越冬。
  • 150種中生性植物侵入高灘地 拯救鄱陽湖溼地植被刻不容緩
    課題組認為,這一現象在上世紀80年代鄱陽湖第一次科考中沒有任何記載,表明是最近十幾年以來溼地變化的產物。 同樣值得注意的是,鄱陽湖區沼澤植被面積不斷擴大,植被帶下延2~3米。以苔草群落為代表的沼澤植被面積不斷增加,水生植被逐漸萎縮。
  • 珠峰「身高」是怎麼測出來的?七問揭秘2020珠峰測量
    這是繼2005年公布8844.43米的珠峰峰頂巖石面海拔高程後,我國時隔15年再測世界最高峰。新京報記者就珠峰測量的七個焦點問題專訪2020珠峰高程測量技術協調組專家成員,來講講測量「世界第三極」的那些事兒。釋疑1為什麼要重新測量珠峰高度?
  • 野生動植物丨35萬餘只水鳥遷抵中國最大淡水湖鄱陽湖
    野生動植物丨35萬餘只水鳥遷抵中國最大淡水湖鄱陽湖 2020-12-03 16:20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青海湖流域生態持續向好 水體面積達19年來最大值
    中新社西寧11月18日電(孫睿) 記者18日從青海省生態環境廳獲悉,自啟動實施青海湖流域生態環境保護與綜合治理工程以來,青海湖流域生態持續向好,水體面積達19年來最大值。青海湖是中國最大的內陸高原鹹水湖,是維繫青藏高原東北部生態安全的重要水體,也是控制西部荒漠化向東蔓延的天然屏障。青海湖的生態環境特徵及其演變在很大程度上反映著青藏高原整體生態環境的變化趨勢,對柴達木盆地、三江源、祁連山等地區均有較大影響。資料圖為藍天白雲下的青海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