鄱陽湖水域面積已擴大至10年之最!風險持續累積

2021-01-20 21世紀經濟報導

導讀:鄱陽湖水域面積持續擴大,不斷淹沒沿岸區域。


國家衛星氣象中心認為,未來幾天鄱陽湖水位將繼續上漲。建議加大鄱陽湖周邊圩堤巡查力度,加強防洪防澇工作,加大農田內澇區排澇和早稻搶收力度,保障糧食生產,確保度汛安全。


來   源丨21世紀經濟報導(ID:jjbd21)

記   者丨李果

編   輯丨周上祺


7月12日16時,鄱陽湖湖口站水位接近22.50米的保證水位,根據《國家防汛抗旱應急預案》有關規定,經會商研判,國家防總決定將防汛Ⅲ級應急響應提升至Ⅱ級。


21世紀經濟報導記者從中央氣象臺獲悉,近期,國家衛星氣象中心聯合江西省氣象局對鄱陽湖主體及附近水域變化進行的監測結果顯示:受近期連續強降水以及上遊來水共同影響,鄱陽湖主體及附近水域面積達4206平方公裡,為近10年最大。


(7月8日衛星影像,紅圈位置為對比7月2日,新近被淹沒地區。圖片來源:「風雲衛星」公眾號)


獲取上述結論的方式,是國家衛星氣象中心利用近10年來的衛星遙感監測技術,並結合近60年的氣象觀測數據共同得出。


值得注意的是,因降雨持續,鄱陽湖水域面積或進一步擴大,因此國家衛星氣象中心稱,鄱陽湖相關圩堤面臨較大壓力,周邊農田、城鎮面臨較大風險,建議加大鄱陽湖周邊圩堤巡查力度,加強防洪防澇工作。



進入汛期,江西北部持續遭受連續暴雨襲擊,洪澇災害嚴重。其中,7月7-8日的大暴雨影響範圍之廣,為1961年有完整氣象記錄以來之最。


據國家衛星氣象中心的公眾微信號「風雲衛星」稱,最新衛星遙感監測顯示,受強降水和上遊來水共同影響,7月8日18時,鄱陽湖主體及附近水域面積較7月2日擴大352平方公裡,達4206平方公裡,為近10年來最大(同期最小值是2018年的3175平方公裡)。



此外,通過衛星遙感技術,「風雲衛星」公眾號還發布了三方面數據。


一、6月29日-7月8日贛北降水高居歷史同期第2位


6月29日以來贛北贛中遭受連續暴雨襲擊,至7月8日,贛北平均降水302毫米,偏多2.7倍,排歷史同期第2位,僅次於1993年同期的328毫米。其中,南昌、上饒和九江三市平均雨量分別達412、346、337毫米,均創歷史同期新高。期間,7月7日20時-8日20時江西省大暴雨縣市數達35個,影響範圍之廣,為1961年有完整氣象記錄以來之最(原記錄為2010年6月19日,大暴雨以上站數為29個)。


(搶險部隊在7月11日抵達鄱陽縣抗洪。圖據央視軍事)

二、7月8日鄱陽湖星子站水位達20.6米,超警戒水位1.6米


據水文監測,鄱陽湖和長江水位迅猛上漲,7月6日23時至8日15時鄱陽湖出現長江水持續倒灌現象,截至8日14時,鄱陽湖星子站水位達20.6米,超警戒水位1.6米。



三、衛星遙感監測鄱陽湖主體及附近水域面積達4206平方公裡,為近10年最大。


受持續強降水和上遊來水共同影響,鄱陽湖主體及附近水域面積迅速增大。衛星遙感監測表明,7月8日18時,鄱陽湖主體及附近水域面積達4206平方公裡,為近10年最大,較7月2日增加了352平方公裡,比5月27日增大1999平方公裡,較歷史同期平均值(3510平方公裡)偏大2成,五大支流入湖口溼地大面積被淹。


(7月11日拍攝的鄱陽縣江家嶺村昌江圩堤。圖據解放日報)


國家衛星氣象中心認為,未來幾天鄱陽湖水位將繼續上漲。水域淹沒範圍將從鄱陽湖五大支流及其他中小河流尾閭段逐步向外向上擴展,相關圩堤面臨較大壓力,周邊農田、城鎮面臨較大風險。建議加大鄱陽湖周邊圩堤巡查力度,加強防洪防澇工作,加大農田內澇區排澇和早稻搶收力度,保障糧食生產,確保度汛安全。


相關焦點

  • 鄱陽湖水位超1998年 水體面積10年來最大
    這其中,江西是形勢尤為嚴峻的地區之一,江西7月12日已將防汛Ⅱ級應急響應提升至Ⅰ級。"鄱陽湖告急"成為汛情的一個關鍵詞。12日零時,鄱陽湖標誌性水文站星子站的水位井內,湖水漫過一道紅色標記"1998年洪水位22.52M",達到22.53米。這標誌著我國最大淡水湖水位突破有水文紀錄以來的歷史最高值。
  • 氣象衛星看中國:暴雨之下,鄱陽湖洞庭湖太湖發生了什麼?
    新華社記者 彭昭之 攝6月29日以來江西遭受連續暴雨襲擊洪澇災害嚴重鄱陽湖水體面積激增。這是6月13日,風雲三號D星監測的鄱陽湖流域水情情況到了7月14日,可以看到水域面積明顯擴大運用高分衛星資料我們可以看到鄱陽湖6月下旬以來水域面積的明顯變化
  • 中國的百慕達三角,神秘的鄱陽湖老爺廟水域是怎麼回事
    鄱陽湖是中國第二大湖,也是中國第一大淡水湖,湖區面積常年隨著水位變化在3000-4000平方公裡之間波動,大概相當於一個馬鞍山市或者一個銅陵市的面積。鄱陽湖老爺廟水域位於鄱陽湖中北段,在都昌縣與星子縣之間,全長24公裡,是鄱陽湖連接長江出口的狹長水域,自古以來就是鄱陽湖最為險要之處,水流湍急、惡浪翻滾,沉船事故常有發生。那麼,「鄱陽湖魔鬼三角洲」究竟發生過哪些匪夷所思的失蹤事件呢?這個三角區域究竟有何秘密呢?
  • 鄱陽湖水利樞紐工程概況是什麼?
    據2007年統計,鄱陽湖區血吸蟲病疫區縣13個(其中:疫情控制縣9個,傳播控制縣4個),現狀血吸蟲病疫情涉及流行鄉鎮165個,流行鄉鎮人口514.24萬人;涉及流行村1417個,流行村人口276.26萬人;至今湖區還有急感和晚血病人3436人,化療病人63135人,擴大化療病人21.2萬人。鄱陽湖冬陸夏水的狀況使湖區廣袤的草洲成為釘螺孳生之地,全省99.9%的有螺面積在鄱陽湖草洲上。
  • 揭秘:鄱陽湖水體面積十年來最大是怎麼「測」出來的?
    衛星監測顯示,7月14日鄱陽湖主體及附近水域面積達4403平方公裡,為十年以來最大。7月15日,新京報記者走進國家衛星氣象中心,邀請兩位專家揭秘衛星監測的奧秘。國家衛星氣象中心鄱陽湖周邊圩堤仍面臨較大壓力中國氣象局首席氣象服務專家、國家衛星氣象中心遙感室副主任韓秀珍研究員15日介紹,7月14日6時,衛星監測顯示鄱陽湖主體及附近水域面積達4403平方公裡,為近10年最大,較7月2日和8日分別擴大
  • 中國第一大淡水湖:鄱陽湖,你覺得有多大?猜測一下
    由於長江進入下遊前的最後一個大「蓄水池」,鄱陽湖水位不斷上升,湖區面積也隨之擴大,從而引發了流域性的洪災。這個時候,看新聞的朋友,應該都注意到這條消息了!我有一個朋友,老家就在長江九江段,每天都能在朋友圈看到他,分享他的照片和視頻,說實在的,真的很震撼!不料,今年江西北部的水,竟然這麼大。
  • 150種中生性植物侵入高灘地 拯救鄱陽湖溼地植被刻不容緩
    近年來,我省採取了一系列措施保護鄱陽湖生態,努力實現經濟建設與環境保護協調發展:1983年至1988年,我省開展了第一次鄱陽湖科考;2012年8月,省山江湖委辦又組織實施了第二次鄱陽湖科考。 A 大量中生性植物進入鄱陽湖區 據此次鄱陽湖科考結果顯示,有150餘種中生性植物已進入鄱陽湖區。
  • 中國工程院院士:鄱陽湖水利樞紐有三大作用無可替代
    胡春宏:據統計,鄱陽湖周圍受湖泊水位降低影響顯著的農田灌溉面積有310萬畝。2007年湖水位偏低,鄱陽湖周邊南昌、鄱陽、餘干、萬年縣以及鄱陽湖環湖區6個區縣約有26萬人取水困難。2009年8月15日起,鄱陽湖水位持續下降,到10月10日,湖區水位累計下降約7m,當年湖區受災面積約119萬畝,還造成幾十萬人的臨時引水困難。
  • 鄱陽湖:亞洲候鳥天堂
    在中國歷史上有記錄可查的每輪冷暖交替中,由於江西以贛江為首的五大水系與長江的水文過程在季風驅動下的年度劇烈變化,鄱陽湖自形成之日起,就有夏季盈波滔天、冬季枯水一線的現象。白鶴是鄱陽湖候鳥中的旗艦物種,全世界共有4000 餘只。每年10月至翌年3月,全球98% 以上的白鶴在鄱陽湖棲息。
  • 鄱陽湖一水域30年沉船200艘吞沒1600人(圖)
    神秘的老爺廟水域(製圖)鄱陽縣進風口鄱陽湖死亡水域之謎有望破解30年沉船200艘吞沒1600人>這片水域被稱為「東方百慕達」,近期將進行專項科考近日,中國最大的淡水湖鄱陽湖確定為國家水下文物普查試點。江西省有關方面表示,將利用目前鄱陽湖枯水季節,開展對湖區大規模的水下專項科學考察。鄱陽湖「百慕達」老爺廟水域成為此次科考重點,其謎底有望解開。一天「吞船」13艘鄱陽湖「百慕達」位於湖的北端江西都昌縣,在其水域的東岸上有座廟,叫「老爺廟」,當地人把這死亡之地叫老爺廟水域。
  • 面臨消失的鄱陽湖,衛星遙感如何逆轉?
    但是,受各種因素的影響,歷經滄桑變化的鄱陽湖如今正面臨巨大危機:乾涸、枯水期提前、持續時間延長已成為常態;水土流失,水資源枯竭、自然災害頻發;高灘圩田,圍湖造田、面積萎縮,生態破壞令人堪憂;鄱陽湖正面臨消失?然而,衛星遙感監測技術給久病未愈的鄱陽湖帶來了一線生機.....20世紀60年代以來,遙感技術興起。
  • 鄱陽湖200年沉砂10年被挖盡 砂霸與政府分食暴利
    鄱陽湖200年沉砂10年被挖盡   「砂霸」與地方政府分食長江採砂暴利   《經濟參考報》記者近期調研了解到,雖然相關部門一再出重拳整治,但長江沿線非法採砂這一「水上牛皮癬」頑疾難除,幹流偷採猖獗,支流和湖泊濫挖加劇。
  • 衛星地圖看洪災:「告急」的鄱陽湖發生了什麼?
    ▲上圖為枯水期的鄱陽湖落星墩,來源:視覺中國;下圖為2020年7月11日航拍的淹沒在水中的鄱陽湖落星墩,來源:中國天氣。告急!鄱陽湖告急!6月29日以來,江西省受連日暴雨影響,鄱陽湖水位不斷上漲,連續8日漲幅在0.4米以上,單日最大漲幅0.65米,歷史罕見。衛星遙感監測顯示,7月8日18時,鄱陽湖主體及附近水域面積達到4206平方公裡,創十年來歷史同期新高。▲圖為鄱陽湖6月26日與7月8日對比圖。
  • 中國氣象局:未來10天長江上遊持續強降雨,致災風險高
    中央紀委國家監委網站 焦翊丹7月15日,記者從中國氣象局2020年汛期專題新聞發布會獲悉,6月以來,南方地區出現了7次大範圍強降雨過程,64%的縣(市)出現暴雨天氣,全國降雨情況呈現暴雨過程多、持續時間長、雨區重疊度高、累積雨量大、暴雨強度強等特點。
  • 鄱陽湖不具備水華發生條件 優勢限制藻類繁殖
    就此問題,記者日前前往湖區調查—— 鄱陽湖納入藻類監測試點 為適應水資源管理與水生態保護工作的需要,水利部水文局在去年分區域試點監測的基礎上,進一步擴大藻類試點監測工作範圍,今年將三峽水庫、小浪底水庫、太湖、巢湖等30多個水域納入試點監測區域,我省鄱陽湖名列其中,承擔監測重任的是江西省水文局。
  • 採砂致鄱陽湖保護區江豚不可逆的傷害
    一個原因是,瓢山水域的面積被堆積的砂島壓縮,加上漁船來來往往,江豚的實際活動範圍也被不斷壓縮。  另一個原因是,大規模採砂後,原來距水面約兩三米深度的砂床消失了。11月中旬,有朱家村的漁民用一根長篙大致測量了瓢山水域航道的湖底,已經至少有10米深。
  • 綠會海水江豚保護地主任任增穎:十問「鄱陽湖之神」
    #生態文明建設#美麗的鄱陽湖之神:您好。最近幾日,眼前擺著這張「鄱陽湖建閘之後的遠景圖」,深感夜不能寐。自從2012年11月9日和10日,按照我的計劃,曾經專程去到江西鄱陽湖溼地公園以及周邊湖區尋訪了鄱陽湖的風採。煙波浩渺的湖面和豐美的大草原,還有數不清的鳥兒,給過我無限的遐想。
  • 極危物種「青頭潛鴨」現身鄱陽湖 已連續7年被監測到
    今年5月在鄱陽湖拍攝到的青頭潛鴨,近日,鄱陽湖保護區九江站在開展日常監測時,在九江東湖區域監測到青頭潛鴨的身影。    這已經是保護區工作人員連續第7年在東湖區域監測到該物種的身影。而這一珍稀生物與鄱陽湖的緣分還在更早,九江攝影愛好者羅建鴻告訴記者,早在2010年,他第一次在鄱陽湖水域發現並拍攝到青頭潛鴨。
  • 鄱陽湖,世界水鳥在此打卡聚會
    每年秋季,東方白鸛、黑鸛、小天鵝、白鶴、白頭鶴、白枕鶴以及各種雁鴨類候鳥,陸續遷徙來到鄱陽湖,在這裡休養生息,度過漫長的冬季。翌年三四月再逐漸北歸,回到繁殖地。每年10月,小天鵝、白額雁等大批候鳥從西伯利亞飛到鄱陽湖。
  • 部分水域出現藍藻較大面積聚集,如何確保太湖「安全度夏」?
    日前,有媒體報導:因氣溫快速升高,太湖部分水域出現藍藻較大面積聚集。特別是受高溫少雨等因素影響,藍藻集中大面積暴發的可能性會進一步加大,今年太湖「安全度夏」面臨較為嚴峻的考驗。6月13日,科技日報記者來到無錫市濱湖區馬山環湖大堤上看到,這裡靠岸堤的一側確實已集聚著大量藍藻,呈現線條形狀分布,並散發出一陣陣難聞的特殊氣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