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紀委國家監委網站 焦翊丹
7月15日,記者從中國氣象局2020年汛期專題新聞發布會獲悉,6月以來,南方地區出現了7次大範圍強降雨過程,64%的縣(市)出現暴雨天氣,全國降雨情況呈現暴雨過程多、持續時間長、雨區重疊度高、累積雨量大、暴雨強度強等特點。
發布會介紹了此次降雨過程多個重要數據。6月以來,湖北、重慶兩地降雨量達到歷史同期最多,南方地區有10個縣(市)日雨量突破歷史極值,52個縣(市)突破當月歷史極值;長江流域降雨量為1961年以來歷史同期最多。在預警信息發布上,從6月2日開始,中央氣象臺已連續41天發布暴雨預警,為2007年氣象災害預警信息發布制度建立以來時間最長。
對於今年夏天極端天氣氣候事件多發、暴雨頻發的原因,國家氣候中心主任宋連春以長江流域為例做了介紹:「觀測表明,全球氣候變暖導致極端天氣氣候事件頻繁發生。我國處於氣候變化的敏感區,近60年暴雨發生頻率明顯增加,這是大背景。今年副熱帶高壓較強,加之冷空氣活動頻繁,冷暖空氣交匯,也是導致長江流域持續強降水的原因。」
7月下旬至8月上旬是防汛的關鍵期,相關地區應重點加強防範。中國氣象局應急減災與公共服務司副司長、新聞發言人王志華介紹,15日至16日,長江中下遊地區仍有強降雨,未來10天,長江上遊地區將維持強降雨天氣,疊加效應明顯、致災風險很高,需繼續做好長江、鄱陽湖、洞庭湖、太湖等大江大河大湖及淮河流域北部、黃河中下遊、海河流域等流域防汛工作,同時做好西南地區北部等地的山洪地質災害防範和華南、東南沿海的防颱風等各項準備工作。宋連春表示,因「七下八上」期間主要強降水區域在我國北方地區,包括松花江流域、遼河、海河、淮河、黃河中下遊及長江上遊,因此在做好南方地區防汛工作的同時,北方地區的防汛壓力也不可小視。
針對全球氣候變暖及氣候安全相關話題,宋連春介紹,全球氣候變暖會改變全球的大氣環流形勢,通過海洋和大氣、陸地和大氣的相互作用影響到局地氣候。不能說單次的極端天氣事件是氣候變化直接的結果,但從長期變化趨勢來看,氣候變暖已經導致了極端天氣事件發生頻率增加、強度增強。「隨著我國家經濟快速發展,城市化進程加快,人、財、物高度集中,極端天氣氣候事件和氣象災害帶來的風險也在加劇。全社會要提高氣候風險意識,增強應對極端天氣氣候的能力,特別是加強極端天氣氣候監測預報預警水平,保障我國氣候安全。」 宋連春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