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極氣溫創紀錄與長江強降雨有何聯繫?氣象專家釋疑

2021-01-17 中國環境

中國氣象局2020年汛期專題新聞發布會今日召開。會上介紹了造成今年降水異常偏多的主要原因,並對未來氣候趨勢進行預測。預測結果顯示,7月15日至16日長江中下遊地區仍將有強降雨,特別是長江上遊地區未來10天強降雨維持,疊加效應明顯、致災風險很高。


圖源:中央氣象臺


6月以來長江流域降水量突破歷史極值


6月以來(截至7月14日)我國天氣氣候形勢複雜,總體偏澇,全國平均降雨量為172.7毫米,較常年同期偏多12.1%,為1961年以來歷史同期第6多。長江流域降雨量410.4毫米,較常年同期偏多48.3%,為1961年以來歷史同期最多。


從6月2日開始,南方強降雨帶一直持續,中央氣象臺連續41天發布暴雨預警,為2007年氣象災害預警信息發布制度建立以來時間最長。


針對長江流域的持續強降水的情況,國家氣候中心主任宋連春解釋說,今年氣候極端性主要表現在暴雨過程多,呈現出持續時間長、累積雨量大、暴雨強度強的特點。自6月1日以來,長江流域降水量突破歷史極值。湖北、重慶降水量也突破歷史極值。7月1日至13日,安徽黃山、湖北英山累計雨量超過600毫米。


中國氣象局應急減災與公共服務司副司長、新聞發言人王志華介紹說,6月以來全國降雨雨區重疊度高,累積雨量大。湖北、重慶降雨量為歷史同期最多,安徽、貴州為歷史同期第二多,江西、浙江、江蘇為歷史同期第三多。


此外,單日雨量大,極端性強。王志華介紹說,南方地區降雨極端性十分突出,有10縣(市)日雨量突破歷史極值,52縣(市)突破當月歷史極值。最大日降雨量為538毫米,出現在江西蓮花山(7月7日)。


全球變暖加冷暖空氣交匯導致暴雨頻發


根據國家氣候中心專家初步分析,首先,今年氣候極端性發生在全球氣候變暖大背景下。觀測表明,全球氣候變暖導致極端天氣氣候事件頻繁發生,我國處於氣候變化的敏感區。近60年的暴雨發生頻率明顯增加,所以說這次長江流域的強降雨是發生在這樣的一個大背景之下。第二,今年副熱帶高壓比較強,加之冷空氣活動頻繁,冷暖空氣交匯,導致了今年長江流域的持續強降水。


根據國家氣候中心預測,「七下八上」(七月下旬到八月上旬)主要強降水區域在我國的北方地區,松花江流域、遼河、海河、淮河、黃河中下遊,包括長江上遊降水量均比常年同期偏多。「北方降水具有特殊性,我們在做好南方防汛的同時,北方的防汛壓力也是比較大的。」宋連春強調。


「需繼續做好當前長江、鄱陽湖、洞庭湖、太湖等大江大河大湖防汛工作。」王志華在發布會上強調。


我國是氣候變化敏感區


政府間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的評估報告表明,全球氣候變暖導致了一些地區極端天氣氣候事件頻繁發生。全球變暖不是說所有的地區都一樣,北極地區是全球增暖速度最快的區域之一。全球氣候變暖的背景之下導致很多極端事件發生,比如極端的高溫事件和極端的降水事件。


「我們國家是氣候變化的敏感區,暴雨日數明顯增加,降水極端性明顯增加,高溫日數也明顯增加,乾旱的地區也在增加。這樣的一些事實表明,極端天氣氣候的頻率和強度是我們必須高度重視的。」宋連春介紹說,至於今年北極的氣溫創歷史紀錄,這是一個事實。包括俄羅斯的西伯利亞地區,最高氣溫達到38攝氏度也是破紀錄的。「但目前沒有證據表明北極的創紀錄氣溫和我國南方暴雨有直接的聯繫。」


但宋連春也強調,全球氣候變暖會改變全球的大氣環流形勢,通過海洋和大氣、陸地和大氣的相互作用影響到局地的氣候。「我們不能說單次的極端天氣事件是氣候變化直接的結果,但從長期變化趨勢來看,氣候變暖已經導致了極端事件發生頻率增加、強度增強。」


他呼籲,需要注意的是,隨著我們國家經濟快速發展,特別是城市化進程的加快,人、財、物進一步高度集中,極端天氣氣候事件和氣象災害帶來的風險也在加劇。全社會要提高氣候風險意識,增強應對極端天氣氣候的能力,特別是加強極端天氣氣候監測預報預警水平,保障氣候安全。


來源:中國環境報

原標題:《北極氣溫創紀錄引起長江強降雨?》

封面圖源於:人民網

編輯:周亞楠

更多精彩,請關注中國環境APP

長按識別二維碼下載↓↓↓

中國環境報社旗下媒體包括中國環境報、《環境經濟》雜誌、中國環境APP、中國環境網、中國環境微信、中國環境微博等。為維護自身版權利益,制止非法轉載行為,特此鄭重聲明如下:

1、任何媒體機構及營利性組織,凡在網際網路、移動客戶端、微信和微博等公開傳播平臺上使用中國環境報社所屬版權的新聞作品,須事先取得中國環境報社的書面授權後,方可在授權範圍內使用和轉載,且必須為作者署名,並註明來源,同時按有關國際公約和我國法律的有關規定向中國環境報社支付版權費用。

2、任何媒體機構及營利性組織,未經書面授權不得擅自使用中國環境報社所屬版權的新聞作品。對於侵權行為,中國環境報社將予以警告。

3、對於警告無效者,中國環境報社將採取包括但不限於公開譴責、向國家版權行政主管部門舉報、向人民法院提起侵權訴訟等多種措施以維護著作權人的合法權益。屆時產生的一切後果由侵權人承擔。

4、對於各類非法轉載行為,歡迎讀者舉報。


版權合作聯繫電話:010-67172392 

侵權舉報聯繫電話:010-67112822

相關焦點

  • 氣象專家解析南方暴雨成因
    最近南方為啥會迎來這麼長時間、高強度的降雨?背後到底有哪些影響因素?藍藍天工作室記者採訪了多名氣象專家,為您詳細解析近期氣候。 6月中下旬至今,雨帶一直停留在西南地區東部到長江中下遊地區,主要是因為與梅雨相關的天氣系統相對穩定。副高邊緣暖溼氣流強盛,長江中下遊地區低渦切變系統活躍,形成長江中下遊地區長時間的梅雨天氣。 國家氣候中心首席預報員王永光告訴藍藍天工作室記者,今年入梅偏早和梅雨鋒偏強,也是長江中下遊梅汛期降雨異常偏多的原因。
  • 中日韓為何遭遇強降雨襲擊,韓國專家:與全球變暖有關
    【環球時報綜合報導】中國、韓國、日本等東亞多國近來都遭到強降雨襲擊,大量人員受災。韓國專家認為,東亞遭遇的這些極端天氣與全球變暖不無關係。韓聯社4日稱,韓國濟州道今年梅雨季從6月10日持續至7月28日,共49天,刷新歷史新高。
  • 8月飛雪、日本達到創紀錄高溫、北極冰架坍塌,2020年異常嗎
    天氣,可以說是變化多端的,當然,目前氣候的有一個明顯的趨勢,那就是持續變暖,很多地區都先後出現了創紀錄的高溫。如今年年初南極一度達到20.75℃,是南極地區有記錄以來首次突破20℃的氣溫,在夏季,北極地區的最高氣溫達到38℃。現在日本地區也出現創紀錄的高溫了。
  • 氣象專家釋疑五大氣象熱點:天氣預報不準很正常(圖)
    [專家釋疑]環境科學與工程學院的鄭有飛教授認為,這還很難說。首先全球氣溫升高的原因很複雜,一般認為是受近100年來人類活動的影響,大氣中二氧化碳等溫室氣體含量迅速增加。另一方面根據IPCC最新結論,與1980-1999年相比,21世紀末全球平均地表溫度可能會升高1.1-6.4℃,從這方面講今天的地球確實是比以前變熱了,而今年是否成為史上最熱還沒有定論。
  • 中央氣象臺繼續發布暴雨預警 7月中旬長江中下遊仍有降雨
    封面新聞記者 滕晗7月9日,封面新聞記者從中國氣象局了解到,預計7月中旬,主雨帶擺動多變,長江中下遊地區仍有降雨過程。當日,中央氣象臺繼續發布暴雨橙色預警,預計9日至10日,貴州至長江中下遊地區仍有強降雨天氣;9日,主雨帶位於貴州中南部及江南中北部等地,江西中部、福建西北部、湖南西南部等地的部分地區有大暴雨,局地特大暴雨(250-280毫米);10日,雨帶略有北抬,強降雨範圍和強度有所減小,但湖北東南部、湖南北部、江西北部、廣西北部、四川北部、甘肅南部等地的部分地區有暴雨或大暴雨
  • 創紀錄!北極地區最高氣溫達到38℃,比科學家的預期提前了80年
    北極被認為有記錄以來最高溫度38攝氏度(100.4華氏度),比墨西哥坎昆還要熱。據收集俄羅斯氣象數據的網站Pogoda i Klimat稱,在莫斯科以東約3000英裡的Verkhoyansk, 6月20日的汞含量達到了前所未有的水平。
  • 北極氣溫上升了27℃,罕見發燒預示我國又將出現超級寒潮?
    受此影響,預計今明天,一股冷空氣將影響我國北方大部,東北降溫超10℃;20-23日,中東部將自北向南出現一次大範圍的雨雪天氣過程,氣溫普遍下降6-10℃。這兩次冷空氣來自哪裡,是否和北極增溫有關?強度會達到多強?公共氣象服務中心氣象分析師信欣表示,北極地區是北半球冷空氣的起源地,或者說北半球所有的冷空氣都來自北極。
  • 加拿大北極地區出現創紀錄高溫 比往年最高氣溫高出兩到三倍
    據加拿大環境部公布的數據,包括努納武特地區在內的加拿大北極地區上個星期出現了創紀錄的高溫天氣,最高氣溫比往年的最高氣溫高出兩、三倍。 △努納武特地區的氣溫記錄表 以6月25日為例,努納武特地區的大部分區域都出現了罕見的高溫。
  • 北京暴雨到底有多大?聽聽氣象專家怎麼說
    氣象專家解析京津冀地區強降雨天氣特點——持續時間長、累計雨量大、影響範圍廣、強對流天氣重  新華網北京6月21日電 中央氣象臺21日18時發布暴雨黃色預警。預計,京津冀地區最強降雨將出現在21日夜間至23日,河北中部、北京及天津累計降雨量級可達暴雨,局地大暴雨,短時雨強較大。  網上流傳的「六年來最大冷渦暴雨將光臨京津冀」,是真的嗎?北京會有超過2012年「7·21特大暴雨」的「特大狂風暴雨」嗎?記者連線氣象專家,一一為你解答。
  • 韓國專家猜測遭遇強降雨與全球變暖有關,其實還和這個氣體有關
    中部地區降雨天氣已持續41天,有可能將超過2013年(49天)的歷年zui長紀錄。而中國、日本同樣遭到強降雨襲擊。所以有韓國專家認為,今年東亞遭遇強降雨天氣,與北極和西伯利亞地區的高溫天氣息息相關。也有中國專家認為,目前沒有證據表明北極的創紀錄氣溫和我國南方暴雨有直接的聯繫
  • 上個月北極圈創紀錄的氣溫達到34.8攝氏度
    但不要開始慶祝,這甚至不是一個稍微積極的消息,北極圈創紀錄的溫度進一步證實了世界正處於一個不斷增長的氣候危機。根據國家海洋和大氣管理局(NOAA) 2019年7月發布的全球氣候報告,位於北極圈南部邊緣的瑞典北部的氣溫在2019年7月26日達到34.8攝氏度。不出所料,那個酷熱的下午是北極圈內有史以來最高的氣溫。
  • 2017年5月4日全國天氣預報:北方有強沙塵局地PM10破千 廣東仍有暴雨
    今天(4日)南方地區的降雨將明顯減弱,北方地區降雨主戰場轉至東北地區。受冷空氣和降雨共同影響,全國多地氣溫下降,其中東北地區降溫明顯,局地累計降幅超10℃。另外,今明天北方多大風天氣,西北地區一帶風沙起,內蒙古西部局地或有沙塵暴,公眾注意防範。
  • 北極圈內最高氣溫或創紀錄達到38°C
    6月20日,位於北極圈內的俄羅斯韋爾霍揚斯克鎮(Verkhoyansk)氣溫達到創紀錄的38°C。世界氣象組織(WMO)正在尋求核實這項監測記錄。北極是世界上變暖最快的地區之一,其變暖速度是全球平均水平的兩倍。過去4年(2016-2019年),北極地區(60°-85°N)的年均地表空氣溫度是有記錄以來最高的。與1979-2019年的平均值相比,2019年9月(融化季節之後)北極海冰的數量下降了50%以上。
  • 北極升溫又創紀錄
    美國緬因州大學最新彙編的數據顯示,目前北極大部分地區的溫度在零下10℃左右,比20世紀90年代的正常水平高出約5.4℃。在某些地區,氣溫甚至比預期水平高出20℃以上。在整個2020年裡,北極的氣溫上升和海冰融化速度都創造了新紀錄,全球變暖問題十分嚴峻。
  • 氣象專家詳解近期南方暴雨
    近期暴雨雖猛,但綜合強度仍不及1998年同期據中國氣象局國家氣候中心統計,入汛以來,我國南方已出現15次大範圍強降雨過程。在6月27日到7月9日的南方暴雨過程中,累計雨量100毫米以上的覆蓋面積達288.7萬平方公裡。
  • 氣象專家闢謠
    10月11日,氣象專家指出,這些不過是精心剪輯的謠言。由於國慶假期降溫劇烈,這些謠言又帶有極大的迷惑性,讓很多人信以為真。  那麼,國慶長假期間的降溫劇烈究竟是何原因?正在發展中的拉尼娜是幕後推手嗎?拉尼娜的出現和維持會讓今冬異常寒冷嗎?國家氣候中心氣候預測室研究員袁媛就這些問題一一進行了解答。
  • 北極升溫又創紀錄,和東北差不多冷了!
    在某些地區,氣溫甚至比預期水平高出20℃以上。圖1:北極地區氣溫上升的趨勢仍在持續,最新測得的平均氣溫比20世紀90年代正常水平高出5℃以上 在整個2020年裡,北極的氣溫上升和海冰融化速度都創造了新紀錄
  • 歐洲極寒凍死24人 北極創紀錄升溫
    歐洲極寒凍死24人 北極創紀錄升溫 2018-03-01 08:16:47來源:中國新聞網作者:${中新記者姓名}責任編輯:李夏君   中新網3月1日電 綜合報導,連日來,受西伯利亞寒流影響,歐洲大部分地區氣溫驟降,迎來大雪或冰封天氣,嚴寒已造成至少24人死亡。
  • 西伯利亞6月氣溫創下最高記錄,林火數量和規模同樣創紀錄
    西伯利亞6月氣溫創下最高記錄,林火數量和規模同樣創紀錄 上個月是俄羅斯西伯利亞地區有記錄以來最熱的6月。歐洲聯盟氣象機構匯總的數據顯示,上個月是俄羅斯西伯利亞地區有記錄以來最熱的6月,氣溫超過往年平均水平至少5攝氏度。高溫催生林火,林火的數量和規模同樣創下紀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