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氣象局2020年汛期專題新聞發布會今日召開。會上介紹了造成今年降水異常偏多的主要原因,並對未來氣候趨勢進行預測。預測結果顯示,7月15日至16日長江中下遊地區仍將有強降雨,特別是長江上遊地區未來10天強降雨維持,疊加效應明顯、致災風險很高。
圖源:中央氣象臺
6月以來長江流域降水量突破歷史極值
6月以來(截至7月14日)我國天氣氣候形勢複雜,總體偏澇,全國平均降雨量為172.7毫米,較常年同期偏多12.1%,為1961年以來歷史同期第6多。長江流域降雨量410.4毫米,較常年同期偏多48.3%,為1961年以來歷史同期最多。
從6月2日開始,南方強降雨帶一直持續,中央氣象臺連續41天發布暴雨預警,為2007年氣象災害預警信息發布制度建立以來時間最長。
針對長江流域的持續強降水的情況,國家氣候中心主任宋連春解釋說,今年氣候極端性主要表現在暴雨過程多,呈現出持續時間長、累積雨量大、暴雨強度強的特點。自6月1日以來,長江流域降水量突破歷史極值。湖北、重慶降水量也突破歷史極值。7月1日至13日,安徽黃山、湖北英山累計雨量超過600毫米。
中國氣象局應急減災與公共服務司副司長、新聞發言人王志華介紹說,6月以來全國降雨雨區重疊度高,累積雨量大。湖北、重慶降雨量為歷史同期最多,安徽、貴州為歷史同期第二多,江西、浙江、江蘇為歷史同期第三多。
此外,單日雨量大,極端性強。王志華介紹說,南方地區降雨極端性十分突出,有10縣(市)日雨量突破歷史極值,52縣(市)突破當月歷史極值。最大日降雨量為538毫米,出現在江西蓮花山(7月7日)。
全球變暖加冷暖空氣交匯導致暴雨頻發
根據國家氣候中心專家初步分析,首先,今年氣候極端性發生在全球氣候變暖大背景下。觀測表明,全球氣候變暖導致極端天氣氣候事件頻繁發生,我國處於氣候變化的敏感區。近60年的暴雨發生頻率明顯增加,所以說這次長江流域的強降雨是發生在這樣的一個大背景之下。第二,今年副熱帶高壓比較強,加之冷空氣活動頻繁,冷暖空氣交匯,導致了今年長江流域的持續強降水。
根據國家氣候中心預測,「七下八上」(七月下旬到八月上旬)主要強降水區域在我國的北方地區,松花江流域、遼河、海河、淮河、黃河中下遊,包括長江上遊降水量均比常年同期偏多。「北方降水具有特殊性,我們在做好南方防汛的同時,北方的防汛壓力也是比較大的。」宋連春強調。
「需繼續做好當前長江、鄱陽湖、洞庭湖、太湖等大江大河大湖防汛工作。」王志華在發布會上強調。
我國是氣候變化敏感區
政府間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的評估報告表明,全球氣候變暖導致了一些地區極端天氣氣候事件頻繁發生。全球變暖不是說所有的地區都一樣,北極地區是全球增暖速度最快的區域之一。全球氣候變暖的背景之下導致很多極端事件發生,比如極端的高溫事件和極端的降水事件。
「我們國家是氣候變化的敏感區,暴雨日數明顯增加,降水極端性明顯增加,高溫日數也明顯增加,乾旱的地區也在增加。這樣的一些事實表明,極端天氣氣候的頻率和強度是我們必須高度重視的。」宋連春介紹說,至於今年北極的氣溫創歷史紀錄,這是一個事實。包括俄羅斯的西伯利亞地區,最高氣溫達到38攝氏度也是破紀錄的。「但目前沒有證據表明北極的創紀錄氣溫和我國南方暴雨有直接的聯繫。」
但宋連春也強調,全球氣候變暖會改變全球的大氣環流形勢,通過海洋和大氣、陸地和大氣的相互作用影響到局地的氣候。「我們不能說單次的極端天氣事件是氣候變化直接的結果,但從長期變化趨勢來看,氣候變暖已經導致了極端事件發生頻率增加、強度增強。」
他呼籲,需要注意的是,隨著我們國家經濟快速發展,特別是城市化進程的加快,人、財、物進一步高度集中,極端天氣氣候事件和氣象災害帶來的風險也在加劇。全社會要提高氣候風險意識,增強應對極端天氣氣候的能力,特別是加強極端天氣氣候監測預報預警水平,保障氣候安全。
來源:中國環境報
原標題:《北極氣溫創紀錄引起長江強降雨?》
封面圖源於:人民網
編輯:周亞楠
更多精彩,請關注中國環境APP
長按識別二維碼下載↓↓↓
中國環境報社旗下媒體包括中國環境報、《環境經濟》雜誌、中國環境APP、中國環境網、中國環境微信、中國環境微博等。為維護自身版權利益,制止非法轉載行為,特此鄭重聲明如下:
1、任何媒體機構及營利性組織,凡在網際網路、移動客戶端、微信和微博等公開傳播平臺上使用中國環境報社所屬版權的新聞作品,須事先取得中國環境報社的書面授權後,方可在授權範圍內使用和轉載,且必須為作者署名,並註明來源,同時按有關國際公約和我國法律的有關規定向中國環境報社支付版權費用。
2、任何媒體機構及營利性組織,未經書面授權不得擅自使用中國環境報社所屬版權的新聞作品。對於侵權行為,中國環境報社將予以警告。
3、對於警告無效者,中國環境報社將採取包括但不限於公開譴責、向國家版權行政主管部門舉報、向人民法院提起侵權訴訟等多種措施以維護著作權人的合法權益。屆時產生的一切後果由侵權人承擔。
4、對於各類非法轉載行為,歡迎讀者舉報。
版權合作聯繫電話:010-67172392
侵權舉報聯繫電話:010-671128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