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國專家猜測遭遇強降雨與全球變暖有關,其實還和這個氣體有關

2020-08-28 馳誠電氣

據韓聯社4日稱,韓國濟州島今年梅雨季從6月10日持續至7月28日,共49天,刷新歷史新高。中部地區降雨天氣已持續41天,有可能將超過2013年(49天)的歷年zui長紀錄。而中國、日本同樣遭到強降雨襲擊。所以有韓國專家認為,今年東亞遭遇強降雨天氣,與北極和西伯利亞地區的高溫天氣息息相關。

也有中國專家認為,目前沒有證據表明北極的創紀錄氣溫和我國南方暴雨有直接的聯繫。但全球變暖會改變全球大氣環流形勢,通過海洋和大氣、陸地和大氣的相互作用影響到局地的氣候,並導致極端事件的發生頻率增加、強度增強。

是誰在影響全球變暖?

經過對網絡資料的搜集,影響全球變暖的原因主要有三個,即太陽活動,有專家認為現在氣候變暖跟太陽周期有關;雲量減少,太陽活動的變化像蝴蝶的翅膀,改變著周遭的一切,比如會改變地球上空的雲量,這樣就會放大太陽對地球的影響,從而影響氣候變化;溫室氣體,全球變暖還有一個重要的原因,就是溫室效應,人類大量排放溫室氣體,出現了溫室效應,同樣改變了氣候變化,使全球變暖。

為何會出現溫室效應?

首先,我們先來了解一下什麼是溫室效應。

溫室效應是指透射陽光的密閉空間由於與外界缺乏熱交換而形成的保溫效應,就是太陽短波輻射可以透過大氣射入地面,而地面增暖後放出的長波輻射卻被大氣中的二氧化碳等物質所吸收,從而產生大氣變暖的效應。大氣中的二氧化碳就像一層厚厚的玻璃,使地球變成了一個大暖房。

這裡我們需要將關注點放在一個地方,即二氧化碳。事實上,自工業革命以來,人類向大氣中排入的二氧化碳逐年增多,大氣的溫室效應也隨之增強,並引起了全球氣候變暖等一系列的氣候環境問題。

可以說,二氧化碳,是出現溫室效應的關鍵因素。

那二氧化碳來自哪裡?

生活中的很多地方都會製造產生二氧化碳。就比如人體的基本生存原理,吸入氧氣,排出二氧化碳。大氣中的二氧化碳,多數來自三個地方。

首當其衝,就是化石燃料的燃燒,這些化石燃料主要有煤,石油,天然氣等;

其次,動植物的呼吸作用,也會釋放出大量的二氧化碳,包括人類呼出的二氧化碳,同樣體積龐大;

三,就是動植物屍體,動植物的屍體經過微生物的分解,會釋放二氧化碳。

二氧化碳對溫室效應的影響是巨大的,而它對人體也有著健康威脅。

雖然空氣中存在著二氧化碳,但濃度低,對人體基本沒有什麼影響。但當空氣中的二氧化碳濃度一旦超過正常含量,人體呼吸中樞就會出現問題,比如呼吸急促等。如果身處通風不暢的室內,而室內又出現了大量的二氧化碳,此時,室內人員就會出現不同程度的中毒症狀,如氣悶、頭昏、心悸,頭痛、眩暈,當二氧化碳濃度逐漸升高,室內人員就會喪失知覺、神志不清,終因呼吸停止而死亡。

所以,二氧化碳不僅對大氣環境有著嚴重的影響,對人類而言,同樣有著致命的傷害。

工業生產中,易出現二氧化碳洩漏的場所,安裝二氧化碳檢測儀是必備的安全生產要求,在一些有限空間內,同樣需要攜帶可攜式多種氣體檢測儀。

控制二氧化碳的排放,就要從源頭抓起。二氧化碳檢測儀,雖然是檢測二氧化碳那濃度的儀器,但它的預警功能是很強悍的。當檢測到二氧化碳濃度過高,檢測儀就會通過安裝的防爆聲光報警器,進行聲音上的警示預警,提醒相關人員及時處理。

相關焦點

  • 中日韓為何遭遇強降雨襲擊,韓國專家:與全球變暖有關
    【環球時報綜合報導】中國、韓國、日本等東亞多國近來都遭到強降雨襲擊,大量人員受災。韓國專家認為,東亞遭遇的這些極端天氣與全球變暖不無關係。韓聯社4日稱,韓國濟州道今年梅雨季從6月10日持續至7月28日,共49天,刷新歷史新高。
  • 全球遭遇極寒天氣 有專家指出小冰河期來臨說
         在全球變暖的趨勢下,為何這個冬天反而變得更冷?近期各地為何頻現極寒天氣?記者就此採訪了有關氣象專家。     許多專家把歐洲嚴寒天氣歸咎於北半球大氣環流異常。但誰都不否認,它們與全球性氣候異常有關。
  • 世界各地遭遇異常暑熱天氣 與溫室效應有關
    世界各地遭遇異常暑熱天氣 與溫室效應有關 2018-07-25 09與溫室效應有關  世界氣象組織發布數據顯示,今年6~7月,包含北極圈在內的全球多地氣溫普遍上升,遭遇異常暑熱天氣。
  • 中國多地遭遇極端天氣原因解析 或與厄爾尼諾現象有關
    今年全國多地頻現極端天氣,其中,北方多省份遭遇罕見強降雪。中央氣象臺22日18時同時發布暴雪藍色預警和寒潮藍色預警。預報稱,22日20時至23日20時,內蒙古、山西、河北、遼寧、吉林等地的部分地區有大雪或暴雪,累積降雪量有5~15毫米,新增積雪深度3~12釐米、山區可達15釐米。  除了北京,11月22日內蒙古多地日降雪量超過極端日降雪量閾值,出現極端降雪事件。
  • 其實恰恰與全球變暖有關
    「不是說全球變暖嗎,怎麼今年還這麼冷?」很多民眾不解。 「殊不知,我們現在感覺到的冷恰與全球變暖有關。」中國工程院院士丁一匯說。 12月29日,江蘇省連雲港市西園路上,行人冒雪出行。中央紀委國家監委網站 圖 北極增溫 冷空氣得以長驅南下我們知道,北極是北半球冷空氣的發源地。
  • 為什麼2020年梅雨汛期南方降雨這麼強?專家分析
    每年6月,隨著梅雨季的開始,我國南方陸續進入降水集中期,但今夏汛情尤為特別,不僅天氣氣候形勢複雜,極端事件頻發,南方地區還出現多輪大範圍持續性強降雨,累積雨量大、極端性強、災害影響重。截至目前,由南方降雨導致的洪澇災害已造成廣西、貴州、湖南、四川、江西等10餘省份上千萬人受災。今年梅汛期南方降雨究竟有多強?雨水為啥這麼多?記者就此進行了採訪。
  • 專家說歐美近期惡劣天氣與氣候變化有關
    新華網倫敦2月10日電(記者 劉石磊)英國西南部近日持續遭暴風雨和洪水襲擊。英國氣象專家對此表示,包括英國在內的歐洲和北美地區今年以來頻繁出現極端天氣,氣候變化是其背後的原因之一。
  • 今年韓國天氣極端異常,專家警告,朝鮮半島還將遭遇更為惡劣氣候
    中韓通訊社 韓國金禪子 今年韓國天氣氣候極端異常。全國範圍內長達54天的梅雨季和接連而來的5個颱風,直接影響到人們的餐桌,白菜蘋果等日常果蔬價格暴漲。但這僅僅是開始,專家們警告,韓半島還將很快遭遇更為惡劣的極端氣候。
  • 地球怎麼「發燒」了 全球變暖
    美國有關機構的記錄顯示,自從1980年至今,全世界範圍內的平均氣溫呈明顯上升趨勢,全球地表溫度平均每隔10年就會上漲約0.2度,從1980年至今全球氣溫平均上漲約0.8度。儘管最近在歐洲地區出現了嚴寒的天氣,但這並不能說明全球變暖的趨勢已得到改變。那麼,究竟是什麼原因導致全球氣溫不斷升高呢?針對全球變暖的問題,大部分人首先想到的就是「溫室效應」。
  • 全球變暖是因為吃豬肉?溫室氣體排放量到底和豬肉有沒有關係?
    這一切還得從畜牧業的溫室氣體排放和全球變暖的關係說起。我們一直認為溫室氣體就是二氧化碳,其實這並不準確。有一種氣體能夠產生比二氧化碳更強的溫室效應,那就是甲烷。它所能產生的溫室效應是二氧化碳的22倍。儘管甲烷屬於燃料,但是隨著科技的進步,我們空氣中的甲烷含量也已經開始增長。我們常吃的牛羊等這些反芻動物放的屁中就存在甲烷。
  • 溫室氣體排放增加是全球變暖主因
    世界氣象組織6日發布報告說,無論在陸地還是海洋,過去四年的變暖程度都非同尋常。「這是持續長期氣候變化的一個明顯跡象,而持續長期氣候變化與創紀錄的大氣溫室氣體濃度相關。」美國航天局、美國國家海洋和大氣管理局和英國氣象局同日發布的報告,以及歐盟「哥白尼氣候變化服務項目」、美國伯克利地球研究所此前發布的報告,都得出了類似結論。世界氣象組織的報告基於英美兩國氣象機構採集的數據。
  • 怎麼還一直說全球變暖呢?
    一出門就感覺被「凍成狗」,那麼一直以來宣傳的全球變暖,怎麼我們總是感覺天氣越來越冷呢?難道現在全球不變暖了嗎?答案是否定的!雖然我們確確實實感到氣溫不斷走低,但全球變暖的趨勢也是不爭的事實。這二者其實並不矛盾。全球變暖不意味著冬天變熱,而是全球變熱導致北極的冰快融化,極地海洋一旦缺少冰層覆蓋,其海面相對溫暖的空氣就會向寒冷的高空移動,影響極地大氣循環。
  • 全球氣候變暖引發極端天氣 低碳經濟是人類自救
    全球氣候變暖是人們經常聽到的一句話,可是近日來,歐洲、美洲、亞洲多個國家陸續出現暴雪、暴雨等極端天氣,北京更是遭遇了60年同期最大暴雪,氣溫屢創新低。而去年哥本哈根會議不是一直說全球氣候變暖嗎?為什麼氣候會異常寒冷呢?
  • 遏制全球變暖:為時未晚
    不僅僅是暖冬    暖冬成為這些地方民眾感受全球氣候變暖的最直接方式,不過,氣候變暖還將帶來海平面上升、乾旱等。    2006年入冬以來,世界多個地區———西歐的大部分地區、俄羅斯的歐洲部分、美國東部、中國北部陷入了「暖冬」的困惑。暖冬成為這些地方民眾感受全球氣候變暖的最直接方式,不過,氣候變暖帶來的問題卻不止於此。
  • 是什麼原因導致全球氣候變暖?有什麼方法可以遏制全球氣候變暖嗎
    加劇溫室效應,應該是和人類焚燒化石燃料以及一些工業基地有關。並且還與現在過度砍伐植被有關,地球上的植被數量少了,吸收二氧化碳和其他溫室氣體的能力不強,才導致了溫室效應。這樣能極大減少二氧化碳和其他溫室氣體的排放,地球的保溫能力沒那麼強,棉被變薄了自然就沒那麼熱了。但是這兩點都十分的難以達到,或者說想要做出成績,要付出極大的犧牲。就比如如果人類全面放棄化石燃料,那麼人類的日常生活和科學發展肯定會受到重大的影響。
  • 是什麼原因導致全球氣候變暖?有什麼方法可以遏制全球氣候變暖嗎
    加劇溫室效應,應該是和人類焚燒化石燃料以及一些工業基地有關。並且還與現在過度砍伐植被有關,地球上的植被數量少了,吸收二氧化碳和其他溫室氣體的能力不強,才導致了溫室效應。根據這兩點原因來看,如果想要改善溫室效應,就不用化石燃料,然後多多植樹造林。
  • 專家稱「小冰河期」無依據 全球依舊在變暖(圖)
    據新華社電 寒風刺骨、滴水成冰,歐洲以及亞洲部分國家遭遇了持續性嚴寒。「冰河期」「全球最冷冬天」「全球變暖逆轉」等頗具轟動效應的詞語被一些媒體頻頻使用,以此「解讀」極端天氣。如果只看北美的天氣,恐怕人們只會想到全球變暖,冰河期一說顯得滑稽。  「冰河期」結論源自何方?  記者調查發現,英國《每日郵報》最先播發了「小冰河期」這樣的判斷文章。然而,《每日郵報》文章的結論並非出自專家。
  • 極端天氣全球頻發 專家稱此現象可能「常態化」
    去冬今春北半球的冰凍低溫和持續乾旱還讓我們記憶猶新,今夏熱浪、乾旱、洪澇又在全球各地上演。而今,極端天氣可謂是一波接一波,讓人目不暇接。人們不禁發問,全球氣候怎麼了?我們的地球怎麼了?而記者採訪的多位購買者都認為覺得挺好玩的,很有意思,買來送人,很有新意,而有一些購買者則表示購買船票其實是一份寄託和對自己的心靈安慰。
  • 專家:歐美近期惡劣天氣與氣候變化有關
    (圖片來源:人民網)  英國西南部近日持續遭暴風雨和洪水襲擊。英國氣象專家對此表示,包括英國在內的歐洲和北美地區今年以來頻繁出現極端天氣,氣候變化是其背後的原因之一。  英國氣象辦公室首席科學家達姆·茱莉亞日前對媒體說,英國氣候向來多變,因此對於當前造成洪災的暴風雨成因也不會有「十分確切的答案」,但幾乎所有證據都顯示,此輪極端天氣與氣候變化有關。
  • 談談全球氣候變暖問題
    然而,到了70年代後期,人類活動對氣候的影響問題,已愈來愈多地受到氣候專家們的重視。近十年來,氣候學家們已經逐漸取得了比較一致的認識,即今後全球氣候變化的主要趨勢是變暖,而其原因是人類自身造成的。  觀測發現,大氣中二氧化碳等溫室氣體的含量在顯著增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