氣象專家解析南方暴雨成因

2020-11-25 人民網

入汛以來,我國南方已出現15次大範圍強降雨過程,多地降雨量突破歷史極值,防汛形勢十分嚴峻。

最近南方為啥會迎來這麼長時間、高強度的降雨?背後到底有哪些影響因素?藍藍天工作室記者採訪了多名氣象專家,為您詳細解析近期氣候。

上圖:7月12日,江西省廬山市鄱陽湖中的小島落星墩,僅留一寺一塔一亭露出水面。隨著鄱陽湖水位超過歷史水位,鄱陽湖區重要的自然景觀落星墩小島,全部沒入湖水之中。 (韓俊烜攝/人民圖片)

 副熱帶高壓偏強等大氣環流形勢,是直接原因

大氣環流形勢是導致南方暴雨的最直接影響因素。

今年我國南方的強降雨之所以一輪接一輪,間歇期非常短,與6月以來的大氣環流形勢密切相關。中央氣象臺首席預報員馬學款解釋,對我國影響巨大的西北太平洋副熱帶高壓,簡稱副高,是一個穩定而少動的暖性深厚天氣系統。其外圍西北側的西南氣流,恰恰是向暴雨區輸送水汽的重要通道。

今年6月以來,副高比往年同期勢力偏強,其外圍的西南氣流將來自孟加拉灣或我國南部海區的充沛水汽,輸送到我國南方;同時,北方的冷空氣活動也比較頻繁,造成了冷暖空氣在南方地區持續交匯的局面,由此導致強降雨過程頻繁且持續發生。

6月上旬副高脊線位置(脊線位置是影響雨帶位置的關鍵因素)偏北,華南和江南地區水汽輻合偏強,造成6月上旬華南和江南地區的極端降水。

6月中旬以後,副高明顯北抬,江南北部到黃淮地區盛行西南風氣流,水汽輸送偏強;同時北方冷空氣頻繁南下,使得冷暖氣團在我國江南北部到黃淮地區交匯,形成持續性強降水,降水明顯偏多。

6月中下旬至今,雨帶一直停留在西南地區東部到長江中下遊地區,主要是因為與梅雨相關的天氣系統相對穩定。副高邊緣暖溼氣流強盛,長江中下遊地區低渦切變系統活躍,形成長江中下遊地區長時間的梅雨天氣。

國家氣候中心首席預報員王永光告訴藍藍天工作室記者,今年入梅偏早和梅雨鋒偏強,也是長江中下遊梅汛期降雨異常偏多的原因。今年江南地區的梅雨比往年偏早了7天,長江中下遊地區在6月9日就已經入梅。

梅雨還從其他地方獲取能量,導致梅雨鋒偏強。2019年秋季發生了一次弱厄爾尼諾事件,同時北印度洋海溫異常偏暖,導致副高顯著偏強。與此同時,中高緯度經向環流發展、冷渦活躍,冷空氣在向長江中下遊地區移動過程中爆發偏強。由此,冷暖空氣在長江中下遊交匯,致使梅雨鋒偏強,長江中下遊地區降水也明顯偏多。

中國氣象局副局長餘勇表示,強降雨發生的具體位置、強度和影響時間,還與中小尺度對流系統活動、局地地形影響等多種複雜因素有關。

上圖:隨著全球變暖,北極冰川加速融化,北極熊等當地物種生存環境受到威脅。(資料圖片)

全球氣候變化是不可忽視的大背景,隨著全球變暖,一些極端天氣氣候事件增多增強

南方多地極端暴雨發生,和全球氣候變化的大背景密不可分。

當地時間6月20日,位於北極圈內的俄羅斯西伯利亞小鎮維爾霍揚斯克測得38℃高溫,刷新了北極圈內有記錄以來的最高溫度。一時之間眾說紛紜,有人甚至提出,難道災難電影裡描繪的北極冰川大規模融化、洪水滔天的場景,就要到來了嗎?

對此,中國氣象局中央氣象臺高級工程師戴雲偉指出:「維爾霍揚斯克錄得38℃高溫只是偶發事件,並不是常態。而由於不是常態,北極地區生態也不會因此發生驟然的改變,這是全球氣候變暖背景下的局地極端天氣現象。」

國家氣候中心氣候變化適應室主任黃磊表示,目前,尚無研究表明北極創紀錄高溫與我國南方暴雨有直接聯繫,也很難將單獨的一次天氣氣候事件,例如最近的南方暴雨,直接歸因於全球氣候變暖。但在全球氣候變暖的大背景下,一些極端天氣氣候事件確實在增多增強,呈現出長期趨勢上的變化。

聯合國政府間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IPCC)發布的氣候變化評估報告指出,在全球氣候變暖的背景下,自20世紀中葉以來,已觀測到了許多極端天氣氣候事件的變化,包括低溫極端事件減少、極端高溫事件增多、極端高海平面事件增多,以及部分地區強降水事件次數的增加。

世界氣象組織近日發布的《未來五年全球氣溫預測評估》顯示,2020年至2024年的五年間,預計全球氣溫每年都有可能比工業化前水平升高至少1℃,北極的升溫幅度可能是全球平均水平的兩倍以上。過去五年的全球氣溫,已經是有記錄以來最熱的五年。而未來五年,除南部海洋外,全球幾乎所有地區都將進一步變暖。高緯度地區和西非地區降雨量可能增加,南美洲北部和東部地區可能更為乾旱。受北大西洋北部西風影響,西歐出現暴風雨天氣的機率大大增加。

科學研究表明,人類活動造成的大氣中主要溫室氣體濃度的增加,是全球氣候變暖的主要原因,並進一步導致全球極端天氣氣候事件的發生頻率、強度、空間範圍及持續時間發生改變。全球氣候變暖還會改變大尺度的大氣環流形勢,通過海氣相互作用、陸氣相互作用的變化等,影響不同區域極端天氣氣候事件的發生規律。

越來越多的證據表明,人類活動對極端天氣氣候事件的變化,產生了重要影響。人為影響已經大大增加了一些地區發生熱浪的概率,對20世紀下半葉以來全球的強降水增強也起到了重要作用。

人類活動也是我國快速增溫、極端天氣氣候事件頻發的主要原因。在全球變暖的背景下,1951年以來我國平均溫度和極端溫度都呈顯著升高的趨勢,一些極端天氣氣候事件,呈現出強度更強、出現更加頻繁、持續時間更長的特點。

根據科學預測,如果不控制人為溫室氣體的排放,未來全球範圍內一些極端事件的出現頻率、強度和持續時間都將顯著增加。到21世紀末,陸地區域高溫熱浪事件的發生概率將是現在的5—10倍,極端強降水事件的發生頻率在全球大部分地區也將有所增加。

餘勇表示,應對氣候變化既是我國作為發展中大國承擔的國際責任,是我國轉變發展方式的內在需求,也是順應世界發展潮流的重要戰略選擇。「當前,我國正處於城鎮化快速發展的中後期,有可能加劇極端天氣氣候事件及氣象災害帶來的風險。因此,需進一步提升我國應對極端災害的能力,將應對極端災害作為適應氣候變化的核心內容,強化極端災害的風險防範措施,加強極端天氣氣候事件監測預警和氣象災害風險管理,開展重點區域、重點行業的氣候變化影響評估,強化生態和環境氣象服務,健全政府主導、部門聯動、社會參與的防災減災機制。」

(人民日報中央廚房·藍藍天工作室  趙貝佳)

(責編:趙竹青、呂騫)

相關焦點

  • 氣象專家詳解近期南方暴雨
    南方的雨,還在下!來自中國氣象局7月13日的最新消息顯示:當天,我國南方多地有中到大雨,部分地區有暴雨;而未來3天,西南部分地區還將有大到暴雨,甚至是大暴雨。一個多月以來,我國南方接連遭遇暴雨,多地降雨量刷新歷史紀錄,中央氣象臺更是連續40天發布暴雨預警,成為2007年開展暴雨預警業務以來歷時最長的一次。今年南方的暴雨到底有多「暴烈」?為什麼持續這麼久?南方暴雨還要下多久?即將到來的「七下八上」北方主汛期,又將帶來哪些挑戰?中青報·中青網記者採訪了中國氣象局相關專家。
  • 北京暴雨到底有多大?聽聽氣象專家怎麼說
    氣象專家解析京津冀地區強降雨天氣特點——持續時間長、累計雨量大、影響範圍廣、強對流天氣重  新華網北京6月21日電 中央氣象臺21日18時發布暴雨黃色預警。預計,京津冀地區最強降雨將出現在21日夜間至23日,河北中部、北京及天津累計降雨量級可達暴雨,局地大暴雨,短時雨強較大。  網上流傳的「六年來最大冷渦暴雨將光臨京津冀」,是真的嗎?北京會有超過2012年「7·21特大暴雨」的「特大狂風暴雨」嗎?記者連線氣象專家,一一為你解答。
  • 直擊南方汛情 權威解讀暴雨洪澇災害未來走向
    回放 直擊南方汛情 權威解讀暴雨洪澇災害未來走向
  • 近期南方暴雨不停歇究竟是啥在作怪?氣象專家詳解
    南方的雨,還在下!來自中國氣象局7月13日的最新消息顯示:當天,我國南方多地有中到大雨,部分地區有暴雨;而未來3天,西南部分地區還將有大到暴雨,甚至是大暴雨。一個多月以來,我國南方接連遭遇暴雨,多地降雨量刷新歷史紀錄,中央氣象臺更是連續40天發布暴雨預警,成為2007年開展暴雨預警業務以來歷時最長的一次。今年南方的暴雨到底有多「暴烈」?為什麼持續這麼久?南方暴雨還要下多久?即將到來的「七下八上」北方主汛期,又將帶來哪些挑戰?中青報·中青網記者採訪了中國氣象局相關專家。
  • 10月颱風生成偏多近一倍 氣象專家分析成因
    氣象專家4日對這一現象成因進行解析。當天,中國氣象局召開新聞發布會公布,10月,西北太平洋(601099,股吧)及南海共有7個颱風生成,生成個數較常年同期(3.6個)偏多3.4個,有1個強熱帶風暴登陸中國,比常年同期略偏多,10月13日,強熱帶風暴「浪卡」在海南瓊海沿海登陸,登陸時中心附近最大風力10級(25米/秒)。
  • 颱風暴雨的成因
    在降暴雨時很不均勻,常常呈現為「雨團」群的形式。通常,雨團的水平直徑約10公裡到數十公裡(不一定呈圓形),它與同樣大小範圍的低空水平氣流系統(稱為中尺度系統)相關聯,有很強的降雨。  在颱風暴雨期間,可生成多個中尺度雨團。根據1960年至1991年影響廣東的39例特大暴雨統計表明,特大暴雨主要是由颱風範圍內中尺度強對流雲團影響造成的。
  • ...對流性降水明顯——中央氣象臺專家解析近期南方強降雨特點和成因
    廣西廣東貴州湖南等地出現了大到暴雨,局地大暴雨,加上前期南方多地密集的降雨「車輪戰」,部分地區出現了降水疊加效應,山洪、泥石流等災害氣象風險較高。此次降水過程主要影響了哪些地區?未來是否還會有降雨疊加?針對這些問題,記者採訪了中央氣象臺首席預報員馬學款和張玲,詳細解讀此輪降雨過程特點及成因。
  • 我國進入強對流天氣多發時節 氣象專家詳解其成因及防禦
    目前,我國已進入汛期,局地性、災害性的暴雨、冰雹等強對流天氣會進一步增多,為讓公眾更好地了解有關強對流天氣的特徵和成因,以便做好應對防範工作,我們採訪了國家氣象中心強天氣預報中心高級工程師張濤,為公眾詳細解讀有關強對流天氣的科普知識。
  • 氣象專家解析近日沙塵天氣範圍及成因
    針對本輪天氣過程,記者採訪了中國氣象局環境氣象中心高級工程師桂海林,就沙塵天氣的源頭、成因、影響範圍等公眾關注的問題進行解疑釋惑。全國沙塵實況圖(3月26日-28日)記者:沙塵天氣出現的成因及氣候背景是什麼?桂海林:產生沙塵天氣有三個必要條件:大風天氣、沙源地氣候條件、影響範圍內的大氣擴散條件。
  • 氣象專家:中國數值天氣預報水平與國外相差10年
    1月10日到2月初,我國南方地區發生了歷史罕見的低溫雨雪冰凍災害。對這次罕見自然災害的預報預測是否準確?還存在哪些不足?怎樣進一步提高預報預測水平,捕捉極端天氣的「脈動」?記者最近專訪了3位氣象專家。
  • 中央氣象臺專家解析南方強降雨天氣特點及防禦
    強降雨天氣易引發城市內澇、中小河流洪水和山洪地質災害,中國氣象局啟動暴雨三級應急響應,並持續發布暴雨預警。那麼本輪強降雨將持續多久?重點影響哪些地區?防禦重點和難點又有哪些?記者就這些問題採訪了國家氣象中心高級工程師蔡薌寧。
  • 氣象專家詳解近期南亞暴雨和夏季風動態
    5月21日起,斯裡蘭卡出現了持續性暴雨,並造成罕見的洪水和泥石流災害;風暴「莫拉」也為孟加拉國、緬甸等地帶來了較強的風雨影響。此次斯裡蘭卡出現暴雨的原因是什麼?與風暴「莫拉」有何關係?「莫拉」帶來的影響是否與夏季風暴發有關?對我國未來汛期影響如何?針對這些問題,記者採訪了中央氣象臺首席預報員許映龍和國家氣候中心首席氣候專家王永光。
  • 氣象專家:三大原因導致暴雨頻襲珠江流域
    珠江流域出現了幾十年一遇的洪水 農田被毀作物嚴重減產狀況: 從5月26日到6月19日我國長江以南到淮河大部分地區經歷了兩次降水過程,第一次降水過程範圍大,第二次降水過程暴雨範圍廣,第三次降雨強度大,最強度的降水在兩廣地區。
  • 四川省氣象臺發布暴雨藍色預警!快看,降雨落區圖
    四川在線記者 陳婷四川省氣象臺6月15日下午發布暴雨藍色預警:今天晚上到明天白天,廣元、綿陽、德陽3市及資陽、遂寧2市西部和成都市東部有大雨到暴雨(雨量35~80毫米),局部地方有大暴雨(雨量100~130毫米)。
  • 南方暴雨黃色預警 西南季風正在大發飆特兇暴雨馬上席捲華南
    南方暴雨黃色預警 西南季風正在大發飆特兇暴雨馬上席捲華南時間:2019-06-09 19:35   來源:今日頭條   責任編輯:毛青青 川北在線核心提示:原標題:南方暴雨黃色預警 西南季風正在大發飆特兇暴雨馬上席捲華南 最近時間,我國中東部的雨確實不少,各種大雨暴雨從南方下到北方,連乾旱最嚴重的河南乾旱都已經顯著緩解,從中國氣象局國家氣候中心的監測來看
  • 氣象專家詳解颱風接連生成原因 「利奇馬」將給福建北部帶來暴雨
    同時,受「利奇馬」影響,福建省北部地區還將出現大雨到暴雨,局部大暴雨天氣過程。過程累積雨量,寧德、南平、福州三市累計達50~150毫米,局部達250毫米。 氣象專家提醒,相關部門應加強沿海景區及涉島旅遊要加強安全管理工作,注意防範陸上大風對城鄉基礎設施的危害,及時加固或拆除易被風吹動的搭建物。
  • 中央氣象臺連發30天暴雨預警 南北方雨水範圍廣
    人民網北京7月1日電 據中央氣象臺網站消息,自6月2日以來,中央氣象臺已連續30天發布暴雨預警。回顧整個6月,我國江南、長江中下遊、江淮入梅時間較常年偏早,南方地區共出現5次大範圍降雨天氣過程,暴雨覆蓋範圍廣、強度大,其中江蘇、安徽、湖北等地部分地區降雨量較常年同期偏多1倍以上。
  • 這輪暴雨好久結束?權威解答來了…….
    這輪暴雨好久結束?權威解答來了…….一起來看看氣象專家怎麼說吧~強降雨原因由於受西太平洋副高和高原低渦的共同影響,從北方過來的冷氣團與從南方過來的暖氣團
  • 中央氣象臺繼續發布暴雨預警 7月中旬長江中下遊仍有降雨
    當日,中央氣象臺繼續發布暴雨橙色預警,預計9日至10日,貴州至長江中下遊地區仍有強降雨天氣;9日,主雨帶位於貴州中南部及江南中北部等地,江西中部、福建西北部、湖南西南部等地的部分地區有大暴雨,局地特大暴雨(250-280毫米);10日,雨帶略有北抬,強降雨範圍和強度有所減小,但湖北東南部、湖南北部、江西北部、廣西北部、四川北部、甘肅南部等地的部分地區有暴雨或大暴雨
  • 氣象專家解析霧霾的成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