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 我們一起從百萬米高空
通過氣象衛星看看這些大湖,近期究竟發生了什麼
圖片來源:新華社思客
6月下旬以來多輪強降雨持續集中在
長江中下遊和沿江地區導致流域內
洞庭湖、鄱陽湖、太湖三大淡水湖依次水滿在半個月之內超出警戒水位甚至突破歷史極值「一江三湖」防汛形勢嚴峻
01鄱陽湖
鄱陽湖中國第一大淡水湖是長江流域重要湖泊之一在調節長江水位、涵養水源、改善當地氣候和維護周圍地區生態平衡等方面起著巨大的作用
▲這是7月12日拍攝的位於鄱陽湖邊的江西廬山市南康堤,鄱陽湖水位已超過1998年歷史極值(無人機照片)。新華社記者 彭昭之 攝
6月29日以來江西遭受連續暴雨襲擊洪澇災害嚴重鄱陽湖水體面積激增。
這是6月13日,風雲三號D星監測的鄱陽湖流域水情情況
到了7月14日,可以看到水域面積明顯擴大
運用高分衛星資料我們可以看到鄱陽湖6月下旬以來水域面積的明顯變化
據統計6月29日至7月14日08時贛北平均降水399.3毫米偏多3.0倍排歷史同期第1位衛星遙感監測顯示7月14日06時鄱陽湖主體及附近水域面積達4403平方公裡為十年來最大
▲國家衛星氣象中心科研人員用四種顏色展示了6月26日到7月14日,鄱陽湖水體面積變化情況。從3519平方公裡擴大到4403平方公裡,僅僅不過20天,這是鄱陽湖近10年水體面積最大值。
▲國家衛星氣象中心利用衛星監測鄱陽湖水體面積變化,為防汛救災提供科技支撐。視頻來源:央視網
02洞庭湖
洞庭湖是長江流域重要的調蓄湖泊具有強大蓄洪能力曾使長江無數次的洪患化險為夷力保江漢平原和武漢三鎮得以安全度汛
由於長江水位持續較高加之上遊來水豐沛7月14日洞庭湖主體及附近水域面積已達十年來同期最大
▲2010年至2020年逐年衛星遙感洞庭湖主體及附近水域水體面積最大值統計圖。製圖:國家衛星氣象中心
7月14日16時14分洞庭湖水體面積為2439.89平方公裡與2010-2019年同期平均值相比增大約36.6%
▲2020年7月14日FY-3B/MERSI洞庭湖水體(裸水)監測圖(面積2439.89km2)
而在6月25日14時18分洞庭湖水體面積僅為1697.3平方公裡7月14日的水體面積較之增加了43.8%
▲2020年6月25日FY-3D/MERSI洞庭湖水體(裸水)監測圖(面積1697.3km2)
7月19日受長江第2號洪水影響三峽水庫加大出庫流量對洞庭湖產生頂託作用洞庭湖城陵磯站水位出現復漲湖區持續高水位已超半個月形勢仍不容樂觀
03太湖太湖是我國第三大淡水湖也是太湖流域防洪的調蓄中心它蓄滯了上遊洪水減輕了下遊(江浙富庶地區)的防洪壓力
自6月9日入梅以來江蘇已經歷多輪強降雨過程
7月14日20時太湖地區無錫站降水量達544.5 mm 毫米較常年同期(255.1毫米)多114%較去年同期(211.6毫米)多157%排歷史同期第三位
7月17日7時太湖平均水位漲至4.65米發生流域性大洪水
▲2020年6月26日FY-3D/MERSI太湖水情監測圖
應急管理部應急指揮專員張家團表示:目前,太湖及周邊(水位)超警已經到了20天左右了,雖然現在為止太湖及周邊還沒有發生大的險情和災情,但是堤防長時間浸泡也容易出險;太湖周邊這一帶地勢非常平緩,內外河水位差比較小,再加上受長江洪水的頂託,排水非常慢,未來太湖及周邊河網地區還有比較長的時間要處於超警狀態。
最後,汛期一旦發生流域性洪水
為何頻頻「告急」的總是這些大湖?
一方面,湖泊本身就是長江流域的天然「蓄洪池」。受地形影響,各支流來水首先會匯入大湖,再由大湖進入各大江大河。但如果長江幹流持續來水較多,水位較高,對湖泊形成「頂託」作用,湖泊各支流的來水就無法迅速排出,最終導致各大湖防汛壓力激增。
另一方面,湖泊周邊水草豐美、土壤肥沃,自古經濟生產活動密集。一旦出現洪澇災害,損失較大。同時,早年間,湖泊周邊因為生產活動而設立的民垸、圩堤等,防洪標準偏低,也容易出現險情。例如,太湖流域天氣系統複雜,有梅汛期和臺汛期。太湖本身比較淺,像一碗水,受沿海高潮位影響,水位易漲難退,如遇風暴潮三碰頭,容易形成較大的洪澇災害。其地處中國最發達的長三角地區,一旦出現洪澇災害對中國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影響巨大。
更重要的是,一旦大湖防汛「出問題」,威脅的是全流域的防汛形勢。以鄱陽湖為例,鄱陽湖水系流域面積16.22萬平方公裡,相當於江西全省國土面積的97%,約佔長江流域面積的9%;經鄱陽湖調蓄注入長江的多年平均水量1457億立方米,佔長江總水量的15.5%,超過黃河、淮河和海河三河每年水量的總和。一旦鄱陽湖告急,對長江下遊的江淮、太湖流域造成的威脅極大。
圖片來源:新華社思客
氣象人將持續密切關注
雨情汛情
願大湖安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