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湖流域生態持續向好 水體面積達19年來最大值

2020-12-05 中國新聞網

中新社西寧11月18日電(孫睿) 記者18日從青海省生態環境廳獲悉,自啟動實施青海湖流域生態環境保護與綜合治理工程以來,青海湖流域生態持續向好,水體面積達19年來最大值。

青海湖是中國最大的內陸高原鹹水湖,是維繫青藏高原東北部生態安全的重要水體,也是控制西部荒漠化向東蔓延的天然屏障。青海湖的生態環境特徵及其演變在很大程度上反映著青藏高原整體生態環境的變化趨勢,對柴達木盆地、三江源、祁連山等地區均有較大影響。

資料圖為藍天白雲下的青海湖。中新社記者 馬銘言 攝

據青海省生態環境廳介紹,自啟動實施青海湖流域生態環境保護與綜合治理工程以來,青海湖流域植被、溼地恢復明顯,流域周邊生態環境不斷向好的方向發展。溼地面積累計增加1.35萬公頃;高密度植被覆蓋率累計增大21.33公頃;青海湖整體生態功能持續增強,保護區沙地、裸地、鹽鹼化土地面積累計減少3960公頃。

持續向好的生態環境也帶來了生物種類的多元化。目前,青海湖區域鳥類由1996年的164種增加到225種,約佔全國鳥類種數的17%,每年有近30萬隻鳥在這裡棲息繁殖;獸類動物有41種,兩棲爬行類5種,魚類8種,屬國家一級保護動物有8種,屬國家二級保護動物有29種;湖區現有種子植物445種,並有相當數量的藥用等經濟植物;瀕危物種普氏原羚數量由2004年的257隻增加到2018年的2793隻。

資料圖為青海湖裸鯉和湖面上的水鳥。中新社記者 馬銘言 攝

為保護青海湖裸鯉資源,從1982年以來青海省政府先後進行五次限產封湖育魚,青海湖裸鯉資源量由2002年的2592噸增長到2018年的8.8萬噸;青海湖水體面積達4549.38平方公裡,與2018年同期相比擴大20.08平方公裡,達到19年來最大值,生態持續向好的青海湖生態平衡系統已初步形成。

青海省生態環境廳表示,目前,青海省正積極編制青海湖等國家公園總體規劃,爭取納入以國家公園為主體的自然保護地體系建設。(完)

相關焦點

  • 青海湖水體面積再增28平方公裡!達2005年以來最大值
    記者從青海省氣象科學研究所了解到,根據衛星遙感資料監測顯示,4月下旬,青海湖水體面積達到4543平方公裡,較上年同期增大28平方公裡,青海湖水體面積和平均水位達2005年以來最大值。水體面積擴張區域主要位於西部鳥島和石乃亥附近、北部沙柳河附近以及東部沙島附近。青海湖為何連年擴容?石明明分析,2019年青海湖周邊區域降水量偏多是2020年青海湖水體面積較上年同期增大的主要原因。數據顯示,2019年,青海湖流域平均降水量為447.7毫米,較常年偏多兩成。其中9月青海湖豐水季水體面積達4549平方公裡。
  • 青海湖水體面積達20年來最大值
    中新社西寧9月29日電 (孫睿 孫偉)青海省氣象科學研究所29日下午對外發布,受今年8月至9月降水偏多影響,青海湖水體面積較歷年同期增大,達到近20年來最大值。青海湖是中國最大的內陸高原鹹水湖,是維繫青藏高原東北部生態安全的重要水體,也是控制西部荒漠化向東蔓延的天然屏障。青海湖的生態環境特徵及其演變在很大程度上反映著青藏高原整體生態環境的變化趨勢,對柴達木盆地、三江源、祁連山等地區均有較大影響。
  • 北京植被覆蓋度達19年來最大值
    原標題:本市植被覆蓋度達19年來最大值 本報訊(記者 駱倩雯)市生態氣象和衛星遙感中心近日發布《北京市生態遙感年度報告(2018年)》顯示,黨的十八大以來,北京生態環境質量持續改善,其中生態涵養區和中心城區的植被覆蓋度、植被固碳釋氧量、水庫水體面積等反映生態環境質量的關鍵性指標在2018年達到最好
  • 三江源和青海湖生態環境明顯改善
    2005年1月,國務院批准實施《青海三江源自然保護區生態保護和建設總體規劃》,一期工程實施8年來,三江源區初步遏制草地退化趨勢,重點治理區生態狀況好轉。總投資達160億元的三江源二期保護工程已於今年年初啟動,涵蓋面積39.5萬平方公裡,佔青海省總面積的54.6%。根據二期工程規劃,到2020年,三江源將實現森林覆蓋率提高0.7個百分點,草地植被覆蓋度平均提高25至30個百分點,可治理沙化土地治理率達50%,保護溼地面積20萬公頃。
  • 2019年全國生態氣象公報出爐!地表越來越綠,生態持續向好!
    2000年至2019年,全國有80.6%的區域年降水量呈增加趨勢,有93%的區域年平均氣溫呈升高趨勢;同時,植樹造林種草、退耕還林還草等生態建設工程的實施,有力地促進了植被生態質量向好發展。在保障區域生態安全和人民生產生活等方面起著重要作用。2018-2019 年祁連山區植被生態明顯改善,2019 年達2000 年以來最好。近十年來祁連山區主要湖泊水庫蓄水增加,2019年青土湖、青海湖水體面積達最大,生態向好發展。
  • 青海湖連年「擴容」原因何在
    5月8日,都市報刊登《青海湖面積達近18年來同期最大值》,青海湖面積持續增大,達到4432.69平方公裡,較去年同期增大7.31平方公裡,引起廣泛關注。原本低溫乾燥的青藏高原,為何現在變得溼潤多雨?對此,本報記者採訪了青海省氣象科學研究所、青海湖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管理局相關專家,聽聽他們怎麼說。
  • 青海湖越冬大天鵝達241隻 相比往年數量減少
    2021-01-16 16:20:38 | 來源:新華網 | 作者:李琳海    13日,青海湖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管理局完成由國家林業和草原局部署
  • 衛星發現青海湖正快速擴大,20年已增287km²,將來會注入黃河嗎
    位於青海省的青海湖是我國面積最大的湖泊,2000年時,該湖面積約4256平方公裡(km²),2017年8月時,我國的遙感衛星測得青海湖面積為4435.69平方公裡,增加了約180平方公裡。而到了今年4月下旬時,青海省氣象科學研究所通過遙感衛星監測資料發現,青海湖水體面積為4543平方公裡,比20年前增加了 287平方公裡,比兩年多前的測量數據居然增加了107平方公裡,這幾乎就是我國一個中型湖泊的面積了,增加速度可用「劇增」來形容,就是相比去年同期,也增加了28平方公裡。
  • 羅源縣花園溪流域水體達標方案
    受地理位置、地形和氣候條件的影響,年降雨分布不均勻,主要集中於4-9月,佔全年降雨量的76%左右。歷年月最多降雨量達800.1mm發生在1960年8月,日最大降雨量達294.4mm,發生在1971年9月23日。最大年降雨量達2953mm,出現在1990年,最小年降雨量為1482.4mm,出現在1967年。
  • 衛星發現青海湖正快速擴大,20年已增287km²,將來會注入黃河嗎
    位於青海省的青海湖是我國面積最大的湖泊,2000年時,該湖面積約4256平方公裡(km²),2017年8月時,我國的遙感衛星測得青海湖面積為4435.69平方公裡,增加了約180平方公裡。而到了今年4月下旬時,青海省氣象科學研究所通過遙感衛星監測資料發現,青海湖水體面積為4543平方公裡,比20年前增加了 287平方公裡,比兩年多前的測量數據居然增加了107平方公裡,這幾乎就是我國一個中型湖泊的面積了,增加速度可用「劇增」來形容,就是相比去年同期,也增加了28平方公裡。
  • 2018年,我國生態環境持續改善,穩中向好
    2018年,我國生態環境持續改善,穩中向好——聚焦國務院關於2018年度環境狀況和環境保護目標完成情況的報告4月21日,生態環境部部長李幹傑受國務院委託向十三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十次會議作了關於2018年度環境狀況和環境保護目標完成情況的報告。
  • 雲南地表水優良水體比例達83%
    趙嘉 攝中新網昆明12月29日電 (杜瀟瀟)記者29日從雲南省政府新聞辦召開的2020年全面推行河(湖)長制工作新聞發布會上獲悉,截至2020年11月,雲南省200個重要河湖庫渠水功能區水質達標率為89.5%,納入國家考核的地表水優良水體(達到或優於Ⅲ類)比例達83%。
  • 衛星發現青海湖20年已擴大287km²,繼續下去的話,會注入黃河嗎?
    青海湖位於青海省,是我國面積最大的內陸湖泊。2000年,青海湖的面積約為4256平方公裡(km2),2017年8月,據我國遙感衛星所測,青海湖面積達到了4435.69平方公裡,增加了近180平方公裡。那麼,青海湖水量究竟為什麼能以這樣的速度持續增長呢?根本原因其實就在於降水。
  • 衛星遙感北京生態環境:持續改善,植被等關鍵指標近年最好
    北京市生態氣象和衛星遙感中心近日發布的《北京市生態遙感年度報告(2018年)》顯示,黨的十八大以來,北京生態環境質量持續改善,其中北京生態涵養區和中心城區的植被覆蓋度、植被固碳釋氧量、水庫水體面積等反映生態環境質量的關鍵性指標,在2018年達到最好。
  • 臨夏州生態環境持續向好 越冬候鳥逐年增加
    近年來,臨夏州通過溼地保護修復、大規模國土綠化等多項措施,林草溼地面積保有率穩中有增,生態環境持續向好,現有溼地總面積達24163.24公頃,佔全省溼地總面積的1.43%;人工溼地面積11692.08公頃,佔全省同類型溼地總面積的22.69%。
  • 中國氣候變化藍皮書(2019)發布:變暖趨勢進一步持續
    本文圖均為 國家氣候中心微信公眾號 圖為滿足低碳、綠色和可持續發展的時代需求,科學推進應對氣候變化、防災減災和生態文明建設,中國氣象局氣候變化中心現予發布《中國氣候變化藍皮書(2019)》,提供中國、亞洲和全球氣候變化的最新監測信息,科學客觀地反映氣候變化的基本事實。
  • 合肥河湖水質持續向好,水生態水環境持續改善
    目前,全市農村自來水管網覆蓋84個鄉鎮1285個行政村,其中全市112個貧困村全部接通自來水,19.44萬貧困人口飲水安全得到保障,農村自來水普及率達97.2%,集中供水保證率100%,供水水質合格率連續多年穩居全省首位,達到96%以上。建立健全農村飲水安全工程長效管理機制。
  • 閩侯縣大目溪流域水體達標方案 _ 水汙染防治 _福州市環境保護
    分階段目標2:2018年-2020 年,大目溪沿線鄉鎮汙水垃圾等環保基礎工程體系建設健全,河流生態系統逐步恢復,流域形成完備的環境監管體系,大目溪流域各斷面穩定達到《地表水環境質量標準》(GB3838-2002)III 類水體功能區標準。
  • 2019年青海省生態環境狀況公報
    地表水長江、黃河、瀾滄江、湟水流域、大通河、魚水河、青海湖、可魯克湖、龍羊峽水庫、李家峽水庫、黑泉水庫等11個水體中天然放射性核素鈾、釷、鐳-226活度濃度,與1983-1990年全國環境天然放射性水平調查結果處於同一水平,人工放射性核素銫-137、鍶-90活度濃度未見異常。
  • 揭秘:鄱陽湖水體面積十年來最大是怎麼「測」出來的?
    衛星監測顯示,7月14日鄱陽湖主體及附近水域面積達4403平方公裡,為十年以來最大。7月15日,新京報記者走進國家衛星氣象中心,邀請兩位專家揭秘衛星監測的奧秘。國家衛星氣象中心鄱陽湖周邊圩堤仍面臨較大壓力中國氣象局首席氣象服務專家、國家衛星氣象中心遙感室副主任韓秀珍研究員15日介紹,7月14日6時,衛星監測顯示鄱陽湖主體及附近水域面積達4403平方公裡,為近10年最大,較7月2日和8日分別擴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