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青海省生態環境狀況公報

2020-12-05 青海省人民政府

青海省生態環境廳

綜述

  2019年是新中國成立70周年、青海解放70周年,是打好汙染防治攻堅戰、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關鍵一年,是全省生態環境保護事業發展譜新篇有收穫的一年。全省生態環境系統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引,深入貫徹落實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和全國生態環境保護大會精神,在省委省政府堅強領導下、在生態環境部指導支持下、在社會各界關心重視下,紮實開展「不忘初心、牢記使命」主題教育,始終保持加強生態文明建設的戰略定力,圍繞實施「一優兩高」戰略,扎紮實實推進生態環境保護,全力打好汙染防治攻堅戰八場標誌性戰役,強力推進第一輪中央環境保護督察問題整改,配合開展第二輪中央生態環境保護督察,生態文明理念深入人心,生態環境保護制度體系不斷完善,生態環境質量持續改善,全省生態環境保護事業取得了新進展、開創了新局面。

  環境質量

  【水環境質量】

  2019年全省地表水水質狀況示意圖

  長江幹流、黃河幹流、瀾滄江幹流、黑河幹流、青海湖流域、湟水流域及柴達木內陸河流域共設61個水質監測斷面,其中60個監測斷面水質達到水環境功能目標,達標率為98.4%。Ⅰ~Ⅲ類水質斷面59個,比例為96.7%,同比上升9.8個百分點;Ⅳ類水質斷面2個,比例為3.3%,同比下降8.2個百分點。地表水整體水質穩中向好。

  長江幹流境內水質達到Ⅰ類,水質狀況優。

  黃河幹流境內水質達到Ⅱ類以上,水質狀況優。

  瀾滄江幹流境內水質達到Ⅰ類,水質狀況優。

  黑河幹流境內水質達到Ⅱ類以上,水質狀況優。

  青海湖流域主要入湖河流哈爾蓋河、泉吉河、布哈河、黑馬河、沙柳河、倒淌河、甘子河、吉爾孟河水質達到Ⅱ類以上,水質狀況優。

  湟水流域湟水主要幹支流28個監測斷面水質均達到水環境功能(水質考核)目標,達標率為100.0%。Ⅰ~Ⅲ類斷面26個,佔92.9%,Ⅳ類斷面2個,佔7.1%,水質總體狀況優。湟水出境民和橋斷面Ⅳ類水質達標率為100%。

  柴達木內陸河流域流域中的巴音河、格爾木河、都蘭河、察汗烏蘇河4條河流11個監測斷面水質達到Ⅱ類以上,水質狀況優。

  集中式生活飲用水水源地全省13個市州級、41個縣級城市(鎮)集中式生活飲用水水源地(地下水水源地32個、地表水水源地22個)水質狀況保持穩定。其中:52個水源地水質達到Ⅲ類以上,佔96.3%;2個水源地水質中氯化物本底略有超標。

  全國重要水功能區水質列入全國重要江河湖泊水功能區的共46個,監測覆蓋率100%。其中,參與評價水功能區44個(2個排汙控制區不參與評價),41個達標,達標率93.2%;評價總河長6745.1km,達標河長6714.0km,達標率99.5%。

  【環境空氣品質▲】

  全省環境空氣品質達標天數比例為96.1%(97.2% *),同比上升0.6個百分點,環境空氣品質綜合指數為3.16,同比下降0.9%,環境空氣中二氧化硫、二氧化氮和一氧化碳平均濃度達到一級標準,可吸入顆粒物(PM10)、細顆粒物(PM2.5)和臭氧平均濃度達到二級標準。

  城市(鎮)環境空氣監測因子同比

  可吸入顆粒物(PM10) 2 市6州政府所在地城市(鎮)可吸入顆粒物年均濃度達到國家二級標準,其中,海南州、海北州、玉樹州和果洛州達到國家一級標準。

  細顆粒物(PM2.5)海西州、海南州、海北州、黃南州、玉樹州和果洛州政府所在地城市(鎮)細顆粒物年均濃度達到國家二級標準,其中,玉樹州達到國家一級標準;西寧市和海東市超過國家二級標準。

  一氧化碳(CO)和臭氧(O3) 2市6州政府所在地城市(鎮)環境空氣中一氧化碳和臭氧年均濃度達到國家二級標準。

  酸性降水

  西寧市、海西州、海南州、海北州、黃南州設9個酸雨監測點,各酸雨監測點單次降水pH值在5.85~8.9之間,未出現酸性降水。

  【聲環境質量】

  城市區域聲環境質量狀況

  西寧市區域聲環境平均等效聲級54.3dB(A),同比上升4.3dB(A),區域環境質量等級為「較好」。

  海東市(平安區) 區域聲環境平均等效聲級55.2dB(A),同比上升7dB(A),區域環境質量等級為「一般」。

  海西州(格爾木市)區域聲環境平均等效聲級46.5dB(A),同比下降10.6dB(A),區域環境質量等級為「好」。

  道路交通聲環境質量狀況

  西寧市主要交通幹道聲環境平均等效聲級69.9dB(A),同比上升4.1dB(A),交通聲環境質量等級為「較好」。

  海東市(平安區)主要交通幹道聲環境平均等效聲級65.8dB(A),同比上升4.3dB(A),交通聲環境質量等級為「好」。

  海西州(格爾木市) 主要交通幹道聲環境平均等效聲級65.5dB(A),同比上升3.2dB(A),交通聲環境質量等級為「好」。

  城市功能區聲環境

  西寧市1類功能區(居住區)全年聲環境晝間達標率為50%,夜間達標率為50%;2類功能區(商業區)聲環境晝間達標率為75%,夜間達標率為50%;3類功能區(工業區)聲環境晝間、夜間達標;4類功能區(交通沿線)聲環境晝間達標率為25%,夜間不達標。

  【輻射環境質量】

  環境電離輻射

  2019年,全省環境電離輻射水平處於本底漲落範圍內。

  地表水長江、黃河、瀾滄江、湟水流域、大通河、魚水河、青海湖、可魯克湖、龍羊峽水庫、李家峽水庫、黑泉水庫等11個水體中天然放射性核素鈾、釷、鐳-226活度濃度,與1983-1990年全國環境天然放射性水平調查結果處於同一水平,人工放射性核素銫-137、鍶-90活度濃度未見異常。

  集中式飲用水水源地全省14個市州級城市集中式飲用水水源地地表水及地下飲用水中總α和總β,低於《生活飲用水衛生標準》(GB5749-2006)規定的指導值。

  環境空氣全省45個縣級以上城市(鎮)共布設55個環境空氣監測點,累積劑量測得的空氣吸收劑量率均處於本底範圍內。

  土壤全省45個縣級以上城市(鎮)共布設55個土壤監測點,土壤環境中天然放射性核素鈾- 238、釷- 232、鐳- 226和鉀-40含量,與1983-1990年全國環境天然放射性水平調查結果處於同一水平,人工放射性核素銫-137含量未見異常。

  重點輻射設施原國營二二一廠放射性汙染物填埋坑周圍環境累積劑量測得的空氣吸收劑量率和陸地γ輻射空氣吸收劑量率,處於天然本底範圍內,空氣、水體、土壤、生物等環境介質中總α、總β和鈾活度濃度未見異常。省城市放射性廢物庫周圍陸地γ輻射空氣吸收劑量率,處於天然本底範圍內,空氣、水體等環境介質中總α和總β活度濃度未見異常,土壤、生物等環境介質中γ放射性核素含量未見異常。

  代表性區域瓦裡關、玉樹通天河、格爾木崑崙路、西寧共和路、西寧南山路5個輻射環境空氣自動監測站,實時連續γ輻射空氣吸收劑量率處於天然本底範圍內。氣溶膠中放射性核素含量鈹-7、鉀-40、鉛-210、釙-210,沉降物中放射性核素含量鉀-40、鈹-7、氚-3均在正常範圍內,其他γ放射性核素未檢出;空氣中碘- 125、碘- 131未檢出,氚活度濃度均在正常範圍內。

  環境電磁輻射

  2019年,全省電磁輻射環境質量總體良好。全省1個重點電磁輻射設施周圍和22個主要城市(鎮)環境電磁輻射綜合場強測量範圍(0.14~9.30V/m),低於《電磁環境控制限值》(GB 8702-2014)規定的公眾曝露控制限值12V/m(頻率範圍為30~3000MHz)。

  【生態環境質量】

  生態環境質量總體狀況

  全省生態環境狀況總體保持穩定。通過生物豐度、植被覆蓋、水網密度、土地脅迫、汙染負荷指數綜合評價,全省縣域生態環境以「良」為主;與上年相比,各縣生態環境狀況指數變化幅度在-1.72~0.69之間。41個重點生態功能區縣域生態環境狀況保持穩定。

  重點生態功能區生態環境質量狀況◆

  三江源區年平均氣溫2.0℃,較氣候平均值偏高1.1℃;年降水量601.6毫米,較氣候平均值多3成;年日照時數2390.1小時,較氣候平均值偏少9.2%;三江源區水資源總量為612.39億立方米,比多年平均增加了42.5%;草地植被平均高度為5.7釐米,覆蓋度為77%,其中優勢種蓋度32%;產草量為3983.66千克/公頃,其中可食草產量為3077.08千克/公頃,草地植被高度、覆蓋度及產草量與歷年的變化相比呈波動態勢,牧草長勢綜合評定為「豐年」;區域土壤侵蝕總面積為13.06萬平方公裡,土壤侵蝕以輕度凍融侵蝕與輕度水力侵蝕為主;喬木林監測站點植被健康和更新狀況較上年有所好轉,喬木林鬱閉度、蓄積量均呈緩慢正增長趨勢,灌木林總體呈增長態勢;沙化土地植被高度、蓋度、生物量與往年總體持平、略有增長;溼地植被蓋度、生物量較上年略有增長。三江源區生態環境狀況等級以「良」為主;與上年相比區域生態系統類型、生態環境質量狀況保持穩定。

  青海湖流域年平均氣溫2.1℃,較氣候平均值偏高1℃;年降水量為495毫米,較氣候平均值偏多;年日照時數為2689.9小時,較氣候平均值偏少。流域水資源總量49.26億立方米,與多年平均總量相比偏多128%。草地平均植被覆蓋度為74%,其中優勢種蓋度為32%;草地平均產草量為(鮮草)3957.60千克/公頃,其中可食牧草產量3223.96千克/公頃。森林鬱閉度及灌木蓋度、高度、生物量等主要觀測指標呈增長態勢;溼地植被蓋度、高度和生物量總體呈增長態勢;沙化土地類型、面積、植被狀況等較上年未發生明顯改變。環湖區域主要棲息地觀測到的普氏原羚種群數量有所增加,全年均值為2035隻;鳥類種群數量基本保持穩定,全年累加數量為25.1萬隻。青海湖裸鯉的總尾數為3.4億尾,總資源量為8.8萬噸;青海湖布哈河、沙柳河、泉吉河、黑馬河和哈爾蓋河5條河流青海湖裸鯉繁殖量為5.04億尾。青海湖流域土壤侵蝕總面積為11004.50平方公裡,佔流域總面積的37.10%。青海湖流域生態環境狀況等級以「良」為主;與上年相比流域生態系統類型和生態環境質量狀況保持穩定。

  祁連山區域年平均氣溫4.2℃ ,較氣候平均值偏高0.9℃;年降水為461.5毫米,較氣候平均值略偏多;年日照時數為2579.2小時,較氣候平均值略偏少;水資源總量為107.95億立方米,比多年平均增加了49.3%;草地植被平均高度為6.06釐米,覆蓋度為64.3%,其中優勢種蓋度26.92%;產草量為3454.57千克/公頃,草地植被高度、覆蓋度及產草量與歷年的變化相比呈波動態勢,牧草長勢綜合評定為「豐年」;區域土壤侵蝕總面積為2.64萬平方公裡,土壤侵蝕以輕度凍融侵蝕與輕度水力侵蝕為主;喬木林和灌木林面積變化不明顯,保持穩定;沙化土地、溼地樣地年際間植被高度、蓋度、生物量略有增加。祁連山區生態環境狀況等級以「良」為主;與上年相比區域生態系統類型、生態環境質量狀況保持穩定。

  措施與行動

  認真落實省委省政府《關於貫徹習近平總書記努力推動生態文明建設邁上新臺階重大要求的實施意見》《全面加強生態環境保護堅決打好汙染防治攻堅戰的實施意見》及分工方案要求,結合國家「藍天、碧水、淨土」保衛戰部署,聚焦打好八場標誌性戰役,著力抓好措施落實,在打好汙染防治攻堅戰、深化生態環境領域改革、推動第一輪中央環境保護督察整改、解決突出生態環境問題等方面取得新成效,水環境保護力度持續加大、大氣汙染綜合整治深入推進、土壤環境安全防控得到強化、核與輻射安全監管規範嚴格、自然生態保護進一步加強,各項重點工作推進有力。

  【水環境】

  強化政策指導著力打好碧水保衛戰印發《2019年水汙染防治年度工作方案》,保障「碧水保衛戰」各項任務穩步推進。印發《城鎮汙水處理提質增效三年行動方案(2019-2021)》,持續深化城市黑臭水體治理成效。修編《湟水流域水環境綜合治理規劃(2016-2020年)》,為「十三五」水汙染防治重點工作順利收官奠定基礎。

  加強分區管控深入推進流域保護編制實施《青海省黃河流域生態環境保護工作方案》《長江經濟帶生態保護補償資金項目實施方案》,推進黃河流域、長江流域生態環境保護。實施青海湖南北岸水環境綜合治理、青海湖流域剛毛藻治理等工程,保障青海湖水生態環境系統穩定。

  聚焦民生福祉保障飲用水源安全推進年度縣級地表水型飲用水水源地環保專項行動,完成61個環境問題整治任務,縣級以上地下型飲用水水源地環境問題同步得到整治。開展全省農村「千噸萬人」集中式飲用水水源地摸底調查和問題整治。在祁連山區山水林田湖草生態保護修複試點項目區,基本實現地、縣、鄉、村四級集中式飲用水水源地規範化建設與管理全覆蓋。

  解決突出問題加快實施水環境治理實施流域水汙染防治和水生態修復、城鎮生活汙水深度治理、工業汙水集中處理、飲用水水源地保護、水功能區整合、監測能力建設等6類18個水汙染防治項目,重點流域汙染防治、飲用水源保護能力得到加強。

  加大督辦力度穩步推進重點任務推動完成11個省級以上工業集聚區汙水集中處理設施建設和627座加油站地下油罐防滲更新改造。完成326個畜禽養殖禁養區內養殖場關停拆轉,統籌推進畜禽養殖廢棄物資源化利用工作,規模化畜禽養殖汙染防治水平不斷提升。

  【環境空氣】

  健全制度機制強化治汙責任落實印發《青海省推進運輸結構調整實施方案》《青海省柴油貨車汙染治理攻堅戰實施方案》《青海省「散亂汙」企業環境綜合整治工作方案》,藍天保衛戰重點任務有序推進。實行環境空氣品質狀況月通報、重點任務進展季調度、環境空氣品質下滑提醒預警、目標任務年度考核等制度,嚴格落實專項資金與目標任務掛鈎的獎懲機制,健全制度機制建設,強化大氣汙染防治責任落實。

  堅持多措並舉持續鞏固治汙成效各市州以顆粒物治理為重點,充分運用信息化手段,聚焦城市揚塵、燃煤、機動車、工業汙染防治,提升科學化精細化監管水平,推進環境空氣品質鞏固改善。強化揚塵綜合整治,西寧市、海東市建成投運84臺(套)微型環境空氣自動站、100臺(套)建築工地智慧化監測監管設施,實現環境空氣品質網格化實時監測監控,建築施工地「6個100%」控塵措施有效落實。持續燃煤汙染治理。各市州因地制宜,採取嚴格禁燃區管理、專項資金補助、降低清潔取暖電價、重點區域燃煤小鍋爐「清零」等方式,加快推進燃煤汙染治理,年內共淘汰燃煤小鍋爐544蒸噸。

  狠抓機動車汙染管控。建成啟用省級機動車排放檢驗二期監管系統、西寧市冒黑煙車輛電子抓拍和海東市機動車遙感監測系統,有效提升機動車汙染防控水平。加強機動車檢測管理、嚴格機動車報廢,年內淘汰老舊車2162輛。深化工業汙染治理。加強汙染源在線監測和監督性監測,強化工業大氣汙染源全面達標排放監管,分類推進687家「散亂汙」企業綜合整治和27家鐵合金企業無組織排放深度治理,完成「十三五」燃煤火電機組超低排放改造任務。

  【土壤環境】

  精心組織安排推進土壤汙染詳查強化全省土壤汙染狀況詳查調度和質量管控,《青海省農用地土壤汙染狀況詳查技術報告》及成果圖集通過國家技術評審;完成全省化學原料和化學製品製造、有色金屬礦冶煉及壓延加工等15個重點行業、605家企業用地調查信息採集工作和初步成果集成,啟動重點行業企業高關注度地塊調查工作。

  科學合理規劃實施汙染場地修複印發《青海省土壤汙染治理與修復規劃(2018-2025年)》。實施西寧市城東區付家寨區域鉻汙染地下水風險防控工程、曲麻萊縣大場金礦氰化物堆浸物治理工程、蘭青鐵路小峽隧道病害整治等重點項目。完成西寧市原湟中鑫飛化工廠和小峽民小公路鉻汙染場地風險管控項目。

  加強部門聯動強化土壤環境管理印發《青海省建設用地土壤汙染風險管控和修復名錄》,將第一批7個建設用地汙染地塊納入名錄並實行動態更新管理。更新《青海省土壤環境重點監管企業名單》,確定青海省土壤環境重點監管企業80家。西寧市、海東市、海西州、海北州21個汙染地塊列入全國汙染地塊土壤環境管理系統,監督落實土壤汙染防治工作責任。

  【固體廢物】

  強化信息監管提升固廢管理水平推進全省固體廢物信息化監管,實現省際間危險廢物電子轉移聯單。統籌布局社會源危險廢物集中收集和危險廢物綜合利用、安全處置設施建設,全省危險廢物集中利用處置能力達到169.43萬噸/年。完成持久性有機汙染物調查及數據核定上報,啟動聚氯乙烯生產汞削減及最小化示範項目。啟動實施西寧市全國首批「無廢城市」建設試點。

  【聲環境】

  科學劃定功能依法防控噪聲汙染調整劃定16個重點城市(鎮)聲環境功能區並發布實施,實現重點區域聲環境功能區劃分全覆蓋。對全省重點地區施工場地嚴格制度管理和監督檢查,審批辦理夜間施工噪聲排放許可證143家,受理、查處社會生活噪聲1638件。高(中)考期間,開展控噪專項排查和宣傳工作,發放噪聲限制管制通告1000份,出動環境監察521人次,查處舉報案件171件,對4家違法施工單位依法予以行政處罰,罰款4萬元。全年對12家違法施工單位依法予以行政處罰,罰款15.5萬元。

  【輻射環境】

  建立協調機制消除輻射風險隱患建立青海省國家核安全工作協調機制,著力防範化解輻射安全重大風險。完成全省核技術利用單位年度監督檢查。實施省城市放射性廢物庫安保升級改造工程和原國營二二一廠放射性汙染物填埋坑監護前沿站維護工程。加強建國70周年慶祝活動前期全省輻射風險排查,保障全省輻射環境安全。

  落實檢查任務保障行業健康發展開展全省核與輻射類建設項目環保專項調查和通信基站環保檢查,完成通訊企業環境影響登記表備案4080個,備案率100%。完成青海至河南800千伏直流輸變電等重點工程施工期現場監督檢查。

  組織應急演練完善輻射應急體系組織海西州完成2019年度輻射事故應急綜合演習,參與西寧海關開展輻射事故先期處置演習。完成黃南州、玉樹州輻射應急快速監測響應系統建設,實現2市6州輻射應急快速監測響應系統全覆蓋。

  【生態環境】

  加強生態監測完善網絡體系建設完成三江源二期、祁連山、青海湖等重大生態保護工程生態監測年度任務和41個重點生態功能區縣域生態環境質量年度考核,完成三江源二期工程階段性綜合評估。三江源二期生態監測項目獲得省考核辦年度考核優秀等次。完善生態環境監測網絡建設項目數字經濟試點重大工程,構建青海省生態環境監測大數據平臺,覆蓋國家重要生態功能區的「天空地一體化」生態環境監測網絡初步建成。

  強化保護地監督「綠盾2019」取得新進展開展自然保護地3批次355個遙感監測點位實地核查,核查率100%。「綠盾2019」核查新發現的45個問題和上年度5個歷史遺留問題全部得到整改,實現了「減存量、控增量」目標。建立自然保護區監管信息庫,開展省級自然保護區管理評估和柴達木梭梭林人工種植枸杞林等生態環境區域無人機航測,為規範自然保護區管理奠定基礎。開展自然保護區85宗退出礦業權地質環境恢復治理監督檢查和驗收,對52宗礦業權進行實地核查檢查,完成省級驗收30宗。

  專項工作

  【中央生態環境保護督察】

  紮實推進第一輪中央環境保護督察問題整改,52項具體整改任務中實際完成、基本完成和達到時序進度47項,佔90%。配合完成第二輪中央生態環境保護督察任務,督察期間,中央第六生態環境保護督察組轉辦群眾舉報件33批1205件,與第一輪中央環境保護督察相比下降47.6%,舉報件辦結率88%。

  【人大建議、政協提案】

  辦理省人大代表建議12件、省政協委員提案14件,辦結率、回復率、滿意度100%,主要涉及水汙染防治與水環境修復、飲用水水源地保護、大氣汙染防治、土壤汙染治理、農牧區環境綜合整治等方面。

  【主要汙染物總量減排】

  以環境質量和總量雙管控目標為核心,持續推進總量減排和源頭管控。嚴控新增汙染物排放,全力推進治汙減排工程建設運行,加強督查調度和核查核算,年內完成減排工程114項,經國家考核認定,2019年,全省化學需氧量、氨氮、二氧化硫、氮氧化物四項主要汙染物排放總量較2015年分別下降7.91% 、17.94% 、15.37% 、10.66% ,累計完成減排量分別為1.8、0.31、3.5、2.5萬噸,超額完成年度目標任務,提前完成「十三五」計劃目標任務。

  【應對氣候變化】

  接續推進應對氣候變化工作。舉辦3期全省生態環境系統應對氣候變化系統能力建設培訓會和全國低碳日系列活動,積極融入全國碳交易市場建設,開展全省溫室氣體清單編制、79家重點單位碳排放數據核查、13家發電企業配額試算工作。召開全省應對氣候變化工作座談會,邀請省內外專家共商全省中長期應對氣候變化工作。

  【生態環境領域改革】

  緊密結合黨和國家機構改革,深入推進全省生態環境機構監測監察執法垂直管理制度改革,全省45個縣(區)除三江源國家公園試點的4個縣以外,其餘41個縣級生態環境部門均單獨設置,其中西寧市、海東市、海西州20個縣級生態環境部門作為市州派出機構,由市州進行管理;海南、海北、黃南、玉樹、果洛5州21個縣級生態環境部門作為政府工作部門,實行雙重管理。統籌上收全省執法機構至市州級,新增海西州4個地區生態環境執法機構。新增生態環境監測事業編制31名,強化省級、覆蓋全域,保障市州級監測機構更好地履行職能。新設立果洛州州級監測機構,實現市州級生態環境監測機構全覆蓋;將海東市平安區、樂都區,海西州德令哈市,海南州貴南縣監測機構整合到市州級,保留西寧3縣(區)、海東4縣和格爾木市等8個縣級監測機構,由市州級統一管理。

  深化排汙權交易,40家企業通過競買或協議轉讓獲得主要汙染物排汙權指標,總成交額736萬元,累計成交金額10642萬元。紮實推進生態環境損害賠償制度改革,印發《青海省生態環境損害賠償磋商辦法》《青海省生態環境損害修復監督管理辦法》。全年開展2起涉及環境汙染的生態環境損害賠償公益訴訟。持續推進環評「放管服」,印發《青海省生態環境廳審批環境影響評價文件的建設項目目錄(2019年修訂本)》。實施「審批破冰」工程,將環境影響報告書、報告表審批時限分別壓減至30和15個工作日。開展全省環評與排汙許可信息化銜接試點,搭建「環評申報和審批系統」,推行建設項目環境影響評價文件審批網上辦理。

  【生態文明建設示範創建】

  持續推進生態文明示範區創建,命名省級生態文明建設示範縣1個、示範鄉鎮25個、示範村281個,貴德縣被生態環境部命名為第三批國家生態文明建設示範縣,為全省生態文明示範區建設發揮了重要的引領、帶動作用。

  【祁連山區山水林田湖草生態保護修複試點項目】

  推進祁連山區山水林田湖草生態保護修複試點項目實施,取得階段性進展,累計完成投資15.42億元。祁連山區山水林田湖草生態保護與修複試點項目區歷史遺留礦山生態問題得到治理,農村環境綜合整治效果得到提升,飲用水水源地規範化管理水平提高、環境安全隱患得到消除,試點項目績效目標初步實現。

  【農牧區環境綜合整治】

  圍繞打好鄉村人居環境整治攻堅戰,持續推進農村環境綜合整治項目,實施500個村莊環境綜合整治項目,對14個已完成整治縣的部分村莊進行提檔升級。累計整治村莊和遊牧民定居點達4015個、佔總數的90%以上,7個市州農村環境綜合整治項目實現全覆蓋。實施西寧市、海東市、海南州、黃南州21個村莊的生活汙水治理項目。持續推進小型生活垃圾高溫熱解處理技術試點,8個試點項目陸續建成投入試運營。印發《青海省農業農村汙染治理實施方案》,推進農業農村汙染治理,完成全省畜禽養殖區劃定排查調整工作。

  【第二次全國汙染源普查】

  完成全省第二次全國汙染源普查任務,經國家核定全省普查對象12347個,摸清了全省各類汙染源的基本情況、主要汙染物排放數量、汙染治理情況等,建立了全省汙染源普查信息資料庫。

  【環境信訪】

  全省共受理、辦結各類環境信訪件2387件,辦結率為100%。其中省生態環境廳轉辦督辦的各類環境信訪案件31件,「12369」環保舉報熱線電話受理辦結832件,「12345」市州政府及輿情網絡轉辦案件870件,微信舉報平臺受理環境信訪案件454件,來信165件,來訪35人次。辦結領導信箱來信29件、留言諮詢51件。

  保障與支撐

  【生態環境法制建設與政策】

  全面推進依法行政,加快建設法治政府。啟動《青海省生態環境保護條例》立法調研及起草工作。加強環境信用體系建設,完成全省279家重點汙染源企業環境信用評價工作。印發《青海省生態環境系統服務「一優兩高」戰略的若干措施》。加強生態環境行政執法與司法協作,印發《關於加強公益訴訟檢察與行政執法協作配合的意見》。省司法廳與省生態環境廳共同組建我省首個生態環境律師服務團,為全省生態文明建設提供法律服務。

  【生態環保科技】

  啟動《藏野驢、藏原羚和巖羊種群數量無人機遙感調查規範》《農村生活汙水排放技術規範》《水質涕滅威的測定液相色譜串聯質譜法》《牧草7種金屬元素的測定電感耦合離子體質譜法》《牧草2種金屬元素的測定原子螢光法》《固定汙染源廢氣顆粒物的測定β射線法》項目標準制定。制定發布《生活垃圾小型熱解氣化處理工程技術規範》(DB63/T1774-2020)地方標準。國家環境保護青藏高原生態環境監測與評估重點實驗室獲生態環境部批准建設。

  【生態環保專項資金投入】

  全年累計爭取各類生態環保專項資金14.06億元,主要用於全省水汙染防治、大氣汙染防治、土壤汙染防治及農牧區環境綜合整治、生態環境監管能力建設和運行維護等。其中,中央生態環保專項資金7.64億元,比2018年增長6.9%;省級生態環保專項資金6.26億元,比2018年增長19%;省發展改革委下達三江源生態保護和建設二期工程及祁連山生態保護與建設綜合治理工程生態監測資金共計1714萬元。全省生態環境監管能力和基礎設施建設水平增強,保障了全省生態環境質量總體穩定和持續改善。

  【建設項目環境監管】

  推進「生態保護紅線、環境質量底線、資源利用上線和生態環境準入清單」(以下簡稱「三線一單」)編制,實施青海省「三線一單」信息管理平臺建設,完成青海省「三線一單」成果數據匯集和統一管理,實現與生態環境部數據動態交換,初步構建全省生態環境分區管控制度體系。完成全省13個主要流域和片區小水電開發環境影響回顧性評價,系統規劃流域小水電開發生態環境保護。完成《青海省高速公路網規劃(2017-2035年)》《青海省生活垃圾焚燒發電規劃(2019-2025年)》《過馬營草產業園建設規劃(2017-2020年)》等重點規劃環評審查,以及中國石油青海油田公司柴達木地區油氣田開發建設環境影響後評價。推進建設項目環評精準管理,著力強化空間、總量、準入環境管控,完善重點行業項目工作聯動機制,出臺支持異地扶貧搬遷、畜禽規模養殖項目環評審批的政策文件,全力推動民生扶貧領域項目環評審批。

  全省辦理建設項目環評8358項,其中審批853項、備案7505項。持續推進重點行業排汙許可工作,1068家企業取得排汙許可證。

  【生態環境執法監管和應急管理】

  組織開展湟水流域枯水期專項執法檢查,重點工業園區生態環保大檢查,廢棄礦山生態恢復治理,消耗臭氧層物質(ODS),廢機油、廢輪胎、廢電池、醫療廢物等行業專項整治,排汙許可證專項檢查,「散亂汙」企業專項整治,高(中)考控噪專項巡查等專項執法檢查活動,全省共出動執法人員28256人次,檢查各類企業8796家(次),實施行政處罰365件,處罰金額2943.26萬元,責令停產整改23起,辦理查封扣押案件20起,限產停產11起,移送司法機關6起。開展了全省「全年、全員、全過程」環境執法大練兵活動,先後派出24輪99人次參加全國藍天保衛戰陝西銅川強化監督定點幫扶,2人獲得生態環境部通報表彰。

  持續完善全省有毒有害氣體預警體系建設,加強東部地區建築施工道路揚塵、湟水和大通河流域57座中小水電站生態基流、34家尾礦庫企業實時監控,實現對風險企業環境安全的有效監管。妥善處置1起一般輻射事故和2起一般突發生態環境事件。參加省交通運輸廳組織開展的高速公路隧道安全生產綜合應急演練,與四川省籤訂《突發生態環境事件聯防聯控合作協議》,生態環境應急響應聯動機製得到完善。

  【生態環境監測】

  開展全省地表水(含水功能區)、環境空氣、集中式生活飲用水水源地、降水、聲環境、輻射環境、農村環境、土壤環境和汙染源監測;對三江源區、青海湖流域、祁連山地區及41個國家重點生態功能區縣域生態環境質量進行了專項監測。完善青海省環境空氣品質預報預警工作平臺。完成14個地表水省控斷面水質自動監測站監測事權上收。對53家環境監測機構、機動車檢測機構和重點排汙單位環境監測質量進行了現場監督檢查,對社會環境檢測機構進行「雙隨機、一公開」檢查。聯合省總工會等6個部門完成第二屆青海省生態環境監測專業技術人員大比武。組建青海省代表隊參加第二屆全國生態環境監測專業技術人員大比武,獲得優秀組織獎。

  【生態環境能力建設】

  全省生態環保專項資金用於生態環境監測監管能力建設方面共計4574萬元,主要開展了青海省鹹水湖、鹽湖水體監測體系能力建設、省生態環境監測中心實驗室土壤環境、大氣汙染防治及其他監測能力建設提升項目、青海省察爾汗產業基地有毒有害氣體預警體系建設等5個項目,生態環境監測能力和預警網絡覆蓋範圍逐步提升。用於環境基礎設施建設方面共計3.41億元,重點實施了農村環境整治項目、農村生活汙水治理項目、海西州大柴旦飲馬峽產業園區汙水處理廠建設項目、大通北川工業園區工業廢水集中處理等項目,環境基礎設施水平不斷提升。

  【生態環境機構】

  截止到2019年底,全省生態環境行政機構共50個、執法機構44個,生態環境系統監測機構17個,全省生態環境系統在編人員988人。省生態環境廳內設14個處室和機關黨委(機關紀委),4個派出機構,8個廳屬事業單位。省生態環境廳系統共有252人。

  【生態環境信息化建設】

  完善「青海生態之窗」遠程視頻觀測系統,新增祁連山區域8個生態觀測點位,累計建成38個觀測點位,可對全省典型區域的生態類型、自然景觀、野生動物、生物多樣性等進行實時精確觀測、監控與研究評估,成為全國生態環境視頻觀測創新先行系統。2019年接待各類參觀54批次721人,自2016年6月以來已累計接待各類參觀254批次2549人。

  初步建立青海省生態環境監測大數據管理平臺,加強生態環境數據整合和信息資源共享。初步實現全省重點汙染源在線監控、空氣和水環境質量自動監測、重點工業園區有毒有害氣體監測預警系統、生態監測、環境移動執法數據集成,共集成數據34類,7022個數據子集,1.69億條數據,生態環境監測類數據量達到35.5GB。省生態環境廳政府網站共發布各類信息2101條。省生態環境廳信息中心獲得青海省改革創新獎先進集體榮譽稱號。

  拓展重點業務信息系統建設。完成青海省環境保護稅涉稅信息業務處理系統建設,為青海省環境保護稅收工作的精細化、信息化和科學化提供技信息化支撐。拓展完善青海省機動車尾氣檢測機構動態監管系統,強化機動車尾氣治理新常態模式。

  【生態環境宣傳教育】

  省委書記、省人大常委會主任王建軍,省委副書記、省長劉寧,副省長田錦塵等省領導參加六五環境日主題宣傳活動,推動全社會參與支持生態環境保護。按照省委省政府部署,省生態環境廳聯合省委宣傳部、團省委、省婦聯等部門組織開展「保護青海湖、我是志願者」行動,通過形式多樣、內容新穎、接地氣的志願服務活動,提升志願服務新內涵,打造志願服務新品牌,營造全社會共同參與保護青海湖的良好氛圍。組織開展生態環保科普「五進」、大學生志願科普行動、最美基層環保人評選表彰、環保設施向公眾開放、「慶祝建國70周年快閃」等生態環保宣傳教育活動。成功舉辦青洽會「高原生態保護與經濟社會發展高峰論壇」、2019中國民營企業500強峰會「生態環境保護與綠色發展專場」。聚焦打好汙染防治攻堅戰八場標誌性戰役,舉辦宣教能力提升培訓班,開展「美麗中國網絡媒體生態文明行」等主題採訪報導,在主流媒體刊發新聞宣傳稿件600餘件,舉辦新聞發布會3次,開通抖音官方號「青海生態環境」發布短視頻作品57件,在「兩微」新媒體平臺推送信息1100餘條、閱讀量超過220.2萬次。加強與環保社會組織和環保公益人士的溝通聯絡,搭建互信平臺,暢通協調渠道,積極引導公眾和社團組織、網絡大V、環保公益組織發揮作用,動員全社會力量參與生態環境保護工作,受到社會好評。

相關焦點

  • 2018年青海省生態環境狀況公報
    2018年青海省生態環境狀況公報青海省生態環境廳綜 述2018年是全省生態文明建設和生態環保事業發展具有裡程碑意義的一年。通過生物豐度、植被覆蓋、水網密度、土地脅迫、汙染負荷指數綜合評價,全省縣域生態環境以「良」為主;與上年相比,各縣生態環境狀況指數變化幅度在-0.02~1.86之間,生態環境狀況穩中向好。全省41個國家重點生態功能區生態環境質量考核縣域中,生態環境狀況為「良」的縣域33個、「一般」的縣域7個、「較差」的縣域1個。
  • 2019年邢臺市生態環境質量狀況公報發布
    2019年生態環境質量狀況公報發布 邢臺市空氣品質綜合指數為6.85,同比下降2.7%近日,河北省邢臺市生態環境部門發布了《2019年邢臺市生態環境質量狀況公報》(以下簡稱《公報》)。《公報》顯示,2019年,邢臺市空氣品質綜合指數為6.85,同比下降2.7%,空氣品質實現持續好轉。
  • 《2019年中國生態環境狀況公報》發布 全國生態環境質量總體改善
    日前,生態環境部發布的《2019中國生態環境狀況公報》(以下簡稱《公報》)顯示,去年全國生態環境質量總體改善,環境空氣品質改善成果進一步鞏固,水環境質量持續改善,海洋環境狀況穩中向好,土壤環境風險得到基本管控,生態系統格局整體穩定,核與輻射安全有效保障。
  • 2019年杭州市生態環境狀況公報
    2019年杭州市生態環境狀況公報北極星大氣網訊: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環境保護法》規定,現發布《2019年杭州市生態環境狀況公報》。一、綜述2019年,杭州市堅持以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為指引,堅定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按照「幹好一一六,當好排頭兵」的工作要求,全面推進「八項清零」,成功舉辦聯合國世界環境日全球主場活動和中國環境與發展國際合作委員會年會,紮實推動第一輪中央環保督察和省生態環境保護督察反饋問題整改落實,全力打好汙染防治攻堅戰,持續深化生態文明和美麗杭州建設
  • 《2018年中國海洋生態環境狀況公報》對外公布 我國海洋生態環境...
    2019年5月,生態環境部對外發布《2018年中國海洋生態環境狀況公報》。《公報》明確表示,2018年我國海洋生態環境狀態整體穩中向好。   據悉,《公報》重點從海洋環境質量、海洋生態狀況、主要入海汙染源狀況、海洋傾倒區和油區狀況、海洋漁業水域環境質量狀況、海洋環境災害狀況、突發海洋汙染事件、相關行動與措施等八個方面對我國海洋生態環境狀況進行了詳細監測。   監測結果表明,2018年我國海洋生態環境狀態整體穩中向好。
  • 青海省2019年環境電磁輻射水平低於控制限制
    文思睿 攝中新網西寧6月2日電(孫睿 文思睿)2日,青海省生態環境廳召開新聞發布會發布,2019年,青海省環境電磁輻射水平低於控制限制。2019年,青海省電磁輻射環境質量總體良好。青海省生態環境廳副廳長司文軒表示,青海省環境電磁輻射水平低於控制限制,「青海省地表水、集中式飲用水水源地、環境空氣、土壤和原國營二二一廠放射性汙染物填埋坑、省城市放射性廢物庫等重點輻射設施的環境電離輻射水平處於本底漲落範圍內。」
  • 2019大連市生態環境狀況公報
    北極星大氣網訊:2019年,大連市生態環境保護工作在市委、市政府和省生態環境廳的正確領導下,以黨的十九大和十九屆二中、三中、四中全會精神為指導,全面落實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和全國生態環境保護大會要求,堅持以改善環境質量為核心,全力做好中央生態環保督察和「回頭看」反饋問題整改落實,強化環境監管執法,深入推進環保體制機制改革,統籌推進大氣、水、土壤等汙染防治,加大生態環境保護和農村環境治理力度
  • 《2019中國生態環境狀況公報》顯示,全國已發現660多種外來入侵物種
    生態環境部近期發布的《2019中國生態環境狀況公報》顯示,全國已發現660多種外來入侵物種。其中,71種對自然生態系統已造成或具有潛在威脅並被列入《中國外來入侵物種名單》。67個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外來入侵物種調查結果表明,215種外來入侵物種已入侵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其中48種外來入侵物種被列入《中國外來入侵物種名單》。
  • 2018年度江蘇省生態環境狀況公報
    2018年度江蘇省生態環境狀況公報北極星大氣網訊:江蘇日前對外發布2018年度全省生態環境狀況公報。公報顯示,2018年,全省環境空氣品質優良天數比率為68%,其中,全省PM2.5年均濃度較2017年下降2.0%,達到國家年度考核目標。詳情如下:
  • ...江海越來越清、生態越來越美——數讀2018中國生態環境狀況公報
    新華社北京5月30日電 題:天空越來越藍、江海越來越清、生態越來越美——數讀2018中國生態環境狀況公報新華社記者高敬生態環境部近日正式對外發布《2018中國生態環境狀況公報》。公報顯示,2018年,全國生態環境質量持續改善,主要汙染物排放總量和單位國內生產總值二氧化碳排放量進一步下降,完成生態環境保護年度目標任務,達到「十三五」規劃序時進度要求。生態環境部生態環境監測司司長柏仇勇日前在解讀報告時說,我國天空越來越藍、江海越來越清、生態越來越美。
  • 2018年寧夏生態環境狀況公報
    寧夏回族自治區黨委、政府高度重視生態環境工作,牢固樹立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全面實施生態立區戰略,全面推進汙染防治攻堅。2018年,出臺《關於全面加強生態環境保護堅決打好汙染防治攻堅戰的實施意見》《打贏藍天保衛戰三年行動計劃》,推動實施工業園區整合、沿黃生態經濟帶建設、銀川都市圈等重大決策部署。
  • 海南發布2018年《海南省生態環境狀況公報》
    2018年海南省生態環境狀況公報  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環境保護法》第五十四條「省級以上人民政府環境保護主管部門定期發布環境狀況公報」的規定,現發布2018年《海南省生態環境狀況公報》。全省功能區近岸海域水質達標率為95.9%,與2017年持平。  2、海洋生態狀況  海南省管轄海域面積約200萬平方公裡。2018年,海南省海洋生態環境質量總體保持優良,海南島東海岸和西沙生態監控區生態系統處於健康狀態。  3、入海河流  全省主要河流入海河口水質總體良好。
  • 國家海洋局發布《2013年中國海洋環境狀況公報》
    近日,國家海洋局發布《2013年中國海洋環境狀況公報》(以下簡稱《公報》)。《公報》顯示,2013年,我國海洋環境狀況總體較好,符合第一類海水水質標準的海域面積約佔我國管轄海域面積的95%。陸源排汙壓力依然巨大,近岸局部海域汙染嚴重,海洋生境退化、環境災害多發等問題依然突出。
  • 深圳發布2019年度環境狀況公報
    北極星大氣網訊:4月27日,深圳市生態環境局發布2019年度深圳市環境狀況公報。公報顯示,2019年,全市環境質量總體保持良好水平。其中,環境空氣中二氧化硫、二氧化氮、可吸入顆粒物(PM10)、細顆粒物(PM2.5)及一氧化碳年平均濃度均符合國家二級標準;水環境質量總體改善,主要飲用水源水質良好,符合飲用水源水質要求;河流水質實現歷史性突破;東部近岸海域海水水質保持為優,西部近岸海域海水水質汙染程度有所減輕;城市區域環境噪聲處於一般(三級)水平;輻射環境狀況良好。
  • 2019年大氣環境氣象公報發布
    中國氣象報記者何孟潔報導 4月29日,中國氣象局發布《大氣環境氣象公報(2019年)》(以下簡稱《公報》)。《公報》指出,自2000年以來,我國大氣環境整體呈現前期轉差後期向好趨勢。
  • 2018年度義烏市生態環境狀況公報
    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環境保護法》第五十四條的規定,現發布2018年度義烏市生態環境狀況公報。
  • 《2018年祁連山國家公園青海片區生態氣象監測公報》發布 園區荒漠...
    青海新聞網·青海新聞客戶端訊 近日,祁連山國家公園青海省管理局、省氣象局聯合發布《2018年祁連山國家公園青海片區生態氣象監測公報》。《公報》顯示,園區荒漠化面積減少,與近十年平均相比,重、中和輕度荒漠化面積分別減少31.92% 、16.23%和8.12%。
  • 襄陽發布2019年度環境狀況公報及今年前5月環境違法十大典型案例
    今天(6月3日),襄陽市生態環境局對外發布《2019年襄陽市環境狀況公報》。公報顯示,2019年襄陽市10個縣(市、區)空氣品質優良天數比例在59.2%~89.8%之間,按照《城市環境空氣品質排名技術規定》排名順序依次為:保康縣、南漳縣、老河口市、穀城縣、宜城市、襄城區、樊城區、襄州區、高新區。
  • 2019年全省生態環境狀況新聞發布會
    此外,省生態環境廳生態環境監測處等業務處室負責人也出席了發布會並在發布廳前排就坐。我是省政府辦公廳新聞協調處魏贇。首先,請錢江總工程師發布新聞。錢江(省生態環境廳總工程師):新聞界的朋友們,大家上午好!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環境保護法》相關規定,今天,我們在這裡發布2019年江蘇省生態環境狀況公報。
  • 2010海洋環境狀況公報:陸源排汙成汙染主因
    海洋環境總體維持較好水平  國家海洋局今年發布的《2010年中國海洋環境狀況公報》顯示,「十一五」期間,我國海洋環境狀況總體維持穩定,近岸海域沉積物質量狀況總體保持良好,主要海洋功能區環境質量基本滿足海域使用要求,海洋赤潮災害發生次數及面積呈現明顯的下降趨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