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島冠中生態公司開創噴播木本植物群落恢復植被 高科技讓植被恢復...

2020-11-25 中國經濟網

  利用自主研發的「高次團粒」土壤和團粒噴播植被生態恢復技術,青島冠中生態股份有限公司修復了破損山體、混凝土邊坡、高陡裸巖邊坡、強酸強鹼強鹽土地、有毒工業尾礦等多種特殊地質環境的植被。經他們修復的地方,一般1至2個月就能實現裸露邊坡復綠,3至6個月就看到鬱鬱蔥蔥的樹林

  在山東青島仰口隧道口,記者看到一片茂密的樹林。「剛剛挖通時,整個隧道口四周都是裸露的山體和水泥護坡。」青島冠中生態股份有限公司總經理許劍平告訴記者,通過運用公司自主研發的技術修復,這裡的樹木更加粗壯、樹林更加茂密,完全看不到當初寸草皆無的樣子。

  「邊坡的植被恢復難,因為坡度陡,水土容易流失,經常會出現一年綠、二年荒、三年死的情況,導致後期還要再投入大量資金重新修復。」許劍平說,公司能一次修復,且不需要人工維護,形成植被自我循環生長,其中的關鍵,是利用「高次團粒」土壤和團粒噴播技術,為植物發芽生長創造理想的土壤條件。

  技術支撐攻堅克難

  冠中生態公司自主研發的「高次團粒」土壤和團粒噴播植被生態恢復技術被廣泛應用於植被修復中。「高次團粒」土壤主要由黏土、有機質、植物纖維、肥料、土壤穩定劑等多種材料經過精準配比混合,加定量的水調製成泥漿狀混合物,再和團粒劑溶液發生「優粒化」反應,最終製備出一種性能獨特的人工土壤。「這種『高次團粒』土壤具有極強的結構穩定性,能抵抗雨蝕、風蝕、不發生水土流失現象;同時具有海綿一樣的蓄水功能,孔隙率高、保水性強,非常適合植物生長;還含有豐富的養分,能夠保證植物的快速生長。」許劍平說。

  據介紹,項目施工時,會結合項目區的氣候條件、土壤條件、邊坡坡度、綠化目標等因素,調整材料配比,製備出最適合待修復區域要求的「高次團粒」土壤,然後用團粒噴播設備噴射到待修復區域地面。由於土壤中加入了目標植物種子,一兩個月的時間,樹苗就會生長出來。「樹木在發芽和幼苗期,用的是人工土壤的養分,待其長大後,把根扎到原始土壤裡,就會形成自然生長的生態。」冠中生態公司董事長李春林說,他們這種以樹木為主的植被恢復方式,徹底改變了過去以草本植物為主的行業慣例,如今中國整個植被恢復行業都把噴播木本植物群落作為主流追求。

  冠中生態公司在植被恢復行業取得的成績,讓越來越多的地方把生態恢復的難題交給了他們。面積10多平方公裡的包鋼尾礦壩的治理就是其中之一。

  「這裡屬嚴重乾旱地區,年降雨量不足300毫米,主要集中在七八月份,其他時間基本上不下雨,但日照時間長,夏天高溫,蒸發量特別大,同時,尾礦粉含鹽量特別高,這些都對植物發芽生長極其不利。我們經歷了多次失敗,最終攻克了在這種高溫、高鹽、乾旱區域的植被恢復難題。」許劍平說。

  在試驗段植被恢復成功後,冠中生態公司在3年時間裡,為包鋼共完成了50多萬平方米的尾礦壩壩體植被恢復,恢復後的壩體鬱鬱蔥蔥,有效地阻止了礦粉揚塵。

  啃下眾多「硬骨頭」

  「之所以能攻克這個高難度項目,源於我們的研發力量。」作為技術研髮帶頭人,許劍平告訴記者,他們先後完成了pH值9.5左右的強鹼性工業尾礦壩「山東鋁業赤泥堆場項目」,完成了江西贛州強酸性土壤的植被恢復。對這些汙染土壤的治理,他們研發出了一套非常複雜的工藝,根據汙染土壤和汙染物質的性質、酸鹼指標等,在一定深度內進行酸鹼中和、汙染物置換。「迄今為止,冠中生態獲得已授權和已受理的發明專利有40多項,還承擔了幾項國家課題的研發。我們還主持了國內首部行業標準《邊坡噴播綠化工程技術標準》的制定。」

  從去年開始,冠中生態公司又把高原地區生態恢復作為重點課題進行研究。

  2017年3月份,應西藏拉薩市政府的邀請,許劍平帶領研發團隊來到了拉薩,應對當地遇到的「沙丘上山」的風積沙地難題。

  研發組經過反覆調查和實驗得出結論:「沙丘上山」的原因是高原日光照度強,而當地雅江兩岸因溫度差異大產生了氣壓差,氣壓差促成空氣流動,形成了大風,再加上河床大面積裸露,因此大風吹動河沙到處移動,從而形成風積沙地。「如果有豐富的植被,就會降低溫差,鎖住沙土,阻止河沙移動。」

  找到了原因,就有了治理思路。他們把試驗區選定在貢嘎機場對面的風積沙地上,充分調查了當地的水文氣象資料和適合的植物種類,通過獨特的植被恢復技術,於當年4月底完成了1萬平方米試驗段的苗種噴播,5月初,苗木開始陸續發芽。到了初夏,一大片綠洲就出現在荒蕪的山嶺中。

  「我們在試驗區設了3個氣象站,對空氣溫溼度、土壤溫溼度、風速、風向、光照等進行實時監測,經過一段時間的觀察,每當下午起風時,試驗區周邊的河沙還是隨風移動,但是試驗區被植被覆蓋的地方,沙粒不再移動。另外監測數據顯示,在全天氣溫最高時間段上,植被覆蓋的試驗區域內氣溫比裸露沙地的氣溫要低10攝氏度左右,兩岸溫差小,風也就小了。」許劍平說。

  冠中生態公司獨特的植被恢復技術,引起了「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和地區相關部門的極大興趣。烏茲別克斯坦先後兩次組團來到冠中生態公司考察,並與公司籤署了合作框架協議。(經濟日報·中國經濟網 記者 劉成)

(責任編輯:單曉冰)

相關焦點

  • 森林植被一旦受損 附生植物群落百年內難以恢復
    中國園林網7月5日消息:近日,中科院西雙版納熱帶植物園的博士研究生宋亮在導師劉文耀研究員的指導下,對雲南哀牢山亞熱帶常綠闊葉林附生苔蘚植物研究取得新進展。研究表明該區域受損森林即使有百年的恢復時間,附生植物群落仍難以完全恢復。
  • 恢復三亞灣原生植被群落 將投千萬元進行5次種植
    中國園林網12月2日消息:為加大對三亞灣保護力度,防止沙灘泥化加劇,三亞市政府常務會今天通過了《三亞灣原生植被保護及生態恢復研究報告》,將投入4209萬元,對三亞灣12.8公裡的海灘進行人工生態恢復重建。
  • 固氮植物植被恢復研究獲新進展
    在華南地區退化土地的生態恢復中,不同人工林樹種的應用對生態恢復的過程和效果有重要的影響。
  • 亟需加強黃土高原植被恢復過程中土壤微生物種群演變的研究—新聞...
    亟需加強黃土高原植被恢復過程中土壤微生物種群演變的研究
  • 城市濱水綠地植物生態群落的設計
    植物是恢復和完善濱水綠地生態功能的主要手段,以綠地的生態效益作為主要目標,在傳統植物造景的基礎上,除了要注重植物觀賞性方面的要求,還要結合地形的豎向設計,模擬水系形成自然過程所形成的典型地貌特徵(如河口、灘涂、溼地等)創造濱水植物適生的地形環境,以恢復城市濱水區域的生態品質為目標,綜合考慮綠地植物群落的結構。
  • 植被恢復對土壤碳固持影響研究取得進展
    近日,中國科學院亞熱帶農業生態研究所環江喀斯特生態系統觀測研究站研究員王克林團隊在西南喀斯特地區植被恢復對土壤碳固持研究方面取得新進展。
  • 青海實施首個溼地保護示範項目 加速高原溼地植被恢復
    據悉,互助南門峽國家溼地公園保護中心承擔的「湟水流域國家溼地公園適生植物選育及示範推廣項目實施方案」通過評審,項目通過溼地植物繁育、示範推廣及研究,完成溼地觀賞價值高的水生植物培育4至6種,培育苗木4萬株,示範栽培溼生植物180畝,研究總結溼地立地條件下溼生植物栽培技術。圖為南門峽國家溼地公園。
  • 鹹寧市植被噴播機滄州實體廠家的主要特點和介紹
    噴混基料的pH值會隨植物生長而有一定的降幅,所以,應採用比較成熟的pH值調節技術使噴混基料的pH值調節到一個適宜植物生長的範圍。    草坪消毒主要目的是預防因帶菌傳播的病害。噴播儘可能從正面進行,部分及死角部分要噴播充分。還有就是播種的季節或者時期選擇的不恰當。溫度太高或者太低都會影響到出芽的概率,甚至會導致草種腐爛死亡。經過幾輪設計和改造,該設備進行了測試。
  • 中國典型沙漠區主要優勢植被穩定修復途徑與可持續經營技術
    這些變化也必將影響植物的生長和生理生態特性,進而有可能影響到旱地生態系統的結構和功能屬性。因此,水分影響著荒漠生態系統的各個環節,以及荒漠區的植被恢復與重建。梭梭(Haloxylon ammodendron C. A. Mey.)是我國西北荒漠半荒漠地區的珍貴植物資源。梭梭集中分布區在準噶爾盆地,約佔我國梭梭總面積的 68.2%。梭梭植被是農耕綠洲的天然屏障,具有不可估量的生態、經濟和社會效益。
  • 蠡湖良性草型生態系統重構為淺水湖泊治理與恢復提供參考
    在水深較深、水體透明度不夠且無法進行水位調控的不利條件下,對蠡湖西北角開敞水域1.34km2「退漁還湖」區開展水生植被恢復閾值判別、生境條件改善、水生植被恢復、良性草型生態系統重構、湖泊食物網調控與長效管理研究與示範實踐。經過三年多三期工程建設與穩定運行維護,目前已在蠡湖重構了40多萬平方米的「水下森林」。  受制於富營養化淺水湖泊高營養鹽和低透明度影響,「水下森林」的構建並非易事。
  • 150種中生性植物侵入高灘地 拯救鄱陽湖溼地植被刻不容緩
    呵護「一湖清水」時不我待 拯救溼地植被刻不容緩 專家認為主湖區目前不會出現大面積藍藻水華爆發 鄱陽湖溼地生態狀況如何? 水生植物群落情況怎樣了? …… 關注母親湖的目光無時不在。9月10日,記者從省山江湖委辦獲悉,歷時兩年調查,科技工作者發現,鄱陽湖溼地生態狀況退化加劇,大量中生性植物侵入湖泊高灘地,水生植物優勢種改變,菰群落急劇擴張,對湖泊生態都將產生重要影響。鄱陽湖的現狀正考驗著贛鄱兒女的意志。為了不再讓母親湖受到傷害,呵護「一湖清水」時不我待。
  • 植被覆蓋度和植被覆蓋率有什麼區別?
    植被覆蓋度和植被覆蓋率有什麼區別?   一個設備.沒什麼區別.或者說差了一個字.   植被蓋度指植物群落總體或各個體的地上部份的垂直投影面積與樣方面積之比的百分數.它反映植被的茂密程度和植物進行光合作用面積的大小.有時蓋度也稱為優勢度.植被蓋度分投影蓋度(全株蓋度)和植基蓋度(基部蓋度),在監測中測定的植被蓋度為投影蓋度,植被蓋度測定中不分種,採用蓋度框法進行測定.   植被覆蓋度和植被覆蓋率有什麼區別?
  • 機器智能分類植物並估算植被覆蓋獲突破
    王鋒供圖        本報記者 丁洪美        國際著名期刊《農業森林氣象》2019年7月刊發一篇題為《應用無人機和機器學習進行旱地生態系統植被分類與覆蓋度計算》的研究論文,闡述了一項基於無人機影像自動分類荒漠植被並計算其覆蓋度的新方法
  • 可可西裡植被的主要類型特點及分布
    後者分布於中部和北部山地陽坡或衝積湖濱的冰凍窪地,與其它草原群落複合分布。其分布地域有較為豐富的降水量。這兩類高寒草甸群落的種類組成和結構都比較簡單。水平結構一般較均勻,在坡地處的則呈塊狀或條狀分布,垂直結構因植物生長低矮且伴生植物個體很少而無明顯的層次分化。群落的蓋度一般為70~90%或更高。在部分潮溼的地段有時還有苔蘚植物層片的發育。群落的生物生產力很低。
  • 五臺山是中國同緯度植被類型最豐富地區之一
    新華網山西五臺山8月28日電(記者原碧霞)經專家對五臺山植被垂直帶譜分析發現,五臺山是中國同緯度植被類型最豐富和保存較完整的地區之一,是許多珍稀或瀕危動植物物種的重要棲息地。
  • 有害植物入侵對熱帶珊瑚島森林植被影響研究獲新進展
    與大陸相比,島嶼森林生態系統的生物多樣性低,群落結構簡單,有害植物入侵往往會造成更大的危害。西沙群島是一群面積較小且年輕的珊瑚島,遠離大陸,終年高溫強光,存在鹽鹼和季節性乾旱,生態系統脆弱。近年來,我們發現西沙群島的森林植被出現退化現象,有害植物入侵是導致其退化的重要原因之一。物種多樣性和群落結構指數是評價森林生態系統健康的最直接指標,通常包括香農-威納指數、均勻度、豐富度、密度和生物量等。
  • 氣候變化對生態系統可能造成不可恢復的影響
    IPCC第二工作組第四次評估報告《氣候變化2007:影響、適應和脆弱性》指出:氣候變化和其它因素的綜合作用可能會對生態系統造成不可恢復的影響。    一般認為生態系統是生物群落與其生存環境之間,以及生物種群相互之間密切聯繫、相互作用,通過物質交換、能量轉換和信息傳遞,成為佔據一定空間、具有一定結構、執行一定功能的動態平衡整體。生物系統主要由非生物環境、生產者、消費者和還原者4個部分組成。
  • 利用無人機劃分榆樹疏林草原植被類型
    植被覆蓋度是評估生態環境質量與植被生長的重要指標,也是全球眾多陸面過程模型和生態系統模型中表達植被動態的重要參數。衛星遙感和地面測量是估算植被覆蓋度的常見方法。然而,如何精確估計榆樹疏林草原上木本、草本不同類型植被的覆蓋度仍然具有挑戰性。無人機飛行系統有效的補充了區域尺度低空間解析度的衛星遙感影像與樣地尺度實地調查之間的缺口,為精確的監測、評估疏林草原的植被動態提供了新途徑。
  • 礦山自然生態環境治理技術與治理方案
    (二)礦山生態治理系統設計  礦山生態環境治理,已被視為一項有著高度經濟、社會、生態環境效益的事業。一切需要恢復的採礦土地,最終將成為建設用地(用於工業或居住目的)、農業用地、娛樂、休閒用地(公園式體育運動場地)和保護用地(野生動物、地質遺蹟、重要基礎設施)等恢復自然植被等。
  • 森林火災後 真菌網絡如何促進生態系統恢復
    火災已影響到廣闊而複雜的地下世界,包括對生態恢復有至關重要的生物:真菌。野火之後讓整個地帶看起來沒有一點生機。然而,在灰燼底下卻是一個龐大的真菌生活網絡。一種名為叢枝菌根(AM)的真菌,與世界上大多數陸地植物形成共生關係。這意味著大多數植物的生長繁衍與AM真菌相互依賴。菌絲形成了真菌的地下通道,將有價值的營養物質輸送給植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