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用自主研發的「高次團粒」土壤和團粒噴播植被生態恢復技術,青島冠中生態股份有限公司修復了破損山體、混凝土邊坡、高陡裸巖邊坡、強酸強鹼強鹽土地、有毒工業尾礦等多種特殊地質環境的植被。經他們修復的地方,一般1至2個月就能實現裸露邊坡復綠,3至6個月就看到鬱鬱蔥蔥的樹林
在山東青島仰口隧道口,記者看到一片茂密的樹林。「剛剛挖通時,整個隧道口四周都是裸露的山體和水泥護坡。」青島冠中生態股份有限公司總經理許劍平告訴記者,通過運用公司自主研發的技術修復,這裡的樹木更加粗壯、樹林更加茂密,完全看不到當初寸草皆無的樣子。
「邊坡的植被恢復難,因為坡度陡,水土容易流失,經常會出現一年綠、二年荒、三年死的情況,導致後期還要再投入大量資金重新修復。」許劍平說,公司能一次修復,且不需要人工維護,形成植被自我循環生長,其中的關鍵,是利用「高次團粒」土壤和團粒噴播技術,為植物發芽生長創造理想的土壤條件。
技術支撐攻堅克難
冠中生態公司自主研發的「高次團粒」土壤和團粒噴播植被生態恢復技術被廣泛應用於植被修復中。「高次團粒」土壤主要由黏土、有機質、植物纖維、肥料、土壤穩定劑等多種材料經過精準配比混合,加定量的水調製成泥漿狀混合物,再和團粒劑溶液發生「優粒化」反應,最終製備出一種性能獨特的人工土壤。「這種『高次團粒』土壤具有極強的結構穩定性,能抵抗雨蝕、風蝕、不發生水土流失現象;同時具有海綿一樣的蓄水功能,孔隙率高、保水性強,非常適合植物生長;還含有豐富的養分,能夠保證植物的快速生長。」許劍平說。
據介紹,項目施工時,會結合項目區的氣候條件、土壤條件、邊坡坡度、綠化目標等因素,調整材料配比,製備出最適合待修復區域要求的「高次團粒」土壤,然後用團粒噴播設備噴射到待修復區域地面。由於土壤中加入了目標植物種子,一兩個月的時間,樹苗就會生長出來。「樹木在發芽和幼苗期,用的是人工土壤的養分,待其長大後,把根扎到原始土壤裡,就會形成自然生長的生態。」冠中生態公司董事長李春林說,他們這種以樹木為主的植被恢復方式,徹底改變了過去以草本植物為主的行業慣例,如今中國整個植被恢復行業都把噴播木本植物群落作為主流追求。
冠中生態公司在植被恢復行業取得的成績,讓越來越多的地方把生態恢復的難題交給了他們。面積10多平方公裡的包鋼尾礦壩的治理就是其中之一。
「這裡屬嚴重乾旱地區,年降雨量不足300毫米,主要集中在七八月份,其他時間基本上不下雨,但日照時間長,夏天高溫,蒸發量特別大,同時,尾礦粉含鹽量特別高,這些都對植物發芽生長極其不利。我們經歷了多次失敗,最終攻克了在這種高溫、高鹽、乾旱區域的植被恢復難題。」許劍平說。
在試驗段植被恢復成功後,冠中生態公司在3年時間裡,為包鋼共完成了50多萬平方米的尾礦壩壩體植被恢復,恢復後的壩體鬱鬱蔥蔥,有效地阻止了礦粉揚塵。
啃下眾多「硬骨頭」
「之所以能攻克這個高難度項目,源於我們的研發力量。」作為技術研髮帶頭人,許劍平告訴記者,他們先後完成了pH值9.5左右的強鹼性工業尾礦壩「山東鋁業赤泥堆場項目」,完成了江西贛州強酸性土壤的植被恢復。對這些汙染土壤的治理,他們研發出了一套非常複雜的工藝,根據汙染土壤和汙染物質的性質、酸鹼指標等,在一定深度內進行酸鹼中和、汙染物置換。「迄今為止,冠中生態獲得已授權和已受理的發明專利有40多項,還承擔了幾項國家課題的研發。我們還主持了國內首部行業標準《邊坡噴播綠化工程技術標準》的制定。」
從去年開始,冠中生態公司又把高原地區生態恢復作為重點課題進行研究。
2017年3月份,應西藏拉薩市政府的邀請,許劍平帶領研發團隊來到了拉薩,應對當地遇到的「沙丘上山」的風積沙地難題。
研發組經過反覆調查和實驗得出結論:「沙丘上山」的原因是高原日光照度強,而當地雅江兩岸因溫度差異大產生了氣壓差,氣壓差促成空氣流動,形成了大風,再加上河床大面積裸露,因此大風吹動河沙到處移動,從而形成風積沙地。「如果有豐富的植被,就會降低溫差,鎖住沙土,阻止河沙移動。」
找到了原因,就有了治理思路。他們把試驗區選定在貢嘎機場對面的風積沙地上,充分調查了當地的水文氣象資料和適合的植物種類,通過獨特的植被恢復技術,於當年4月底完成了1萬平方米試驗段的苗種噴播,5月初,苗木開始陸續發芽。到了初夏,一大片綠洲就出現在荒蕪的山嶺中。
「我們在試驗區設了3個氣象站,對空氣溫溼度、土壤溫溼度、風速、風向、光照等進行實時監測,經過一段時間的觀察,每當下午起風時,試驗區周邊的河沙還是隨風移動,但是試驗區被植被覆蓋的地方,沙粒不再移動。另外監測數據顯示,在全天氣溫最高時間段上,植被覆蓋的試驗區域內氣溫比裸露沙地的氣溫要低10攝氏度左右,兩岸溫差小,風也就小了。」許劍平說。
冠中生態公司獨特的植被恢復技術,引起了「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和地區相關部門的極大興趣。烏茲別克斯坦先後兩次組團來到冠中生態公司考察,並與公司籤署了合作框架協議。(經濟日報·中國經濟網 記者 劉成)
(責任編輯:單曉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