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狀:經費不足影響學生積極性
今年3月,武陵區東升小學斥資4萬元修建了機器人活動室,成立了機器人興趣小組,外派專業老師外出學習培訓。雖然沒有升學、擇校的實際利益,但孩子們參與熱情極高,學校決定每周二下午進行專項訓練。2個月後,周孟欣、熊天穎等4名小選手就捧回了省級二等獎的榮譽,指導老師羅國棟高興之餘,又顯得有些沒信心。孩子們參賽後,水平明顯進步了許多,心理素質及各方面能力都得到了提高,但學校資金有限,如果把購買機器人設備、培訓、參賽等費用分攤給學生,勢必給有些家庭造成負擔,也會影響孩子對機器人的熱衷度。
除了機器人比賽,我市中小學校的各項科技活動開展得還算不錯,大部分高中學校建有科技館。去年8月,市五中新建了全省領先的科學探究實驗室;10月,學校成功舉辦首屆科技節,展出了學生們親手製作的作品,在校園內掀起了「愛科學、學科學、用科學」的熱潮,也吸引了省內外同行前來觀摩學習。
近日,市科協秘書長文善武接受記者採訪時無奈的表示,每年財政給出的用於青少年科普經費的資金僅5萬元,其中還包括青少年科技創新大賽費用,這意味著用於機器人培訓的經費少之又少,該項經費只能由學校自行安排。且機器人比賽是一項高成本、高技術的比賽,購買一臺機器人設備少則幾千,多則上萬元,用不了幾年還需更新換代。經費投入不夠,學生對此活動的積極性自然受到影響。
問題:開展渠道單一
對於科普教育的尷尬現狀,業內人士表示,在目前的應試教育模式下,只有提供相應的政策支持,才能將科普教育真正落到實處。畢竟,對於學校、學生和家長,以學業為重、教學為重是非常現實的選擇。
提起科普教育,一些學生家長也頗有看法:「科普教育說起來有些不痛不癢,校內就是些興趣小組,到校外無非也就是天文館、科技館、博物館等參觀一下,感覺意義不大。」「科技館也就是那麼多東西,科技發展日新月異,這種參觀能提供多少信息呢?還不如網絡上的內容豐富、新鮮。」
一位教育界人士稱,目前的科普教育開展渠道、形式還是相對單一,通常以活動帶動,像省教育廳和省科協牽頭搞的科技創新大賽、機器人大賽等,而其他社會渠道的就非常匱乏。專家表示,青少年科技中心有不少主題工作室,提供動手操作的實驗性場所,但由於經費的限制,還是相當有限,距離理想狀況還有相當差距。「畢竟,由於科普活動的特殊性,在資源、設施上的投入是必不可少的。」
呼籲:政策為科普護航
市科協秘書長文善武對記者表示,目前科協、教育系統、共青團三方聯合的形式,對於推動科普教育在青少年群體中的展開起到了明顯成效,但總體還是相當薄弱。如從競賽和訓練來看,我市機器人項目在全國處於中上等水平,但在普及程度上就滑於全國下等水平。造成這一尷尬的原因一是專項經費不夠,二是沒有出臺相關的激勵政策。比如在臺灣,科學已被列為考試科目,要求學生必須通過。在這種政策刺激下,2002年左右,臺灣的校外教育中,科技課程的火爆程度如同大陸的英語培訓。
在國外,許多國家對於科普教育有專門的評估機制,科普氛圍相當濃厚,也得到社會各方面的支持。比如美國,很多比賽都可以家庭為單位參與,參賽的小選手還會自己尋求社會贊助購買參賽器材或為活動冠名;在日本,科普項目最為繁多、對象廣泛,尤其是面向青少年的科普活動,像磁石一樣吸引著廣大青少年。文善武希望,國家財政部門能加大對青少年科技教育專項資金的額度;教育主管部門能出臺一些激勵政策,有了這些作為後盾,無論是機器人大賽還是科技創新大賽,我市都能取得更好的成績,科普知識也能真正走入每個家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