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普教育普及遭遇多重尷尬

2021-01-08 華夏經緯網
    9月26日常德晚報訊(作者:黃雲霞  唐靜)2009年,常德市第二中學榮獲第八屆全國青少年機器人大賽FLL機器人工程挑戰賽金獎,同年5月,這支機器人戰隊參加在美國德克薩斯州達拉斯市舉行的2009VEX機器人世界錦標賽,獲得優勝獎和最佳創意獎,成為我市第一批帶著機器人走出國門的高中生;2010年5月,市東升小學參加湖南省第二屆機器人大賽,獲得機器人足球、機器人基本技能兩個項目的二等獎……儘管不俗的成績讓人欣喜,但專項經費的匱乏和無激勵政策的尷尬,讓這個高科技含量的專業訓練顯得曲高和寡。

    現狀:經費不足影響學生積極性

    今年3月,武陵區東升小學斥資4萬元修建了機器人活動室,成立了機器人興趣小組,外派專業老師外出學習培訓。雖然沒有升學、擇校的實際利益,但孩子們參與熱情極高,學校決定每周二下午進行專項訓練。2個月後,周孟欣、熊天穎等4名小選手就捧回了省級二等獎的榮譽,指導老師羅國棟高興之餘,又顯得有些沒信心。孩子們參賽後,水平明顯進步了許多,心理素質及各方面能力都得到了提高,但學校資金有限,如果把購買機器人設備、培訓、參賽等費用分攤給學生,勢必給有些家庭造成負擔,也會影響孩子對機器人的熱衷度。

    除了機器人比賽,我市中小學校的各項科技活動開展得還算不錯,大部分高中學校建有科技館。去年8月,市五中新建了全省領先的科學探究實驗室;10月,學校成功舉辦首屆科技節,展出了學生們親手製作的作品,在校園內掀起了「愛科學、學科學、用科學」的熱潮,也吸引了省內外同行前來觀摩學習。

    近日,市科協秘書長文善武接受記者採訪時無奈的表示,每年財政給出的用於青少年科普經費的資金僅5萬元,其中還包括青少年科技創新大賽費用,這意味著用於機器人培訓的經費少之又少,該項經費只能由學校自行安排。且機器人比賽是一項高成本、高技術的比賽,購買一臺機器人設備少則幾千,多則上萬元,用不了幾年還需更新換代。經費投入不夠,學生對此活動的積極性自然受到影響。

    問題:開展渠道單一

    對於科普教育的尷尬現狀,業內人士表示,在目前的應試教育模式下,只有提供相應的政策支持,才能將科普教育真正落到實處。畢竟,對於學校、學生和家長,以學業為重、教學為重是非常現實的選擇。

  提起科普教育,一些學生家長也頗有看法:「科普教育說起來有些不痛不癢,校內就是些興趣小組,到校外無非也就是天文館、科技館、博物館等參觀一下,感覺意義不大。」「科技館也就是那麼多東西,科技發展日新月異,這種參觀能提供多少信息呢?還不如網絡上的內容豐富、新鮮。」

  一位教育界人士稱,目前的科普教育開展渠道、形式還是相對單一,通常以活動帶動,像省教育廳和省科協牽頭搞的科技創新大賽、機器人大賽等,而其他社會渠道的就非常匱乏。專家表示,青少年科技中心有不少主題工作室,提供動手操作的實驗性場所,但由於經費的限制,還是相當有限,距離理想狀況還有相當差距。「畢竟,由於科普活動的特殊性,在資源、設施上的投入是必不可少的。」

   呼籲:政策為科普護航

    市科協秘書長文善武對記者表示,目前科協、教育系統、共青團三方聯合的形式,對於推動科普教育在青少年群體中的展開起到了明顯成效,但總體還是相當薄弱。如從競賽和訓練來看,我市機器人項目在全國處於中上等水平,但在普及程度上就滑於全國下等水平。造成這一尷尬的原因一是專項經費不夠,二是沒有出臺相關的激勵政策。比如在臺灣,科學已被列為考試科目,要求學生必須通過。在這種政策刺激下,2002年左右,臺灣的校外教育中,科技課程的火爆程度如同大陸的英語培訓。

    在國外,許多國家對於科普教育有專門的評估機制,科普氛圍相當濃厚,也得到社會各方面的支持。比如美國,很多比賽都可以家庭為單位參與,參賽的小選手還會自己尋求社會贊助購買參賽器材或為活動冠名;在日本,科普項目最為繁多、對象廣泛,尤其是面向青少年的科普活動,像磁石一樣吸引著廣大青少年。文善武希望,國家財政部門能加大對青少年科技教育專項資金的額度;教育主管部門能出臺一些激勵政策,有了這些作為後盾,無論是機器人大賽還是科技創新大賽,我市都能取得更好的成績,科普知識也能真正走入每個家庭。

相關焦點

  • AR技術讓科普教育體驗「身臨其境」——訊飛幻境布局線上教育市場
    作為國家級高新技術企業,視覺人工智慧解決方案的實踐者,訊飛幻境依託於人工智慧與增強現實技術雙輪驅動的模式,找準線上素質教育的差異化切入點,不斷探索堅持秉承的科普實踐教育願景,凝聚專業團隊和海內外優質夥伴資源全新打造移動終端科普類學習APP「BINGO」。
  • 青島市政協委員田字彬:進一步普及醫學科普知識
    眾多醫護人員在處理繁忙的門診與住院業務過程中,花費大量時間向病人、家屬講解各種基礎性的醫學科普知識,百姓(患者)最關心的健康問題,反而是他們最不明白的知識盲點,大批醫學專家卻只是專注於醫學專業知識、技術水平及科研能力的提高,並不重視參與社會健康教育、醫學科普知識普及活動,當前在健康教育、醫學知識普及方面的問題是「知與行」脫節,乃至分離的現象異常突出,因為百姓健康知識的碎片化和信息不對稱,給許多所謂健康產業中追逐暴利的不良從業者創造了機會
  • 科普教育、科學教育和科技教育有哪些不同?
    這些報導意味著這場變革表現出現代科技發展的規模、結構、功能、性質都在發生著深刻的變化,而且這場變革最終將影響到教育領域,或者說教育領域現如今已經開始漸漸受到影響了。 在青少年的教育工作中,我們看到有很多的文件、新聞稿中經常出現「科學普及」、「科學教育」、「科技教育」這些概念。
  • 黃河三角洲鳥類博物館被命名為東營市社會科學普及教育基地
    齊魯晚報·齊魯壹點記者 段學虎 崔立慧近日,黃河三角洲鳥類博物館被市委宣傳部、市社會科學界聯合會命名為東營市社會科學普及教育基地。自2017年8月正式對外免費開放以來,充分發揮場館對外宣傳作用,以服務於宣傳推廣為重點,廣泛開展科普宣傳教育和研學遊實踐活動
  • AI+AR,助力少年兒童科普教育
    在2016年全國科技創新大會上,習近平總書記指出:」科技創新、科學普及是實現創新發展的兩翼,要把科學普及放在與科技創新同等重要的位置。」在科技創新層面,我國的5G、AI、雲計算、大數據的技術已經趕超歐美,極大提振了國民的士氣。
  • 茵冠生物科普教育基地正式被認定為市級科普教育基地
    日前,「深圳市科學技術協會關於命名深圳市科學館等63家單位為深圳市科普教育基地的通知」發布,茵冠生物生命健康科普教育基地榜上有名,這意味著茵冠生物科普教育基地正式被認定為市級科普教育基地。通過音頻、視頻、互動體感遊戲等高科技手段呈現細胞科普知識、集聲光電於一體的、以生命全周期為主線的高科技生命未來館,接待了包括深圳市科學技術協會南山區科學技術協會常務副主席殷明華一行、深圳中學、南陽理工學院深圳校友會親子家庭等在內的多團體參觀考察
  • 兩會聲音|政協委員田字彬:普及醫學科普知識,提高居民健康素質
    青島市政協委員、青大附院大內科兼消化內科主任田字彬提出進一步普及醫學科普知識、提高居民健康素質的建議。普及基本醫學知識與技能,首先通過正規渠道吸引百姓關注權威的健康信息,使之能夠正確獲取、理解、甄別、應用這些健康信息。當前國家正在建立和完善健康科普的「兩庫、一機制」,即國家和省級健康科普專家庫、國家級健康科普資源庫及全媒體健康科普知識發布和傳播的機制。
  • 日照海洋科普館獲得全國海洋科普教育基地稱號
    經中國海洋學會第八屆六次常務理事會批准,決定新增日照海洋科普館為全國海洋科普教育基地。這是繼 「全國海洋意識教育基地」「全國科普教育基地」「全國青少年農業科普示範基地」之後,日照市海洋與漁業研究所獲得的又一國家級殊榮。
  • 科普活動又有新去處!餘杭區新增兩家市級青少年科普教育基地
    杭州市青少年科普教育基地近日,市科協、市委宣傳部,市科技局、市教育局聯合命名了「杭州市青少年科普教育基地」共11家,餘杭區有兩家:浙江省測繪資料檔案館(浙江測繪與地理信息科技博物館),光大環保能源(杭州)有限公司。
  • 科學普及與科技創新同等重要―高校科技―中國教育和科研計算機網...
    最新印發的「十三五」國家科技創新規劃提出,以到2020年我國公民具備科學素質比例超過10%為目標,廣泛開展科技教育、傳播與普及,提升全民科學素質整體水平。習近平總書記指出,「科技創新、科學普及是實現創新發展的兩翼,要把科學普及放在與科技創新同等重要的位置。」  一、科普工作要採用現代技術手段  我們應該與時俱進,除了傳統的科普方式和渠道外,要充分利用信息技術和網際網路手段。
  • 科學普及
    教育部下設機構中,基礎教育司、職業教育與成人教育司、科學技術司、師範教育司、體育衛生與藝術教育司等依據自己的職能,不同程度地參與科技教育和科普工作。    衛生部涉及到的主要職責有:開展全面健康教育、指導初級衛生保健規劃和母嬰保健專項技術的實施、指導醫學科技成果的普及應用工作等。    農業部在農村科普工作中起著重要作用。
  • 讓人「雲裡霧裡」的計算機科普——計算機科學普及的現狀與思考
    對比物理知識科普,分析計算機科學普及的現狀,或許能引發一些思考。 近年來,已經有越來越多的科學家致力於科學普及,越來越多的科普講座和科普書籍上市,但仔細觀察,會發現其中廣受關注、令公眾學起來津津有味的科普創作大多都集中在物理、化學、數學等基礎科學,以及宇宙空間、古生物、動植物等領域,相較而言,計算機科學普及中廣為傳播的作品卻少之又少。是什麼原因導致計算機科普現狀如此呢?
  • 普及科普知識 弘揚科學精神
    為弘揚時代科學精神,普及科學文化知識,提升轄區群眾科學文化素質,全面深入開展科學素質提升工作,營造轄區良好的文化氛圍。按照省、市、縣科學技術協會2020年全民科學素質工作要求,6月19日,紅絲鄉利用趕集時機,多部門聯合開展了全民科學素質提升宣傳活動,普及科學知識,提升全民科學素質,推動形成講科學、愛科學、學科學、用科學的良好局面。
  • 科學普及是一種社會教育
    習近平總書記高度重視科技創新和科學普及,強調「科技創新和科學普及是實現創新發展的兩翼,要把科學普及放在與科技創新同等重要的位置」。要認真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重要指示精神,更好協同社會各方,動員廣大科技工作者,普及科學知識、弘揚科學精神、傳播科學思想、倡導科學方法,推動全民科學素質持續提升。
  • 中國加大量子教育普及力度
    9月19日,本源量子攜最新一代本源量子全物理體系學習機參加2020全國科普日活動,助力量子計算教育落地開花。由於缺乏專業的量子計算人才,缺乏正確的量子科普宣傳,各類虛假量子概念充斥公眾輿論,諸如「量子療法包治百病」、「量子技術千裡分身」等謬論層出不窮。一定程度上對中國的量子科學技術的正確社會認知度、科學傳播起到了阻礙作用。
  • 視點 | 讓人「雲裡霧裡」的計算機科普——計算機科學普及的現狀與思考
    從國家角度看,科研能力提升的是特定研究群體的創新能力,科普決定著國家的全民創新基礎。對科研群體來說,科普與科研同等重要,既是權利,更是責任。在新形勢下,弘揚科學精神,傳播科學方法以提升科學素養更是一個長期過程,這對研究人員產生了新的、對科普能力的要求,自然也提出了新問題:作為科研人員又該如何科普?對比物理知識科普,分析計算機科學普及的現狀,或許能引發一些思考。
  • 健康教育惠居民 科普知識進社區
    大河報·大河客戶端記者 郭致遠 通訊員 張宇 董瑩為更好地保障轄區居民身心健康,進一步提高社區居民健康意識,普及健康知識,傳播健康理念。9月11日,惠濟區長興路街道省體社區聯合省安全健康教育中心開展了秋冬健康衛生科普宣傳活動。
  • 科普教育萌發創新種子
    「新型戒滿杯」發明者學生冷厚文自豪地說這話時,站在一旁的校長沈申福更為自豪地說:「經過多年的努力,我校作為全國科普教育基地、全國智慧財產權教育試點學校,科普教育已經闖出了一些名堂。」他指的是按照《全民科學素質行動計劃綱要實施方案(2016—2020年)》要求,學校在完善基礎教育階段的科技教育方面做出的成績。
  • 清遠首設地球科學科普教育基地
    11月18日,清遠市首個地球科學科普教育基地授牌儀式在清城區石角鎮馬頭山舉行。該基地的成立為清遠市開展科普教育提供良好的宣傳陣地,市民可以通過實地觀察體驗,進一步了解地球科學知識。作為省直駐清唯一地勘隊伍,近年來,九四〇隊在清遠開展了大量地質科普工作,積極推動地球科學知識普及。廣東省有色金屬地質局九四〇隊黨委書記、隊長溫漢輝在致辭中表示,希望通過與科研院校及相關單位通力合作,發揮地質專業優勢,為築牢粵北生態屏障、擦亮清遠「山水名城·嶺南綠都」城市名片提供地質技術支撐。
  • 六五科普——科學普及工作的新嘗試
    說起科普,以普通老百姓的角度來看,似乎這是科學家應該做的工作,袁嵐峰老師曾經說過,現在中國的科普水平是遠遠落後於中國科技水平的。由於認知存在偏差,在現代社會,有太多人分辨不清迷信或者偽科學,從而上當受騙。正因如此,科普機構顯得尤為可貴。創新是科研永恆的主題,科普同樣如此,如何適應新形勢、探索新方式,以普通人能夠接受的方式進行科普工作,成為科普機構應該創新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