視點 | 讓人「雲裡霧裡」的計算機科普——計算機科學普及的現狀與思考

2020-09-18 中國科普網

公民科學素質是現代創新型國家的重要衡量指標。從國家角度看,科研能力提升的是特定研究群體的創新能力,科普決定著國家的全民創新基礎。對科研群體來說,科普與科研同等重要,既是權利,更是責任。

在新形勢下,弘揚科學精神,傳播科學方法以提升科學素養更是一個長期過程,這對研究人員產生了新的、對科普能力的要求,自然也提出了新問題:作為科研人員又該如何科普?對比物理知識科普,分析計算機科學普及的現狀,或許能引發一些思考。

近年來,已經有越來越多的科學家致力於科學普及,越來越多的科普講座和科普書籍上市,但仔細觀察,會發現其中廣受關注、令公眾學起來津津有味的科普創作大多都集中在物理、化學、數學等基礎科學,以及宇宙空間、古生物、動植物等領域,相較而言,計算機科學普及中廣為傳播的作品卻少之又少。是什麼原因導致計算機科普現狀如此呢?

知識性科普比技術性科普更易符號化

越是簡單、生動、有趣的內容越是容易被人們所接受。知識性的科普內容通常包括概念、體系、歷史、故事等知識性的內容,只要記住或者了解,傳播學中認為這就是「符號化」知識的過程,觀眾不用深入去理解或推理、操作的內容,只需要記憶「符號」本身。即使記不住全部細節,只要了解大概就已經達到了科學普及的目的。物理學的研究已經非常深入,很多最新的實驗和操作都不可能出現在公眾的生活裡,因此,物理等基礎科學的科普者更傾向於通過歷史故事、名人軼事或者科學幻想來把物理學所取得的那些關於自然界的奇妙知識展示給公眾。這個過程裡,哪怕只記住了薛丁格的貓、量子力學等幾個詞,科普效果就達到了。

技術性的內容,通常難以「符號化」,需要更加嚴謹地尋找創作方式,其中除了了解概念,還需要搞懂原理、理解設計思路,甚至要能重複部分操作,如果其中某部分沒有理解或者忘記了,很可能會影響對其他部分內容的認知。因此,技術性的內容往往邏輯性更強,更注重理解,這對觀眾來講,總是比知識性內容要更「費腦筋」、更難理解、也更枯燥。

在計算機領域,雖然科普創作也可以依賴歷史故事,比如圖靈的經歷、人工智慧的幾次發展等,但計算機畢竟是一個近代發展起來的工程學科,故事和歷史都很短,而且新的概念和體系層出不窮,很多計算機方面的科普要麼在介紹新的概念和未來的發展趨勢,要麼介紹設計原理或實現技術方法,這些對大眾而言都是些非常燒腦的技術性內容。此外,也存在計算機原理可視化困難等問題。這都會讓計算機的科普創作變得枯燥且缺乏吸引力。

受眾的認知基礎影響科普的效果

越是貼近人們生活的、與現實社會緊密相連的,從場景出發開始的趣味科普講解,會更容易使觀眾產生代入感,從而被觀眾接受。大眾在中小學階段就開始對物理知識具備了一定的認識基礎,這也更便利物理科普工作展開。比如:在科普引力波時,只需要類比水波,再從水波的基礎上介紹引力可以像水波一樣在空間傳播,相信大多人都可以理解引力波的傳播過程。

而雖然很多人每天都在使用計算機,但人們更多把它當作工具,更願意了解計算機裡軟體的安裝使用、操作技巧,最多也就是軟體編程。而在中小學階段的教育中,對計算機有關的基礎原理和科學知識涉及很少,這種現象使得計算機科普往往代入感相對較弱,在大眾感知中,很多知識比如程序、網絡、數據等都是抽象而且無法具現的。

這樣,面對沒有專業基礎知識的大眾的計算機科普創作,往往會面臨更多困難,計算機科普人員也很難把這些複雜的知識用有趣的方式講得符合大眾認知。有時候,作者認為已經講得很通俗的科普,讀者或觀眾往往還是會看得雲裡霧裡。

從科普創作方式來講,科普書籍的數量和普及程度也在很大程度上影響著大眾的認知基礎,比如,知道牛頓和愛因斯坦的人數要遠多於知道圖靈和馮·諾依曼的。如果能在初等教育中儘早開啟計算機科學課程,而不僅僅是計算機的使用,相信計算機的科普會變得事半功倍。

學科的特點影響科普的效果

物理基礎學科的概念體系更加清晰,在不斷的發展過程中,各學科分支和新的知識點都有較好的承接性和延續性。而以計算機為基礎的信息科學卻在飛速地發展,新概念層出不窮,對新概念的解讀也在不斷發展,以摩爾定律為代表的很多固有定律在不斷被打破,使得領域內熱點頻現。熱點自然帶來一定的關注度,也會影響科普創作思維,如AI晶片的科普往往要從人工神經網絡、機器學習、深度學習等更多熱詞的知識講起。

另一方面,物理領域的一些深入淺出的科普,往往來自於很多一線科學家的親力親為,他們高屋建瓴的視野和精妙的文筆使得內容更具有感染力和吸引力,這也使得相關學科走向科普反哺科研的正向循環。因為只有通過生動科普,相關研究意義和價值才能被更多人深入理解,也才能獲得更多的科研投入,而計算機領域科研經費充足,產業發展迅速,一線科研人員更願意花時間與同行進行交流和分享。

不同的科普目的影響科普的效果

在物理科普中,可以只講現象,不用說具體公式,其結果就可以通過生活實踐而吸引觀眾,但在計算機科學中往往並非如此。

最簡便的方法就是比喻和舉生活中的例子,比如通過牛頓球的反覆對撞介紹能量守恆定律。而計算機科普如果只用比喻講現象,可能就類似把網際網路比喻成信息高速公路,雖然形象直觀但又好像是在重複大多數人已有的認知。

雖然人們接觸物理知識更早,但往往更加熟悉計算機應用,純粹的應用很難給觀眾帶來新鮮感,所以對計算機的科普也一定要比物理科普做得更加深入,這樣既能夠幫助人們探究計算機科學的根本,又能夠激發人們對計算機技術的興趣。

計算機科普不應該僅僅滿足於介紹類似計算機是怎麼設計出來的、馮諾依曼結構是什麼、網際網路是怎麼運行的這些結論,我們同樣可以激發大眾對計算科學原理、發展的暢想和嚮往。

來源:科普時報

作者:王元卓 中國科學院計算技術研究所研究員

編輯:毛夢囡

終審:尹宏群

圖片來源於網絡

<公眾號ID:kepuing>

相關焦點

  • 讓人「雲裡霧裡」的計算機科普——計算機科學普及的現狀與思考
    對比物理知識科普,分析計算機科學普及的現狀,或許能引發一些思考。 近年來,已經有越來越多的科學家致力於科學普及,越來越多的科普講座和科普書籍上市,但仔細觀察,會發現其中廣受關注、令公眾學起來津津有味的科普創作大多都集中在物理、化學、數學等基礎科學,以及宇宙空間、古生物、動植物等領域,相較而言,計算機科學普及中廣為傳播的作品卻少之又少。是什麼原因導致計算機科普現狀如此呢?
  • 視點 | 讓計算機科學真正流行起來——計算機科普的現狀與思考
    2019年的一次意外事件,引發了我對科學普及的重新認識和深刻的思考。2019年初我帶女兒看科幻電影《流浪地球》之後,給女兒畫了6張手繪圖講解其中的科學知識。這讓我深切意識到大眾對科學知識的需要和對科研人員參與科普工作的認可。根據近期的思考,我認為推動計算機科學普及需要從品牌、產品和生態三個方面著手。
  • 中科院計算機網絡信息中心科學普及領域優秀人才招聘啟事
    一、崗位名稱  新媒體技術與應用發展部融合創作與傳播實驗室副主任兼《科學大院》微平臺副主編  二、崗位職責  1、積極引入國際先進的新媒體運營思想和技術方法,結合中科院新媒體工作的特點提出具有重要創新價值的新媒體科學傳播戰略規劃並落實執行
  • 15年後量子計算機或可普及,你相信嗎?
    不久前 本源量子科學顧問 中國科學院院士 中國量子光學和量子信息的開創者和奠基人 郭光燦教授
  • 城網視點:科普需要細水長流_時政速遞_順德城市網
    編前語:我們推出《城網視點》評論欄目,表達城網及關心熱愛順德的網友對順德發展、建設的點滴思考與建議,對順德的每一個進步鼓與呼,為順德的每一步發展積極建言獻策,希望為這座城市的更加美好貢獻我們共同的智慧。
  • 計算機普及要從娃娃抓起20周年
    圖片由北京市科協提供  「計算機普及要從娃娃抓起。」20年前的2月16日,鄧小平同志參觀上海展覽館的十年科技成果展時,親暱地用手摸了摸計算機小操作手李勁的頭,說了這麼一句話。  這句意義深遠的話不僅推動了我國計算機普及事業和信息科技事業的長足發展,也改變了當年這個計算機娃娃的命運。
  • 計算機科學教給人們什麼樣的思維?
    計算機科學教給人們什麼樣的思維?中學生參加信息學奧林匹克競賽究竟能增長什麼能力?這些問題值得我們深思……」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計算機學會理事長李國傑,7月26日在第26屆全國青少年信息學奧林匹克競賽(NOI)開幕式上發表見解。  李國傑介紹說,美國科學基金會計算機與信息科學與工程部主任周以真教授,最近同其他計算機科學家一起,在許多場合倡導計算思維。  什麼是計算思維?
  • CCF科學普及工委:2020年「群星計劃」師資招募
    當前是科技界群星閃耀的時代,祖國科技的各個領域都取得了空前的成就,何必刻意彌合普羅大眾和科學家認知層面的鴻溝,君不見致力於向民眾傳遞科學聖火的科普學者正與日俱增,科學普及的傳播力也呈方興未艾、星火燎原之勢。茹毛飲血的上古,正因有火種,才讓投石問路的先人們一次次化險為夷;群星閃耀的今天,也因薪盡火傳的迭代,才有今日科普如異彩綻放的火樹銀花般虹貫鬥牛的局面。
  • 比量子計算機穩定:中國科學家研製出新型可擴展光子計算機
    IBM的研究人員還發文表示:量子霸權這個詞擁有極強的誤導性,已經給很多人帶來了非常多的認知錯誤。現在量子計算機連個樣機都沒出現,僅僅是在實驗室裡產生了一種量子採樣程序的數據模型,一丁點的實際應用都沒有,這樣的還停留在紙上量子計算機又何談霸權?
  • 科普:量子計算機是這樣計算的
    當您看了這兩篇D-Wave公司的文章,您就會明白:什麼是量子計算機、它是如何實現和工作的、它長得什麼樣、解決什麼類型的問題等……D-Wave系統公司,是世界上第一個量產量子計算機的公司,堪稱量子計算機的鼻祖。本文及下一篇文章都是翻譯他們寫的科普文章《量子計算入門》和《D-Wave量子計算機硬體介紹》,李電匠在此逐段逐段的翻譯整合如下,之前的分開翻譯的部分,請進入歷史消息中查找。
  • 唯有勇氣,才能推動思考,如何構建屬於我們的計算機教育生態系統
    2019年,美國人義務給華為打廣告,為了表達我的態度,在元旦的時候,買了一款華為平板,玩了一個星期,的確不錯。我從事的是計算機職業教育,技術更新快,讓職業教育,面臨著一種前所未有的挑戰!課堂屬於誰?無論如何回答,答案只有一個!屬於教師!課堂走進什麼樣的學生?教師沒有選擇的權利。家長和社會的態度,很明確!讓學生成才!
  • 計算機科學專業的出路到底在哪裡?
    即使申請不到也仿佛「中毒」一樣想要轉到這個專業所學課程紛繁複雜數據結構,軟體工程以及熱門的人工智慧課程等等課程難度係數比較高(難度係數★★★★)非常挑戰個人的自主思考與邏輯分析能力  那麼計算機科學專業的出路在哪裡?
  • 《科學美國人》雜誌1月號 還原2000年前計算機
    【封面故事】  即將改變世界的20大科技創新  免費太陽能的普及讓我們徹底擺脫對化石原料的依賴、地鐵式快速公交環節都市的擁堵、機器人成為我們的萬能助理……2010年伊始,《科學美國人》評選出的20大科技創新,即將改變我們的生活。
  • 除了編程,中小學領域計算機科學教育應該學什麼?
    在各州自治的層級,各州都有來自公部門與民間的行動,例如: 2015 年九月,紐約市長 Bill de Blasio 宣布,將砸 8,100 萬美金,務求計算機科學教育須在十年之內普及到全市所有公立學校;芝加哥則決定在 2018 年以前,將修習至少一年的計算機科學課列為高中畢業門檻。作為全世界科技產業最蓬勃旺盛的地方,舊金山將從幼稚園到中學提供編程教育,並強制八年級學生必修。
  • 英國留學,你怎麼樣理解計算機科學?它的意義是什麼?
    這讓我們再一次切身感受到了,計算機科學,在我們現代社會的廣泛應用,和重要作用。 對計算機科學這門學科,我們大多數人的固有觀念就是:這是只有具備一定條件的,少數專家,才能去學習和研究的學科。 但隨著數位技術,智能家居在我們工作和生活中的廣泛普及和應用,計算機科學的廣泛和普遍意義越來越無法被忽略。
  • 科學匯丨「腦容量」與小鼠相當,類腦計算機如何做到「像腦一樣思考」?
    這臺類腦計算機的晶片,能支持類似小鼠大腦規模相當的1.2億脈衝神經元數量運作,並且可以模擬人的大腦進行多種行為如視覺、嗅覺、聽覺、記憶、意念等。它到底如何實現「像腦一樣思考」呢?關於它的未來,又會有怎樣的發展?這次,我們邀請了研究團隊負責人、浙大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學院教授潘綱,來給我們講講。
  • 科學匯丨「腦容量」與小鼠相當,類腦計算機如何做到「像腦一樣思考...
    這臺類腦計算機的晶片,能支持類似小鼠大腦規模相當的1.2億脈衝神經元數量運作,並且可以模擬人的大腦進行多種行為如視覺、嗅覺、聽覺、記憶、意念等。它到底如何實現「像腦一樣思考」呢?關於它的未來,又會有怎樣的發展?這次,我們邀請了研究團隊負責人、浙大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學院教授潘綱,來給我們講講。
  • 生命的計算機:不一樣的角度思考生命
    70多年前,著名的物理學家薛丁格展開了對生命的思考,他的思想震撼了當時整個物理和生物學界。在他看來,生命和世間萬物一樣,都遵循著宇宙運行的規律,只不過有生命的物體可以汲取環境中的秩序來維繫自己的生存。薛丁格的對生命的思考,跨越到了物理學的維度。
  • 量子計算機科學與計算機交叉學科的原理是什麼
    至於分類,你可以把他們分為「信息科學」和「量子生物學」。量子信息科學與計算機科學交叉學科,囊括了計算機和信息科學。目前歸在計算機學院,但研究內容較計算機科學內容更加廣泛。量子科學包括量子通信。量子信息科學包括量子通信。量子計算機科學與計算機交叉學科。
  • 為什麼說「計算機之父」是阿蘭·圖靈而不是馮·諾伊曼?
    小編一直想要寫一些計算機科學相關的科普軟文,一番思考之後覺得開篇一定一定要致敬先驅!先為大家講述一下計算機科學界的大佬,對人類社會做出過傑出貢獻的「計算機科學之父」——阿蘭·圖靈。馮·諾依曼把「計算機之父」的桂冠戴在比自己小10歲的圖靈頭上,足見圖靈對計算機科學影響之巨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