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的計算機:不一樣的角度思考生命

2020-07-24 聞西談

生命是什麼?

從生物學的角度來說,是精子與卵子的結合(當然也有其他的方式來孕育生命,比如無性繁殖)。

70多年前,著名的物理學家薛丁格展開了對生命的思考,他的思想震撼了當時整個物理和生物學界。在他看來,生命和世間萬物一樣,都遵循著宇宙運行的規律,只不過有生命的物體可以汲取環境中的秩序來維繫自己的生存。

薛丁格的對生命的思考,跨越到了物理學的維度。

生命的計算機:不一樣的角度思考生命

「生命賴負熵為生」,薛丁格的這句話,讓生命也有了其物理學的靈魂。

就在薛丁格1943年發表了他對於生命的思考《生命是什麼》過後三年,1946年,也發生了一件大事:世界上第一臺通用計算機ENIAC誕生了。

ENIAC的發明人是美國人莫克利(JohnW.Mauchly)和艾克特(J.PresperEckert),歷史應該銘記他們,但更應該銘記一百年前的另外一個人:喬治·布爾,邏輯運算的奠基人,或者說他是邏輯運算的發明人也不為過,沒有他,電子計算機不可能就這麼誕生。

邏輯運算又叫布爾運算,是英國數學家喬治·布爾在1847年發明的——說發明也不太準確,邏輯運算其實早就存在。早在歐幾裡德時代,人們就已經用邏輯推理的方法通過預設的公理來建立幾何學體系了。但是喬治·布爾第一次把邏輯運算系統化、符號化,讓邏輯運算成為像算術運算那樣可以用數學語言進行描述和研究的體系,從而深刻影響了後續數理邏輯學的建立,甚至間接影響了維根斯坦和羅素的哲學思想。

生命的計算機:不一樣的角度思考生命

電子計算機出現以後,計算機電路「通導「和」斷開「兩種狀態完美符合邏輯運算中的」真「和」假「兩個布爾值的互斥特徵。因此早期的真空管計算機,包括後續的電晶體計算機、集成電路計算機都採用邏輯運算作為基本的運算方式。

與布爾同時代的另外一位偉大的生物學家,格雷戈爾·孟德爾,也開始了他對於生命的探索及思考,在完成維也納大學的深造之後,孟德爾回到了修道院,開始了長達8年的豌豆實驗,並於1865年發表並催生了遺傳學誕生的孟德爾遺傳定律。

以豌豆的花色雜交為例,假設拿純種白花豌豆和純種紅花豌豆進行雜交,第二代和第三代的結果如下圖所示:

生命的計算機:不一樣的角度思考生命

從圖中可以看出,白花直到第三代才顯現出來,說明白花是隱性性狀,而對應的紅花則是顯性性狀。

如果我們用布爾的邏輯運算來看待孟德爾的豌豆花色雜交實驗,可以看出,這個實驗結果遵從邏輯運算方式。

白花遵從邏輯與的規律:白花(1)&紅花(0)=紅花(0),白花(1)&白花(1)=白花(1);

而紅花遵從邏輯或的規律:紅花(1)||白花(0)=紅花,紅花(1)||紅花(1)=紅花(1);

生命也表現出了計算機邏輯運算的特徵,難道生命也是一臺計算機?

如果僅憑這點(生命表現出計算機邏輯運算的特徵)就說,生命就是一臺計算機,未免會顯得過於草率,但讓我驚訝的是,我不斷的發現生命所展現出來的這種計算機的特徵。

幾乎研究了一輩子的演化生物學家愛德華·威爾遜,發現了一個有趣的現象:

螞蟻的大腦裡面包含了一種簡單的行為程序,引導螞蟻在爬行的時候跟著前方的螞蟻走。如果在這種螞蟻爬行時把它們弄成一個圓圈,它們有時候會不停地走啊走,直到死亡為止。

這不就是一種死循環嗎?

任何一個計算專業的學生,在學習編程時,都會避免死循環的發生,可是這種死循環竟然發生在有生命的螞蟻上,實在是令人不可思議。

還有,生命的目的是什麼?

生命的目的不是繁衍嗎?任何生命的目的都是繁衍,就連細菌病毒也不例外。

那麼繁衍作為生命的終極目標,就是一種主程序,主程序的目標就是為了實現遺傳物質DNA或RNA的複製。

那麼生命,尤其是複雜生命是如何來實現這一主程序的目標呢?

以人類為例,既然終極目標是繁衍,那麼必須做到兩點:

第一,攝取食物,以滿足能量及抵抗熵增的需要,通俗點,就是吃飽了才有力氣,吃飽了才有原材料來重新生成新的細胞,以替換衰老死亡的細胞,維持機體的長存;

第二,只有有了機體的長存,才能足夠的時間尋找配偶,兩性結合,孕育新的生命;

而上述兩點,可以看做是主程序下面的兩個子程序,但這兩個子程序的直接目標並不是繁衍,子程序的目標,是有別於主程序的目標,分別是攝取食物和兩性結合。

這種主程序和子程序的設計,難道不是大型程序設計時採取的策略嗎?

隨著時不時的,偶然的發現這種生命的計算機特徵,我時常在想,人類在發明計算機的時候,到底知不知道生命的這種計算機的特性,從而受到這種啟發?

但受到啟發這件事,我始終持懷疑態度,威爾遜開始研究螞蟻,發現螞蟻的這種有趣的死循環現象時,計算機早就誕生了,很難相信,發明計算機的兩個科學家,或者後續的很多計算機科學家,對螞蟻有很深入的研究。

或者這些都是巧合?

抑或是創造生命的上帝,在創造生命時,其實並沒有限制生命的誕生一定要以DNA及胺基酸為原料,也許可以是以矽為原料,以電為能量,以複製和粘貼為遺傳物質的傳遞方式,只不過以DNA及胺基酸為原料的生命率先誕生了。

如果生命的誕生被以矽為原料的給搶了先機,那麼現在被創造出來的計算機或許是以DNA及胺基酸為原料了,那麼計算機就是有血肉之軀的計算機,而生命則是沒有血肉之軀的生命。

如果是這樣,血肉之軀的計算機最終會不會出現生命的跡象呢?

就像我們目前所期待的那樣,矽基的計算機,最終能否出現生命的跡象呢?

也許我們先要尋找出更多的生命的計算機,然後再對生命進行一次更深入的思考,或許我們能夠有個結果,或許永遠也不會有結果。

但對於生命的思考,永遠都不會停止。

(未完待續)

相關焦點

  • 對生命以及未來的思考
    對生命以及未來的思考 新冠肺炎疫情給人最大的衝擊,就是人們再一次思考,生命與病毒,醫學人文與醫學進步的關係。演化生物學家、英國倫敦大學學院教授尼克·萊恩的《複雜生命的起源》試圖探源生命的核心問題:「人類為什麼會遭到各種疾病的侵襲」「生命究竟為何沿著這麼令人困惑的路徑演化?
  • 生命的計算機:康威生命遊戲
    在這個生命遊戲中,假設當前的生命為單細胞,對於任意細胞,規則如下:每個細胞有兩種狀態 - 存活或死亡,每個細胞與以自身為中心的周圍八格細胞產生互動(如圖,黑色為存活,白色為死亡)當前細胞為存活狀態時,當周圍的存活細胞低於2個時(不包含2個),該細胞變成死亡狀態。
  • 從量子的角度看生命
    (原標題:從量子的角度看生命)
  • 生命的計算機:玩跨界的病毒
    而病毒誕生於第一個有生命的細胞之前,也就是說,病毒至少有36億年的歷史。一個存在了至少36億年的類生物,它無論如何都想不到,在20世紀的80年代,也玩起了跨界。1981年,第一個計算機病毒誕生,它是一個蘋果機病毒,但它不破壞數據。
  • 對生命的思考和感悟
    原創 謝淑君最近病房裡的一位患者的身體狀況不太好,說不太好的意思是病情在走下坡路。因此,他越來越感到焦慮和不安,常常坐在病床上沉思。夜晚經常做夢或被莫名的驚嚇而醒來,甚至不敢再睡下去,害怕再也不會醒來。
  • 生命的計算機:螞蟻、蜜蜂和算法
    如果一個人可以像螞蟻一樣快地奔跑,那麼他就可以像賽馬一樣快地奔跑。 螞蟻可以舉起自己體重的20倍。螞蟻本身個頭就很小,而頭所佔據的比例也不超三分之一,所以螞蟻的大腦肯定不會複雜。根據科學家們的研究發現,一隻螞蟻的大腦大約有25萬個腦細胞。 一個人的大腦有100億個腦細胞,所以一個有40,000隻螞蟻的蟻群集體擁有與人類相同大小的大腦。
  • 對生命的思考,萬物有靈,莫輕易下判論
    學習針灸推拿的筆記(四)對生命的全息思考,學中醫的必通思維。一,全息百科給出的概念:特指一種技術,可以讓從物體發射的衍射光能夠被重現,其位置和大小同之前一模一樣。二,案例類似案例:古:《扁鵲見蔡桓公》雖然我也用過這個案例來分享什麼叫醫不叩門,可是站在醫學的角度,生命的角度。扁鵲為何能「見」而知之?
  • 用電晶體模仿神經元,類腦計算機最終會變成「矽基生命」嗎?
    ,它們像天然蛋白質一樣工作;當人工合成的DNA與天然DNA具有一樣的結構和成分時,它們像天然DNA一樣複製;那麼當人工製造的類腦計算機能夠幾近完全地模擬人類大腦時,它們會不會像人類大腦一樣思考、判斷、萌發自我意識,從而變成另一種「矽基生命」?
  • 強人工智慧是一種獨立思考的生命體,人類不該創造和玩弄「生命」
    此後,人們不得不直面和思考這個迫在眉睫的問題,會不會有一種自主思考和行動的機器呢?1956年的夏季,麥卡塞、明斯基、羅切斯特等人首次提出了「人工智慧」這一概念,隨著一些科幻題材作品的推波助瀾、以及計算機相關領域的突飛猛進,「人工智慧」(以及「智慧機器人」)成了萬眾矚目的科技前沿和炙手可熱的研發領域。
  • 《生命之輪》|一則關於生命思考的藏式寓言
    所謂「生命之輪」是藏傳佛教文化中一幅比較常見的圖畫,指佛教的「六道輪迴」,他們認為一切有生命的東西,如果不尋求解脫,就永遠在六道(天、人、阿修羅、畜生、餓鬼、地獄)中來回循環,永遠沒有盡頭。從拍攝方法和技巧來看,與其說《生命之輪》是一部藝術性的紀錄片,不如說它是一部帶有哲理性的電影,樸素的藏民形象、簡單的情節、平淡如水的日常生活之下實則充滿關於「生與死」的人生思考。
  • 計算機是下一個生命形式嗎?
    許多人都對非碳生命這一觀念躊躇不前。他們問道:人類的不可言喻的品質怎麼會進入計算機呢?但是,相信非碳生命的人會提出一個有力的反問:如果我們堅持進化止於我們,又怎麼能算是接受進化觀點呢?5月20日,美國科學家宣布世界首例人造生命——完全由人造基因控制的單細胞細菌誕生,並將它命名為「人造兒」。
  • 計算機幫助破解人類生命密碼?
    (原標題:計算機如何幫助生物學家破解人類生命「密碼」?)計算機正在幫助我們克服數據過大的問題,它們甚至可以做到更多,幫我們做出科學假設,解釋新的生物作用。數據科學從基本上支撐起了前沿的生物研究。計算機的作用計算機之所以能夠成為大數據最完美的處理者,是因為它們可以自動跟蹤所有重要分析必要的前提。雖然人為編程使得它們有著人類的一些缺點,但是計算機能夠有效處理大量數據,並且不會像人類研究員一樣容易趨向於熟悉區域。
  • 關於生命的思考,這個青島籍女藝術家用了這種方式……
    以前並沒有對這句話有太深的感觸但今年,似乎有了新的思考2020年讓更多人開始審視生命的價值和意義這種思考也體現在了很多影視作品和藝術作品中比如最近熱映的電影《送你一朵小紅花》、《心靈奇旅》其實都在探討生命今天要介紹的這位青島籍女藝術家
  • 生命之花絢爛不羈 從變形金剛看生命的可能性
    不過遺憾的是,矽基生物最初的想法是在上個世紀初誕生的,之後儘管不少科學家及小說家分別從不同角度進行了擴展性思考,但隨著人類對原子內部結構的認知不斷加深,矽基生物的存在可能也越發薄弱,重要原因之一就是矽氧化合物不能如有機物一樣構成多種鏡像異構體,在化學反應過程中難以識別的定向能量傳遞過程,導致在自然條件下形成的高分子矽化物複雜程度大幅度降低,矽基生物的設想終究還是照貓畫虎,至於大家所進一步期望的
  • 無《信條》,不生命!
    《信條》也再一次地沒有讓我失望,甚至有點超出預期,竟然讓我平生第一次在電影院裡產生了腦子不夠用的感覺。在這部電影引發我瘋狂思考的諸多問題之中,除了物理的、時間的,也有一個問題與我的專業有關:在「逆時」狀態下,生命可以存在嗎?深入思考之後才發現,這是一個相當有趣的問題。
  • 地球生命究竟如何起源?量子領域的發現顛覆認知
    而這也讓我們不得不思考一個問題,生命的本質究竟是什麼,為什麼不論複雜的高級生命還是簡單的低級生命,都擁有著「可複製」這樣一個讓人覺得不可思議的屬性。和大多數人想的不一樣,物理其實一直走在研究生命的最前沿,甚至比正兒八經研究生命的生物界還要更前沿一些,因為物理學家很早就用一個物理屬性對生命進行描述,它就是「負熵」。「熵」是熱力學中的概念,指的是物質從有序到無序的過程。例如一個玻璃杯是有序的,而一個摔碎的玻璃杯就是無序的。
  • 霍金論《天道》:生命的意義究竟是什麼?
    正如計算機的複雜計算能力最終只是來源於一個個電晶體的物理現象一樣——人的大腦歸根結底也只是一個個神經元的電磁現象當程序開始運行時,這個「小世界」發生了另人難以想像的複雜場景,一些集合在一些的「活細胞」的行為非常神奇,他們會像生物一樣移動、吃掉別的小生物、甚至產生新的小生物,就好像它們是擁有意識的生命一樣!
  • 關於生命起源的思考之二
    前一篇《關於生命起源的一些思考》我試圖給出生命起源和發展的基本框架,現在這一篇還想進一步論述其中的一些細節。以前,人們探討生命起源的時候,很自然的想法,認為由無機物形成有機物,由有機物形成了最簡單的單細胞生物,再由簡單的單細胞生物發展到複雜的擁有組織器官的生物。好像只要填充好這個鏈條,生命起源就清清楚楚了。
  • 電影《生命之樹》,對生命意義的探討,尋覓生命的起源
    生命的意義是亙古不變的話題,對於生命的探討既是對萬物自然的敬畏,也是對生靈奇蹟的珍惜。《生命之樹》從一道光開始,對於生命的思辨、對於人類存在的思考具有哲學上的意義。《生命之樹》是由泰倫斯·馬力克執導的劇情片,故事發生在20世紀50年代的美國中西部,主人公是一名叫傑克的11歲男孩,他是家裡三兄弟中的一個,父親嚴厲而粗暴,母親溫柔卻又無所作為。在目睹了飢餓、病痛以及兄弟的死亡之後,傑克的家庭發生了改變,他的心理受到了創傷,開始漸漸迷失自己。成年後的傑克生活得並不順利,在社會中漫無目的的摸爬滾打。
  • Gowild狗尾草亮相蘇州市計算機大會:AI虛擬生命,讓未來已來
    1月6日,「創贏未來硬科技峰會」2019蘇州市計算機大會在蘇州市副市長的致辭中拉開序幕,Gowild狗尾草CEO邱楠應邀進行演講,同日出席嘉賓包括來自中國中文信息學會、中國工程院、蘇州大學、蘇州工業園區、美國羅切斯特大學、阿里巴巴達摩院、中國計算機學會分部等的重要人士、代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