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的意義究竟是什麼?
史蒂芬·霍金(Stephen Hawking),是當代最偉大的物理學家、宇宙學家之一,雖然他的身體被禁錮,但他的思想卻更加自由。
史蒂芬·霍金(Stephen Hawking)論天道
科學,已然改變了一切,不僅是改變了我們的世界,也改變了我們對自己的認識。我們現在知道,是一些物理定律控制著宇宙中的一切,小到原子內部的運行,大到星系之間的碰撞。那麼,同樣由原子組成的人類,是否有什麼不同呢?
現代哲學的奠基人勒內·迪卡爾(Rene Descartes)認為,人類是由兩個截然不同的部分組成——身體和思維。他認為人的身體就是一臺複雜的生物機器——
而思維卻是不同的,思維意識的存在才真正決定了一個人的存在,因而說出了那句名言——「我思故我在」。在迪卡爾的時代,人們還不了解大腦與神經元的功能,現代我們知道,大腦是產生思維與意識的場所。
大腦非常地複雜,大腦所包含的神經元的個數幾乎與銀河系中恆星的數目相當,差不多有上千億,而它們之間產生的連接又更加多而複雜了。
正如計算機的複雜計算能力最終只是來源於一個個電晶體的物理現象一樣——
人的大腦歸根結底也只是一個個神經元的電磁現象,因此人腦的思維也只是一種物理現象罷了。這是否意味著,無論人類的身體還是思維,都只是生物機械的一部分,那麼生命還存在意義麼?別急,咱們探討一下,人類的起源——
地球上所有的生物,都是從一種叫做「胺基酸」的分子進化而來,這些分子在當時的海洋中很多很密集,因此我們也把當時的海洋稱為「有機湯」,在這個有機湯中,胺基酸分子隨機地碰撞組合成了最早的簡單生物,歷經數十億年,這些生物越來越複雜,並誕生了擁有大腦的高級生物。
胺基酸的海洋
擁有大腦可以處理周圍環境的複雜信息,相當於擁有更先進的感知能力,也就更容易在環境中生存下來。當這種感知進化到一定程度,生物就會誕生「自我意識」。
20世紀70年代,劍橋大學的數學家約翰·康威(John Conway)設計了一個名叫「生命遊戲」的程序。程序的規則十分簡單,就是由格子組成的棋盤上,每個格子像細胞一樣存在生與死兩種狀態,而狀態的改變是取決於其周圍8個格子的生死數目。當程序開始運行時,這個「小世界」發生了另人難以想像的複雜場景,一些集合在一些的「活細胞」的行為非常神奇,他們會像生物一樣移動、吃掉別的小生物、甚至產生新的小生物,就好像它們是擁有意識的生命一樣!
《生命的遊戲》
康威教授在最近的新冠疫情中,不幸離我們而去,謹在此緬懷。對《生命的遊戲》感興趣的同學可以在軟體MATLAB中直接輸入life()即可得到一個小程序demo。
所以,人的意識可能與此類似,是來源於龐大複雜的系統,但遵循最簡單的基本原則。身體是硬體,意識是軟體,是硬體的物理狀態不斷變化的產物。
如果是這樣,那嗎所謂自由意識還是否存在?我們在做選擇時,是否只是物理現象的延伸,而其實並不是我們「自己」做出的選擇?
其實,物理定律也不能預測一切,比如扔骰子就是最典型的例子——
就如同複雜的天氣系統一樣,雖然我們知道了基本的規律,但是也無法考慮到所有的細節和偶然因素;而人類的思維,就像是頭腦中的天氣,在面臨選擇時,會經歷一系列複雜的物理反應,來解釋現實並詮釋現實帶來的意義。
這又涉及到另一個問題——
如果我們同意上面所說的,那麼所謂現實,是不是就淪為一種「主觀概念」了嗎?我的現實與你的現實並不等同,它取決於我們從環境獲取的信息以及自己大腦的處理加工。
這就意味著,現實本身只存在於觀察者的思維中。
其實,我們所能看到的、聽到的、摸到的、嗅到的,是極少的一部分信息,而我們對於世界的認知都來源於大腦利用這些局部信息對世界模型的重建,這個模型稱為「現實」。
既如此,有人就有這樣一種想像,是否有可能,我們的身體和感官並不存在,我們只是在一個巨大的計算機仿真程序中,所有的感官信號都由計算機產生並接入我們的大腦?這種「鑵子中的大腦」聽起來荒誕,其實這是一種科學假說,被稱為「模擬理論」——
有沒有這種可能呢?有可能。不過這又如何呢?正如迪卡爾所說,我思故我在,我們依然會餓,吃到東西會開心,即便拿到手中的食物只是一段代碼。
所以,我們人類需要承認自身的思維存在一些根本性的局限。
比如,放在房間裡的蘋果,當你離開房間的時候,有沒有可能這個蘋果自己開窗戶出去玩了一圈,然後在你返回之前又悄悄回來呢?我們無法得知,但是我們知道的是,假設蘋果沒有動是最簡單的說得通的現實模型。
其實,這就是科學,科學家創造出我們認為最適合解釋宇宙運行原理的模型。換言之,我們的現實只能存在於我們能解釋的模型之中,即「依賴模型的現實」。
所以,所謂生命的意義,其實就是我們頭腦中建立的模型,生命的意義是你自己選擇賦予的;我們都在賦予這個宇宙以意義,我們就是宇宙的自我思考。
「意義」,是一個只可能存在於人類思維範圍內的概念,所以,生命的意義不可能存在於別的什麼地方,它只可能存在於我們自己的內心中。所以從這一角度來說,我們自己,就是造物主。
科技千裡眼頭條號,長期致力於以最易懂的講解詮釋科學技術知識,與中國所有自我教育者一同學習、理解科技、認識世界。已發布專欄包括線性代數、微積分、概率統計、理論力學、材料力學、結構力學、流體力學、傳熱學、MATLAB、有限元、多物理場、材料科學、計算機原理等各個方面,抓住核心思想,提煉學科精華,重構知識體系,用生動極簡的語言,極速理解理論力學學科精要,輕鬆掌握學科應用。